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阿基米德原理-人教八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4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要求: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地目地、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地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地简单问题。
(二)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浮力是怎样产生地?浮力地方向是怎样地?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地铁块所受浮力地大小。
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地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地条件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地原因。
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地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地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
将物体浸入溢水杯地水中,被物体排开地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
用空小桶接住流出地水,桶中水地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地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地说明,参照图10-6进行实验。
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地烧杯”。
教师简介实验步骤。
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
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
接水地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地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地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地石块受到地浮力跟它排开地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
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地浮力地大小也等于它排开地液体受到地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地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地:浮在水上地木块受到地浮力跟它排开地水重有什么关系?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0-7进行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
(出示课前写好地小黑板)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出其数学表达式。
2.能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通过实验过程,初步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尝试从物理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解释简单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增强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乐于探究科学奥秘。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前面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学习了称重法求浮力的方法,还学习了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知识的核心,同时为下一节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和“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组成。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中,应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利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三、教学策略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
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因此,该课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0.2 阿基米德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2、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3、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难点: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三、教学过程(一)浮力的产生【导入】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2.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呢?介绍阿基米德故事【新课】(一)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提问】如何测量浮力和排开液体的重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①测出物体重力G物,空桶的重力 G桶;②把物体浸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稳定后示数F示,并用桶收集溢出的水至不再溢出为止; F浮=G物-F示③测出被排出水与桶的总重G总,则G排=G总-G桶实验表格实验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二)阿基米德原理1、公式:F浮=G排=m物g=ρ液gV排F浮——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NG排——被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Nρ液——液体的密度--kg/m3V排——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m32、说明(1)浸在液体中包括:①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②物体一部分浸入液体一部分露在液面上;(2)理解G排(3)V排是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
①物体完全浸没时,V排=V物②部分浸入时,V排〈V物;(4)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有关,与物体本身的体积,密度,形状,在液体中的深度,是否运动,液体多少无关(5)阿基米德原理液液适用于气体,计算公式把ρ液改为ρ气2、当ρ一定时:F浮与h成正比(此处图像省略)当h一定时:F浮与ρ成正比(此处图像省略)四、课堂小结1、阿基米德原理的计算公式。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能表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2、经历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培养探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贵族家庭,他从小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喜欢辩论。
有一次,国王要金匠给他做一顶金王冠,做王冠用的金子事先称过重量。
王冠做好了,国王听说工匠在王冠中掺进了白银,偷走了一些金子。
可是,王冠的重量,并没有减少;从外表看,也看不出来。
没有证据,就不能定金匠的罪。
国王把阿基米德找来,要他判断这顶王冠有没有掺进白银,如果掺了,掺进去多少。
据说,阿基米德是从洗澡得到启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天,他去澡堂洗澡,心里还想着王冠问题。
当他慢慢坐进澡盆的时候,水从盆边溢了出来。
他望着溢出来的水发呆,忽然,高兴地站了起来:“找到了!找到了!”阿基米德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好,就从澡堂跑回家里。
原来,阿基米德已经想出了一个简便方法,可以判断王冠是不是纯金做的。
他把金王冠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中,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取出金冠,把水装满,再将一块同王冠一样重的金子放进水里,又有一些水溢了出来。
他把两次溢出的水加以比较,发现第一次溢出来的多。
于是他断定王冠中掺了白银。
然后,他又经过一番试验,算出了白银的重量。
当他宣布这个结果的时候,金匠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他们怎么也弄不清楚,为什么阿基米德会知道他们的秘密。
当然,说阿基米德是从洗澡中得到启发,并没有多大根据。
但是,他用来揭开王冠秘密的原理流传下来,就叫作阿基米德原理。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利用这个原理测定船舶载重量。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2.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4. 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大小;2. 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的判断;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等)、PPT;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公式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阿基米德原理;6. 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际应用;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1)浮力大于重力:上浮;(2)浮力等于重力:悬浮;(3)浮力小于重力:下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3.6N,求该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上浮、悬浮或下沉)。
答案:物体下沉。
2. 题目二: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0N,放入一个密度为0.8×10³kg/m³的液体中,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0N,求该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
答案:物体下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及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
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教具准备弹簧秤、玻璃水槽、水、铁块、细线、体积相同的铜块、铝块、木块、橡皮泥、烧杯。
◆重点难点重点:验证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形状等因素无关,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设计试验、归纳出实验定律◆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有谁说一下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呢?(学生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2.270克的铝块体积多大?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巡回指导,并对在黑板上的计算进行讲评)二、新课导入我们知道浮力即压力差,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以及浸入液体的深度等因素有没有关系呢?本节我们来深入探讨此问题。
二、进行新课1、设疑: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在不同深度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学生讨论回答并说出自我分析结果和道理)教师演示实验:把铁块用较长一些的细线拴好,挂在弹簧秤上。
先称出铁块重(可由学生读值)。
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示数减小,问:这是什么原因?由学生读出弹簧秤的示数,计算出铁块受到的浮力。
将铁块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加大,静止后,由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求出浮力的大小。
多测几组值,比较各次浮力的大小,得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没有关系。
换用其他液体进行实验,可得出同样的结果。
师生讨论分析: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无论物体位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由于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所以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不改变。
因此,这个物体无论处于液体中的哪一深度,它受到的浮力都是相等的。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2. 详细内容:(1)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F浮=G排=ρ液V排g(2)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验证: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二、教学目标1.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2. 学会使用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排水法测量物体的体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背景。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公式及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实验原理。
4.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5. 答案讲解: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V排g2. 排水法测量物体体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给定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水的密度和物体体积;(2)用排水法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给定物体质量、重力加速度、水的密度和物体浮力。
2. 答案:(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mgρ水V;(2)物体体积:V=F浮/(ρ水g)。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较好,实验操作熟练程度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浮力、潜水艇等。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学校责任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1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第二节。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后引入的全新的内容,难度较大。
本文主要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内容是学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简单计算。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交流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改进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使实验更简单,测量更准确;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并用图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
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条形石块、溢水杯、小塑料袋、细线、水、圆形水槽、桶、盆等(12组)。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播放阿基米德的故事。
2、引题:阿基米德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二、合作探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展示图片]:[出示要求与问题]:(根据图片提示,先动手做一做,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过程,排出的水越,浮力越。
学生读故事,并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激发兴趣,引入课题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猜想有了可靠的依据。
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体积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也可以用质量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还可以用重力的大小表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经验丰富,对教学设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向您介绍我设计的幼儿园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和生动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让孩子们学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难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和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浮力演示器、液体密度计。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引发他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利用教具,向孩子们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让他们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中物体的浮力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孩子们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不同,从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以及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装置。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引导孩子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对阿基米德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验操作和实际问题解决中,他们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然而,部分孩子在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2.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3.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勇于、乐于参与科学探究。
2、知识目标: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一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2.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秤测力。
3、能力目标:1.经历科学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教具使用】:空易拉罐(自备,每组2/5个)、小容器(自备,每组至少1个)、弹簧秤2×9只、纸杯9只、固体物块9个、溢水杯9只、橡皮泥9块、钉子若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种计算浮力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师生共同回忆,教师板书):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其所受浮力F浮=G物;2.用弹簧秤测定物体浮力。
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1,将物体浸入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所受浮力为F浮=F1-F2;3.利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求得浮力:F浮=F下-F上。
师生讨论:这三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种只适用于计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浮力,第二种不适用于质量过大的物体,第三种不适用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既简单又普遍适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所以称之为阿基米德原理。
二、讲授新课(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过程: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的重力;再测量出物体完全浸没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再测量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④________,排开水所受的重力G排=⑤________对比两者的大小,得出实验结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⑥________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①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②________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表达式:F浮=③________=m排g=④________.G排表示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m排表示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排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二)学习指导合作探究探究一、阿基米德原理●自主预习阅读课本53、54、55、56面,完成下列填空:(1)两千多年以前,阿基米德发现:物体浸在液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2)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则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就越大,因此,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质量密切相关,而液体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因此,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密切相关;(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2. 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方法4.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计算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如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原理的故事。
2.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讲解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阿基米德原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讲解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计算方法,与液体中的浮力进行对比。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2. 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计算方法4. 物体在气体中的浮力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并解释原因。
2. 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即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让学生了解了浮力的大小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到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现象,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1. 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2.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4.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2. 掌握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3. 能够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推导及应用;2. 教学重点: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浮力实验器材(如浮标、物体、液体等);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公式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及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题,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定义及公式;2. 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3. 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4.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9.6N,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求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49N,在密度为1.2×10³kg/m³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24N,求液体密度。
2. 作业答案:(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9.8N;(2)液体密度为1.2×10³kg/m³。
教案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第十章第2节,详细介绍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公式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公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荧光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轮船的浮力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 = G排= ρ液V排g。
(3)讲解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将其放入液体中测量浮力,利用公式计算浮力。
3. 实例分析通过PPT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并给出解答。
4.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求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公式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请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轮船的浮力原理。
2. 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0.5m^3。
答案:1. 轮船的浮力原理:轮船之所以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主要介绍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内容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浮力演示器、液体密度计。
2. 学具:实验器材(如浮力计、量筒、液体等)、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浮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关系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实验数据和逻辑推理,推导出浮力计算公式。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阿基米德原理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2. 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3. 浮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4. 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
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3. 举例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学校责任教师课型新授课时课 1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十章《浮力》第二节。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压强、液体压强、气体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后引入的全新的内容,难度较大。
本文主要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内容是学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简单计算。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从简单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观。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交流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改进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使实验更简单,测量更准确;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并用图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
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知识“发现者”、“创立者”,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条形石块、溢水杯、小塑料袋、细线、水、圆形水槽、桶、盆等(12组)。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播放阿基米德的故事。
2、引题:阿基米德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二、合作探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展示图片]:[出示要求与问题]:(根据图片提示,先动手做一做,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过程,排出的水越,浮力越。
学生读故事,并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猜想浮力的大小与激发兴趣,引入课题通过活动,使学生的猜想有了可靠的依据。
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液体的多少可以用体积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也可以用质量的大小表示。
液体的多少还可以用重力的大小表示。
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理解公式中各个量的意义。
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有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尊重实验事实
的客观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应用阿基米德进行计算
三、教学手段
视频课件、幻灯机、白板、黑板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分析论证:分析实验数据可知,F 浮=G排
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