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愚公移山》
- 格式:ppt
- 大小:9.60 MB
- 文档页数:133
《愚公移山》的释义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移山,决心不懈
的坚持和努力。
故事中,愚公带领着家人,朝着远方的山头挖土,准
备移走挡住去路的大山。
尽管被人嘲笑为愚蠢,但愚公毫不退缩,一
直坚持下去。
后来,上天感受到了愚公的诚意,派来了神仙祝福。
最终,神仙在愚公的坚持下,移走了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无往不胜。
并且,它也寓意着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就能够化解困难,实现目标。
这个故事以愚公为主人公,将智慧和勤奋传递给了后世,
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怕困难,努力拼搏,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种精神的
象征。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只要对目标有着坚定的
追求,不断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这个
故事给人们带来了鼓舞和正能量,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20课秋水一、字词解释秋水:时:灌:泾:()涘:()渚:()不辩牛马:辩:于是焉:欣然: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己:东面:面:端:旋:面目:望洋:野语:闻:莫己若:我之谓也:且夫: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子:长:大方之家:方:二、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秋水》节选自,庄子时哲学家,家代表人物。
文中以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
2.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原文)与的广阔(不见水端)作比较;将河伯前后的认识做比较“欣然自喜”——(原文)21课(接后页)3.愚公坚信两座大山能够搬走的理由是“,,;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
4.《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的道理。
5.本文作者将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作具有讽刺效果。
写王屋。
太行2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对具有重要作用。
21.愚公移山一、解释加横线的词语1.方七百里2.河阳之北3.河4.年且九十5.惩山北之塞6.塞()7.出入之迂也() 7.聚室而谋曰8.谋 9.吾与汝毕力平险10.毕 11.平险12.险 13.指通豫南14.杂然相许 15.许16.其妻献疑曰 17.且焉置土石1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9.丘 20.子孙21.如太行、王屋何 22.孀妻( )23.叩石垦壤 24.箕畚( )25.遗男 26.始龀27.龀( ) 28.易节29.节 30.始一反焉31.始 32.反33.叟 34.甚矣,汝之不惠35.甚 36.惠37.残年余力 3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9.其如土石何 40.长息41.固 42.彻43.不若 44.有子存焉45.穷匮() 46.加增47.何苦而不平 48.苦49.操蛇之神 50.惧其不已51.感其诚 52.厝( )53.陇断二、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1、原文: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面,有两座方圆七百里、高八千多尺的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北山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将近90岁了,一家人面对着高山居住着。
有两座大山挡在前面,愚公一家非常辛苦,出入要绕很远很远的路。
一天,愚公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孩子们,因为前面这两座山,我们出行很不方便,所以,我想和你们一起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你们看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的表示同意。
愚公的妻子想了想,提出疑问说:“觉得不妥,凭你的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包都挖不平,怎么能挖平太行山。
王屋山呢?况且把那些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呀?”大家七嘴八舌的说:“把土石扔到渤海海边上和东北薄州的北部好了。
”意见统一后,愚公就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山,破石挖土,用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有一个姓京城的寡妇,是愚公的邻居,她有个男孩,孩子刚开始换牙,也蹦蹦跳跳的来帮忙。
冬天过去了,夏天来临,运土石的人才能往返一趟。
住在河湾的智叟听说了这件事,就嘲笑愚公说:“你也太愚蠢了,你还能活几年啊?凭你所剩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草树都无法毁坏,能把那些土和石头怎么样?”住在北山的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顽固,顽固的一点都不开窍,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虽然我会死掉,但我的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时候,而那山不会增高,何必担心挖不平呢?”住在河曲的智叟无话可说了。
手里握着长蛇的山神得知愚公挖山的消息,害怕他不停的挖下去,急忙的把这件事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真诚感动了,便派大力神夸娥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山搬走了。
从此,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面,一片平坦,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一家人出入也方便了。
2、读后感: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寓意,它的本意并不在于“移山”或者“搬家”,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这座山只是象征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某一种困难,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智力、毅力或者体力去征服它、解决它。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愚公移山作者:列御寇出处:《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文言文注释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3汝——你。
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 《愚公移⼭》是中国古代寓⾔故事,选⾃《列⼦·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下⾯是⼩编收集的愚公移⼭原⽂及翻译注释,希望⼤家认真阅读! 愚公移⼭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 太⾏、王屋两座⼭,⽅圆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纪快到90岁了,在⼭的正对⾯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挖平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都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搁挖下来的⼟和⽯头?”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刚七⼋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他⼲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剩下的⼒⽓连⼭上的⼀棵草都动不了,⼜能把泥⼟⽯头怎么样呢?”北⼭愚公长叹说:“你的⼼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寡妇都⽐不上。
《愚公移山》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太行①、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⑦,年且(8九十),面⑨山而⑩居。
惩(11)山北之(12)塞,出入之(13)迂(14)也,聚室而谋(15)曰:“吾与汝(16)毕力平险(17),指通豫(18)南,达乎(19)汉阴(20),可乎?”杂然(21)相许。
其妻献疑(23)曰:“以(24)君(25)之力,曾(26)不能损(27)魁父之丘(28),如太行、王屋何(29)?且(30)焉(31)置土石?”杂曰:“投诸(32)渤海之尾(33),隐土(34)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35)者三夫(36),叩(37)石垦(38)壤,箕畚(3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40)氏(41)之孀妻(42)有遗男(43),始龀(44),跳(45)往助之。
寒暑易节(46),始一反焉(47)。
河曲(48)智叟(49)笑而止之(50)曰:“甚矣,汝之不惠(51)。
以(51)残年(53)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4),其(55)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56)曰:“汝心之(57)固(58),固不可彻(59),曾不若(60)孀妻弱子(61)。
虽(62)我之(63)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64)也,而(65)山不加(66)增,何苦(67)而(68)不平?河曲智叟亡以(69)应(70)。
操蛇之神(71)闻之,惧其不已(72)也,告之(73)于(74)帝(75)。
帝感其诚(76),命夸娥氏(77二)子负(78二)山,一厝(79)朔东(80),一厝雍(81)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82)断(83)焉(84)。
[注释]①太行(háng):山名,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②王屋:山名,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古代表示面积的用语,指纵横见方。
(4万)仞(rèn):形容极高。
仞,古七尺或八尺。
愚公移山① (选自《列子》) ●列御寇 【作品原文】 太行、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里,高万仞④。
本在冀州⑤之南,河阳⑥之北。
北山愚公⑦者,年且⑧九十,面山⑨而居,惩⑩山北之塞(11)、出入之迂(12)也,聚室而谋(13)曰:“吾与汝毕力(14)平险(15),指通(16)豫南(17),达于汉阴(18),可乎?”杂然相许(19)。
其妻献疑(20)曰:“以君(21)之力,曾(22)不能损(23)魁父之丘(24),如太行、王屋何(25)?,且焉(26)置(27)土石?”杂曰(28):“投诸(29)渤海之尾(30),隐土之北(31)。
” 遂(32)率子孙荷担(33)者三夫(34),叩石(35)垦壤(36),箕(37)畚(38)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39)之孀妻(40)有遗男(41),始龀(42),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43),始一反(44)焉。
河曲智叟(45)笑而止(46)之曰:“甚矣,汝之不惠(47)!以残年(48)余力(49),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0),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51)曰:“汝心之固(52),固不可彻(53),曾不若(54)孀妻弱子(55)。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56)也,而山不加增,何苦(57)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58)闻之,惧其不已(59)也,告之于帝(60)。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61)二子负(62)二山,一厝(63)朔东(64),一厝雍南(65)。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66)焉。
【注释】 ①本篇选自《列子・汤问》。
愚公——寓言中虚拟的人名。
②太行——即太行山,在今山西省东部。
王屋——即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
③方——方圆,周围。
④仞——古时以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
⑤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省,山西的大部,河南、辽宁各一部分。
⑥河阳——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⑦北山愚公——意思是住在北山的愚公。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则经典。
故事发生在两座高山之间,愚公和他的家人居住在山的北面,但是由于一座大山挡住了他们通往南方的道路,导致愚公非常不便。
于是,他决定自己动手,移山造路。
愚公和他的儿孙一共四代人,开始了艰苦的移山工作。
虽然他们的力量微小,但他们的决心坚定。
他们用镐头砍山,用篮子搬运土石,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
这一情景引出了一个古汉语的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以及他的后代,用非常坚决的态度对待挑战。
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困难,通过他们的努力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没有攻不克的山。
同时,《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古人的坚韧精神。
在古代,生活条件艰苦,人们面临的困难更加严峻。
愚公和他的家人在艰难的环境下,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壮举。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与力量。
除此之外,愚公移山还有一个普遍的寓意,即团结的力量。
愚公自己无法移动整座山,但是他的后代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动中。
这种团结一心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坚持下来,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目标。
总之,愚公移山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和力量,更可以从中找到对生活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通过其深刻的文言知识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它教导我们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和挑战。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对各种复杂的困境和挑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一样,只要我们有决心,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付出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迎接成功。
愚公移山的故事从古代传世至今的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寓言故事。
其中,愚公移山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它展示了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无穷的毅力。
追寻这个故事的起源,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远古的时代。
故事开始于远古时代,那时有一座巨大的山阻挡了愚公一家人前行的道路。
每当愚公的孩子们和孙子们带着食物和水壶过山,都必须费尽千辛万苦。
愚公为了改善家人的生活,决定要移山,使通往前方的道路变得易通。
愚公年老有限的力量,并没有让他屈服于残酷的现实。
他一边努力,一边向儿子和孙子们传授他的志愿,希望他们坚持下去。
可是,愚公的儿子们和孙子们来回穿梭于树林和山谷,却无望地摇头叹息。
一位有见识的邻居知道了愚公的计划,走过来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人,但我不明白你的决策为何会如此荒谬。
山岭峻峭,你能翻越山顶吗?”愚公笑着回答:“我虽然年老力衰,但我有儿子,有孙子,还有子孙后代。
我们可以代代传承,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
”愚公的邻居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为了支持愚公,邻居们纷纷加入到这个艰巨的工作中。
他们一起用锄头和铁锹挖土,一大块一大块向山外运去。
即使是那些年轻力壮的人,也只能负责较轻和易移动的石块。
慢慢地,时间过去了,愚公和邻居们彼此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每天都坚持前行。
他们尽管劳累不堪,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在那座被挖坑而成的山区往复地移动。
人们对愚公的行为产生了兴趣,传播开来。
他们的背后有很多人奇怪地询问:“你为何坚持这么做?移山是不可能的,这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和精力。
”愚公更加坚决地回答:“当然,我们的力量不足以移山。
然而,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努力,将来一定有人可以移走这座山。
即使不是我们,也可以给后代铺平道路,让他们轻松行走。
”年复一年,季节更替,愚公一代一代地将坚持的力量传递给他的家族和邻居们。
他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这座被愚公移动的山变得日渐矮小,终于不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障碍。
故事的最后,当神仙路过时,看到了愚公移山的壮举,非常惊讶。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与答案《愚公移山》一、作家作品《愚公移山》节选自《________》。
列子,名________,郑国人,战国前期的思想家,________家思想代表人物。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基于教材的重点词语解释1.方.七百里方:___________________ 2.年且.九十且:___________________ 3.惩.山北之塞.惩:___________________塞: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入之迂.也迂:___________________ 5.聚室.而谋室:___________________6.吾与汝毕..力平险汝:___________________毕:___________________ 7.指.通豫南指:___________________8.达于汉阴..汉阴:___________________9.杂然..相许.杂然:___________________许:___________________10.其妻献疑..曰献疑:___________________1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魁父:___________________12.且焉置...土石且:___________________焉:___________________置:___________________ 13.投诸.渤海之尾诸:___________________ 1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___________________ 15.叩.石垦壤叩:___________________1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__________17.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遗男:___________________18.始龀..,跳往助之始龀:___________________1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______________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反:___________________ 20.甚.矣,汝之不惠.甚:___________________惠:___________________ 2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___________________ 22.其.如土石何其:___________________23.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___________________ 24.固不可彻.彻:___________________25.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___________________26.虽.我之死虽:___________________2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___________________28.何苦.而不平苦:___________________29.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应:___________________30.惧其不已.已:___________________31.一厝.朔东厝:___________________32.无陇断..焉陇:___________________断: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于教材的重点句子翻译1.聚室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