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烟叶与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下)圃孑L垂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在近年发展条件变数较多、外部环境严峻、市场波动严重、竞争压力加大、水旱灾害频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省仍能取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把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投入保障,切实巩固和加强产业发展在农业农村中的基础地位;得益于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业遵循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基本途径向二、三产业延伸,千方百计地拉长、加宽、增厚产业链条;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省情农情民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抓住以畜牧、烟叶、蔬菜、核桃、茶叶、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重点突破,走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统筹利用围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重点打造一批叫响国内、面向世界的云南名牌农产品,不断巩固和提升云南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把维护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要出发点,切实做到执政为民、产业富民得益于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大胆探索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010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
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影响度、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发展动力、增强了竞争优势,但也要客观地认识到,当前云南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实现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和绿色贸易壁垒导致农产品出口需求和规模的萎缩,持续上升的生产成本和剧烈波动的市场价格对农业生产效益的严重影响,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和极端天气事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自然风险,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提高给质量安全带来的巨大压力,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
云南烤烟种植区划详解云南烤烟的生长周期四川烤烟种植区划云南烤烟种植业十分广泛,各烟区的自然条件差异非常大,而自然市场条件和烤烟分布、初生及品质形成均有密切的关系。
划分烟区的目的就是在阐明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优化烤烟种植布局,为烤烟化肥与轮作规划提供棉花科学依据。
烤烟种植焉区域的划分是根据言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它随着社会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便于生产的整体布局和年度之间的生产计划和实施。
《全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报告》中将沙漠云南烟草种植划分为高原农牧晒烟区、川滇高原山地烤烟晒烟二区、滇西山地烤烟晒烟区和滇南山地晒烟区等4个烟区。
按《云南烟草栽植区划》的基本原则,结合全省耕地分布经济状况,可云南将云南种植业种植划分为以下6个烟区。
一、滇中烤烟区包括玉溪的全部、楚雄的东部、昆明的南部和中北部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这类地区短期为云南长期种植烤烟的区域,海拔在1400~1900m之间,多座落在最适宜和适宜寒带气候区。
土壤多为红壤、水稻土、丫蕊和石灰性土,土壤有机质、氮、钾含量适中,呈微酸性至中性。
本区生产水平高,水利条件好,栽培技术先进,所产茶叶质量优良,是全省优质烟的主产区。
二、滇东烤烟区包括思茅的大部分、红河东北少部分地区和昆明的东部部分地区,地处滇东高原,地势较为平坦,坝子较多,植烟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植烟区海拔多在1480~2040m之间,多数属于适宜气候区,少数属于四次适宜气候区。
土壤为红壤、黄壤、紫色土和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肥力中等,呈酸性至微酸性。
本区农牧种植面积大,栽培技术先进,90%以上采用褐毛栽培,所产烟叶烟碱适中,钾高氯低,内在品质好,香气量足,余味舒适纯净。
烤烟生产农牧业中的主要气候问题是海拔较高,为北方冷空气进入云南的通道,易受冷空气影响和静止锋控制,秋季降温快。
本区今后烤烟生产展望未来要进一步调整结构,按照“择优布局,适当集中”的原则,压缩次适宜区,特别是高海拔山区的烤烟种植面积。
中国区域粮食自给率测算与分析曾福生;何友【摘要】粮食作为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是立国之本,基于中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等基本国情,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依据各地区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量和消费量计算自给率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4年,全国稻谷自给率呈"下降-上升"趋势,中南和东北地区及华东部分省份具有比较优势;小麦自给率呈"下降-上升"趋势,中南和华东地区具有比较优势;而玉米自给率始终总体呈"W"型趋势,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优势较大.综合而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在粮食自给方面优势较大,而华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能力相对较弱,因而需要协调区域间利益,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1页(P25-35)【关键词】自给率;区域;主粮;粮食安全【作者】曾福生;何友【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 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11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历来为国内外学界和政界关注。
威廉·福格特、莱斯特·布朗等学者在20世纪中期便对中国未来能否解决粮食问题表示担忧。
尽管2016年全球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我国得分为7.7分,较2008年下降3.8分,即我国饥饿状况得到改善,但不代表已完全实现粮食安全。
现行条件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仍面临较大压力(张元红,2015)。
截至2015年,我国实现粮食“十二连增”,有力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但谷物“三量齐增”(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现象引发社会对粮食自给水平的担忧。
部分学者认为国内粮食生产波动是导致粮食不安全最主要原因(Bruins等,2006;DelNine等,2007)。
陇川县甘蔗生产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杨荣焕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第18期[摘要] 居于陇川县甘蔗生产现状,全面的分析影响陇川县甘蔗生产发展的因素,提出甘蔗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甘蔗问题发展对策陇川[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9-0033-02一、陇川县甘蔗陇生产发展的现状陇川县是云南省最大的蔗糖产业基地,蔗糖产业是陇川县农业发展最成功的产业,是陇川县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是13万蔗农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自1958年陇川糖厂筹建以来,陇川县蔗糖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到2013年陇川县种植甘蔗339519亩,其中水田198751亩,旱地1407687亩,平均单产5.6t,总产1888803t,种植蔗区10个,5个坝区5个山区,62个村委会,607个村民小组,蔗区共有人口119584人,坝区人均收入3677元,山区人均收入3497人。
从技术推广来看,地膜覆盖264070,亩,其中新植蔗164940亩,宿根蔗99130亩。
间套种面积及其收益,间套种面积11900亩,其中豆类作物10087亩,蔬菜作物11亩,薯类作物514亩,绿肥作物1288亩,亩平均间套种收入150元,亩最高收入1530元。
甘蔗配方施肥338728亩,其中混合肥330796亩,蔗叶还田7932亩。
甘蔗机械化应用情况:机犁机耙机开沟230655亩,机械种植270亩,机械化中耕管理245472亩。
田间施肥管理:苗肥7100亩,拔节肥18854亩,壮尾肥6000亩。
2013年蔗区道路建设资金投入120.24万元。
有2座机制糖厂,其中有云南省最大的景罕糖厂,日处理原料蔗12000t。
有年产2万t活性干酵母厂。
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在境外种植的面积就有27310亩。
与国内先进蔗区相比,陇川县甘蔗产业还存在单产低,管理水平不到位,主栽品种少、种植年限长,种植以冬春种为主,以秋植蔗为辅,综合效益不高。
HENANNONGYE河南农业2009年第6期(下)河南烟草职工培训中心赵松峰程占省高水凡培育职业烟农的意义与对策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烟草“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烟农是现代烟草农业的主力军,烟农素质问题直接影响到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成败。
大力开展烟农科技培训,提高烟农职业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烟农,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加快推进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职业烟农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一)职业烟农的内涵职业烟农是指将种植烟草作为主业进行生产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职业化烟农队伍。
与传统烟农最本质的区别是自愿选择烟草农业为职业,“以烟为生、精于种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烟农。
职业烟农是烟草农业市场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是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是大农业内部分工和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
职业烟农按种植规模与经营方式可分为规模种植和农场化经营的烟农;按烟叶生产环节专业化分工可分为育苗专业户、农机专业户、植保专业户、烘烤专业户、分级专业户等专业化生产的烟农,此外职业烟农也应包括到烟叶农场、烟叶生产专业户打工的技术工人等。
(二)职业烟农的基本特征职业烟农与传统烟农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自主选择性。
职业烟农是基于自己掌握的烟叶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资金、经营管理水平等自愿选择烟草农业为职业,具有自主性,它既可以是规模化种植大户或农场主,也可以是专业化生产的烟农或打工的烟叶生产技术工人。
2、流动和开放性。
职业农民为实现农产品在市场交易的利润最大化而自由流动,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烟农的身份和概念,不受地域及户籍的约束,既可以是本地烟农,也可以是外地烟农,还可以是城镇居民,表现为很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3、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职业烟农为适应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擅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烟草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烟草农业机械从事烟叶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农业特色经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特色产业进行以此调研,调研之后就需要写调研报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农业特色产业调研报告范文篇1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一、主要成效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烟叶产业。
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
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
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
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
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
畜牧水产业。
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
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
中药材产业。
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
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
食用菌产业。
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
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
果茶产业。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
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
建莲产业。
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粮食安全问题的反思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必需品,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确保粮食安全。
从宏观上讲,粮食安全主要是一、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不能仅从实物数量方面考虑,也要从经济价值角度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粮食生产主体——农户,其理性的生产经营目标是经济效益或利润最大化。
以云南省来说,云南农业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粮食种植没有优势,从比较优势原则出发,云南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林产品、茶叶、烟叶等效益更佳。
从全省粮食作物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看,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78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为89%,2009年下降到69%,从经济角度看,这是种植主体——农户的理性决策。
或许有人担心,如此下去,粮食安全会受到威胁,根据我们大量一些地区粮食过剩,而同时另一些地区粮食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状况。
这种区域间的粮食供求不平衡可能引发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粮食市场波动,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因此,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家粮食安全是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
但并不能因此为确保各区域的粮食安全,追求本地区的粮食自给而忽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因此区域粮食安全战略首先要服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在此前提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分工合作的原则来合理确定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对于区域而言,既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生产,又要实事求是,根据资源条件,对粮食安全目标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定位,区域粮食安全的目标不是绝对安全,自求平衡。
三、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热水资源,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把“天拉长、地拉宽”,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抵消因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播种面积下降,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突破红线。
四、“藏粮于国”与“藏粮于民”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立中央粮食储备制度意义重大。
云南省烟叶与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烟草在我国是一个大行业,同时烟草又是一种备受争议的作物。
云南是我国的产烟大省,“两烟”利税很大,但云南山地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92%,自然条件恶劣,粮食自给率低,成为制约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粮食问题又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面对当前6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云南的粮食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立足比较优势理论,结合全国的烟、粮数据,对云南烟叶生产进行分析,比较云南烟、粮生产的优势与不足,为协调滇烟、粮争地矛盾及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烟叶粮食粮食安全比较优势
一、云南烟叶和粮食生产概况
云南耕地的主要栽培作物包括烟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等20余种。
其中烟草是云南第一大经济作物,而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则是云南四大粮食作物。
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92%的省份,耕地面积不到9000万亩,烟草栽培面积最大年份达631.95万亩,由于烟草栽培消耗了一部分土地,加之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山区和半山区众多,因此云南的粮食生产一直面临压力。
云南1988年全省种烟22.3万公顷,收购量达到50.7万吨,上等烟占26%。
1997年全省种植烟叶631.95万亩,收购烟叶105.7万吨,上等烟占23.99%,创历史最高记录。
从1998年开始,云南省执行国家局烟叶生产的双控方针,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如今,烟叶栽培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产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
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平均亩产水平自1989年以来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播种面积由1989年的5290.6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6300.2万亩,年均增长0.95%。
产量由1989年的1000.2吨增加到2009年的1576.92万吨,年均增长2.88%。
平均亩产水平则由1989年的189.05公斤增长至2009年的250.3公斤,年均增长1.61%。
云南烟草、粮食的播种面积变化经历了两个基本相似阶段:自解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基本属于增长期。
2000年后播种面积有所下滑,而这期间粮食产量稍有反复,但是一直保持增长。
烟叶收购量基本不变,但中上等烟比例有所增加。
这说明云南在后备耕地很少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播种面积近几年来有所降低属正常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云南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烟叶朝优质适产方向发展,而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导致生产效率(亩产)的提高,产量反而出现了增长。
二、云南烟叶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为了深入判断云南烟叶生产的优势和不足,分析烟、粮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云南经济发展及粮食安全提供一些思考,本文引入比较优势函数理论,对云南烟叶和粮食生产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结合云南省及全国的数据,分别计算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优势指标(EAI)、生产规模优势指标(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标(AAI)。
生产效率优势指标(EAI):主要通过分析云南烟叶的土地产出率(亩产量)与云南三大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相对水平以及与全国该比率平均水平的对比关系,考察云南在烟叶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
规模优势指数(SAI):主要是从播种面积的角度来反映和比较云南烟叶与三大农作物生产的相对规模优势。
综合优势指数(AAI):从效率和规模优势两方面,综合衡量云南烟叶与三大农作物生产的相对比较优势。
2、分析的数据来源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全国及云南1990—2007年的烟叶与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单产和种植面积的数据进行比较。
3、烟叶和粮食生产的情况比较分析
根据比较优势指标的公式和相关数据,分别计算烟叶、水稻、玉米、小麦生产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优势指数(AAI)如下。
(1) 效率优势。
根据效率优势指数(EAI)公式,效率优势指数(EAI)>1,说明具有效率优势。
从表1可以看出,云南烟叶生产和全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种植烟叶的土地产出率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因为烟叶种植首要考虑的不是产量而是质量,也是烟叶“优质适产”的结果。
另一方面,除水稻外,小麦和玉米没有效率优势,这与云南作为南方省份、多山的省情是密切相关的。
表11990—2007年云南烟叶生产与水稻、玉米、小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
(2)规模优势。
根据规模优势指数(SAI)公式,规模优势指数(SAI)>1,说明具有规模优势。
从表2可以看出,云南烟叶生产的规模优势相当明显,烟叶规模优势指数(SAI)远大于1。
相比之下,玉米的规模优势指数是三大粮食作物中最高的,且具备规模优势,而水稻、小麦则没有规模优势。
这些数据也很好地反映出云南作为山地占92%的省份,受自然条件和水利基础设施的限制,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受限制以致于基本不成规模;而作为喜旱作物的烟草,以种植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山地
为主,因此云南烟叶的种植规模一直是很大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种植业信息网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
(3)综合优势。
根据综合优势指数(AAI)公式,综合优势指数(AAI)>1,说明具有综合优势。
通过比较综合优势指数可知,除小麦外,云南其他三种主要农作物都具备综合优势,但在烟叶生产的综合优势上,云南(3.47)远远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云南的其他三种农作物,这正是云南作为“烟草大省”的真实写照。
三、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云南烟叶生产相比全国来说具有相对效率优势和绝对规模优势。
但同时也不难看出,烟草的绝对规模优势是以占用一部分耕地为代价的结果。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各地区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并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因此云南的粮食生产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烟草栽培面积,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进一步提高粮食自给率,以分担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为了促进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于云南烟叶生产,应该继续在新品种和新技术上加大扶持和示范推广力度,紧抓当前全球范围内烟草市场格局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资本流动和大规模技术转移及国家局“北烟南移”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使云南的烟叶生产水平在巩固优势的基础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明利、李志军:我国粳稻生产:区域布局变化及粮食安全政策含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5(6).
[2] 高帆、吴政:中国地区粮食生产的优势:一个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6).
[3] 叶乐安:上海市郊种植业绩效评估与生产经营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孔令聪、王光宇、胡永年: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5).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