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场施工安全事故分析经验分享.ppt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8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PPT课件contents •施工现场安全概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与装备•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施工现场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施工现场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置•施工现场安全文化建设与教育培训目录施工现场安全概述01CATALOGUE010405060302施工现场安全定义:指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保障施工人员、设备、材料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防止事故发生。
施工现场安全的重要性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工伤事故。
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降低经济损失。
维护企业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施工现场安全定义与重要性高处作业未采取防护措施,导致人员或物体坠落。
施工现场常见安全隐患及危害高处坠落施工现场物体飞溅、掉落或抛射,造成人员伤害。
物体打击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或故障,造成人员伤亡。
机械伤害电气设备安装、使用不当,引发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基坑、模板等支撑结构失稳,导致坍塌事故。
坍塌事故密闭空间或有毒物质泄漏,造成人员中毒窒息。
中毒窒息零事故通过有效管理,实现施工现场零事故目标。
零伤亡确保所有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实现零伤亡目标。
•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施工现场零污染目标。
预防为主注重事前预防,消除安全隐患。
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施工现场安全问题。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将安全与生产紧密结合,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全员参与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实现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02CATALOGUE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01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02明确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的安全责任。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03规定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定等级划分、检查评分方法、检查项目设置及各项检查项目的评分标准。
施工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与教训分享近年来,由于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成为一大隐患。
为了提高施工行业的安全水平,必须深入分析事故案例,总结教训并分享给广大从业人员。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对施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训和改进措施,旨在引起人们对施工安全问题的重视。
案例一:高空坠物事故某施工现场发生了一起高空坠物事故,一名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不慎将手中的工具坠落,导致下方工地的工人受伤。
经过调查发现,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人员操作不当且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教训与改进意见:1. 加强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一个合格的工人必须了解作业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并正确使用和保护个人防护装备。
2. 强化现场管理,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
施工单位应在工地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巡检与监督。
3. 使用安全设施和安全装备。
对于高空作业,应确保工人使用安全带、安全网等安全装备,并建立起相应的安全警戒区域。
案例二:电气触电事故在某建筑工地,一名电工在维修电路时不慎接触到带电部分导致触电事故,幸运的是,电工及时接受了急救措施,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事后调查发现,电工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工作,并没有断电、停电或使用绝缘工具。
教训与改进意见:1. 电工必须熟知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在维修或检修电气设备时,必须切断电源、进行锁闭操作,并使用符合规定的绝缘工具。
2. 加强对电工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意识培养。
电工必须掌握相关电气知识,了解常见故障处理方法,并时刻保持警惕。
3. 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电气设备。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并及时更新老化、故障的设备。
案例三:事故应急处理不当某施工现场发生火灾事故,由于初期灭火不力和事后应急处理不当,导致火势扩大,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事故调查发现,施工单位在事故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contents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概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与设施•施工现场消防安全管理与措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目录01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管理定义与重要性定义重要性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安全管理目标与原则目标原则0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01020304010204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对新进场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定期组织特种作业人员参加专业培训。
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03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制度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制度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03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估危险源识别方法及步骤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实地踏勘、观察,收集相关危险源信息。
安全检查表法利用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对施工现场进行系统检查,识别潜在危险源。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项目施工前,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类别、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等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危险源。
故障树分析法通过逻辑推理,分析系统发生故障的各种可能原因,并定出安全对策。
风险评估方法与等级划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值大小,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四个等级,分别用蓝、黄、橙、红四种颜色表示。
重大危险源监控与报告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监测等手段,确保危险源处于可控状态。
报告制度一旦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应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同时,要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04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与设施01020304搭设安全网佩戴安全带设置安全通道定期检查和维护三级配电两级保护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定期检查和维护电器设备选用与安装选用符合要求的电器设备,并进行正确安装和使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施工安全事故案例的分析与教训分享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施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同时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施工安全事故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教训分享,以期提高施工安全意识,减少事故的发生。
案例一:高空坠落事故某工地上,一名工人在进行高空作业时不慎失足坠落,造成严重伤害。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在工作台上没有安装护栏或安全网,无法有效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
这与施工单位对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视程度不足密不可分。
2. 工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工人在作业时没有正确佩戴安全带,加之没有接受过相关安全培训,从而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3. 主管人员监管不力:施工期间,主管人员未能对工人的作业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也未提供必要的安全工具和设备。
教训分享:1. 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施工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安全防护,为工人提供安全作业环境。
同时,工人也要提升自身安全意识,正确佩戴安全带等防护设备,保证自身的安全。
2. 强化安全培训和监管: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确保每位工人都具备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
主管人员要加强对工人的监管,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可控。
案例二:电气触电事故某建筑工地上,一名电工在维修电路时误触高压电源,导致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了触电事故。
这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工地上没有设置足够醒目的警示标识和警戒线,电流未得到有效隔离,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 维修操作不当:电工在进行维修时没有切断电源,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忽略了安全操作规程,结果引发了触电事故。
3. 缺乏电气安全知识:电工对电气设备的知识了解不足,对高压电源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了事故。
教训分享:1. 设置明确的安全警示制度:建筑工地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和警戒线,提醒工人注意电气设备的危险性,确保电气工作区域的安全。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第二章模板坍塌事故案例(4)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第二章模板坍塌事故案例案例二十二:山东省淄博市“09.30”模板坍塌事故一、事故简介2006年9月3O日,淄博市某碳酸钙厂二次混料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71万元。
.该工程主体是单层混凝土框架结构,长22m,宽12m,高13m,屋面设计标高13.lm。
屋面是现浇钢筋混凝土肋梁楼盖,由主梁(400mm X 1400 mm)、次梁(250 mm X 500 mm)和板(1OO mm)组成。
标高7.6m以下部分的立柱、梁,已于9月5日浇筑完成。
二次混料室满堂架体的模板支撑系统,由施工员组织人员搭设。
2006年9月29日晚开始浇筑二次混料室标高7.6m以上部分。
浇筑完柱和梁后,又由北向南浇筑板。
9月3O日凌晨,当板浇筑到一半的时候,施工面突然出现塌陷,浇筑完的柱、梁和板由北向南全部坍塌,工作面上的施工人员坠落到地面,被混凝土、脚手架等埋压。
根据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对有关责任方作出以下处理:项目经理、施工员2名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理等单位受到罚款、降低资质等级的行政处罚。
二、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二次混料室模板支撑系统的刚度和稳定性不合格,是造成这一事故的的直接原因。
(1)搭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立杆间距过大,超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模板体系设计的有关要求;二是同一高度立杆接头过于集中;三是立杆底部底座或垫板不符合规范要求;四是立杆纵横向拉接不符合规范要求;五是没有按规范要求设置纵向和水平剪刀撑;六是整个支撑体系与7.6 m以下部分的立柱、梁没有连接。
(2)模板支撑系统使用的管材、扣件存在质量缺陷,外观尺寸和强度要求不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和《钢管脚手架扣件>>GB15831—1995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