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侯守晶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41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形成及其影响。
1.关于秦的统一,要分析统一的历史条件,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关于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要从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三个方面来掌握。
要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要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要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3.要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
掌握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认识秦朝亡于暴政,体现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消极的一面。
[知识网络构建]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重难点导析]1.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及统一的历史意义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三,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第四,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第五,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第一,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第二,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第三,,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了解秦的统一
秦国相继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结束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二、了解“始皇帝”的来历和秦朝的中央官制
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因此,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便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
三、理解郡县制的推广和作用
建立背景: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朝廷激辩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建立概况: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秦统一后,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郡下是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建立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之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实践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学生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1)了解皇帝制、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等重要概念;了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和影响;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2)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对秦始皇的功过评价,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方法指导(1)历史插图学习法: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2)阅读法、讨论法。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方法设计(1)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
(2)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在合作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设计(利用诗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这段。
本课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Ⅰ》模块所列的第一个学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编写的。
从《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标准》提到了“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三个知识点。
据此,我们在课文编写时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和“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四目。
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两个目来编写,主要是考虑与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相一致,这样会使从中央到地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发展过程的脉络更为清晰。
第一目“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
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
教材首先对皇帝制度创立的历史背景做了简短介绍。
从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谈起,引出统一的秦王朝建立这一历史大背景。
这里隐含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样一条社会发展规律。
教材中关于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因,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和发展的内容基本没有介绍。
因为在初中课标教材中对于此问题已有详细具体的说明,而且在高中《历史2(必修)》中也有专门讲述。
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秦朝建立,之后来说明其所实行的政治制度是集各国新制度,而又有所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制度。
这样,就为下文讲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了历史背景铺垫。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说明“始皇帝”的来历。
“皇帝”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后代所沿用。
关于“皇”“帝”的含义,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进一步加以解释说明,从中让学生明白秦王嬴政为什么自称为“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