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与解题步骤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6
现代文阅读题拿高分方法现代文阅读要抓住有效分,需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特征进行分类备考。
详细来说,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现代文阅读题拿高分(方法),盼望大家喜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命题探究从全国部分考区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状况来看,近年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选材。
从选文看,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注意人文科学学问的传播,凸显其文化含量、人文价值、教化作用。
(2)题型。
从题型分布上看,大部分试卷采纳9分3题的选择题,只有少数试卷消失了多选题。
而且选择题的设问方式也是时而选对,时而选错,因而对考生的审题力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些省份还保留了“应用题”和“探究题”,有肯定的难度。
(3)考点。
从考查内容看,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
包括《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力量层级(B理解;c分析综合)、六个力量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又以理解重要概念含义。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2.误区分析(1)以偏概全。
指命题者有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陷阱”有: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
解题技巧:阅读文章时,要特殊留意关键名词、动词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例如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全部”“部分”等。
见到这些词,就用横线画出来或者作其他特别标志。
(2)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有意改换施事者或受事者,有时也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或者甲乙丙等不同事物各具不同的特点、状态、作用,选项将它们原来的对应关系打乱,进行错误的组合。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策略现代文“大阅读”是高考试卷中分值较高的模块,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又以能力点考查丰富、选文多变、单题分值较高、提分难度较大,成为测试中的“硬骨头”。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文体阅读的意识。
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文体特征,熟悉文体特征,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梳理清楚作者的思路,抓住文章最核心的内容,而不被纷繁的情节、意象迷惑。
比如散文的写作思路多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小说则围绕三要素展开。
其次,要学会审题,读懂题干暗示给我们的多种信息——答题区域、涉及考点、答题方向等,这样才不至于答非所问。
下面重点讲讲文学类文本常见题型的备考策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题型很多,大致来说,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一、分析与概括题这类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及结构思路的把握。
常见的有以下题型。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如2012年安徽卷《往事(二)之八》: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解题策略:该类型题目要求梳理文章的感情脉络,其实质还是梳理行文思路。
抽剥出每个层次中的情感要点,并按先后发展的逻辑连接起来,就是情感的变化发展了。
对这类题,第一步,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基本把握。
第二步,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画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如主旨句、过渡句等)。
第三步,对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望无奈2.概括文意,理解主旨。
如2012年北京卷《心灵的篝火》: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解题策略:本题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
答题时在文中找到有关“绝顶”的内容,然后分析概括。
概括文意题,关键是把握各个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它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参考答案:①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③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超越。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备考策略浅析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
它由三部分组成:必考现代文阅读、选考类文学作品阅读、实用作品阅读,所占分数是31分。
分值加大了,主观题的考查力度加大。
“高考的目的就是淘汰大多数。
”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学生答题不太理想。
一.点击现状学生答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没读清读准题干要求,审题不清不全。
(2)没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答题思路混乱,对文本信息筛选不准。
(3)不能利用文本信息整合答案,发挥较多,过于主观,分析脱离文本。
没有紧扣文本,无中生有。
(4)答案笼统,不分明,不能根据题目分层分析而后回答;只有观点,没有依据。
(5)答题不规范,做答语句不规范,明显影响表意清晰准确。
(6)切入角度不准确,答非所问。
二.探究原因1.缺乏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握很多学生做答时把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以次要信息作为组织答案的依据,造成答案偏差较大,失分严重。
这主要还是由于缺乏整体阅读的意识。
拿到试卷,先看题目而不做文本通读,没有做好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不能把握好全文的内容重点、议论中心,被作者文章开头为引入话题而提的某些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关注了次要问题而忽略了主要问题。
2.文本结构层次把握能力较弱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中心,也与其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把握文意有关。
学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缺乏分析文本结构层次的技巧运用,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如此就容易出现概括片面、肤浅、作答不准确的问题。
3.信息筛选能力弱以上的相关原因,往往就会影响到对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
筛选不当,不能很好地利用文本关键词语整合、组织答案,自然也影响作答的准确性。
4.审题不准不严,造成对题意解答有偏差5.缺乏答题规范意识表现在:(一)是语句表达不规范,或是有语病,或是省略不当,如“国学要批判发扬。
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与解题步骤第一步,通览全文,把握主旨结构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检索信息第三步,归纳转换,整合重组语言解题意识整体意识审题意识文本意识规范意识整体意识目的:把握内容主旨,结构思路。
方法:把握关键信息词句。
标题用语指示语(对象、篇语、时态)情态语关键词往往包括能表现作者观点态度情感的形容词、副词,也包括能表明句间关系的关联词等关键句则包括领起句、过渡句、观点句、总结句。
也包括议论、抒情句。
1、把握关键词句标题用语→约定话题的对象、范围,暗示文章的线索、内容、主旨。
2、指示语——对象指示对象指示:→说什么问题?说谁?指示语——篇语指示A.语篇指示:→直接展现层次关系。
例:第一,……;第二,……。
首先,……;其次,……。
……也(还)……不在于……而在于……在于……更在于……3. 指示语——篇语指示B.语篇指示:→隐约地展现层次关系。
例: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
”(总领)(<<贝多芬之谜>>)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
”(04江苏<<草堂·诗魂)(过渡)“…… 所以我说,长城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
” (总结)(<<长城>>)4.指示语——时态指示C.时态指示:→对客观事物状态的判断。
例:已然/将要;必然/可能,一旦/如果5. 情态语情态语→流露出一定情感、态度的词句整体把握:前方——路——人生之路——前方《总想为你唱支歌》(07全国)(标题)6.捕捉关键词句,把握主旨第三段(左公柳)“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
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关键词赞美)第四段“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
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民勤人)亦无所谓无。
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主旨句崇敬热爱)第六段“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抒情句对大西北的深情)7.捕捉关键句,把握结构一(①)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引领句)二(②-⑥)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过渡句)对大西北进行具体描绘,突出了大西北的精神风貌。
三(⑦⑧)“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
“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
”(叙述议论抒情句)表达对大西北的深情。
四(⑨)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再次点题,抒发感情。
(总结句)8.整体把握指导下解题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答:相似点:顽强不屈,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
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
表达对大西北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9.关键词句与整体把握1. 在确切理解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2.在把握文章整体的基础下深化对关键词句的确切理解。
深化对文章内蕴的把握。
10.审题意识目的:理解题干大意,明确答题对象与方向或内容,确定检索范围方法:划分句子主干,明确所问对象,结合问题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结合整体把握,确定检索范围.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总想为你唱支歌》)所问对象:“戈壁石”(特点和内蕴或意义)文章主旨(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目的)答题方向:“戈壁石”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检索范围:(整体把握全文后重点研读6、7、8段)“戈壁石”:……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赞赏崇敬,感情深挚)。
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戈壁石的美丽)。
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
……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戈壁石的呼唤,对戈壁石的向往,思念)文章主旨:对大西北的赞美、深情相关因素:“戈壁石”属于大西北,是大西北的代表。
拟定答案:(以戈壁石的美丽突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湿湿的想念》)所问对象: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生活的往事)常是湿的答题方向:为什么作者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检索范围:全文中涉及到“生活往事”和“湿字含义” 的关键语句“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
” ⑦“没有谁来教他,他用眼睛、耳朵和机敏的鼻子接受水边的光色、声音和气味给予一颗小小心灵的感觉,……” ⑧水的性情品格,恰好是爷爷一生的写照⑨“此时我的眼睛也是湿的了” ⑿“谁能体会他那热情洋溢之中的忧虑,幽默后面的隐痛,微笑之间的悲凉,悲凉之外的深重的爱!” ⑿(1.哀乐人事发生在沅水边⑧;水有流动性,有性情品格⑨2.哀乐人事浸透着深重的爱,让人眼睛湿润感动流泪。
⑿)相关因素:湿与水有关,与泪有关,与感情有关)11.文本意识目的:有依据答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方法:紧扣文本材料,联系上下文语境,联系句段间关系,准确回答问题。
原则:文章诸因互解律: 同义互解连义互解对立互解虚实互解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以情解文以文解文:利用文章本身提供的因素去解释所要解释的东西。
1. 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一种互解关系,是为同义互解。
2.对立互解:一篇文章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构成反义的词语、概念或句子,而其中一个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我们就可以通过它的反方向推导出它的意义。
这“反义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一种互解关系,是为反义互解。
3. 连义互解: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因而构成“互解”关系,是连义互解。
4.虚实互解:虚、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写文章的人常常有意得以实证虚,或以虚补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一种互解关系。
具体为实,抽象为虚,以虚代实.21.这篇散文中,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全国)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注:觱篥(bìlì),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材料为实,观点为虚,虚实结合)提炼隐含信息:1.隐含的前提和结论;2.委婉的观点和态度;3.材料的相同和差异。
隐含信息(一)——隐含的前提和结论一个完整的推理总是有前提,有结论,但实际在语言表达中很少全面出现。
隐含信息(二)——委婉的观点和态度隐含信息(三)——材料的相同和差异整合所需信息:规范答题要有层次扣紧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特点①先答名目(语言风格或表达技巧)②再答作用(结合句子或语境回答,虚实结合)例:(00全国)《长城》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将长城拟人化,便于对话,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例:《报秋》太阳花的作用?*反衬突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例(98全国)《报秋》连用“便”字的好处?*使用反复,把几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突出时光飞逝。
例: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06北京<<我为书虫作夫人>>)*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鉴赏语言语言:包括语体、风格、句式特点、人物称谓等。
语体:口语/书面语风格:严肃/诙谐讽刺;平实/华丽句式特点: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式/变式人物称谓: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鉴赏表达技巧包括一切写作时有意而为之的语言手段。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可感,事理浅显。
夸张→强化,突出比拟→鲜明形象对比(反衬)→突出特点排比→增强语势。
反复→强调设问:引起注意。
反问:加强语气。
联想:丰富内容,强化主旨。
想象:丰富内容,深化主旨。
象征:形象而含蓄地表现……。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态规范答题层次(二)答题规范分析:表现了哪些思想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简答题表达规范原则(一)——概括性与具体性统一1.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简洁。
2.具体性:假设人们从未读过某文,而一看你的概括就能明白。
例:“深化了文章主旨”(太概括)“深化了……的主旨”(具体)简答题的表达规范(二)——科学性与倾向性统一1.科学性:答案语言用词的份量,说话的角度。
示例:那些具有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最高***的音乐。
2.倾向性:主要指感情态度的倾向,原文是什么倾向,概括时应保持一致,否则理解就有误。
示例:教育消费成为京沪穗家庭开支的重要一项。
但是对于教育质量,只有45%的人表示肯定。
(近半数(不到一半的)家庭对教育质量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