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串讲
- 格式:docx
- 大小:39.56 KB
- 文档页数:15
无脊椎动物学教案主讲教师:唐贵明讲课与学习的关系:①课堂气氛,以及需要掌握、记住的内容②学习分析、综合所学内容的方法③了解动物学的最新成果及最新发展动态,并了解一些参考资料等。
④相当一部分内容要在自学中完成,即给予学生更大自学空间。
(主动学习)。
参考资料:1、武汉大学等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华中师院等编《动物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3、江静波等编《无脊椎动物学》(修订本)19824、任淑仙《无脊椎动物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5、武汉大学等《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6、吴志强等《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7、龚兆锋等《动物学实验教程》山东气象出版社1995无脊椎动物学是普通动物学的两大内容之一,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现在所讲的脊椎动物学实际上是包括了脊索动物的全部,脊椎动物只是其中的一个亚门。
无脊椎动物讲述的是脊索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各门动物,是一个大类群。
其种类和数量均在动物类群中占了绝大部分,从已描述过的200多万种动物来看,脊索动物类不到5万种,其余均为无脊椎动物。
绪论目的与要求:了解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及动物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初步分类知识;对动物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动物学的意义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重点与难点:动物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
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一、生物的特征:具有新陈代谢、自我复制繁殖、生长发育(同化和异化)、遗传变异、感应性和适应性。
就目前已知情况而言,地球是唯一具生命现象的天体,已鉴定的约200万种,估计(1990最新估计)约有2000万~5000万种待发现和命名。
(Brusca等)动物界占3/4以上。
二、生物的分界:1、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林奈(1735)提出,到20世纪50年代仍广泛使用。
2、三界系统: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Hogg,1860,Haeckel,1866提出),但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流行。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1. 出现真体腔:1.1 真体腔的形成: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笫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笫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笫三次出现的腔:真体腔;真体腔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而来的。
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的,也称次生体腔。
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1.2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1.2.1 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
1.2.2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1.2.3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1.2.4 身体出现分节现象,为内部器官进一步分化提供空间。
2.身体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
每一体节内部形成一个小室;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同律分节:除头端和末节外,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的分节形式,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鳞沙蚕、昆虫、人等。
3.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疣足是动物界中出现的最早、最原始的附肢。
3.1 刚毛:由表皮细胞内陷形成的刚毛囊内的毛原细胞分泌形成的, 是寡毛纲的运动器官。
3.2 疣足:是体壁的向外突起,中空,与体壁相通,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躯体连接处也无关节,是多毛纲的运动器官,常分为上下两叶,有刚毛和足刺等。
4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
定义: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这样的循环方式称为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重要标志是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以毛细血管网相连。
5. 链索状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环、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考虑,可以认为链索状神经系统是从类似于扁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演化而来,链索状是两条梯形神经进一步合并的结果。
八年级无脊椎动物知识点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在生物学教育中,无脊椎动物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下是八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无脊椎动物知识点。
一、分类无脊椎动物十分丰富多样,按照传统分类方法,无脊椎动物是按照它们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分类的。
主要分类有:种类繁多的无节肢动物,如海绵动物、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二、形态特征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椎骨,一般都是软体结构,没有经过硬化的骨骼支撑。
它们的形态特征各异,有的外观精巧美丽,有的看起来怪异丑陋。
无脊椎动物体内有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循环、呼吸、消化等。
其中,许多无脊椎动物都有一个中央神经系统,基于这个系统,人们可以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思维和行为判断。
三、生活习性无脊椎动物生活习性各异,有的生活在深海里,有的生活在地底下。
它们可以是占有一个小角落的寄生者,也可以是成千上万的大规模聚集体。
无脊椎动物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如蜜蜂、蝴蝶等无脊椎动物在花粉传播、授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象甲壳类动物、蛤、蚶、蜗牛等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被人们当作食品或药物。
四、保护意义无脊椎动物虽然种类多、数量大,但由于人类活动的碰撞和伤害,很多种类的无脊椎动物已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威胁,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保护。
对无脊椎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既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和自我了解。
结论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年级生物学教育中重要的学习内容。
它们在形态特征、分类、生活习性和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和保护无脊椎动物方面,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脊椎动物学》教学大纲学时数:69学时学分:4学分使用专业:生物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无脊椎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亚纲)及目(昆虫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部和生态的基本知识;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增强独立操作能力、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课程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1 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2 动物学及其分科3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4 动物学发展简史4.1 西方动物学的发展4.2 我国动物学的发展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5.1 描述法5.2 比较法5.3 实验法6 动物分类的知识6.1 分类依据6.2 分类等级6.3 物种的概念6.4 动物的命名6.5 动物的分门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要求:明确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重点掌握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明确动物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教学重点难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1 细胞1.1 细胞的一般特征1.2 细胞的化学组成1.2.1 蛋白质1.2.2 核酸1.2.3 糖类1.3 细胞的结构1.3.1 细胞膜或质膜1.3.2 细胞质1.3.3 细胞核1.4 细胞周期1.5 细胞分裂1.5.1 无丝分裂1.5.2 有丝分裂1.5.3 减数分裂2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2.1 组织2.1.1 上皮组织2.1.2 结缔组织2.1.3 肌肉组织2.1.4 神经组织2.2 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无脊椎动物(生物学名词)详细资料大全无脊椎动物(Invertebrate)是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
其种类数占动物总种类数的95%。
分布于世界各地,现存约100余万种。
包括原生动物、棘皮动物、软体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线形动物等。
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在动物分类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椎骨而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研究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特点、地理分布、繁殖、进化等的科学,叫无脊椎动物学。
无脊椎动物学中包括:原生动物学、蠕虫学、昆虫学、软体动物学、甲壳动物学等。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无脊椎动物•拉丁学名:Invertebrate•界:动物界•分布区域:世界各地•释义:背侧没有脊柱的动物分类,生物分类,形态分类,遗传学分类,分类依据,形态特征,身体结构,运动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器官,生殖系统,体温问题,发展历史,出现时间,生命大爆发,代表生物,排序,分类生物分类它们是动物的原始形式,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亚门以外全部门类的通称。
就如BBC主持人大卫·爱登堡爵士(Sir David Attenborough)所言:“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了,世界仍会安然无恙,但如果消失的是无脊椎动物,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 一切无脊椎的动物,占现存动物的95%以上。
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体形上,小至原生动物,大至庞然巨物的鱿鱼。
一般身体柔软的能附着肌肉的内骨骼,但常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大部分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及昆虫),用以附着肌肉及保护身体。
除了没有脊椎这一点外,无脊椎动物内部并没有多少共同之处。
无脊椎动物这个分类学名词以前用于与脊椎动物(该词至今仍为一个亚门的名称)相对,但在现代分类法上已经不用。
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的二十多倍。
无脊椎动物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的动物种系,它们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仅仅存在一点相互有别的亲缘关系而已。
1.原生动物门1.团藻目中的演化:衣滴虫———盘藻——实球虫———空球虫——————杂球虫————团藻(原生质桥)(1细胞)(4-16)(16)(16-32)功能分化(32-128)2.我国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锥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六种主要的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3.杜氏利什曼原虫—白蛉子锥虫—采采蝇疟原虫—按蚊焦虫(无孢子)—蜱痢疾内变形虫—粪便球虫类—粪便4.痢疾内变形虫的几个阶段:大滋养体--溶解肠壁,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以细菌和霉菌为食,形成包囊四核包囊—感染期5.草履虫的接合生殖:产生8个子代(小核分裂两次,三个消失,再分裂一次,交换小核,形成合子核后分开,合子核分裂三次,一半变成大核一半变成小核,三个小核消失,最后一个小核分裂两次,最后得到一共八个个体)2.中生动物1.菱形虫纲(二胚虫):寄生于头足类肾中,种内细胞数固定,分为体细胞和轴细胞(生殖)。
轴细胞可直接产生蠕虫形幼虫(无性),或者先生成两性腺再生成滴毛形幼虫(有性)2.直泳虫纲:雌雄异体(少数雌雄同体,此时精细胞在卵细胞之前)3.多细胞动物1.群体学说:赫克尔提出(原肠虫学说)梅切尼科夫修正(吞噬虫学说)。
群体学说认为球形鞭毛虫发展成为多细胞动物扁囊胚虫学说:丝盘虫合胞体学说:后生动物的祖先是两侧对称的,无肠类扁虫最原始共生学说2.完全卵裂:(辐射(不决定)和螺旋(决定)):海胆,腔肠,文昌鱼,肺鱼不完全卵裂:盘裂(内转):硬骨鱼,鸟类,乌贼表裂:昆虫(但如弹尾目是完全卵裂)4.海绵动物门(多孔,侧生)1.水沟系:单沟型——白枝海绵双沟型——毛壶,樽海绵复沟型——淡水海绵,浴海绵2.卵细胞由原细胞发育而来,精子由原细胞或领细胞发育而来3.逆转:钙质海绵纲:两囊幼虫(少数寻常海绵纲的如糊海绵属)六放海绵纲和寻常海绵纲:实胚幼虫4.代表:钙质海绵纲(只有钙质海绵纲的骨针是钙质的):白枝海绵,毛壶六放海绵纲:拂子介,偕老同穴(俪虾)寻常海绵纲(有淡水种如针海绵):浴海绵5.腔肠动物门(刺胞)1.水螅水母:有缘膜,平衡囊,生殖腺来源于外胚层,伞缘上下面两个神经环,起搏点神经元位于外神经环(下面的神经环)钵水母:无缘膜,触手囊,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形成4-8个神经节(原始的如立方水母有两个神经环),起搏点神经位于感官神经节2.腔肠动物的刺细胞有30多种,水螅有4种:一穿刺,一缠绕,两黏性3.水螅的外皮肌细胞为纵行的肌原纤维,内皮肌细胞为环形的肌原纤维4.代表:水螅纲(有淡水种):三身翼水母(硬水母目,此目完全缺乏水螅型),钩手水母,桃花水母,僧帽水母钵水母纲:立方水母,海月水母,海蜇珊瑚纲:六放珊瑚亚纲(硬珊瑚,造礁珊瑚):(骨骼为分泌的碳酸钙)海葵,角珊瑚,石芝,脑珊瑚,角海葵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骨骼体内,多数分泌骨针,进化的种类如红珊瑚(柳珊瑚目)形成中轴骨,常与造礁珊瑚一起出现)海鸡冠,海鳃,苍珊瑚5.淡水中的水螅无水母型,海葵无骨骼!6.栉水母动物门(辐射对称动物:腔肠,栉水母)1.以8纵行的栉版为运动器2.无刺细胞,触手上只有粘细胞3.代表:带水母,瓜水母,扁栉水母7.扁形动物门1.三角涡虫:背腹肌,杆状体(进攻防御,气体交换,运动),腹面有纤毛,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递减2.管状咽:无肠目,大口目褶皱咽:多肠目,三肠目球形咽3.涡虫类的双鞭毛精子鞭毛为9+0 或9+1型的,硅藻的精子鞭毛9+0型4.涡虫纲:原卵巢类(无卵黄腺)(对比腔肠动物,生殖腺是扁形动物开始出现的)无肠目:无原肾管,生殖细胞来自实质细胞,具头腺,无输卵管,皮下受孕,直接发育。
如旋涡虫大口虫目(由单肠目中分出):生殖结构完全,常分裂成虫链,具头腺。
如微口涡虫多肠目:生殖结构完全,有牟勒氏幼虫。
如三角涡虫新卵巢类(有卵黄腺)三肠目:笄蛭涡虫(陆生)4.吸虫纲:单殖亚纲:外寄生,直接发育,常无口吸盘代表:三代虫:寄生于鱼类和两栖类,卵胎生。
指环虫:寄生于鱼类盾腹亚纲:单个大吸盘于虫体腹面,有横纵交错的肌肉分成小格复殖亚纲:肝片吸虫(羊肝蛭):寄生于肝胆管,中间寄主椎实螺,尾蚴固着于水草之上变为囊蚴布氏姜片虫:寄生于小肠,人体寄生吸虫中最大的,人体寄生虫卵最大。
中间寄主扁卷螺,尾蚴在菱角,荸荠,茭白上变成囊蚴,儿童可引起发育障碍日本血吸虫(日本裂体吸虫):雌雄异体,雄抱雌。
寄生于门静脉或肠系膜静脉(只有到达肠系膜静脉的童虫(尾蚴入体后称为童虫)才能发育成熟),交配,产卵于肠系膜静脉。
中间寄主钉螺,两代胞蚴,无雷蚴,尾蚴为感染期。
儿童发育障碍。
华枝睾吸虫:寄生于肝胆管,树枝状睾丸前后排列,第一中间寄主:沼螺,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鱼(鲤科),米虾,沼虾魏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第一中间寄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寄主:淡水虾,蟹5.绦虫纲:体表有微毛,消化系统消失单节亚纲:缺乏头节和节片,幼虫为十钩蚴。
如两线绦虫,旋缘绦虫。
多节亚纲(真绦虫):幼虫为六钩蚴阔节裂头绦虫:缺乏寄主专一性,中间寄主为剑水蚤等甲壳类或大马哈鱼等鱼类,摄取寄主的B12造成恶性贫血。
猪带绦虫与牛带绦虫相比:牛带绦虫更长,分节脱落且可以自动爬出(牛带),数节同时脱落(猪带)细粒棘球绦虫:一般儿童期感染,成年后发病,因破裂的棘球蚴引起过敏性休克而死。
8.纽形动物门(吻腔)1.无体腔,有柱状纤毛上皮,有杆状体,原肾管,完全消化管,闭管循环,有吻和吻腔。
9.黏体门1.极囊(刺丝囊)和极丝(刺丝),起源于两侧对称的动物。
2.代表:碘泡虫10.假体腔动物蜕皮动物:线虫,线形,曳鳃,动吻,兜甲环神经动物:腹毛,线虫,线形,曳鳃,动吻,兜甲有颚动物:轮虫,棘头,颚口11.线虫动物门(圆虫)1.只有纵肌,肌肉延伸到神经接受支配,有体细胞数目恒定现象,线虫的精子可能不具鞭毛呈囊状,球形。
2.腺肾纲(无尾感器纲)(有海产线虫):人鞭虫:寄生于盲肠,无排泄系统旋毛虫:雄虫无交合刺(有一对拟交合囊)。
成虫寄生于小肠黏膜,卵胎生,幼虫经循环进入横纹肌细胞,为细胞内最大的寄生虫(形成包囊并逐渐钙化)胞管肾纲(尾感器纲):钩虫:以吸食血液为食。
卵(4细胞期)——杆状蚴(蜕皮两次后)——丝状蚴(感染期)丝虫(象皮病):卵胎生,幼虫称微丝蚴,幼虫夜间由深部血管到外周血管,在蚊体内蜕皮两次,在人体内蜕皮两次。
危害主要由成虫引起。
蛲虫(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盲肠结肠,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夜行至肛门产卵(已是幼虫),产卵后不久死去。
感染者多为儿童。
人蛔虫:口面一背唇片(两个乳突)两腹唇片(分别一个乳突),雌性生殖孔位于体前端三分之一处,雄性肛门和生殖孔合为泄殖孔。
严重感染时可能引起肺炎,肠梗阻,痉挛性咳嗽,儿童发育障碍,胆囊炎,胆道穿孔,胰腺炎等。
秀丽线虫:两性为:雌雄同体和雄。
雌雄同体的成虫有959个体细胞和约两千个生殖细胞,雄体为1031个体细胞和约1000个生殖细胞。
雌雄同体的个体为雄性先性成熟。
12.轮形动物门1.细胞数目固定,有纤毛轮盘,足腺,咀嚼囊。
2.双巢纲的卵巢和卵黄腺结合成为合胞体的卵黄生殖腺(卵直接接受卵黄)3.双巢纲轮虫只有孤雌生殖无雄虫,单巢纲在环境不良时孤雌生殖产生混交群体4.雄虫以阴茎刺破雌虫体壁。
产生休眠卵抵御不良环境。
5.隐生(失水蛰伏)13.腹毛动物门1.在躯干部的腹面及头部有纤毛2.大多数淡水种类只行孤雌生殖14.线形动物门(马尾毛虫)1.成虫没有排泄器官,消化道退化,幼虫寄生于节肢动物体内。
只有纵肌2.代表:铁线虫,拟铁线虫15.棘头动物门1.吻前端有钩或棘2.幼虫寄生于节肢动物,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肠管内3.合胞体上皮层内有腔隙系统,与肌肉中的管连续4.代表:猪巨吻棘头虫:寄生于猪小肠,最大的棘头虫,中间寄主为蛴螬(金龟子幼虫)16.动吻动物门1.体表分节带,靠吻运动17.兜甲动物门(铠甲动物)1.难以发现和采集2.经过Higgins幼虫18.曳鳃动物门1.有一或两个尾附器2.有处于萌芽阶段的真体腔19.内肛动物门1.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内2.代表:湖萼虫20.圆环动物门1.无性阶段产生无性的实球幼虫,并在不同的摄食阶段产生雄虫和雌虫,有性阶段产生类索幼虫21.环节动物门1.体分节(除开口前叶和尾节),节生长区位于尾节前(端细胞生长)。
2.真体腔(体腔膜),血管腔代表了原体腔3.刚毛:chaeta(环节动物):能伸缩(有肌肉相连) seta(节肢动物):机械感受器4.闭管循环(高等的蛭类为血体腔系统)5.出现后肾管(外胚层中胚层共同起源)(原肾管为外胚层起源)6.出现了最原始的附肢形式(疣足)7.索式神经系统,前脑支配口前叶的感觉器,中脑支配眼和口前叶的触手或触须,后脑支配化学感受器(项器)。
咽下神经节是运动控制中心,巨纤维的功能仅存在于逃避反应。
8.多毛纲:口前叶发达,有背腹斜肌,有系膜分为左右体腔,消化管有肌肉层,大多雌雄异体,无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鳃多由疣足的背叶或背须形成(须头虫(体节背部),丝鳃虫(体节),帚毛虫)。
有生殖态和群游。
裂虫类可以行出芽生殖。
分类:蠕形亚纲:口前叶上无触须,隐居的多毛类。
代表:臭海蛹,沙蠋(海蚯蚓)触须亚纲:口前叶上有感觉触须足刺超目:具发达的疣足。
代表:鳞沙蚕,裂虫,隐毛虫(头虫类,刚毛是空心的,含毒分泌物)管栖触须超目:磷沙蚕(毛翼虫),龙介虫,螺旋虫9.寡毛纲:无疣足,背腹系膜常不发达,消化系统复杂,卵裂为不等全裂,直接发育。
环毛蚓:1.14节腹面为雌孔,卵巢一对(小)位于13节,18节腹面为雄孔,10节和11节有两对精巢(被包在精巢囊中),11节和12节有两对贮精囊,14-16节为环带,6-9每节节间有受精囊孔, 26节有一对盲肠(分泌消化酶),自11-12节开始每节有背孔2.食道有钙腺,后是嗉囊,然后是砂囊(口至砂囊是外胚层形成的)肠壁背侧中央凹入成盲道(增加吸收面积)肠,盲道周围有大量黄色组织(体腔膜细胞改变形成,储存糖原和脂肪)(蚯蚓的背,腹肠系膜退化,只剩下了腹血管与肠之间的部分腹肠系膜)3.环毛蚓无大肾管,只有三种小肾管:隔膜小肾管(位于14节后隔膜的前后侧,典型的后肾管,肾孔开口于肠内),咽头小肾管(无肾口,位于咽部和食道两侧,肾孔开口于咽),体壁小肾管(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4.具有简单的反射弧5.精卵于套管之中,套管于土中变成卵茧分类:水蚓目:生殖带(多由单层细胞构成,无分泌白蛋白的能力)在11以前,雄孔在雌孔之前,常有无性生殖。
代表:仙女虫,顠体虫(无明确的生殖腺和导管),颤蚓,水丝蚓陆蚓目:代表:环毛蚓,爱胜蚓,异唇蚓,杜拉蚓等属螠10.蛭纲:一般为33节,最后七节组成后吸盘,每个体节有数个体环,非生殖期环带不明显,无刚毛(除棘蛭),真皮中有色素细胞,有背腹肌,隔膜消失,体腔被来源于体腔上皮的葡萄状组织占据,留下一些管道称为血体腔系统,咽部的单细胞唾液腺分泌蛭素,消化道的消化酶只有外肽酶(医蛭的共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能耐受饥饿几个月,雌雄同体分类:棘蛭目:只有后吸盘,有刚毛,体腔明显,具隔膜仅一科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