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社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13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社戏》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述农村社戏的热闹场面,展现了我国农村民俗文化的魅力。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农村社戏这类民俗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农村社戏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民俗文化,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民俗文化;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突破策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农村社戏的认识;通过分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写作技巧。
2.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技巧讲解等。
2.多媒体资源:准备与农村社戏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案:编写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和复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农村社戏的民俗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社戏》一文。
该文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在社戏中感受到民间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中描绘人物形象、民间艺术特色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基本情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 领悟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体会民间艺术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分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美。
3. 课文分析:(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讨论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
(3)讲解课文中重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1)基本情节:童年回忆、社戏表演、民间艺术(2)人物形象:长、豆腐西施、赵庄姑娘(3)表达技巧:对比、反问、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描绘社戏表演,体会民间艺术魅力。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认识。
2. 答案:(1)社戏表演展示民间艺术独特魅力,如服饰、音乐、舞蹈等。
(2)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间艺术魅力,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间艺术资料,解更多民间艺术形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农村社戏的活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此外,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鲁迅的作品通常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和风格?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你们认为会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2.呈现(10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
课文详细描述了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包括社戏的历史、表演形式、演出场景以及社戏所反映的民间风情。
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至三自然段,重点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社戏所蕴含的民间风情,培养学生的民间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社戏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对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社戏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当地社戏表演艺术家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社戏的魅力。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民间艺术形式。
六、板书设计1. 社戏的历史背景2. 社戏的表演形式3. 社戏的艺术特色4. 社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谈谈其艺术特色和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个性化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其他民间艺术形式,提高自己的民间文化素养。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整体感知、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3.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重点:情节梳理,人物关系理解,小说主题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社戏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情境创设: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社戏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梳理课文: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4.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我”为例,讲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对比等手法塑造人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其他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并进行课堂展示。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等。
六、板书设计1. 情节梳理:双喜、阿发、桂生等少年的陪同下,夜航去看社戏。
2. 人物关系:我、双喜、阿发、桂生等少年。
3. 人物形象:双喜(聪明、勇敢、善良)、阿发(朴实、憨厚)、桂生(机智、勇敢)等。
4. 主题思想: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拓展延伸:阅读鲁迅的其他小说作品,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社戏》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社戏》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社戏》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近几年来,由于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和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此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而《社戏》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中学生中普及学习《社戏》的知识和技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戏》概述《社戏》是一种河南地方剧种,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社旗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它是一种由诙谐搞笑、幽默讽刺、朗朗上口的唱腔和生动传神的表演形式组成的民间传统戏曲。
《社戏》的舞台语言与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二、《社戏》的创作和演出1、创作:社戏创作主要源于许多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
通过对故事和传说的挖掘和改编,社戏诞生了很多经典剧目,其中著名的《三岔口》、《贺喜盈门》等剧目仍深受观众喜爱。
2、演出:社戏的演员一般由男女老少、文化程度不等的人组成,主要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
唱指的是演员根据剧本内容表演唱词,念指的是讲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并把现场观众带入到剧情当中,做和打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动作。
三、《社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够准确理解《社戏》的表演形式和文化内涵。
(2)能够逐步掌握社戏唱腔、演唱技巧和身段动作。
(3)能够通过社戏剧目的表演,传递出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文化内涵。
2、教学内容:(1)社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2)社戏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3)社戏的唱腔、演唱技巧和身段动作。
(4)社戏剧目的创意来源、剧情和人物角色。
3、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说: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和解说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社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唱腔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社戏的唱腔,同时要注重唱腔的前后连贯和情感表现。
(3)模仿表演: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表演的方式,发掘学生在表演方面的天赋和潜力,有效提高学生表演技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探讨等。
涉及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生字词:罗敷、翠翠、琴瑟、社戏等。
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戏”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文章结构分析和主题探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教师需重点关注。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生字词表,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1.社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难点: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型、课时安排】:新课、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源、有关课文图片、资料【三分钟教育】: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四、研讨结构,把握情节: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五、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否是多余之笔?(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明确:(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六、本节小结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七、板书设计:1.社戏(第一课时)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布臵作业:1.抄词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三、四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本节小结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
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
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
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写作特色)四、板书设计:1.社戏(第二课时)1.景物美:2.情感美:3.故事美:五、布臵作业:课后反思: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2.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
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
深化了主题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五、板书设计:1.社戏(第三课时)板书问题: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六、布臵作业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