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5
一、是非题:1.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4.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
5.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6.在《教育学》中,“教育与发展”主要指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7.通过拨款方式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说明了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8.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利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
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0.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
12.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13.从内容上看,德育与智育的目标有交叉的地方。
P90,14.“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
15.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1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说明部分教师的职责像科学家一样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
17.对教学经验的不断反思,它称为“反思性教学”。
18.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计过程。
19.“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人。
20.“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而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21.传统的学科课程是将“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突出代表性课程范式。
P13122.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与教材内容有冲突的经验,我们不能将它视为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23.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彻底否定了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P13824.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强调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而否定活动中的一切目标。
《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一、选择题(每题3份,共18分)1.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一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 C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康德;《康德论教育》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卢梭;《爱弥儿》2.下列哪个观点不是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观点:()A.教育即生活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无其他目的C.课程的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D.现代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3.教育的三要素,包括:()A.教育者;学生;教育影响B教师;学习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D教育者;学生;教育内容4.下列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教育功能指的是“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B.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C.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D.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5.对学科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是:()A.学科课程是传统课程,当代课程改革就是要去除这种课程;B.学科课程主要关注学生直接感知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C.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向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
D.学科课程既可以教师为主导去实施,也可以学生自主实践交往去实施。
6.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合理的是:()A.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之外无其他联系C.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而制定辅导策略,而无需与学生进行商讨对话D.“视徒如己,反己以教”的观念已过时1.下面关于教育的理解,正确的是()A.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B.教育是指个体学习或发展的过程C.教育对社会和对个体发展总是好的。
D.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合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考试样题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学概论》课程试卷(样题) 合分人:复查人: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10 分)1.教育2.民办教育Array二、单选题:(每题1 分,共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的括号内)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的科学。
(A.教育现象B.教育问题C.教育规律D.心理活动2. 关于原始社会的教育,正确的观点是:()A.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
B.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有了官学与私学之分。
3. 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则始于:()A. 赫尔巴特B. 夸美纽斯C. 康德D. 昆体良6.下列不属于皮亚杰的观点的是:( ) A.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划分为两极水平。
B.他率,具有主观性。
C.自率,具有主观性。
D.儿童的道德发展判断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程序。
7. 初中德育学科课程内容分 部分。
( ) A.一 B.二 C.三 D.四8. 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 A.2000 B.2001 C.2002 D.20039.不属于中学分流教育模式的有:( ) A.“ 2+1”模式 B. “3+1”模式 C.“4+1”模式 D.渗透教育模式D.理论性研究报告三、多选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说明:将认为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每小题后而的括号内)1. 符合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 A.教育面向全体儿童B.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C.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的。
D. 没有阶级性。
4.“人是教育的产物”这句话是下面哪位人物所讲?( )A. 杜威B. 康德C. 夸美纽斯D. 赫尔巴特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 。
(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荀子》10.研究报告的类型不包括:( ) A.实证性研究报告 B.文献性研究报告 C.回炉研究报告2. 符合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的是:A.学校体制趋于完备B.出现“二馆”、“六学”C.不具有等级性D.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E. 在欧洲还具有宗教性3. 关于“教师中心说”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B.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C.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定式指导D.十分强调教师的权威4. 教学过程的特点包括:A.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C.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D.教学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5. 班集体的培养措施有:()A.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B.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C.培养班干部,形成领导核心D.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E.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F.协调人际关系四、简答题:(每题6 分,共30 分)1.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哪些?2.中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3.为什么说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4.广义的德育包括哪些内容?5. 我国关于教学过程的“六阶段说”是什么?五、论述题:(每题20,共40 分)1. 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怎样设计的?2.什么是地方课程,论述地方德育课程的功能、开发与实施。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一、判断题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 )P5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P249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 )P120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P72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 )P111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 )P76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 )P174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 )P2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 )P117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P41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内容上,文化中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被选择、加工后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部要素,对教育产生较政治、经济更为直接的影响。
手段上,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也对学校教育在手段、方法上产生影响;现代文化所含的多元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信念。
总体上讲,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在性质上区别于政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它不是对教育产生某种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是与教育处于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互相交融的关系状态。
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
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
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
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
3、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分类的因单忽于陷在但意义,缺论素关互素视了因间的相判系以及绝对化的断。
响能皮、传遗与环境成亚杰影包含有没全本展人发基用互的学熟二因与习相作因素的。
相间因,部对素的互展发的人了定决论素。
析分乏缺也响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影响人的因素分本书的立场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能为可性层次和现实过程,是人的身可能性层次心两方。
二层性层次面不断变化包括个体自身的次三因素、构建的过程因;同时,将发展因素先(天因素、后天主体“人”的地位给论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的全面理解。
层次主要指个体予的活动。
4、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分类以活动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在性质上的区别为依据,把学校活动或分为如下几类:学校教育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又称“学校实践活动”)。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下列不属于昆体良在《演说术原理》中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的是:A、模仿B、辩论C、理论D、练习2、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理论不包括:A、明了B、模仿C、系统D、方法3、关于教学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B、包括教师教的方法C、包括学生学的方法D、不包括学生学的方法4、关于教学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B、对教师的教缺乏具体指导作用求C、指导学生的学D、应贯彻于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5、下列不属于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的是:A、作业B、课堂讲授C、讲座D、辅导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属于教学的任务的是: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D、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2、《中庸》中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包括:A、博学之B、审问之C、慎思之D、明辨之E、笃行之3、下列属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是:A、引起求知欲B、感知教材C、理解教材D、巩固知识E、运用知识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4、下列属于实物直观的是:A、标本B、实验C、参观D、实物5、教学评价主要包括:A、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B、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C、课程评价D、家长评价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正确错误2、感知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正确错误、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产婆术”。
正确错误、班级上课制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正确错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成绩的总评,被称为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正确错误。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一、判断题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
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
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
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
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
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
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
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
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
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
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
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
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
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
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
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教育学概论》复习题二一、判断题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Í)P5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P249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P244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Í)P120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P9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P72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Í)P111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P81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P24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Í)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Í)P76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P131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P199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Í)P17416.《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Í)P2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P203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Í)P117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P173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一、判断题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F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T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
T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
F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
T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
T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
F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T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
F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T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T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F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
T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
F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
F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F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F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T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F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
F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F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
T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T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
T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
T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
F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
T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页眉内容《教育概论》模拟试卷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内容上,文化中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部分被选择、加工后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部要素,对教育产生较政治、经济更为直接的影响。
手段上,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也对学校教育在手段、方法上产生影响;现代文化所含的多元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和信念。
总体上讲,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在性质上区别于政治、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它不是对教育产生某种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是与教育处于互相部分包含、互相作用、互相交融的关系状态。
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由于他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心理学观点,他没有达到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的目的。
他用他的心理学论证了教育性教育原则,但是他在这里夸大了知识对于情感与意志的决定作用。
从他的“多方面兴趣”学说出发,他为中小学规定了较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但他的保守主义表现在他把宗教与古典人文学科列在首要地位。
他分析了教学过程,企图在这基础上建立他的教学论体系。
3、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分类4、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分类以活动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在性质上的区别为依据,把学校活动或分为如下几类:学校教育中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又称“学校实践活动”)。
按照师生承担的工作的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三大类:——以完成课程计划内的学科的教与学为主要任务的学科教学活动(简称“教学活动”);——由学校组织的以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与特长或其他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外的各种社团、小组活动;以调节学生课余生活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三种活动都在学校课程教学外的时间进行,所以统称为“课外活动”。
——以学生班级集体的形成与发展,集体中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以班级、少先队、共青团等学生组织为单位进行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简称“班级(含团、队)活动”。
教育学试题,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多练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对你的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有帮助,能让你更加熟悉题型。
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之教育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欢迎您练习下载!一、判断题1.在我国历史上,最先“教学”实指“学”,“教”与“学”同义。
(Ö)2.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学”才不再指教或学某一方的活动,而成为师生双方的活动。
(Ö)3.教学等于智育。
(Í)4.“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
(Ö)5.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Í)6.学生的创造力指的是其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与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Ö)7.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Í)8.师生之间互动的实质体现出两者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交往关系。
(Ö)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应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原理。
(Ö)10.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教学必须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
(Ö)1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提示我们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必须以他们个人的间接经验为基础。
(Í)学生的主要任务即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原因在于提高认识人类知识的效率。
(Ö)12.学生知识储存的多少决定了他们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Í)1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来实施教学。
(Í)14.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Í)1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按顺序排列有: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
(Ö)16.上课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及具体情况,将教科书和知识转化为实际课堂教学的蓝图的过程。
《教育概论》模拟卷参考答案一、判断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
√2.近代之前,无论中外,严格说来都只有教育思想而没有教育学。
√3.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任意地塑造他(她)的内心世界。
×4.教育形式化之后,非形式化的教育便随之消失了。
×5.“学龄期”的概念行将过时,它的意思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游戏的时代,学习是多么落伍的事情!×6.教育国家化是近代教育的特征。
√7.人的可教性取决于两大条件,一是智力,二是意志力。
√8. 《童年的秘密》是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作品。
√9. 人生当中存在很多关键期或身心发展的最佳期。
一般人从6岁开始便进入了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10.学校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这种控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应当取消。
×11.人才都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12.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跟其职业收入没有任何关系。
×13.家长三随便拆看孩子的信,这是为了更好地对孩子行使监督权和教育权。
×14.家庭教育以亲情为前提和纽带√15.幼儿园对教师进行满意度调查,这不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
×二、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赫尔巴特近代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之美誉。
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身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
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教育学的独特性,还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学科基础。
正是赫尔巴特最终使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一一、判断题1.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
()2.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3.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4.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成熟状况,不能走在发展的前面。
()5.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6.存在主义认为,教育要维护个人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强调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7.教育教学权是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8.在一个不存在公共法律和道德的社会里,人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9.杜威以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出现,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学和活动中心”。
()10.国家通过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来影响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2.传统的学科课程是“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
()1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
()14.德育内容规定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
()15.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直接经验。
()16.《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关于课程的概念是作为名词使用的。
()1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教育。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19.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0.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是人格平等和共同探究的交往。
()21.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2.诊断性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习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的,正常的学生不需要诊断性评价。
()23.《大学》提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4.绝对评价也就是目标参照评价。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练习题二一、是非判断题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的教学思想是《学记》提出的。
(√)2、赞科夫所认为的“一般发展”是特指儿童智力的发展。
(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最优化的核心是建立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4、加涅认为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激化、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一整套条件。
(√)5、在布鲁姆的掌握教学中,教师要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来进行反馈和纠正。
(√)6、《大教学论》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的。
( )7、教师职业道德将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成败的关键。
(√)8、微格教学中的教案与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案是相似的,都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详尽描述。
( )9、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和一起成长的过程。
(√)10、“S—R”强调学习的本质是行为的变化,即学习活动发生后,学习者要由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变化,这是认知论学习观的观点。
( )11、针对注入式教学造成了小学语文的“呆板、繁琐、片面、低效”的弊端,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了“形真”、“情切”、“意远”、“理蕴”为特点的情景教学。
(√)12、CIPP是由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
( )13、心理学家鲍尔和希尔加德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外在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倾向的变化。
(√)14、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是等同的两组概念。
( )15、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等作为“工具”去理解新问题、实施新任务的过程,学生亲自参与,自行完成从“工具”到任务的策略性整合,从中获得知识和体验。
( )16、现代学者用“知识的冰山模型”说明,只有借助于默会知识的力量,人类所有的明确知识才有可能,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可能。
模拟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
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教育的本质的内容的是【D】A.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B.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C.教育即生产D.教育是促进儿童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B】A.施瓦布B.泰勒C.博比特D.查特斯3.卢梭写的教育著作是【A】A.《爱弥尔》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民本主义与教育》4.赫尔巴特所提供的教学是【B】A.生活教育B.教育性教学C.自然教育D.直观性教学5.那些在课程变革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把它称为【D】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实际课程”D.“虚无课程”6.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7.在儿童发展的初期,儿童是用【A】来表征客体的。
A.行为表征B.图像表征C.符号表征D.语言表征8.下面对于“接受学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B.接受学习是有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既不是机械学习又不是有意义学习D.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学习又可能是有意义学习9.下列不属于发现学习的教育价值的是【D】A.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B.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C.有助于记忆的保持D.有助于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10.一般说来,在影响学习的成就动机中,【C】是儿童早期的主要学习动机。
A.认知驱力B.自我实现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提高驱力11.加涅所划分的学习阶段中,【B】相当于通常学习理论中所讲的迁移。
A.领会阶段B.概括阶段C.作业阶段D.反馈阶段12.下列关于强化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A.强化物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刺激B.在一种情境中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在另一种情境中也起强化作用C.正强化物提高反应的概率D.负强化物减少反应的概率13.“非指导性教学”的教育目的是【B】A.获得知识,掌握技能B.自我实现C.一般发展D.全面发展14.“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追求【B】A.“解放理性”B.“实践理性”C.“科技理性”D.“普遍主义”15.关于“教育先行”,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A】A.意味着教育已和社会相脱离B.意味着教育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C.意味着教育不仅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更主要的是反映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D.它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16.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被称为是【A】A.“精神助产术”B.“教学对话”C.“共同讨论”D.“注入式教学法”17.提示型教学方法的优点是【A】A.有助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B.有助于人的操作能力的发展C.有助于人的探究能力的发展D.有助于人的实践能力的发展18.在“乡土教育论”中,哈尔尼希提出的课程名称是【C】A.“生活共同性”课程B.乡土课程C.“世界科”课程D.逐步深入课程19.“设计教学法”的创立者是【B】A.杜威B.克伯屈C.奥托D.洪堡20.下列关于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D】A.二者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B.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彼此间具有互补性C.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的D.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这两种组织方式很容易分开21.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国家是【A】A.德国B.捷克C.美国D.法国22.不属于班级授课组织优势的是【B】A.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B.有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充分发挥C.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D.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23.对于“降低学力水准”教学的看法,错误的是【C】A.它是一种“伪善的平等主义”B.会导致“平庸教育”C.保证了教育的整体质量D.适应了差生的需要,但却使大多种中等生和一部分优等生感到学习厌倦、缺乏挑战性24.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C】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主导与主体的关系C.交互主体的关系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25.在利维划分的“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评价的主要形式是【A】A.纸笔测验B.口头提问C.标准化测验D.开放性结论26.主体取向的评价的方法论是【B】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既提倡量的研究,又提倡质的研究D.既不提倡量的研究,又不提倡质的研究27.“传统评价模式”是指【A】A.目标达成模式B.外貌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28.下列关于“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叙述,错误的是【B】A.它要求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B.它对于国际性的考虑不太重视C.它要求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D.它要求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29.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D】A.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B.知觉的重新组织C.学习者实现自己潜能的过程D.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30.在学习方式上,建构主义者强调【C】A.自主学习B.分组学习C.合作学习D.辅助学习31.“课程教学”理念的内涵是什么?32.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的教学原则是什么?3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有何特征?34.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是什么?35.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关系怎样?3.1“课程教学”是课程与教学相融合而形成的理念,其内涵包括:(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2)一、判断题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
()4、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8、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9、教师劳动具有的创造性和科学家一样。
()1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12、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3、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4、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5、在西方社会斯巴达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7、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1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20、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21、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22、班级是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都是由正式群体构成。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5、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2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教育学概论》模拟练习题二一、判断题1、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F2、清政府于1905年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T3、个性的多样性有助于扩大人类集体经验的范围。
T4、运用品德评价的方法,只能表扬、奖励,而不能批评、惩罚。
F5、人文学科具有它的科学性,自然学科也具有它的人文性。
T6、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班级授课制还有长期存在的必要。
T7、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
F8、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T9、西方的"导生制"要比中国的"转相传授"早出现1000多年。
F10、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T11、诊断性评价可以通过查阅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日常观察记录分析等非正式渠道进行。
T12、杜威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F13、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
T14、相对评价通常以百分制的形式出现。
F15、备课特指教师对教材的研究。
F1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F17、《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F18、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T19、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F20、制定计划是学校管理过程翩中心环节。
F21、杜威是对新中国教育学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F22、智育本身就包含德育方面的目标。
T23、1922年学制以美国学制为主要学习蓝本。
T24、清末,西方教育理论直接从欧洲传入中国,形成近代西方教育理论输入的第一个高潮。
T25、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及评价,就是道德认识。
T26、班级组织具有一种完全自治性。
F27、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T28、个人本位论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
T29、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以及定性评价。
T30、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F3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运算"概念,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
F32、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T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
T34、教育的社会目的与教育的国家目的是内在一致的,不矛盾的。
F35、教育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政治制度。
T36、诊断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T37、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T38、政治性是教育目的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
T39、研究性课程在内容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T40、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
T二、单项选择题41、看重"发现"、"探究",强调"对话"、"讨论"教学方法的课程编制模式是( B )。
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纵向模式D、横向模式42、我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在(D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D、《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43、中国教育史上"文翁兴学"发生在(C )。
A、公元前136年B、公元前124年C、公元前141年D、公元前144年44、提出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德育原则的是( B )。
A、杜威B、马卡连柯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45、教育理论界明确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是在(D)。
A、1929年B、1957年C、1982年D、1983年46、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往往利用教具向学生进行呈示,这符合教学过程的( D )规律。
A、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C、发挥学生主体性D、知情意统一47、以下不属于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是( B )。
A、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B、发展速度的持续递进性C、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8、以下关于"个性发展"的描述中不恰当的是( C )。
A、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单个命体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言的B、个性发展是相对于社群内部众多个体的高度趋同发展而言的C、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全面发展而言的D、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内在潜能的发展或具有社会意义的个体独特性的发展49、"产婆术"是下列哪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方法( B )。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伊拉斯谟50、有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施工的依据,这种认知方式称作(B )。
A、场独立B、场依存C、沉思型D、辐合型51、将新知识、新事物引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是教学基本阶段中的(A )。
A、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B、引导学生领会知识C、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D、检查和巩固知识52、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以分(A )三个阶段进行。
A、导人、详述和汇总B、导火、分析和汇总C、分析、详述和总结D、分析、质疑和总结53、关于诊断性评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是一种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已有准备状况所作的粗略评估B、它仅限于查明、辨识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或障碍C、其根本目的在于摸清学生已有的基础、准备状况D、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54、提出自然后果德育原则的是(B )。
A、孔子B、洛克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55、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调整教学、改进教学的是(D )。
A、定性评价B、定量评价C、诊断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5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于(A )。
A、1986年B、1992年C、1994年D、1995年57清政府将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是在(A)。
A、1901年B、1902年C、1904年D、1906年58、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C )。
A、《大学》B、《礼记》C、《颜氏家训》|D、《学记》59、我们在安排课程和教学时,应当循序渐进,这是因为个体的发展具有(B )。
A、稳定性B、顺序性和阶段性C、可变性D、差异性6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下列哪位教育家首先提出来的(A )。
A、孔子B、老子C、孟子D、朱熹61、以下关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较中,不恰当的是(A )。
A、形成性评价是多次性的,终结性评价则是一次性的B、形成性评价往往与教学过程合而为一终结性评价则独立于教学过程之外C、形成性评价往往是非正式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往往是正式的评价D、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之中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结束时进行的评价6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D )。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B、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C、决定教育的内容D、决定人们受教育的年限63、评价可以敦促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再加工,这是教育评价的(D )。
A、导向功能B、鉴定功能C、诊断功能D、教学功能64、"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的观点属于(C )。
A、自然成熟理论B、发生认识论C、环境一学习理论D、人本主义65、下列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
A 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与需要来设置课程B 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C 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来组织课程D 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66、同一年级所有学生必须学习,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力的课程是(A )。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67、以下各种类型的评价形式中,属于形成性评价的是(B )。
A、新课程教学之前对学生册子的摸底测验B、课堂提问C、课程结业考试D、升学考试68、下列关于学科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不恰当的是(D)。
A、逻辑性B、系统性C、简约性D、实践性69、果断纪律理论所代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B )。
A、功能性取向B、行为改变取向C、人际互动取向D、社会学习取向70、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理论最早借道哪个国家(D )。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71、在发展的某个时期,个体对外界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这称为个体发展的(B )。
A、最近发展区B、关键期C、成熟期D、青春期72、我国的私学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末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汉代以后73、教职工代表大会体现教师具有的权利是(D )。
A、教育教学权B、科研学术活动权C、管理学生权D、民主管理权74、《礼记》中说"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C )A、传递知识B、培养学生的品德C、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培养品德D、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75、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称为(C )。
A、道德评价B、道德规范C、道德认识D、道德行为76、"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体现了( B )。
A、教育全民化B、教育终身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现代化77、美育作为教育范畴,最早是由以下哪位思想家提出的( C )。
A、中国的蔡元培B、中国的王国维C、德国的席勒D、美国的杜威78、"学校教育等级森严、注主思想控制、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是哪种社会教育的特征(C )。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79、对事物的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属于认知风格的( B)。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沉思型D、冲动型80、在运用讲述法时,教师不应(C )。
A、尽可能地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发生联系B、在讲述过程中,可不断提出并解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C、不结合其他的方法D、为学生提供科学地认识、解决问题的范例三、多项选择题81、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ABCD )。
A、决策机构B、咨询机构C、执行机构D、反馈机构82、可持续发展包括(ACB)。
A、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B、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C、经济的可持续发震D、社会的可持续发展83、主张"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家有(CD )。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杜威D、卢梭84、关于绝对评价,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BCD )。
A、绝对评价又称目标参照评价B、是一种以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或测验标准为参照而进行的评价C、学生在测验中所得的实际分数即是绝对评价的得分D、绝对评价常以百分制形式出现85、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它包括(A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