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学 王靖文
- 格式:docx
- 大小:16.36 KB
- 文档页数:2
汉字学概论pdf汉字学概论PDF是一部介绍汉字演变历史、形态、结构与分类等方面的经典教材。
它是研究汉字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也是学习汉字学知识不可或缺的教材之一。
下面我们来逐点探究一下这本书的部分内容: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汉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
在漫长的历史中,汉字经历了演变、变形和发展,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汉字演变历史的研究在汉字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学习汉字学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二、汉字的结构和构成要素汉字的结构和构成要素非常独特,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例如,汉字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笔画,笔画的数量和顺序对于字的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汉字还包含有偏旁部首、偏旁笔画、声旁部首等成分,这些成分也都有助于理解汉字的结构和构成。
三、汉字的分类和字体的发展汉字的分类是学习汉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字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笔画数目进行分类、按照部首进行分类、按照发音进行分类等等。
同时,汉字的字体发展历程也非常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发展出来的字体也不尽相同,包括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
四、汉字学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汉字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例如,在计算机领域,汉字编码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推动了文字输入、文字识别和文字处理等技术的发展。
此外,随着文化交流和语言教学的不断深入,汉字学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应用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总之,汉字学概论PDF是一本经典的教材,深入学习汉字学知识的人士应该认真研读。
通过对汉字起源、字形结构、分类及应用等方面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对汉字的认知和理解,更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汉字学》导读王凤阳,语言文字学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教授古代汉语。
王凤阳先生从50年代中期开始便矢志于汉字学的研究,历经30多年的时间,《汉字学》于1989年末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主要著作有《汉字学》《古辞辨》等。
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一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绪论、字体论、体系论、改革论和字形论。
书的最后附录象形字释例和后记。
绪论部分包括第一――四章,是全书的总纲,主要内容有汉字学与汉字改革、文字和文字的发生、汉字和汉字的起源以及汉字的历史面目。
绪论部分解释了什么是汉字学以及为什么将这门学科称为“汉字学”。
王凤阳先生肯定了许慎对汉字研究的巨大贡献,同时指出传统许学遭到冲击的历史必然性。
作者在这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汉字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汉字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汉字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了总的论述。
字体论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主要内容是汉字字体的演进、线条与笔画。
作者阐述字体演进史,就是书写顺应手的运动生理的历史,是人根据书写的生理习惯去改进最初的描摹物象的文字的历史,是缩短写字时的运笔线路的历史。
作者证明了笔画就是手对线条的选择,归纳了篆书线条改造为隶书笔画过程中的“趋直性原则”和“反逆性原则”,论证了笔顺的总规律――“最短线路原则”。
关于字体的更替,作者扬弃了流行很广的直线发展观,而代之以辩证法的矛盾统一观,阐述了同一时代存在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字体是文字体系与书写时的生理习惯之间、文字的记录功能与交际功能之间相互矛盾的产物;应用体以其简易、实用而取代标准体,就是字体的变易。
体系论部分包括第七――十九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主要探讨了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内容包括文字体系、汉字体系、图画提示文字、象形表意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象声写词法、形声写词法、从象形表意文字向记号表意文字的转化、记号表意文字、记号文字的记号化、记号文字符量的绝对增长与相对增长、记号文字能记与所记的矛盾、汉字的改进等。
2019·1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是儿童识记汉字的最佳时期,而认识汉字又是开发儿童智能的有效手段。
然而,当前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仍然存在针对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与字词运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文章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运用汉字学,培养学习兴趣,了解汉字构字特点,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关键词汉字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教学效果汉字学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潘春珠(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福建东山363400)“识字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对汉字正确的感知和认识,促使学生对汉字的构造产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逐步喜欢上识字和写字。
”[1]在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运用汉字学能够更好地突出汉字的特点,遵循汉字的学习规律,培养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一些教师的做法缺乏针对性、目的性,手段与方法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汉字学提高低年级识字写字的效果,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目的性。
“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目的。
但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目的定位于记忆、抄写,“在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之后,教师立即将带有拼音的字词呈现在PPT 上,请学生读,去掉拼音后再要求齐读”[2]成为识字教学的“保留曲目”。
在指导书写时,面对小学生常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有些教师没有在具体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纠错,只想通过让学生“多写几遍”来减少书写错误。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错误率没有减少,学生的写字兴趣却下降了。
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标追求就找不到落脚点。
2.针对性不强。
提高识字写字效果,需要有效关注学情。
汉语文字学概要许威汉著・上海 出 版 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汉语文字学概要/许威汉著.—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2(古汉语知识丛书)ISBN7810584693Ⅰ.汉...Ⅱ.许...Ⅲ.汉字文字学Ⅳ.H1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05658号汉语文字学概要责任编辑梁临川封面设计王春杰责任校对张懿技术编辑冯谷兰出版发行上海大学出版社上海市延长路149号200072862156331806(发行部)862156331130(编辑部)经销新华书店印刷丹阳教育印刷厂开本890×12401/32印张4.75字数105千版次2002年2月第1版2002年2月第1次印刷定价12.00元本版图书如有印装错误,可随时向出版社调换。
两点说明一、本稿系从近二十年来汉字教学的讲稿中筛选提炼而成,概括了有价值的文字学资料,去芜存精,力求突出重点、难点,兼及一般,做到精当合理。
原讲稿会参群书诸说,作了夹注和说明。
二、本稿阐述了若干较难懂的学术成果,力求知识性、实用性、学术性兼而有之,使“阳春白雪”变成“曲高和众”的雅乐,普及提高相结合,以利于各级学校的语文学习和教学参考,也利于一般语文爱好者参考。
此外,本稿特别注意防止泛泛而谈,不能切实回答有关的理性问题和实际问题,以致影响使用价值。
笔者限于水平,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祈正之。
作者改毕附笔2002年1月15日◇H ANYU W ENZIXUE GAIYAO1 汉/语/文/字/学/概/要●目 录一、汉字的创造1……………………………………………二、汉字的历史5……………………………………………三、汉字的构形11……………………………………………(一)汉字的构造14………………………………………(二)汉字的繁简24………………………………………(三)汉字的异体28………………………………………四、汉字的制度31……………………………………………五、汉字的体态41……………………………………………六、汉字的文化内涵53………………………………………七、汉字的认、读、写61………………………………………(一)汉字符号系统的利用63……………………………1.从部首推求字义范畴63………………………2.从部首或偏旁辨析形似字的意义65……………3.从声符类推辨别字形67………………………4.从声符类推辨别字音68………………………5.历来学者重视部首的利用71……………………6.善于“以形索义”的全面实践72…………………(二)异体字、区别字(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的判别76…………………………………………………………1.异体字76………………………………………2.区别字(古今字)78……………………………3.通假字86………………………………………HANYU W ENZIXUE GAIYAO◇2 汉/语/文/字/学/概/要● 4.同源字92………………………………………(三)汉字读音现象的了解98……………………………1.字音和字义的关系98…………………………2.从类聚性看同音现象100………………………3.从延展性看异读现象100………………………4.古注殊音字辨102………………………………5.破读音与读破音107……………………………6.叶音不可信108…………………………………7.右文、音近义通雏议110………………………(四)汉字的书写112……………………………………1.正字112…………………………………………2.习字117…………………………………………八、汉字研习参要121………………………………………(一)《说文》学评议123…………………………………(二)古文字学述略133…………………………………(三)择善而从示例135…………………………………后记141…………………………………………………◇H ANYU W ENZIXUE GAIYAO3汉/语/文/字/学/概/要●汉字的创造,有种种传说,我们不去说它。
汉字的科学研究与学术探讨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
汉字的科学研究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汉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语言学领域,汉字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形态结构和语义构成。
汉字的形态结构是指字形、笔画和部首等方面的特征,而语义构成则涉及到字义、词义和句义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汉字的形态结构和语义构成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出汉字的演变规律和语义变化的原因,进而为汉字的教学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则关注汉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汉字的认知过程包括字形识别、字义理解和字音记忆等方面,而心理机制则涉及到注意、记忆和推理等认知活动。
通过实验和观察,心理学家们可以揭示出汉字认知的规律和特点,为汉字教学和阅读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则关注汉字的信息处理和技术应用。
汉字的信息处理包括汉字的输入、输出和存储等方面,而技术应用则涉及到汉字的识别、检索和处理等方面。
通过开发汉字输入法和汉字识别系统等技术,计算机科学家们可以提高汉字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除了以上几个学科领域,汉字的研究还涉及到文化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汉字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在艺术学领域,汉字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汉字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特点,为书法和篆刻等艺术形式提供理论指导。
在教育学领域,汉字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汉字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为汉字教学和学习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汉字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汉字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可以揭示出汉字的形态结构和语义构成,还可以揭示出汉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进而提高汉字的处理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汉字的研究还可以揭示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投身到汉字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中,为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汉字学简论》章节概要顾名思义,汉字学就是有关汉字的学问。
因此在《汉字学简论》的第一章绪论中不得不提起汉字的定义,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紧接着,在了解了文字学分为理论文字学和应用文字学以后,由此扩展开来,就必须要谈谈汉字的大体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从更早的“书”到“汉文”再到“文字学”再到如今的“汉字学”。
值得关注的是,本章在紧接着所涉及到的汉字的历史功绩扩大了汉语的交际功能,即促进人类文明、促使汉语日益丰富和精密、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和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其次,就是学习汉字学的意义:本章分别从识读古籍的需要、研究语言文化的需要、汉字学教学与改革的需要等三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最后,在对汉字学有了初步的熟识以后,本章从继承传统语言的成果、注意吸收出土文献的研究成果、重视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加以举例说明了如何来学习《汉字学》。
也由此,开始了我们学习汉字学的旅程。
从第二章起始,本书就开始带领我们系统的学习汉字学的基本内容。
首先,第一小节从“语言与汉字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展开,并举唐孔颖达《<尚书·序》正义》的例子,对思想、语言、文字三者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表述。
其次,本章第一节又从汉字与汉语的角度阐述了二者基本适应又存在矛盾的关系。
细而言之,基本适应方面即为:1,汉字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与汉语以单音节为语素基本形式的情形相适应,;2,单音节汉字与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相适应;3,汉字的超方言性与汉语的多方言性状态相适应。
存在矛盾又表现为:字和词的矛盾、一字数义和一义数字的矛盾、言文不一致的矛盾、汉字“超方言”特性与汉语规范化的矛盾等方面。
第二节以“汉字是音节的表音文字”为落脚点,首先介绍了世界上文字的三种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其次,从汉字符号的来源与构形原则和汉字表达汉语的情况来表述汉字的表意性,从而为我们学习第三章打下了基础。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三书说”难以撼动“六书说”的地位作者:苏培成来源:《辞书研究》2022年第05期摘要西汉末年提出的“六书说”是汉字学中的精华,两千年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唐兰、陈梦家、裘锡圭三位学者分别提出了“三书说”,他们的研究对于探讨汉字构字法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三书说”并不能取代“六书说”。
今天,我们要重视“六书说”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同时要积极探讨新的学说,促进汉字构字法研究取得新成果。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唐兰六书说三书说一、西汉学者创立的“六书说”,为汉字研究奠定了基础“六书说”产生于西汉末期,有深刻的学术背景。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经学一时中断。
进入汉代逐渐恢复,经学家开始用经学教授贵族子弟。
通行的经籍写本用的是隶书,如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公羊、穀梁传的《春秋》等,称为今文经。
今文经学家根据隶书来解释典籍的文字,有许多谬误。
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士力于乙者为地”之类。
他们认为孔子的六经都有微言大义,他们的任务就在于阐发这些微言大义。
在整个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派居于统治地位。
汉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在壁中得到《礼记》《尚书》《论语》《孝经》,这些典籍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写的,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刚开始发现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校中秘书,才发现它们的可贵,刘歆因而创立了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家认为要想读古书,必须先认识古字,他们的学术以文字、声韵、训诂为基础。
古文经学派有一批专家,如:张敞、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等。
在东汉时期,经学的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展开激烈的争论。
许慎写作《说文解字》就是要用古文经学的观点来驳斥今文经学的谬误。
《说文解字》的理论基础是“六书说”。
战国时期的《周礼·地官·保氏》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其中有“六书”,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它的内容。
到了西汉晚期,产生了“六书说”。
文字学课程性质:1)语言学分支2)研究文字产生、发展和使用过程3)文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相关知识和理论4)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学、新闻、哲学、社会人文学科的基础课,“文字学”是传统称谓问题:1、繁简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考查(课堂提问、测试)、考试参考书目: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唐兰:《中国文字学》文字改革出版社 1963年杨五名:《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年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张书岩:《简化字渊源》语文出版社 1997年裘锡奎:《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年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年第一章汉字的数量、名称、性质、特点1 名称古代惯用国名获朝代至名命名。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强大,统治期间,一个人数众多的人们共同体形成,汉人群体。
所用语言,汉语,文字即汉字。
汉朝以后1800年里,朝代更替,但“汉人”之称亦流传下来,至今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人们共同体——汉族,此时,亦把中国使用的广泛语言叫汉语,广泛文字称之为汉字。
1.2 华文夏朝以来,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先进的诸侯国自称“华夏族”,《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春秋以来,中原人自称“华夏族”近代以来,中国人自称“中华民族”海外的中国侨民自称为华侨,称汉语为华语,称汉字为华文。
1.3.1汉字的数量汉语大字典编写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收54678字只是有记录的文字,不包括人们日常小范围使用字。
张玉书《康熙字典》收47035个字徐元浩《中华大字典》收48200个字《中华大典》里收有7万余字有增多趋势:新造字旧字保留方言字作为字库编入1.3.2电脑字库中的字数2007年版北大方正超大字形库收70244字 2000版有27484个字一级字:常用字 3000多二级字:7000多字三级字:8300多字1.3.3 中国古代典籍用字十三经总字数:589283个,单字6544个估计秦汉中用字为3500个老舍单字:2413个毛泽东:659928个,单字:2981个1.4汉字的性质一般来说,汉字分为两类:一、表音文字英文—音素文字国文—音节文字二、表意文字1.5 汉字特点: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有超时空性方块形是主体形声字是主体二维平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且寿命最长的文字第二章汉字体系的形成与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产生2.1 体系形成的阶段:表意阶段——表音阶段——意音阶段2.1.1 表意字—表意阶段可以看到意义,但不指示读音,反映一种造字意图。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汉字学》考查
试卷
班级:132班学号:57 姓名:王靖文得分:
中国汉字学之六书理论摘要:“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
这六书的名称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一些差别,后人多数沿用许慎《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部分。
六书用以解释分析汉字构造,对我们对汉字的学习等有着重要意义价值。
关键词:六书来源基本内容现实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生命力极强大的意音文字。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出现了反映汉字构形的理论,最早的关于汉字构形的理论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广义上我们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是文字,而汉字这类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要进行正确而又比较严谨的结构研究分析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和定律做依据基础。
六书说则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一、六书的来源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其中在列举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中提到: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而最开始将六书作为解释汉字构造的基本原则并指明内容则是在《汉书·艺文志》中指明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郑众注《周礼·地官·保氏》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他研究了九千多个小篆和古文籀文字体,把汉字的构形归纳为六类,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并对每一类给予了理论上的阐述,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构形理论体系。
而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学者们理论来源虽相同,但对六书有着不同的称呼和次序,后人多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二、六书的基本内容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就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用图形图画的方式描画出来。
比如一个圆圈中间一个小圆点,像太阳的形状,故作
“日”字;“月”字也同样是天上的月亮的形状中间加了一点来表示的。
而合体的象形字,如( 州、洲) 字,中间的三个圈形,是水中陆地形,也是图画,所以眉和州( 洲) 是象形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事是用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不是“物”的名称而是“事”的名称。
指事与象形的区别,在于是用符号造字还是用图形造字。
如“上、下”二字:用两横表示,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的是“下”,而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的则是“上”。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把两个或多个意思相关的字组合起来,以提示该字的含义。
如“休”字,左边单人旁即人,右边木即树,故而合意为人依靠在树旁即为休息。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一般都认为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部分所构成。
声旁与汉字的读音息息相关,同一个声旁与不同的形旁组合可以组成读音相像或相同的汉字。
如:“茱”,草字头表示一种植物;“蛛”:“虫”表示虫类;“株”:“木”表示树木;“珠”:“王”表示玉石,即外部色泽如玉,而这些字中包涵的“朱”都表示字音。
5、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就是有和这个首字意思相同的情况,就把这个首字授( 古代“受”“授”同字) 给它,再加个偏旁组成新字。
例如“叉”字,《说文》:“叉,手指相错也。
从又,象叉之形”。
错,分开、岔开。
“叉”字,这里是说手分杈,分出几个手指。
引申为“分杈”或“叉子”。
以“叉”字为首字( 建类一首) ,凡遇到“分杈”或“叉子”之类的意思,就把这个首字授给它( 同意相授)加一偏旁组成新字。
例如:树分杈就是“杈”,王念孙说:“叉与杈同。
手指相错谓之叉,树枝相错谓之杈,其义一也。
”“水分杈就是“汊”,金属的首饰(簪子)分杈就是“钗”,衣分杈即为“衩”。
“衩”本意为衣裙下侧开口的地方,至于“裤衩”则更是裤子分出两条裤腿儿了。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说语言中有某个词,文字中没有给它造新字( 本无其字) ,借用一个字音与这个词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这个词( 依声托事) 。
假借可以分为无本字,本字后起,本有本字三类。
第一类如指事代词“夫”假借的丈夫的“夫”字;第二类如忧戚的“戚”本来借当斧类兵器讲的“戚”字表示;第三类如皮球的“球”。
三、六书的现实意义
1、对汉字基础教学有指导意义。
初学识字的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以“六书”理论为指导,结合汉字以形表义的根本,将字形形象化、意义化,把看上去十分抽象的汉字变成一幅幅图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传承学习六书理论能丰富比较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利于汉字文化的推广和发扬光大。
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中国文字学的发展研究有着重大意义,虽然六书的划分及其各自的范围界限有些不那么不清晰切合实际,但这一理论从汉代沿用至今,对我们汉字的基础学习及语言文学的研究传播仍旧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