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广东省广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 第一章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表一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实用类文本第一讲说明文(一)霾,走进你我(2016·广州市从化区)【霾是什么】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中国不少地区将“霾”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实际上,“雾”和“霾”是有较大区别的。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是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多出现于秋冬季节。
霾,也称灰霾,香港天文台称烟霞。
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雾霾会导致能见度恶化,一般来说,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物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物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物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现象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摘自百度百科)【霾的成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社会化石能源消费增多是我国近年雾霾天气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尘。
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他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霾。
据研究,在中国存在着4个霾天气比较严重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河谷、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摘自百度新闻)【霾的危害】空气污染指数与影响【雾霾袭来谈保健】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近日,大范围雾霾再次笼罩我国北方一些地区。
在希望雾霾“马上消失”的同时,专家提醒不要忘了做好自我防护。
首先,尽量减少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室外活动强度。
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人,更应在雾霾天减少室外活动。
因为此时容易因缺氧而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病。
医学专家建议,当出现中、重度雾霾天气时,年老体弱多病者应减少外出。
第一节古诗文积累训练一◎七年级上下册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2.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7.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8.____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9.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0.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1.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12.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13.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4.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1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16.争渡,争渡,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17.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18.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文段阅读题三种诸葛亮邓拓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②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
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
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③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
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
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④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
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
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作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⑤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⑥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
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
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
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⑦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
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
一、文言知识归纳1.文言句内朗读节奏的划分
2.特殊的文言句式
3.翻译的原则及方法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第三讲综合类非连续性文本(一)清明节的人文精神(2016·广州市海珠区)邢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
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道:“清明之日,桐始华。
”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
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春天已经降临,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有的学者认为由春秋时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后来,由于清明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地,清明就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
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清明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
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二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却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叫“插柳节”。
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
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
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意味着家庭兴旺。
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考点六示例(一)怯懦(2014·广东省)安宁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也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
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做风餐露宿的民工,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卡上。
她也曾想过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里吃一顿简单的饭。
但北京那么大,去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需要在公交地铁上辗转换乘,她想,或许他们彼此,在北京很难会有见面的机会。
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
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
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
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
他来到北京,只主动给她打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
她还没有来得及问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
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
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插入她的身体。
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但她没有想到,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父亲。
那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
就在所有的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自己座位上时,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门卫正把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死劲往外推,男人硬是不动。
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一哄而上,与门卫理论。
实用类文本阅读互联网安全吗互联网安全吗?李然如今,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我们已离不开网络,但是互联网安全吗?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会发生什么情况?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只消一小时,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壮”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
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
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
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
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
比方说,全球共有13组504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
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
最典型的例子是2002年10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当时瘫痪了13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9组,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
在攻击结束之后,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
事件结束之后,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
和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
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还真有可能。
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海底电缆。
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砍断才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示例(一)关于“中小学书法教育”的主题阅读(2015·绍兴市)【话题背景】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
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
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摘自《河北商报》)【精选案例】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
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待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
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周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各方声音】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
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
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
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
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到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