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院校硕士点初试完备资料数据库
- 格式:xls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15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信息库结构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公平与透明,各个高校和招生机构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信息库结构。
本文将会介绍这个信息库的结构及其重要性。
一、信息库的建立背景随着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为了加强对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的管理和监督,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库是必要的。
该信息库的建立旨在统一和规范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数据库供有关方面查询和评估。
二、信息库结构1. 数据库基本信息该信息库将包括各个高校及其相关部门的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包括高校名称、地理位置、院系设置、学科门类、硕士招生数量等。
这些基本信息的收集对于全面了解国内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非常重要。
2. 招生标准招生标准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的基础,因此将招生标准作为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关重要。
招生标准包括各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专业要求、考试科目和配额等信息。
这些标准将提供给考生和教育部门参考,并有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
3. 考试科目和内容硕士研究生考试科目和内容是考生和高校招生部门关注的重要方面。
信息库将包括各个学科门类的考试科目要求和内容,以便考生对自己的备考和选择专业有更准确的了解。
4. 考生申请信息为了更好地管理考生的申请信息,信息库将包括考生的基本信息、报考学校、报考专业、成绩单和推荐信等材料。
这些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将提高招生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5. 学术导师信息学术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
信息库将收录各个高校的学术导师信息,包括姓名、研究领域、教育背景和科研成果等。
这些信息的收集将有助于考生选择合适的导师和专业。
三、信息库的重要性1. 提高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信息库的建立可以确保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通过将各个高校和招生机构的招生标准进行统一和规范,可以避免因个别高校的特殊权益而导致的招生不公平问题。
全国高校硕士点一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重要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点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全国高校硕士点的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介绍。
通过对硕士点的定义、全国高校硕士点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硕士点分布情况的探讨,旨在了解硕士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将对硕士点的定义进行阐述。
硕士点是高校教育和科研的特定领域,指的是具备一定教学和研究条件的研究生教育点。
它是进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回顾全国高校硕士点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发展的背景和阶段性特点。
从建国初期对硕士点建设的重视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全国高校硕士点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不同学科领域的硕士点分布情况。
不同学科领域的硕士点布局和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发展的差异和特点。
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硕士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各个学科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将探讨硕士点对高校和学生的意义。
硕士点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基石,对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深造升学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机会。
通过对全国高校硕士点的全面梳理和介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硕士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硕士点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才能为未来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规划。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涵盖以下要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部分分布,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文章的目的和概述。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全国高校硕士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文章的内容有清晰的预期。
《全国硕士点完备资源数据库(资讯)》使用说明
一、硕士点数量及确定原则
1、原则:根据连续四年万学高端学员覆盖的硕士点以及热门硕士点为原则;
2、数量:除去已经停止招生的、军校等信息不全的,本次研发共覆盖3361个硕士点初试、复试的资讯,涵盖28个地区(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河北、辽宁(沈阳)、辽宁(大连)、天津、山东、山东(济南)、山东(青岛)、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陕西、四川、重庆、甘肃、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阳、海南)。
二、数据库内容
1、【咨询、择校使用】全国硕士点完备资源数据库(资讯)——初试2012.02.xls
2、【咨询、择校使用】全国硕士点完备资源数据库(资讯)——复试2012.02.xls
三、使用方法
1、咨询:供各种场合咨询招生使用。
2、服务:供高级学员服务时院校专业选择、报名、初试、复试时使用。
注:为方便查询,总表中各省份的sheet表按字母表顺序排列。
四、注意问题
1、禁止:将此绝密文件以任何方式(电子版、纸版)直接发给学生、代理、共享网络等,任何泄露公司研发核心机密的行为,一旦发生,严惩不贷。
2、保密:绝密,必须保密,禁止外传。
3、密码:wanxuezyk
五、动态更新机制—— 该数据库(资讯),已纳入专咨日常服务要求中,将会持续进行动态更新。
考研论坛地址。
中国史学科硕士点大全
以下是中国史学科的硕士点大全:
1. 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2. 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3.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4. 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5.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6. 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7. 武汉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8. 中山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9. 同济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0. 东南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专业。
12.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3. 西南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4. 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5.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6. 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7. 天津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8. 厦门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19.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20.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专业。
这些大学都提供中国史学科的硕士专业,对于想要深入学习中国史的学生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标准信息库结构一、考生报名信息库结构
(库名:代码/省市代码+SBM.DBF))
+SBK.DBF),结构与本表相同。
二、拟录取考生信息库结构
第53栏内填保留资格者拟派往工作单位,第54栏填拟派往工作单位所在地码,;
②第33栏填“12”和“23”者,第53栏需填考生委培、定向单位名称并在第54栏填委培、定向单位所在地码;第29栏填“29”者,第53栏需填考生委培、定向中学名称,54栏填委培、定向中学所在地码;
③第28栏填“5”、“6”者,第23栏填“2”;
④请各招生单位按要求认真核实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和学历、学位证书编号。
三、统考生(含MBA和法硕联考生)复试信息库结构(库名:单位代码/省市代码+FSK.DBF)
注:1、参加复试的统考生(含MBA和法硕联考生)不管是否拟录取均填写此表。
2、本表随录取库一起按规定时间报省级招办进行汇总后报教育部。
四、参加复试教师组成信息库结构
注:1、在同一院系所中应剔除两次或多次重复参加复试的教师。
2、本表随录取库一起按规定时间报省级招办进行汇总后报教育部。
研究生招生有关国家标准代码。
一、目前查找国内学位论文可通过以下几个数据库:1.清华同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已经订购,文摘,全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28000篇。
收录范围包括理工A(数理化天地生)、理工B(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理工C(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
2.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文摘)/index_others.jsp?subjectselect=ETD3.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中文学位论文数据库(免费文摘)/index.html主要收录了1984年至今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院及研究院所发布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论文。
学科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并兼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每年增加论文6万余篇。
每季更新。
4.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免费文摘)/ipvalidator.do 目前有大约25万条学位论文文摘索引。
已有约80家大学签订了参加项目建设的协议,有70多家建立了本地学位论文提交和发布系统。
5.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集团的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免费文摘,未订购)/所收论文主要是科技理工类硕士论文较多,也有经济、法律、和外语、艺术类等论文,但数量较少。
因他的数据来源是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收缴的理工类全国硕士论文,收藏的数量有40多万篇。
6.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免费文摘目录)/index_lw.jsp?channelid=75008 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收藏中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惟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也是人事部专家司确定的惟一负责全面入藏博士后研究报告的专门机构。
20多年来,国家图书馆收藏博士论文近12万种。
此外,该中心还收藏部分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博士学位论文和部分海外华人华侨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