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劳动经济学》串讲张孟 zmhxy57@第一章(重点、难点目录)1、劳动力的概念P12、劳动力需求的概念P33、劳动力需求的分类P64、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P355、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P386、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07、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08、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P419、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
P4110、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P42一、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相关概念1.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2.潜在劳动力资源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年龄以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之和。
3.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可以动用的劳动力资源。
4.社会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
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2)相关概念(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力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短期需求:是指在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时,即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长期需求:是指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不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的假设;2.组织目标的假设三种情况:利润最打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30 30(二)就业总量决定二、失业及其类型1、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牌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2、失业的类型:(1)摩擦性失业:与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相联系。
实际生活中,工作机会和人们择业行为不断变动,有人可能不满意目前工作而辞职“跳槽”,这些人通常能找到新工作,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找到新职位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这种“转岗之间(betweenthejobs)”的失业状态中,处于这种状态的失业人口即为摩擦性失业。
(2)技术性失业: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而造成的失业(3)结构性失业:结构性性失业由于工作岗位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它与与劳动力市场较长期变动相联系。
•随着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同地区,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求不断发生结构变动,夕阳部门和朝阳行业此消彼长。
一方面,劳动力需求结构随着技术、经济、偏好等因素改变而不断变动;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结构通常难以立刻作出充分反应,而是需要或长或短滞后期才能完成必要调节。
因而,即便劳动力需求和供给总量大体相等,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也会导致失业,这类失业即为结构性失业。
表现:–技能结构不平衡–文化结构不平衡–区域结构不平衡–年龄结构不平衡(4)季节性失业:由于经济随季节有规律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一)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二)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原因: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
首先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其次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对策:依靠政府的宏观调节,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政策干预,才能使国民经济实现均衡。
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将两者和产业政策紧密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才能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进而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劳动经济学讲义
第一章导论
掌握的要点: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如何运作,以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主体包括哪些?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本教材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掌握的要点: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是劳动经济学的分析基础,本章先对劳动力的供给进行分析,主要掌握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变化。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短期劳动力供给决定
一决定是否工作
二工作时间的决定
三其他方面的考虑
第三节制度因素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四节家庭生产与劳动力供给
第五节应用: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估计
第六节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一生命周期的劳动供给行为
二退休行为
第七节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第八节生育与劳动力供给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掌握的要点:考察劳动力的需求应从企业内部生产技术、产品需求、企业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入手,短期劳动需求与长期劳动需求有所不同。
第一节短期劳动力需求
第二节长期的劳动力需求
第三节要素的替代与互补
第四节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及其补偿
第五节雇佣调整成本与劳动力需求
一内部劳动力市场、工时调整及其困难
二解雇成本与解雇方式
三其他选择
四实证资料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掌握的要点:本章主要学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问题。
在静态研究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均衡之后,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从不均衡到均衡地调整过程。
第一节充分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第二节均衡的调整:蛛网模型
第三节政策应用: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第四节非充分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买方垄断与卖方垄断
一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垄断、
二劳动力市场的卖方垄断
三产品市场的垄断
第五节公共部门的工资与就业
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掌握的要点:本章认为劳动者是异质的,不同劳动者的技能不同,而技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训养成的,人力资本的不同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均衡,影响着微观主体的工资水平。
第一节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一教育的成本与收益
二教育的收益率
三最佳受教育年限
四家庭对教育投资的作用
第二节教育的信号功能
第二节在职培训及费用负担
一企业的技术选择与培训
二一般技能培训、特殊技能培训与费用的负担
第四节培训对劳动者的影响
一培训的效果
二培训与劳动力流动
第六章劳动合约与工作激励
掌握的要点:本章主要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如何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包括劳动合约,工资类型,效率工资,职位晋升,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等问题。
第一节长期劳动合约
第二节隐含合约
第三节工资激励: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与效率工资
一工资激励
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三效率工资
第四节对经理的工作激励:锦标赛模型,委托-代理问题
一锦标赛模型
二委托代理问题
第五节职位晋升激励
第六节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七章工会与劳动关系
掌握的要点:本章主要分析工会的行为,劳动者为什么加入工会,工会如何反映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主如何进行谈判,它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劳动关系,为什么产生罢工行为等。
第一节工人参加工会的决定
第二节工会与企业的谈判
一工会的目标函数
二工会谈判的类型
三工会谈判的约束
第三节罢工模型
第四节工会与资源配置
一工会对本企业的影响和外部影响
二公共部门工会的影响
三工会对社会福利的总影响
第五节工人参与管理、利润分享与职工持股
一工人参与管理
二利益分享:利润分享法、劳动生产率分享法
三职工持股
第六节社会分化问题
一劳资关系的变化
二劳动者内部的分化
第八章劳动力流动
掌握的要点:本章主要分析劳动力流动如何提高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分析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跨国流动,家庭迁移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之后,从劳动者和企业的寻找行为,工作更换与工作匹配的角度对流动率高低的原因做深入的分析。
第一节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
第二节家庭迁移与劳动力流动
第三节移民问题
一移民的类型
二移民收入与本地居民收入的比较
三移民的社会福利影响
第四节劳动者与企业的寻找行为
一劳动者的寻找行为
二企业的寻找行为
第五节劳动力流动与岗位匹配
第九章工资差距问题
掌握的要点:本章分析从职业性质、劳动者的技能、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歧视四个方面分析产生工资差距的原因,并从经济学原理上分析哪些工资差距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第一节工作性质与工资差距
一危险工作的供给与需求
二政府的作用
三其他需要工资补偿的工作及体现
第二节技能与工资差距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工资差距
一行业工资差距
二地区工资差距
三所有制工资差距
第四节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工资差距
一雇主歧视、雇员歧视与消费者歧视
二度量歧视
三统计歧视
四歧视的后果及政府干预
第十章失业问题
掌握的要点:本章主要讲述不同的失业类型,失业产生的各种原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实践,进行实证检验。
第一节关于失业的一些事实
第二节工资确定、工资黏性与失业
一工资的确定与古典型失业
二工资黏性与失业
第三节周期性失业
第四节技术变动与结构性失业
一技术进步与就业的补偿机制
二就业和失业的结构性特征
第五节寻找工作模型与摩擦性失业
一自愿失业寻找与非自愿失业寻找
二实证分析
三关于自然失业率
第六节经济全球化与失业
第七节失业的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