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到界》初中生物优秀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70.12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从种到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对生物种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
2. 生物种类的认识。
3.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
2. 生物种类的认识。
四、教学难点:1. 生物分类的等级和相互关系。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生物分类的过程和结果。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生物分类的原因和意义。
3.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
2.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介绍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如形态学、遗传学等,讲解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门、纲、目、科、属到种。
3. 展示生物分类的结果:通过实物、图片和多媒体等方式,展示生物分类的结果,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4. 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保护生态环境、禁止非法捕猎等。
5.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生物,进行分类并介绍其特点和意义。
6. 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生物分类的意义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总结生物分类的结果。
2. 思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撰写一篇短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人教版(2024)教材分析《第二节从种到界》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从种到界依次为:种、属、科、目、纲、门、界。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层次结构,认识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教材以马为例,逐步引出不同的分类等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在学习了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后,对生物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对于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各等级之间的关系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
(2)理解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分类等级的特点。
(2)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够总结生物分类的方法和规律。
(3)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等级之间的逻辑关系。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让学生体会生物分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生物分类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
(2)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分类等级之间的逻辑关系。
(2)运用生物分类的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
教学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和各等级之间的关系。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生物实例,分析不同分类等级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认识。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分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教学课件和视频。
《从种到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从种到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学习了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生物分类的单位,使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分类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马的分类地位的探讨,引入生物分类的单位。
接着详细介绍了生物分类的七个主要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并阐述了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然后通过对狼在不同分类等级中的位置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
教材还安排了“观察与思考”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生物分类单位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接触过生物分类的相关知识,对生物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生物分类单位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阐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3)举例说明生物分类单位与生物特征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物分类单位的学习,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2)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生物从种到界的教案教学对象:初中生物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属、科、目、纲、门、界这些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及其联系。
2. 能够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 生物分类的教学资料、图片、实物等。
2. 白板、彩色粉笔或投影仪。
3.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标本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分类问题。
2. 提出问题:生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二、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15分钟)1. 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属、科、目、纲、门、界,并举例说明各个单位的关系。
2. 讲解每个生物分类单位的特点及其分类依据。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根据形态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2. 设计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对生物进行分类,并讨论分类结果的合理性。
四、总结(10分钟)1. 对生物分类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意义和作用。
五、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生物分类的知识,如生物的系统发生理论、生物分类的应用等。
2. 带领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分类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实践操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生物分类进行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多的拓展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从种到界》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从种到界》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的一篇重要章节,通过对生物种类的分类和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的奥秘。
本节课通过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分类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物界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的分类方式和分类的意义;–掌握物种、属、科、目和类的概念;–知道不同生物群体的特征及其分类依据;–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特征和归纳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分类原则整理生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辨别不同生物类群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生物多样性,培养保护生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类及其目的与意义;•生物的分类原则;•生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的分类系统进行理解和应用;•学生在理解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原理和关系。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和演化的思考和兴趣。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对生物进行分类吗?”•学生回答。
•老师:“很好,我们将在今天的课程中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2. 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10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群体的图片或描述,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生物群体的特征和分类依据。
•老师简要介绍生物分类的意义,如便于研究和探索生物多样性,促进保护及利用等。
3. 学习生物的分类原则(20分钟)•老师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特征、生态特征、细胞结构等。
•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特征,引导学生运用分类原则进行归纳和分类。
4. 探究生物的分类层级(15分钟)•老师介绍物种、属、科、目和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课题名称 2.4.2从种到界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从种到界》。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从种到界依次为:种、属、科、目、纲、门、界。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分类的层次结构,认识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2、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教材以马为例,逐步引出不同的分类等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带领学生亲历简单的分类过程,体会其中找寻特征的乐趣,设计的思想目的是把呈“点”分布的知识串成“线”,最后连成“面”。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间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在学习了《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后,对生物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但对于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各等级之间的关系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习目标生命观念:说明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思维:利用生物分类法,得出7个等级的分类单位。
探究实践:以狼为例,探究动物的分类等级。
态度责任:通过组织学生依据生物的相似性对生物进行分类,树立保护生物的责任和意识。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并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如狼。
探究能力通过对生物分类等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不同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例如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某种生物的分类地位。
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学的兴趣,感受生物分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四章生物分类的方法第二节从种到界
义?
3.在刚才我们看到的生物图片中,和狼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哪种单位的生物?和狼亲缘关系最远的是哪种单位的生物?有规律吗?
教师总结:
狼这个物种,在分类上隶属于犬属、犬科、食肉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界。
植物的每一个物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属到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之中。
2.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引导学生预习课本P134内容,思考: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
在7个等级的分类单位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双名法
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分享与交流]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进行作答,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
本地区有特色的生物资源有哪些?你提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措施有哪些?
课外实践:给校园的植物挂牌
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有关分类的书籍,试着设计制作标牌并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
如果校园里的植物已经有了标牌,请同学们去评估这些标牌上的信息是否准确。
据,撰写调查报告。
学生挂牌,评估。
课堂小结以上就是本堂课的全部内容。
(结合板书,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从种到界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较抽象的课,如何使教学内容详细化、形象化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多处应用详细事例加以类比,使学生更简单理解,图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关系同样利于学生理解。
课堂的活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活跃,民主、主动、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第四章 生物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从种到界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明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及其相互关系,说出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说明建立分类等级的意义。
2.概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间的相互关系,种是最基本的生物分类单位。
2.生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难点生物的七个分类等级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分类依据的是生物的特征,由于生物数量庞大且特征描述复杂,因此按层级给生物进行分类就显得很有必要。
设想两位大学新生初遇相互询问对方籍贯的场景,“你是哪个省的”……“啊呀,真巧,我也是”,我们总是会逐步缩小范围,从问及来自哪个省,到哪个市,哪个区,如果都一样,还会惊喜地进一步问来自哪个中学,甚至哪个班主任的班。
范围越小,共同特征越多,两人就越是感到亲切。
对动植物进行研究时,也常常按层级对它们进行分类,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按等级分类的意义。
探究新知一、分类等级【讲授】前面我们了解了生物分类的方法。
动物园作为一个展示各种动物的场所,动物分类与整理非常重要。
不同动物园给动物分区域的方式可能不同,有的是根据地理区域划分,有的是根据特征及亲缘关系划分,也有的是根据功能和生活习性划分。
【任务1】某动物园目前有熊山、狮虎山、犬科动物区、猫科动物区、猴山、两栖爬行馆等区域。
任务:现在郊狼、虎、狐狸的旁边都有空余房间,现在新来了个住户——狼,你若是动物园园长,按照该动物园的分区方法,你会安排狼去当谁的邻居呢?说出你的依据。
1.展示的狼、狐狸、郊狼、虎的图片,请学生认真观察。
2.请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将狼、郊狼和虎归到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中,判断狼与其他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第二节从种到界》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顺承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内容,在对生物类群进行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深入生物分类等级单位、等级分类的依据和意义的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复杂多样性,理解研究生物必须依据生物共同特征进行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为后续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1.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2. 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3. 运用图解表达学习成果;4. 感悟科学探索发展历程,加强科学分类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 知识储备:学生在上节课基础上,已经初步认识生物分类的依据,体验生物分类的方法,但对等级分类单位的含义理解不清晰。
本节课主要是创建学习情境,让学生继续对生物类群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并放置于不同的等级分类单位中,深入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2. 能力储备:初二年学生有一定合作学习经验和较好的表达能力,但还须引导创建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效率与表达能力。
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有一定的形象类比辅助学习。
3•心理特征:借班上课,学生与老师存在一定的陌生感与新鲜感,这是双刃剑,如何利用此契机既能拉近学生与教师距离,又能让学生配合着往前行,需要一定的活动支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1•设汁理念:从已知到未知,从形彖到抽彖,以类比教学思想为突破口,不断创设最近发展区的发展平台,沿着学生的逻辑思路逐渐建构概念。
2. 教学主线索:以“为什么有等级分类?存在哪些等级单位?等级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等级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级分类的意义何在?”等系列问题为主线索,通过【类比导入】-一【观察思考】-一【图表归纳】-一【实例分析】-一【游戏互动】---【科学熏陶】等环节展开教学。
3. 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生物教材《从种到界》章节,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生物分类单位的介绍、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单位,掌握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
2. 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归类,并分析不同类别之间的亲缘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单位的理解,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
2.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生物归类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生物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分类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生物分类的定义,使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目的。
(2)生物分类单位介绍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解释各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
(3)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方式,讲解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别的生物。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给出几种生物,让学生尝试进行归类,并解释归类依据。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归类任务,教师给予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经典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思路,互动提问。
5. 随堂练习:设计生物分类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2. 生物分类单位3. 植物和动物的分类特点4. 生物归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熊猫、蝙蝠、海豚(2)松树、柳树、菊花答案:(1)哺乳动物门(2)植物界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生物分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并尝试调查身边的生物,进行归类。
《从种到界》生物教学设计教案优化后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深入探索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八单元第一章《生物的分类》。
我们将一起学习生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分类方法,以及如何给生物命名。
我们还将探讨生物分类单位和分类等级,从而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 能够识别并理解生物的分类单位和等级。
3. 学会给生物进行命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 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等级,生物的命名。
难点:理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分类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生物标本,分类卡片。
学具:分类卡片,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讨论误食有毒植物导致的生物中毒事件,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环节一: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和生物标本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历史和发展。
(2)详细讲解比较分类法和形态分类法,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实践运用这些方法。
3. 教学环节二: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等级(1)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单位:种、属、科、目、纲、门、界。
(2)通过互动讨论,讲解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3)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实践运用生物分类单位进行分类。
4. 教学环节三:生物的命名(1)讲解生物命名的原则:双名法。
(2)指导学生学会生物的命名方法。
5. 教学环节四:实践与讨论(1)发放分类卡片,让学生独立进行生物分类,并互相交换结果进行讨论。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分类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拓展延伸:讨论生物分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等。
六、板书设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法形态分类法生物的分类单位及分类等级种属科目纲门界生物的命名双名法七、作业设计1. 绘制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关系图。
人教版八上《从种到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从种到界》这一章节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物种、属、科、目、纲、门、界等分类单位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作用;学会使用生物检索表进行生物分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单位。
2. 能够运用生物检索表进行生物分类,提高生物分类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了解生物分类在生物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分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检索表的使用。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物种、属、科、目、纲、门、界等分类单位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生物分类挂图、生物检索表、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进而引入生物分类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单位。
(2)通过实例讲解物种、属、科、目、纲、门、界等分类单位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 实践操作(1)发放生物检索表,指导学生使用生物检索表进行生物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个生物分类的实践任务。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生物分类在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分类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2. 生物分类单位:物种、属、科、目、纲、门、界3. 生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
(2)列举出至少三个分类单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使用生物检索表,对下列生物进行分类:①熊猫②玫瑰③鲫鱼④蝙蝠2. 答案:(1)生物分类的基本原理:根据生物形态、生理、生态、遗传等方面的特征,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单位。
(2)分类单位:物种、属、科。
它们之间的关系:属包含多个物种,科包含多个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