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而在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也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指标,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
因此,本文将以小学数学教育为例,针对核心素养进行探讨,并设计一份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1.数学认知能力数学认知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析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例如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迅速识别问题的难度和要点,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加减法问题。
老师给出一个简单的加法题,如:15+16=?。
然后老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教授学生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有多难?如何理解加法与减法?最好的策略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加法和减法,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
2.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通过运用不同的数学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几何学问题。
老师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
这个问题有无数种解决方法,如分成几个部分来计算、将图形分成几个部分再计算、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思考能力。
3.数学交流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将数学思想传达给他人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例如通过群体讨论和演示交流,以及教学现场的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
事例:学生需要解决一个代数学问题。
老师给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图,然后学生们互相检查彼此的解决方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并给出建议。
这样的训练可以启发学生们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并沟通自己的想法,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我校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准备学习一个数学大单元,需要运用核心素养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业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题:《长方形的面积》______研究内容分析:本节课的研究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
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研究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研究其他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空间观念。
说明本节课可落实哪个或哪些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可落实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应用和数学情感四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培养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提高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一,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深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1. 引言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教师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地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教学内容3.1 数与代数-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数的概念,包括自然数、分数、小数等;-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代数知识,包括字母表示数、解方程等。
3.2 空间与图形-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图形的性质,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绘制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
3.3 统计与概率- 学生能够收集和整理数据,学会用图表表示数据;-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与可能性相关的问题。
3.4 实践与综合应用-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教学评价-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 教学计划- 课时安排:本教学设计共安排20课时;- 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进度,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作业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落脚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
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内容说明: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之一,当前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日趋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新取向,根据所给模板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素养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核心素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该针对核心素养设计合适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并开展实施。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活动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物、课件、教具等多种资源,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以“周长”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道问题:“班上有一张用四条链条拼接起来的长圆形作业桌,每条链子的长度分别为0.5m,1m,1.5m和2m,请问这张作业桌的周长是多少?”教师可以提供反射镜等实物资源,放大桌面,并用链、卡尺等教具引导学生测量,进而求出周长。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数学概念和知识,还培养了观察、测量的技能和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在加强学生协作能力的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可以通过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研究、讨论等活动实现。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道旨在理解加法结合律的题目“1+2+3+4=”,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根据不同的策略进行讨论,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评选出最佳策略。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交流和讨论,通过互相审查检查答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体现学生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
在设计与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应该注重体现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三副图片,分别是“手工艺品制作”、“机器生产”和“机器人制作”过程中的工作场景,在学生掌握相关数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制造方式进行思考并讨论,从中触发学生对社会、科技与环境等方面的认识,体现学生的价值观。
以上三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
小学数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一、教学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兴趣不足在当前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加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得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趣味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3)评价方式单一,过分强调成绩。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导致学生将学习数学视为负担,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2、重结果记忆,轻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结果记忆,而忽视了思维发展。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公式、定理的记忆,而未能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思想。
(2)题目训练过程中,教师追求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导致学生形成机械操作的解题模式,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3)课堂互动不足,教师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思维发展。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在数学学习中,概念的理解是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对概念的讲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缺乏有效的概念辨析,学生难以把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缺乏实际应用,学生未能将概念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导致在解决问题时难以运用。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1、梳理脉络,全面理解教材(1)从培养目标出发,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等,并将这些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每一节课的设计中。
作业名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内容说明:根据所给模板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顺利落地,需要有“学科表达”和“教师理解”,只有找到“落脚点”,核心素养才能成活,才能有生长力。
无论是“学科表达”还是“教师理解”,最后都应聚焦在“课堂”,“课堂”才是实施核心素养的最佳“落脚点”,用课堂视角审视核心素养是实施核心素养最为有效的策略。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模板来完成1课时的教学设计;
2. 内容原创,如有雷同,视为不合格;
3. 重点突出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在教学中的落实;
4. 请将完成的作业内容直接复制在答题框内。
《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课题:《长方形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