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吉的长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3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43202住吉长屋的非理性成分分析收稿日期622作者简介王 彦(82),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王 彦摘 要:从材料、空间、造型等方面分析了住吉长屋的非理性成分,指出日本文化对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指出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同作用才能创造出好的建筑作品,以供建筑设计者参考研究。
关键词:材料,空间,造型,设计理念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1975年,安藤忠雄完成了大阪的一个小住宅的设计。
1979年,他凭借这个小住宅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令他一举成名。
这个小住宅就是住吉的长屋。
长屋是关西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
普通的长屋大约是以2间的宽度为一户的住宅,然后将其连续着排列而成的[1]。
住宅里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后庭。
中庭或过庭中有一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间。
因此,长屋是一种空间狭长、但充满生活情趣的住宅形式。
住吉的长屋继承了长屋的传统,在极度限制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丰富的空间。
这个项目的建筑用地面宽2间(约4m),进深7间(约14m),总共14坪左右。
在这样紧张的条件下,安藤选择了切掉部分长屋,插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盒子内被等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被安藤称为“光庭”的采光中庭。
起居室、厨房、卧室分别位于两端。
立面上没有开窗,只有在侧面靠楼板处开有用于通风的小洞。
每一个建筑师在把设计概念实体化的过程中,都会无法避免地加入一些非理性成分。
安藤选择用一个抽象的混凝土盒子来隐射关西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其中也含有非理性的部分。
安藤有一套自己的建筑设计的基本三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者木材,纯净几何体以及自然体。
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力图符合属于他自己的原则,或者说是基于这些原则而产生了设计概念。
这些原则与每个具体设计之间是否都存在理性而必然的联系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这种联系必须还要依赖理想化的主观意志和偶然性而建立起来。
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①“要真正理解建筑,必须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建筑空间。
去考虑随着时间改变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携带的味道、响遍建筑里头人们的交谈声、周边空气的皮肤触感……”——安藤忠雄②“无论是多么小的物质空间,其小宇宙中都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
”——安藤忠雄③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
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个人简介〗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1969年,创办“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69年,设计了许多住宅(住吉的长屋获得很高的评价 )1989年,担任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1990年后,从事于公共建筑、美术馆,以及海外的建筑设计案1995年,获得普立兹克建筑奖1997年,开始任东京大学教授〖普立兹克建筑奖住吉的长屋〗1.作品名称:住吉长屋 4.面积:3.3m×14.1m2.建造时间:1976 5.构造:清水混凝土、钢材、玻璃、石头等建构,地上2层楼。
3.基地:日本.大阪 6.殊荣:1979日本建筑学会赏一、作品分析住吉长屋位于大阪南部,设计于1975年。
取代了一片密集住宅区内三座木制连排长屋之中的一座。
宽约3.5m、全长约14m、高约6m,共2层,总建筑面积仅有65平方米。
但其封闭的长方体块结构使得有限的地基得到了充分利用。
为什么向自然开放的庭院是必须的呢?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都成为常态,在城市中,已经不存在无垢的自然。
追究其深层原因,这是禅宗思想对日本民族的影响体现。
日本人在其内心深处还隐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特别关系:日本人从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有与自然统合在一起的强烈的思想倾向。
或许安藤并没有有意识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日本的传统文化,但毫无疑问,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弥生文化(在建筑上最重要的表现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结合)对他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32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内涵分析——以住吉的长屋为例◎豆笑笑摘要:和谐一般指协调,匀称,在建筑领域当中,和谐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特质;共生则是强调一致性,本质上是双方甚至多方互惠互利,达到一种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
住吉的长屋是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处女座,简单的建筑形体中则蕴含丰富的内涵,文章就以建筑中“和谐共生”元素为切入点,深入剖析这个简单的方盒子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与内涵。
关键词:和谐共生;建筑设计;设计内涵一、建筑时代背景及基地概况(一)建筑时代背景长屋是东京和大阪地区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以两间的宽度为一户,并有规律的连续排列而成。
长屋的平面和立面均为长方形为基本单位,在空间划分上也保持对称,沿袭传统追求协调均衡的传统观念,与长屋周围环境更加的统一。
(二)建筑基地概况基地处于低矮的住宅区中,附近也并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山水等自然资源,也没有过多的绿化,在住宅的北侧60米开外的地方才有一片绿地空间,因此在体现自然和谐这部分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住宅基地的建造范围比较狭小,也给设计理念的呈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设计师仍然提取到了人们可以接触到的自然元素,并成功的把这些元素引入室内。
二、与自然和谐的设计内涵(一)引入自然元素光:安藤忠雄认为,“时间变幻和季节的更替都会引起光强度的变化,随着光的变化,物体的形象也会相应改变。
”住吉的长屋在表面上显得十分质朴,但在用光上十分考究,屋子里主要区域是庭院部分,这个露天的庭院是住宅的中心,人们可以从光影的变换中感知时间的流逝,感知地球的运动和四季的变化,光从庭院撒下,其阴影落在墙面和地面上,在这个拥挤的建筑群中,在家中就可以感受到一天的自然变化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可以说,光的使用让整个空间得到升华。
风:大阪地区的风常年处于较为温和的状态,因此安藤忠雄将和煦的风也引入室内,整个建筑内并没有空调设备,他将通风也作为设计的一大重点,用自然风取代人工温度调节,风从庭院而入,每个空间都留有用于通风的小窗户,包括厨房和卫生间等区域。
【经典】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住吉的长屋建于1976年建筑面积约46㎡可说是安藤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他曾坦言,其以后建筑作品中的理念几乎已经在住吉的长屋中进行思考长屋是日本京都大阪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住宅形式;普通的长屋大约是两间的宽度为一户,然后将其连续的排列而形成,内有中庭或小的开放空间。
由于大量的城市更新,长屋越来越少。
住吉的长屋是替换了一排住宅其中的一个木构建筑。
由于这一基地非常狭窄,同时又是三栋连排的长屋的中间单元,所以施工非常困难。
为使内部的空间做得更大些,与相邻建筑间距实际只有0.18m。
正因为安藤也是在关西这种长屋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他知道如何才能满足生活需要的采光,通风,日照。
安藤自己回忆说:“房主来委托设计时,我就决定,即使房子变得再小,也要在中间设置一个庭院空间。
”在创造这个有极度限制的空间的过程中,安藤领悟到在这种近乎极端的条件中存在一种丰富性,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种限制性尺度。
安藤说:“我试图在其中放置一个混凝土结构,创造一个微观的世界。
”这座建筑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从外部看似内部是没有光线的黑盒子。
但是进入内部就会发现,因为有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
庭院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的接触,揭示出自然的各个方面,它是住宅生活的中心,也是一个引换正在现代城市日趋消逝的光,风,雨等自然物的一种装置。
光线从天空渗入院中,在墙上和院子里投下深深的阴影。
安藤说:“我切掉部分长屋,插入表现抽象艺术的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这看似容易实际并不简单。
无论多么小的物质空间,其小宇宙都应该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我想创造这样一种居住空间丰富的住宅。
内省的居所——安藤忠雄作品住吉的长屋阅读关键词:现代性与地域性比较阅读内省摘要:通过比较阅读,以及对远近历史环境的分析,试寻找出安藤所受日本传统的影响、对待历史的态度,和他应对现代性与地域性关系的策略。
1.历史背景与长屋设计理念的形成:20世纪初,密斯将建筑的普遍性追求到了极致。
他作为理想提出的“万能空间”与材料的工业化同时并进,通过极其简易的形态将它传播到了全世界。
60年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日本,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生产的毫无个性的方盒子。
建筑不能使人感受到差异,人的欲望或思想没有进入的余地,人们对现代建筑的“崇高理想”渐渐反感。
60年代现代主义进入转折时期,安藤此时二十出头,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观。
在6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中,新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
以前人们认为是好的传统,如对物的珍惜,重视与近邻的关系,重视家庭和睦,与自然共生等传统正在消失。
经历了变革激烈的60年代后,安藤开始思考“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方法”,从而创造出根植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又表现出其固有文化传统的建筑。
住吉的长屋,就是安藤这些思考的完整体现。
通过这样一个美丽的小住宅,安藤向导致“人的规格化、平均化”的标准化现代主义建筑宣战,实践着他关于人居理想的追求。
正因如此,Frampton 将安藤看做批判地域主义的成功实践者。
2.几何-场所-自然——长屋的总体理念住吉的长屋改造,基地在大阪住吉区,用地拥挤紧张,周围存在大片日本关西近代住宅形式——长屋。
具体用地宽2间、进深7间,共14坪左右,覆盖率限制在六成,在如此紧张的用地上,安藤却创造了充满诗意的栖居场所。
他切掉部分长屋,插入了表现抽象艺术的混凝土盒子,将关西人常年居住的长屋要素置换成现代建筑。
尽管有很多争议,令安藤骄傲的是,他“在完全抽象化的几何四方盒子中,将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等全部装了进去”。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学系2010级05310119 卢方舟住吉长屋位于大阪南部,设计于1975年。
取代了一片密集住宅区内三座木制连排长屋之中的一座。
宽约3.5m、全长约14m、高约6m,共2层,总建筑面积仅有65平方米。
但其封闭的长方体块结构使得有限的地基得到了充分利用。
住吉的长屋尝试在通过对原有建筑形式内涵进行提炼升华的前提下,在原位置建立一个与周边环境协调,空间利用率高效,居住环境更加宜人的建筑。
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安藤试图引入天光,风,雷,雨,雪等自然元素堪称一种挑战。
建筑的外墙面左右后紧邻其它住宅,前里面外即使交通道路,可以说,尝试拓展室外空间是十分困难的,然而安藤大胆的在建筑内部开辟出一块室外空间,在对室内空间合理简约布局的前提下,这样的处理不仅不显拥挤,反而创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建筑内涵。
建筑在延轴线方向均分为三分,中间为无遮蔽内院,内设垂直交通楼梯。
在竖直方向上分为两层。
考虑到街道拥挤嘈杂,视野及其有限,建筑外立面开窗极少,相反将上下四个主要房间均采用面向内院开落地窗及玻璃门,这一方面解决了采光问题,另一方弱化里室内外空间界限,充分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并且并未妨碍隐私要求。
建筑内交通流动以内院为核心,这种室内外空间感的频繁转换可一说大大地削减了长屋这种建筑形式固有的狭小拥挤的特性。
有人也许会怀疑,就连上厕所也要打着雨伞经过内院的建筑空间真得有借鉴意义吗?我认为,这栋建筑或许正是对日本人文特点的一种诠释,即使是在有限的空间内也要为自然留出位置,这大概就是日本人的生活哲学吧,毕竟,到如今,长屋的主人一家还居住在这里。
安藤把他对自然与建筑的深刻理解与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辩证的继承,融合灌注在这样一个精巧的建筑中,渺小中足见伟大。
作为建筑师,我想我们要学习的并非他一钉一铆的细节之处,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人民生活的哲学态度,杰作不因惊世骇俗,天马行空出色,而因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而深刻,因为建筑是关于人的建筑,关于生命的建筑,关于自然的建筑。
建筑师:安藤忠雄基地位置:日本大阪住吉区设计时间:1975/01- 1975/08施工时间:1975/10-1976/02基地面积:57㎡占地面积:34㎡总建筑面积:65㎡1976年大阪市住吉区,安藤忠雄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安藤先生自己对这座建筑也有一番评价“这个小住宅是我后来作品的起点,它是我值得纪念的建筑,也是我所钟爱的建筑之一。
这栋房子是三幢联立住宅中间的一个矩形插入体。
我的基本构思是楔入一个混凝土盒子,并在其间创造一处世外桃源,和一个由多样化空间和动态直线组合的简洁构成”。
住吉的长屋是在日本大阪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住宅的概念,而又在这个利用西方发明的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住宅中充分体现出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
而且是在一个十分小的空间内完成的,又要考虑到与四周民居的统一。
因为所要做改建的长屋与其他长屋是一个整体,地基和大梁都是通用的。
一般的建筑师可能只是将其内部做一些改造,装饰一下而已,而安藤不仅成功解决以上各种问题,而且是安藤早期最优秀的作品,正是它使他日后逐步走向了世界。
使其成为经典建筑之一,并获得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奖奖。
所以不能简单的观赏建筑外形,还要深刻的体会其建筑内涵和建筑风格。
1,住吉的长屋采用的建筑材料是非常普通的混凝土和钢材,其受力体系十分清楚简单。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和钢筋混凝土现浇得二层过道,经混凝土剪力墙传到基础,十分经济。
现浇模拆除后会留下很多矩形图形,安藤就将这些巨型图案作一些简单处理而使其成为内外????? 墙的饰面,淡雅、朴素。
2,? 屋内则采用自然材料,地板为木材或者石材,家具全部采用木质材料,充分体现出日本人对自然的热爱,让住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3,? 长屋的所有墙面都开有为了通风的小地窗,与相邻的住宅间留有十厘米的缝隙用以通风,是一座没有空调设备也可以生活的节能型空间,这一细微的设计可谓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从其剖面图可以看出地窗位置 ??4,??长屋还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对外没有设置一个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