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961.7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画注意事项
中国画,又称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
在绘制中国画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循,以保证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以下是一些中国画创作的注意事项:
1. 布局构图:布局合理、富有层次感,避免拥挤不适。
山水画中,可以适当布置楼阁、桥梁等元素,使画面错落有致,增添韵味。
2. 笔墨运用:中国画强调用笔和用墨的技巧。
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焦,要注意水分和意境的把握。
笔触要有力、流畅,富有变化。
3. 注重整体韵味:与中国画相比,西洋画更注重细节描绘,而中国画则强调整体韵味。
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意境,体现作品的内涵和神韵。
4. 临摹学习: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临摹名家作品,揣测画者的用笔、意图,吸收前人经验,为我所用。
但要注意,主体还是要专门走一家的路子,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
5. 选择合适的工具:中国画常用毛笔、宣纸等传统材料。
初学者需要准备齐全画具,如墨水、国画颜料、毡布等。
6. 师资引导:初学国画时,选择一位正规、有经验的老师至关重要。
老师要具备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力,正确的教学方法,以便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
7. 收藏与裱框:国画收藏要注意辨明真伪,尤其是当代名家的作品。
裱框时要选用适合国画装裱的形式,注意防潮、防霉变,定期
清理画面灰尘。
遵循以上注意事项,有助于创作出更高品质的中国画作品。
在学习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才能逐渐提高绘画技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矿物颜料的使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矿物颜料的使用在古代绘画、染料、陶瓷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矿物颜料使用的概述:
1.绘画:矿物颜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最早使用的矿物颜料主要包括青金石、朱砂、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等。
这些颜料具有鲜艳、持久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壁画、壁画、绢画、宣纸等多种绘画材料。
2.染料:矿物颜料不仅可以用于绘画,还可以作为染料。
例如,朱砂可以作为红色染料,石青和石绿可以作为蓝色和绿色染料。
这些矿物颜料在古代染布、染纸等工艺中也有应用。
3.陶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矿物颜料的使用也十分普遍。
如朱砂、石青、石绿等颜料被广泛用于陶瓷釉料中,为陶瓷制品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4.其他:矿物颜料还被用于青铜器的着色、雕刻、建筑装饰等领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矿物颜料的使用在多个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颜料不仅具有鲜艳、持久的特点,还代表了古代艺术家们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中国画基础技法中国画又称为水墨画,墨在中国画中就是黑色。
中国画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即黑、白、浓、淡、干、湿六种效果。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画基础技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节笔法笔法是由行笔而形成的。
行笔包括起笔、运笔、收笔三个部分,起笔和收笔逆入藏锋、自然含蓄,行笔要有力度。
用笔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才能因意成象,笔自动人之处在于有意趣。
笔要有力度,古人称笔“力透纸背”、“骨法用笔”、“力能扛鼎”,就是强调用笔的功力,所以用笔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气力由心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指,由指而笔端纸上,于是使产生了具有节奏和韵律、奇趣横生的用笔。
运笔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散锋等区别,以中锋用笔最重要,它是笔法的骨。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
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有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
将笔头倒逆而行。
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则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
拖锋也叫拖笔、露锋。
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
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凡笔有四势,谓筋、骨、肉、气。
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改谓之气。
”古人总结了用笔的几种特点:1.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只有控制住笔,线才能平实有力。
2.圆,如“折钗股”,丰腴,光滑圆润,圆转有力,富于弹性,转折自如,刚柔相济,富于弹性而有力量。
3.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不漂不浮,象刻进墙皮,沉稳有力。
线条是高度控制,行处皆留,意到笔随。
宋郭熙说:“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
中国山水画的设色技法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中国山水画的设色技法。
这设色技法啊,那可是中国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就像是给一幅画穿上了漂亮的衣裳,让整幅画变得更加生动、迷人。
一、墨色与设色的关系咱都知道,墨在中国山水画里那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墨色的运用和设色可是紧密相连的哦。
墨色不仅可以用来勾勒出山水的轮廓,表现出物体的明暗和立体感,还能为设色打下基础呢。
比如说,在一幅山水画中,先用浓墨画出山峦的轮廓和阴暗部分,再用淡墨晕染出云雾缭绕的感觉。
这时候,再加上设色,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啦。
设色可以在墨色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画面的色彩层次,让山水看起来更加真实、有质感。
就好像给一个素颜美女化了个精致的妆,一下子就变得光彩照人啦。
二、常见的设色方法1. 青绿设色法这可是中国山水画中比较传统的设色方法之一哦。
它主要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色彩鲜艳、浓郁。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山水画,就像是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了活力。
画家会先用墨线勾勒出山水的轮廓,然后再用石青、石绿等颜料层层晕染,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厚重、华丽的感觉。
这种设色方法适合表现一些宏伟壮观的山水景色,比如高山峻岭、大江大河之类的。
2. 浅绛设色法浅绛设色法就相对淡雅一些啦。
它主要是以赭石、花青等颜料为主,色彩比较柔和、温润。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山水画,就像是秋天的山林,有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画家在画的时候,会先用淡墨画出山水的大体形状,然后再用赭石等颜料轻轻晕染,最后用花青等颜料稍微点缀一下,让画面看起来更加生动。
这种设色方法适合表现一些清幽雅致的山水景色,比如小桥流水、山间茅屋之类的。
3. 水墨设色法这种设色方法呢,是在水墨画的基础上进行设色的。
它强调墨色的韵味和水的灵动性,设色比较清淡、简洁。
画家会先用墨汁画出山水的神韵,然后再根据需要,用一些淡色颜料稍微点缀一下,让画面更加丰富。
这种设色方法适合表现一些意境深远的山水景色,比如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之类的。
水墨儿童操作方法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水墨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手工技巧。
以下是水墨儿童操作的基本步骤:
1. 准备工具和材料:水墨颜料、毛笔、宣纸或丝绸纸、水、水盆、毛巾等。
2. 在操作前需要让儿童了解水墨画的基础知识,如墨的种类、毛笔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
3. 准备画布:将宣纸或丝绸纸放在水盆中浸泡片刻,然后将它取出并放在平整的纸板上,用毛巾轻轻吸去多余的水分,使宣纸平整。
4. 准备墨与水:将少量水墨颜料放在墨汁磨盘上,用水稀释至合适的浓度。
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绘画主题选择颜色。
5. 进行画画:让儿童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并按照自己的想象开始绘画。
可以画一些简单的线条、点、曲线等,也可以画具体的形状、动物或植物等。
6. 控制水墨的渲染:在水墨画中,水的控制非常重要。
儿童可以通过控制毛笔上的水量以及与水墨的比例来控制画面的渲染效果。
渐变、淋漓、浸染等技巧都可以通过控制水墨来实现。
7. 保持画面整洁:在绘画过程中,儿童要注意保持画面的整洁,避免涂抹过多的墨汁,避免画面出现模糊或不清晰的情况。
8. 干燥和修复:完成绘画后,将宣纸平放晾干,避免水墨渗透到其他部分。
如果画面上有小错误或需要修复的地方,可以用水轻轻擦拭或用墨汁进行修复。
以上方法供您参考,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兴趣进行调整和变化。
希
望对您有帮助!。
国画色彩常识
国画常使用的颜料有植物颜料(水色)和天然矿物质颜料(石色),植物颜料有花青、胭脂、藤黄等;矿物质颜料有赭石、朱砂、石青、石绿等,植物颜料和矿物质颜料统称为中国画颜料。
以下是一些国画中常用的色彩名词:
- 三原色:红,黄,蓝为原色。
本身是调不出来的,但是它们可以调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 间色:有两个原色混合得出的色彩,如黄+蓝=绿,蓝+红=紫,红+黄=橙。
- 复色:将两个间色或一个原色与对应的间色调和(如红与绿,黄与紫)得出的颜色。
复色包含了三原色的成分,成为色彩纯度较低、反含灰色彩。
除此之外,国画中还有冷色与暖色、邻近色、类似色、分裂补色、互补色等。
五色土的使用方法五色土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墨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质地和鲜艳的颜色,一直以来被广泛用于绘画和书法作品中。
以下是五色土的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供参考:一、五色土的基本概述五色土是由天然矿石加工而成的色彩矿土,颜色鲜明且不易褪色,具有一定的保值性。
五色土通常有黑、白、红、黄和褐五种颜色,每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五色土适合于各种纸质材料上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可搭配使用或单独使用。
二、五色土的使用工具1.笔刷:使用五色土时,通常使用软毛刷,如羊毛毛笔或羊毛宣毫笔,以便于将土块抹开。
2.纸张:任何纸质材料都可以使用五色土,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好使用绘画专用的水彩纸或宣纸。
3.水:使用五色土时需要用到水,以调整颜色的浓稠度。
三、五色土的使用步骤1.准备土块:五色土通常以块状保存,可以根据需要将土块切割成适当的大小。
切割后的土块应放在一块平整的板或盘子上,以方便混合颜色和取用。
2.准备颜色:根据绘画作品的需要,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颜色。
将需要的颜色均匀地切割成碎块,并将其分别放入不同的容器中。
3.混合颜色:如果需要,可以采用混色的方式调配出想要的颜色。
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的碎块分别捏于手中,轻轻揉搓几下,然后放回容器中。
4.调整浓度:用刷子将颜料浸湿,并轻轻刷在盘上,然后用刷子搅拌土块,使其与水融合。
此时,可以通过加水或减水的方式调整颜料的浓度。
5.上色:将颜料刷在纸上,可以根据需要涂满整个位置,或使用干笔法描绘出细节。
在上色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颜料的浓淡和均匀程度,避免出现不均匀或闪白的情况。
四、五色土的特点与技巧1.颜色丰富:五色土的五种颜色可以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效果。
2.强调层次:五色土的颜色饱满,可以在画面中创建深浅不一的层次感。
可以通过调整颜料的浓度或使用干笔法来突出画面中的光影效果。
3.纹理表达:利用刷子在纸上来回刷拂,可以产生出不同的纹理效果,如木纹、石纹等。
4.更多表现手法:在上色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湿笔法或干笔法,湿笔法可以描绘出流动感和丰富的色彩渐变,干笔法则可以制造出具有质感的纹理效果。
中国绘画的设色方法及分析中国独幅绘画的设色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即重彩、浅绛、水墨,宋代以前多为工笔重彩,元代以后兴起浅绛、水墨。
从题材内容上又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隋唐、五代、两宋时期人物画很发达,元代以后山水、花鸟画渐居主要地位。
新画法的产生是技法的丰富和水平的提高,然而一种新画法的产生对于老画法不是简单地代替,而是并列存在,只是在几种着色方式并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更为盛行其中某一种画法而已。
中国画中的重彩法又称大着色,指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胭脂、铅粉、泥金等颜料在矾的絹或宣纸(即熟絹或熟宣纸)上,用勾填的方法,以勾勒为基础而后填色。
重彩人物画是先勾线后填色。
现存最早的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用色有米、淡赭、黄、白、墨、胭脂、淀蓝、草绿等。
着色方法以浅色勾线,浓色傅染,微加点缀不求晕饰,呈现清丽典雅的特点?唐代人物画的色彩已非常丰富绚丽,用色上有极大的选择自由。
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张萱的《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设色浓艳而脱俗,和而柔和,着色方法亦丰富多样,反正面打底敷色,层层渲染,使平涂的色彩显得厚重而不单薄色与线结合紧密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同时,这却重彩的特点在无名画家与民间画工的作品中也很突出,并在各代人物画中都得以延续。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用色更为丰富,除墨、朱红等重色外,还用了浅绿、浅蓝、淡褐、深绿等复色,勾线的色彩也因度色不同而有变化,着色技法严谨细腻,色调明丽而沉着。
(图141)重彩山水就是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其中又有大小青绿之分。
小青绿是用石绿积在山石上,加花青分出阴阳向背,再用淡墨与草绿进行适度破染。
若在浅绛基础上罩染石青,则不加勾皴而只用破染。
大青绿用色浓艳用笔工整,纸或絹的正、背两面都着色,面上用头青,背后再用头青衬托,底色用花青。
石绿用草绿打底,背面仍用石绿衬托。
石青、石绿、朱砂、石黄上用花青、草绿、朱漂、胭脂、曙红罩染。
中国画颜料分类、特点及调⾊表传统中国画所⽤颜料⼤体上可分为两类:⼀类属于矿物颜料,如朱砂、赭⽯、⽯青、⽯绿、⽯黄、⽩粉、⾦粉、银粉等。
除赭⽯等少数矿物颜料外,多数矿物颜料都具有渗化性差、不透明性、遮盖⼒强等特点。
由于这类颜料源于矿物质,虽经千年亦可保持其鲜艳⾊彩。
另⼀类属于植物颜料获现代⼯业⽣产的化学颜料,如花青、藤黄、胭脂、洋红等。
植物颜料和化学颜料渗化性较好,透明度⾼。
除藤黄等少数颜料外,⼤多没有遮盖能⼒。
故⼀般不宜以⾊盖⾊。
这正是中国画必须下笔准确,忌反复修改的原因。
⽬前,书画店中所售的中国画颜料,从包装⽅式上也有两种:⼀种是传统⼿⼯制作的⼩纸盒包装的颜料⽚,质量较好,且加过胶,只要⽤⽔化开即可使⽤。
另⼀种是颜料⼚制作的铅管包装的颜料,挤出来即可使⽤,但质量不如⽚制颜料。
初学绘画,多使⽤后⼀种。
现将各种颜料之特点、⽤途简述如下:赭⽯:矿物类,但其质较轻清,半透明,可单独使⽤,也可调和其他颜料后使⽤,是⼀种⽤途⼴泛的颜料。
在淡彩⼭⽔中,常作为⼭⽯、树⼲主⾊,也可⽤于画⼣阳反照下的远⼭。
在花鸟画中,常与墨(调和后成为赭墨)或与其他⾊料调和,或混合使⽤,多⽤于画枝、⼲、翎⽑。
在⼈物画中,常⽤于⼈物⽪肤底⾊。
调⼊花青或绿⾊可⽤于画远⼭、⽼叶⼦。
赭⽯加藤黄为赭黄,⽤于深秋黄叶、秋景中的⼟坡、草间细路。
草绿中加⼊赭⽯调成苍绿,⽤于秋天⽯坡、⼟径。
朱膘:矿物类或⼈⼯合成。
常与胭脂、洋红、藤黄调和使⽤。
朱膘调墨可得厚重⽽偏亮的赭⾊。
朱砂:矿物类,为天然汞化物,近代也有⼈⼯合成的朱砂,遮盖⼒强,⼀般是单独使⽤,且多⽤浓重之原⾊点秋天红叶、花,亭台栏杆。
不宜与⽯青、⽯绿调和使⽤。
实际上,所有矿物颜料,除胭脂外,⼀般都不宜与植物⾊相调和。
⽯青:矿物类,遮盖⼒极强。
在青绿⼭⽔中⽤于罩染突出部位的⼭⽯,是青绿⼭⽔之主⾊。
在⽯青制作过程中,将⽯料研磨澄汰后,按其质地轻重,⼜可将⽯青分为头青、⼆青、三青、四青。
⼀般⼭⽔画只⽤质地较轻的⼆青、三青,多⽤于点夹叶、醒点苔。
工笔画分染是一种绘画技法,主要用于中国画。
它是指在一幅画中,通过多次渲染和叠加颜色,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技法要求画家对色彩的运用非常熟练,能够准确地把握画面的色彩关系。
分染的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画家需要准备好颜料和毛笔。
颜料通常包括水彩、国画颜料等,毛笔则根据画家的习惯和画面的需要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笔。
2. 在画布上勾勒出画面的轮廓和主要部分。
这一步可以使用铅笔或者淡墨进行描绘,以便在后续的染色过程中更容易调整。
3. 开始进行分染。
画家需要将颜料调成适当的浓度,然后使用毛笔在画布上涂抹。
在涂抹的过程中,要注意控制笔触的大小和力度,使颜色能够自然地渗透到画布的各个部分。
4. 在第一次分染完成后,画家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再次进行分染。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多次,直到画家对画面的颜色和层次感满意为止。
5. 最后,画家可以在画面上添加一些细节和装饰,如线条、花纹等,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总之,工笔画分染是一种非常复杂且需要技巧的绘画技法。
通过掌握这种技法,画家可以创作出具有丰富层次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画是以绘画写意表现为主,通常画中需要营造自然之美。
下面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1.挥洒:运用笔墨、颜料描绘出自然界中水、空气、太阳等天然景观,利用大、中、小、细四种挥洒方式,将笔法把控在组合,以表现风光或节奏感。
2.走线:古时叫“紋”,画法特点是造型以走线取代填充以表现主题。
3.贴花:贴花是以青、蓝、红、紫等不同彩色的材料绘制成花纹,再贴在绘画的画面上,画出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4.树兰:是源自山水画的一种技法,采用木炭或毛笔在干燥的纸上绘制,看似是微光发射。
5.云彩:一门中国画的技法,画意、形象、技巧、色彩相互交织,表现出清新洒脱的自然美景。
6.片状:使用笔墨、棉絮等材料,在干燥的料纸上擦拭,以获得片状的形体来表示空气平稳、气息柔和的意境。
一、国画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一)笔:1:笔的分类:笔有硬毫、软毫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
(1)硬笔:硬毫笔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猪鬃做的笔,性刚,劲健。
常用的有"小红毛"、"衣纹笔" "叶筋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狼毫提笔"等。
(2)软笔: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
(3)兼毫笔: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相配,或羊毫与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
如大、中、小号的"白云笔","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笔。
2:笔的使用方法学画初学时用笔不必全部齐备,最初有大中小几枝就可以了。
要从难要求,这对基本功的训练大有好处。
待画熟练了,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笔,选用好笔。
每次作完画,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笔清洗干净,防止宿墨和余色滞留笔根,破坏笔的性能。
洗笔不要用开水,因为开水会使笔毛变硬、变脆。
一般保存笔的方法是洗净之后放在笔筒里,也可以把笔吊挂起来。
外出作画时可以买个细竹丝编成的小帘子,叫笔帘,把笔卷在笔帘里,携带很方便,能保护笔毛不受损害:(二):墨1:墨的分类:墨有"油烟"与"松烟"两种。
作画用的是油烟墨。
(1) [油烟墨]油烟墨是用桐油烧出的烟子制成的。
油烟墨色有光泽,宜于作画.(2) [松烟墨]松烟墨是用松枝烧烟制的墨。
松烟墨黑而无光泽,宜于书写,作画不常用。
偶然用松烟墨来画蝴蝶,或作为墨紫色的底色。
例如画墨紫牡丹,须先用松烟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磨墨应该用清水,磨时宜重按轻推,不可太快。
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
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则墨浸水中容易软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个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几次。
龚贤山水皴法步骤龚贤山水皴法是一种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它的特点是以皴法勾勒出山水的轮廓,然后填补细节,最后完成山水画。
然而,学习龚贤山水皴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耐心和技巧。
下面是一个关于如何学习龚贤山水皴法的步骤。
第一步:了解基本的材料和工具在使用龚贤山水皴法时,你需要准备以下基本的材料和工具:1.纸张:一般来说,三庚纸是首选之一。
2.毛笔:一只软毫的毛笔是必须的。
3.砚台:用于淋水的砚台是必须的。
4.水:清水用于淋泼和调节墨汁。
5.墨汁:黑色的墨汁也是必须的。
你可以在墨汁中加一些水。
6.颜料:用于填充的颜料越少越好。
建议使用水彩颜料。
7.吸水纸:吸水纸可以将多余的墨汁和颜料从毛笔中吸出。
第二步:掌握基本的皴法龚贤山水皴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掌握基本的皴法。
皴法是一个基本的技巧,是画家以笔触表现出不同纹理效果的方法。
对于山,可以画出芒鞋皴、蛇腹皴和一字皴等。
对于水,可以画出骨节皴和蟹爪皴等。
第三步:勾勒草稿在画山水之前,需要勾勒出一些基本的草稿。
你可以考虑添加一些基本元素,如山、水、树、楼房等,同时也应该考虑画面的整体构成。
在草稿上,你可以使用浅色的墨汁,通过递进画出山之间的距离。
第四步:填补细节在草稿完成之后,可以开始填补细节。
你可以使用不同的皴法勾勒出不同的线条和纹理。
建议在第一次填补细节时使用轻柔的笔触,避免出现错误或瑕疵。
在填补细节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细毛笔和较少的墨汁。
第五步:涂上颜色在完成线稿之后,可以涂上颜色。
建议使用稀释的颜料和轻柔的笔触。
由于山水画的特性,应该注意颜色过于鲜艳,而应该追求自然和谐。
第六步:制作颓废纸颓废纸也是龚贤山水皴法的重要步骤之一。
这种特殊的纸张用于增加墨水的质量和颜色,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颜料的渗透。
在制作颓废纸时,需要将白色的纸张浸泡在水中,然后再用墨汁浸泡。
你可以在纸张表面轻轻地刮一些墨汁,使其自然流淌,形成纹理即可。
总之,龚贤山水皴法是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技法,使用它可以表现自然风景和文化背景。
工笔画漏矾技巧和方法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形式,追求技巧细腻、用色鲜明,以状物准确、清晰为特点。
在工笔画中,矾是一种常用的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性和延展性,能够使作品更加饱满,增加层次感。
下面将介绍几种工笔画漏矾的技巧和方法。
漏矾是指在绘画过程中,运用透明或半透明的颜料来渲染绘画背景或前景。
通过漏矾的技法,可以有效地增强绘画的层次感,使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透空感。
首先,选择合适的矾颜料。
矾颜料有很多种类,包括透明矾、半透明矾和不透明矾等。
在进行漏矾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矾颜料,以保证效果的准确和协调。
其次,掌握合适的矾水比例。
矾水是矾颜料稀释后的液体,用来渲染作品的背景或前景。
在漏矾时,需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调配合适的矾水,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透明矾水比例较大,可以用来漏矾绘制远处的景物或背景;而半透明矾水比例适中,可以用来渲染近处的景物或细节。
使用矾水时要注意控制好水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过多的矾水会导致颜料在纸面上扩散,失去原本的清晰度;过少的矾水则会使颜料过于浓郁,影响绘画的透明感。
第三,掌握矾水的运用方式。
漏矾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使用画笔、画刀、毛笔或海绵进行运用。
在进行漏矾时,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运用方式。
例如,用画笔或画刀可以绘制出平滑的漏矾效果,而用毛笔可以制造出独特的笔触效果。
在运用漏矾时,需要注意矾水的均匀分布和透明度的掌握。
可以运用湿画法或干画法进行漏矾,湿画法适合大面积背景的渲染,而干画法适合小面积和细节的描绘。
最后,要注意漏矾的顺序和层次。
通常情况下,先漏矾的是远处的景物或背景,然后再逐渐向前渲染近处的景物或细节。
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先用淡色透明矾制作底层,然后再逐渐加深颜色和透明度,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
总结起来,漏矾是工笔画中常用的技巧之一,通过合适的矾颜料、矾水比例和运用方式,可以增强绘画作品的层次感,使作品更加立体和逼真。
在实践中,需要多次尝试和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理解,才能运用自如地应用漏矾技巧来创作出更加精彩的工笔画作品。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
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一、矿物颜料1、朱砂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3、银朱4、石黄5、雄黄(又称雄精)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8、赭石(分深赭、浅赭)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11、泥金12、泥银二、植物颜料1、花青2、藤黄(有毒)3、胭脂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1、曙红2、深红3、大红4、铬黄5、天蓝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
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上色的薄厚问题: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
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
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彩,颜色的质地很细。
其实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重彩中的重,是厚重的意思,而不是厚厚的颜色。
所以不是画的颜色越多,越是符合重彩的需要。
今天随着岩彩画的兴起,有些画家追求色彩的厚画法,向油画一样的做肌理,这又是另一种手法,但是这仅限于岩彩画使用较多。
在今天大部分绘画中,还应该是厚薄结合比较好,在我的画中就是尽力在尝试厚涂与薄画结合使用。
关于用白的问题:在国画中,特别是工笔画中,白色使用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它并不是为了增加厚重感。
白色可以用于画领口、袖口;衣服上的图案;土裙(就是仕女最下面穿的裙子);以及和其它颜色混合出的肤色等等……厚重感在前面已经提到,它是多层叠加出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加白达到的,国画中的白要小心使用,锌钛白(锡管装的)中的胶性很大,一旦画上就不好去掉,所以要十分慎重。
特别是蛤粉(粉末状),这种颜色在使用中十分不稳定。
在加胶时,只要蛤粉一湿立刻变得十分透明,但是在颜色完全干透以后又显得特别的白,在染时要全凭经验十分不易。
因为白色是覆盖性色彩,所以在使用时多使用勾填法,留出墨线贴着线的边缘完成涂色,要做到色不压线、色不离线。
在画一些工笔的白花时,有时需要用薄涂法淡淡的罩几遍白色,然后在用曙红或豆绿分染,就形成了白花洁白、明亮的效果。
用化学合成的颜色会有许多杂渣,大家可以先用少量水把色调开,过几分后倒上面的颜色用,这样颜料中的渣就没有了。
画工笔时最好少调色,几种色调在一起,颜色也会灰,尽量用原色。
用花青色时最好加点墨,可以去火气。
画白色时,可以加入少量珍珠粉〔最好过期的,要不费用太高〕,这样的白色很白,有光泽。
传统国画颜色介绍:石色(不透明色):石色即是矿物质颜色,石色除了使用在绘画中,还应用于壁画、建筑彩绘等地方。
在我国古代,画家们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完整的使用石色的方法,但随着明、清画家对工笔绘画的认识逐渐淡薄,所以,传统制造石色的方法几近失传。
今天有许多学者到日本学来了当年日本人从我国学去的制颜色方法,才有现在较为丰富的品种供画家使用。
石色主要包括:朱砂、朱磦、石青、石绿、雄黄、雌黄、石黄、黑石脂、云母粉、蛤粉、赭石、土黄、珊瑚粉和其他宝石类颜料粉以及新研制出的高温结晶颜料等。
需要说明的是:石青与石绿一般分类较细:分成头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头青色最重,四青色最浅,石绿同理。
水色(透明色):水色主要是由一些天然植物为主材料,配以少量动物质材料、矿物质细粉颜料组成。
石色与水色一般是相互结合着使用于国画中,已达到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丰富效果。
水色主要包括:朱磦、胭脂、西洋红、藤黄、赭石、花青、水彩色与丙烯色等。
需要说明的是:1、朱磦是朱砂最细的形态,所以有些画家在使用时以薄涂法来形成水色透明的颜色效果。
2、西洋红:在国画色中的名目较多,又叫做曙红、牡丹红等。
金属颜料:画家使用金属颜料由来已久,最早是在唐朝。
金属颜料主要是金箔、金粉;银箔银粉。
金箔一方面使用在背景上,另一方面主要是使用在局部贴金。
金箔有四个品种:紫赤金(略带红色):主要贴寺庙中的佛像。
库金(足金金箔):绘画中常用,往往是98%的纯金和2%的纯银合成。
大赤金(略带黄色的金):又称冷金,70%的纯金,相当于18K金。
田赤金(呈淡黄色):相当于14K的金。
银色相比之下不是太常用,故不细说。
1、画黑的颜色有几种办法,一种是用淡墨一遍一遍的上,直到达到黑的效果为止。
画时注意,要是想达到黑色偏暖的话就用油烟墨;想要发冷的黑的话用松烟墨。
另一种是厚涂法,用国画色(上海马利牌颜料)中的黑色,涂几遍就能达到很黑的效果。
在绢上尤其明显。
(这可是秘密噢)2、现在许多画家抱怨赭石色不好用,与墨或花青调好后会形成沉淀,几乎每一种赭石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这样的现象。
其实不是颜色的问题,而是对颜料性能不了解,赭石基本上其中的矿物质还是较多的,这和植物色的花青是无法调和的,两者不容;同理,赭石与墨也就不可能调和了,这不是颜料的问题。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把颜色分开使用就会自然调和,即先上赭石,再等干了往上叠加其他的颜色,这样就不会出现“出渣子”的现象了。
3、从我的经验上看,水彩颜色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要注意要用性能较稳定的水彩颜色,比如日本的、英国的,如果怕在装裱时“跑”可以在水彩色中稍加一些胶就可以了。
另外还可以用丙烯颜色,性能也很好,但是要注意丙烯色中的胶性较大,如果颜色画错了,颜色干后就无法洗掉了。
天雅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矿物色、新岩、水干的使用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兑上胶液即可作画。
(一)胶的溶化:胶的溶化是“岩彩”画中的第一步,也是主要的一步。
它的浓和淡直接影响画面着色的效果。
浓了易开裂,淡了易剥落,只有恰到好处。
你的画也就成功了一半。
(1)明胶的溶化方法:将所需用量的明胶倒入小碗,先加入4倍凉水泡5分钟后再加入五倍的70OC热水,用筷子充分搅拌开胶粉。
如果有疙瘩,说明未完全溶化胶粉,需继续搅拌直至疙瘩全部溶化。
溶化后的胶液保质期限:用完后放入冰箱夏天约3~5天,冬季约一至二星期。
※另一种颗粒状的“骨胶”比明胶的接着力要强,且不易凝固,但需熬制。
※绘画用的日本鹿胶分三千本胶、干燥鹿胶、软韧鹿胶、特殊鹿胶。
它们有固体的,也有液体的。
它们是专门为绘画而研制的胶,去掉了其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易凝固和腐臭;尤其是液体的瓶装鹿胶随取随用使用方便,永不腐臭;固体鹿胶需熬制。
(2)固体鹿胶的溶化方法:将三千本胶一根掰成几小段放入杯中注入300ml清水,再加入一粒方型的干燥鹿胶或软韧鹿胶,放置半小时。
后用温水隔水蒸化即可。
※加入方形鹿胶粒的目的是增加接着力和防腐臭。
(二)调制颜色:将所需用量的色粉到入小碟,用小勺加入少量胶液,用中指拌匀。
胶液不够时可再加,直至调成糊状,用时再略加清水稀释即可作画。
※调制颜色时用中指或小棍,切忌用毛笔去直接拌颜色和胶,毛笔会吸走所有的胶液,使色粉未裹上胶液而造成画面剥落。
简略地说以上两步就是“岩彩”的基本使用方法。
当然就其内在的各种具体技法是各种各样,还有贴箔等特殊技法,就如水墨画的技法,一时不能详尽,大家可参考天雅中国重彩画研究所出品的各种技法书和资料。
天雅云母色、闪光片的使用方法云母色做为一种绘画材料,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使用。
如敦煌壁画、北京西郊法海寺等壁画中都有使用。
从世界绘画来说也不乏采用云母作为绘画材料的作品,尤其是日本画中更是广泛使用,如喜多川歌磨的版画背景大量使用了银白色和银灰色的云母粉;加山又造绘画中的雪山、月光等。
它在现代绘画中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素材,用它表现游动的银画,迷茫的雾霭,静谧的雪景,闪烁的灯光…它是一种具有无尽表现力的素材,用好了、用巧了会使您的画面更添几分神密与灵动。
以下为几种简单、常用的使用方法供参考。
一、罩色法:将云母粉置于碟或小碗中,加进少量胶液(胶液分高档的日本鹿胶、普通的明胶等)用手指或木棍调和云母粉和胶液(切忌用毛笔直接调和云母和胶液),调匀后略加清水稀释,用毛笔蘸色以平涂法均匀地在已涂有底色的画面上罩一层。
因云母干后呈半透明状,故底部的各种色彩及渲染效果会透出来,效果是蒙胧而微微有光感。
注意透明度的强与弱可以由最后加清水的多少来控制。
二、掺入颜料法:云母色还可以直接参入矿物色、国画色、水粉色、油画色、水彩、丙烯等颜料中,经调和后直接作画,干后画面带有翌翌闪光的效果。
一般情况是同一色相或近似色相的云母和颜料互相调和,也可以根据色彩原理调和出自己所需的特殊色彩效果。
三、箩筛法:在画面需要有云母的部分先涂一层胶液,或趁画面未干时,用一头带用铁网或纱网的竹筒,云母粉就会均匀地落下,产生较自然的效果。
四、手撒法:将画面需要的部分涂上胶液,或趁画面未干时,用手撮起云母粉,轻轻地撒向画面,不求其均匀,有密有疏可随意形成所需效果。
干后如果觉得太亮的部分,可在上面罩透明的任何颜料。
五、吹落法:将云母粉放在一张白纸上,双手托起白纸置于画面之上,趁画面未干时轻轻吹散纸上的云母粉,云母粉就会象下雪一样很自然地飘落到画面上,产生星星点点的效果,很自然很微妙。
其星点的明显度不够时可再吹一遍,宁可由淡入深,不可一次吹得多不易把握效果。
闪光片的使用和云母色的方法是一模一样的。
它们的画面中可以整体用,也可以局部用。
总之要用得巧、用得妙才能在画面中起到作用。
不能滥用,易造成俗气。
以上为几种简单常用的云母使用方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位画家都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新方法,真正的艺术是在于创造。
明胶的使用方法:明胶是工笔调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而使用不当会导致决定性的失败。
(夸张吗?其实不夸张)想象一下,画完一幅心爱的作品当从裱画师傅手中打开画卷时,却意外的发现画中的颜色或者出现跑色的现象,或者一些多遍渲染的颜色被洗掉,那种心情可想而知。
正确的方法是:先用一个白色的小碗把适量的胶粒放进去,再放入凉水要求没过胶粒,放置一段时间,等胶粒变成透明且膨胀以后,倒出凉水,加入适量的温水,用小棒充分搅拌开就可以了。
这里还要说一句,胶与水的比例要自己根据经验调整,胶少了颜色粘不住,胶大了颜色会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