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1 时、分、秒《时、分、秒》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第1单元时、分、秒一、秒的认识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钟面上有12大格,60小格,3根指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 ),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3.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这时分针正好走 1小格。
二、时间单位的换算1. 1时=60分 1分=60秒2. 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三、时间的简单计算1.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借助钟面数格子。
2.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公式: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开始时刻=结束时刻-经过时间第2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1.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两位数加整十数,再用求出的和加剩下的一位数;也可以把两个加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把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再把两个和相加。
2. 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可以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也可以先减一位数,再减整十数。
不退位减法,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两次求得的结果相加。
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
2. 如果不看数字最后面的0,那么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其实就是要计算前面两位数的加、减法,可以直接口算,写结果时再写上数字末尾的0。
三、估算1.估算时,先将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采取的策略不同(把数估大或估小),估算的结果也不同。
2.解决与估算有关的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第3单元测量一、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知识点归纳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最长
最细的是(秒针),最短最粗的是(时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走1大格是(5)秒钟,走半圈是(30)
秒,走1圈是(60)秒;
分针走1小格是( 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半圈是(30)分,走1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走半圈是(6)时,走1圈是(12)时。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小时,所以1时=60分。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
(1)分钟,所以1分=60秒。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
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正好成直角的时间有:(3点整)、(9点整)。
9、简单经过时间计算:
(1)可以用钟面的数格计数法:格子数×5
(2)用算式:
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结束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10、“分、分钟”“时、小时”的区别:
分、时表示某一时刻如3:45→3时45分
分钟、小时表示某一段时间如下课10分钟,一场电影2小时。
《时分秒》知识点整理一、时间单位:时、分、秒二、时分秒间的关系:1、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
2、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
三、时与分的关系:1、分针走一圈是60分,正好是1小时。
2、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正好是分针走12圈。
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四、时间单位的运用:1、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与。
普通计时法用凌晨、上午等来描述时间,比如凌晨1时、上午8时等等;24时计时法用0时至24时来表示时间,0时一般不用凌晨、上午等词语来描述。
两种计时法可以互相转换,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可以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
2、计算经过的时间。
计算经过的时间要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如果从上午几点开始到下午几点结束,计算经过的时间要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前的小时,再加上12时。
如果要算跨天的经过时间,我们一般分成上午和下午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的经过时间,再相加。
如果要算整天这是一篇很好的知识点整理文章。
《时分秒》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对时间的理解和运用是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通过对时、分、秒的关系、转换和计算进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时间单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时间的间隔,比如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需要多长时间,或者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计算时间间隔。
例如,我们知道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所以我们可以将时间间隔从小时单位转换为分钟或秒单位,或者从分钟或秒单位转换为小时单位。
了解时针和分针的关系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时针和分针是时钟上的两个指针,它们分别表示小时和分钟。
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移动,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以及过了多长时间。
例如,当时针指向12时,分针指向60,这意味着现在是12点整;当时针指向8时,分针指向30,这意味着现在是8点30分。
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知识点归纳一、认识时分秒1.时:小时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用"h"表示,每小时有60分钟。
2.分:分钟是时间的单位,用"min"或"'"表示,每分钟有60秒。
3.秒:秒是时间的最小单位,用"s"表示。
二、读写时分秒1.时:小时的读法类似于整数,如"5时"表示5小时。
2.分:分钟的读法可以使用“分”或“'”,如"30分"或"30'"表示30分钟。
3.秒:秒的读法使用“秒”或“s”,如"10秒"或"10s"表示10秒。
三、转换关系1.1小时=60分钟-可以通过乘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小时=1×60分钟=60分钟。
-也可以通过除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小时÷60=60分钟。
2.1分钟=60秒-可以通过乘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分钟=1×60秒=60秒。
-也可以通过除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分钟÷60=60秒。
3.1小时=60×60秒-可以通过乘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小时=1×60×60秒=3600秒。
-也可以通过除法关系进行转换,如:1小时÷(60×60)=3600秒。
四、时分秒的加减运算1.时分秒的加法运算:-对应位置上的数相加,若秒数超过60,则进位到分钟;若分钟数超过60,则进位到小时。
2.时分秒的减法运算:-对应位置上的数相减,若秒数小于0,则借位从分钟中减去;若分钟数小于0,则借位从小时中减去。
五、实际问题的应用1.计算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已知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计算两者之间的时间差。
-需要注意进位和借位的情况,保持单位的一致性。
2.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问题:-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例如:某人早上7点出发,需要走3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到达的具体时间是多少?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时分秒的知识点归纳。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时、分、秒。
1. 钟面的认识。
-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 时间单位的换算。
- 1时 = 60分,1分 = 60秒。
- 例如:3时=(180)分,因为1时 = 60分,3×60 = 180分;4分=(240)秒,4×60 = 240秒。
3. 计算经过时间。
- 可以用数格的方法,分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5分钟。
- 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例如:小明8:30开始写作业,9:10写完,经过时间是9时10分 - 8时30分 = 40分钟。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 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分别相加。
例如:35 + 24,可以把35拆成30和5,24拆成20和4,先算30+20 = 50,再算5 + 4 = 9,最后算50+9 = 59。
2.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 同样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例如:56 - 23,把23拆成20和3,先算56 - 20 = 36,再算36 - 3 = 33。
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相加后再减。
例如:340+160,个位0+0 = 0,十位4+6 = 10,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3+1+1 = 5,结果是500;450 - 260,个位0 - 0 = 0,十位5 - 6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10,15 - 6 = 9,百位4 - 1 - 2 = 1,结果是190。
第三单元:测量。
1. 毫米、分米的认识。
-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 = 1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1.时钟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时间单位有: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
5.会选择正确的时间单位填空。
如:妈妈一天工作8(时),小明每天睡眠9(时),拍一下皮球大约用1(秒),做一遍眼保健操大约用5(分),小华跑50米的时间是9(秒),小明跳50下绳约需30(秒)。
6.比较大小:当单位相同时,比较数字,数字大的它就大;当数字相同时,比较单位,单位大的它就大;当数字和单位都不相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进行比较。
7.计算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的部分知识点,建议查阅教材或其他相关资料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同时,这些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上,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循序渐进和巩固基础。
— 1 —。
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总结三年级数学时分秒知识点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时针最短,秒针最长)2、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
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4、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5、常用时间单位:时、分、秒。
6、时间单位:时、分、秒,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60。
1时=60分1分=60秒半时=30分30分=半时7、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8、计算一段时间,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
三年级数学时分秒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
(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
(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二、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
作品编号:782345167624791823987
学校:哇代古丰市然眉山镇村庄小学*
教师:周喻王*
班级:王者伍班*
《时、分、秒》知识点梳理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期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 1 )个大格,也就是(5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 )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分针走1圈是(60)分,也就是( 1 )小时。
时针走1圈,分针要走(12 )圈。
5、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
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
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7、公式。
1时= 60分 1分= 60秒半时= 30 分 60分=1时 60秒=1分 30分=半时
到达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到达时间—经过时间=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到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