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ppie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15
标题请描述Hippie嘻哈风的服装元素,以及风格的由来Hip-Hop意为“摇摆的屁股”,源自美国黑人社区,其渊源可上溯至20世纪70年代。
Hip-Hop是一种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总称,它包括音乐、舞蹈、说唱、DJ技术、服饰、涂鸦等。
Hip-Hop是街头的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
他与同是街头文化的滑板、小轮车等极限运动有着亲密的关系。
Hip-Hop一族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即使互不相识,你也能从他的外表准确地判断。
Hip-Hop现在已经从街头步入主流文化。
在美国,主流娱乐空间已经被Hip-Hop占据;在韩国,Hip-Hop被与其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成为具有韩国特色的最受大众欢迎的文化形式;在中国,这种文化青少年中日益活跃起。
所谓的“嘻哈”早已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甚至已成为一种固定下来的习惯,穿着宽松但昂贵的衣服,包着名牌头巾或运动帽,典藏版的球鞋,当然还有带数位摄影的手机与耳机,加上一堆亮闪闪的金属饰物,踩着那种有点摇晃的步伐。
“嘻哈产业”,许多人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但事实上则是几乎全球绝大多数的人,目前都早已生活在这个产业所建造出来的文化氛围中。
就以台湾为例吧。
只要我们随便打开电视,那些卖手机、球鞋、牛仔裤,以及饮料等商品的广告,总是一群年轻人头戴棒球帽、或者包着大头巾,身穿宽松的服饰,甚或披一件带有头罩的夹克,脚踩着球鞋,在那里舞动、奔跑,或做着其他动作。
这就是“嘻哈风格”;当然更别说那些综艺频道上的饶舌歌手了。
除了电视广告及综艺频道上可以看到的典型的“嘻哈风格”外,如果我们走上街头,在一些时髦青少年,甚或年轻新中产阶级集中的地方,那种“嘻哈风格”更是普遍。
有些青年新贵,头戴球帽,挂着一幅帅酷的无线手机装置,这当然也是“嘻哈风格”的具体显露。
热门澳大利亚房车品牌一览发达的公路系统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使澳大利亚房车自驾游非常热门,来了解下澳大利亚的房车公司吧!房车公司介绍房车公司,澳大利亚房车公司,房车公司介绍,澳大利亚房车品牌在澳大利亚的公路上,最亮眼的不一定是豪车,而是移动的房子或者车轮上的家。
澳大利亚房车自驾游非常热门,对于众多澳大利亚房车公司品牌该如何选择,不妨先来了解下澳大利亚的房车公司吧!阿波罗房车公司阿波罗房车公司介绍澳大利亚房车公司阿波罗Apollo成立于1985年,总部在布里斯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都设有多家门店,是一家资历和经验都丰富的跨国房车租车行。
在澳大利亚大大小小的马路上,发现一辆阿波罗房车并不意外,它深受国内外租房车自驾游客户的喜爱。
阿波罗房车门店遍布澳大利亚6个州,分别是阿德莱德、爱丽丝泉、布里斯班、布鲁姆、凯恩斯、霍巴特、墨尔本、珀斯、悉尼。
澳大利亚地域广泛,不同区域风景各异,从阿波罗房车门店出发,你可以前往北领地探索著名的红石头-艾尔斯岩,也可以前往南澳的葡萄酒庄,还可以游玩东海岸线城市。
阿波罗房车公司:租最好的房车,享受最好的服务澳大利亚阿波罗房车品牌追求的是质量上乘和服务一流,经济型房车比如阿波罗至高Apollo Hitop,紧凑型房车比如欧洲扩展Euro Slider(澳大利亚市场上第一辆可扩展房车),甚至是四驱越野房车,都是3年以下车龄的新车。
车型一般是丰田、大众或者奔驰。
每辆阿波罗房车都配有欢迎礼包,里面包含了茶叶、咖啡、糖、香皂和洗洁精等房车第一天里所需要的物品。
阿波罗房车基本租金包含了无限里程、床品、餐具炊具、免费副驾驶员、5000澳元到7500澳元的自负起赔额的基本保险、道路救援以及消费税等等。
另外,阿波罗还有超值套包可供选择,两轮驱动为58.75澳元/天,四轮驱动为65澳元/天,超值套包主要包含了0责任全险以及其他额外设备比如液化气等等。
此外,租阿波罗房车在预定澳大利亚Big4, Family Park 和TTP 连锁房车营地还享受10%的折扣,在部分城市的私人房车营地还有高达15%的折扣。
Hipster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一群人?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看具体是哪个阶段,其代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记住,Hipster代表的是一个政治运动,而不是单纯的一类人。
1960年代、1970年代:嬉皮士起初的角色其实是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只是宣传方式上很“特别”。
嬉皮士(英语Hippie 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时下政治的年轻人。
嬉皮士这个名称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
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
他们崇尚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越南战争最终成为嬉皮运动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战争中数以万计的美国青年被派往前线冲锋、杀戮、流血、死去……违反民意的越南战争,在年青人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思。
在全美校园里,一浪又一浪的反战游行示威此起彼伏。
此后不久发生的多宗国民警卫队枪杀游行学生的事件无疑再火上浇油。
嬉皮运动最终全面升级。
在1967年那个有个被称作summer of love(爱之夏)的夏天里,“Make Love Not Wa r”(要爱情、不要战争),(这里不要想歪了!)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
Hipster的真实面目其实是怀念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在乌托邦中寻找心灵的归属,在头上插上象征爱与和平的花朵,崇尚纯精神、热爱生命和大自然、与人为善的本性,所以当时他们也有“花童”的别称。
十八种服装文化盘点具体服装风格包括: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等18种。
1、百搭风格: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
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2、嬉皮风格: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黄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3、瑞丽风格:有“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
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
看它们的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最好的诠释。
4、学院风格: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
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元素1 低领条纹衫被称作Preppy的预科生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条纹衫。
今季流行的条纹学生装,领口处的设计选择了更低的V领,少了一些运动感,多了一些女人味。
若和那些带有摇滚风格的项链及腰链混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元素2 改良工装裤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大走学院派路线的工装裤,如今又风靡了整个校园。
与以往千篇一律的经典五分裤不同,改良后的工装裤更具有时尚精神,在款式和风格上,极尽个性之能事,搭配棒球帽或者白衬衫,都能表现优雅摩登的贵族气质。
逆文化迁移名词解释
1.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指对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反抗和抵制,通常在年轻人中流行。
2. 大艺术家(Beat Generation):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一群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和艺术家,对主流文化提出了挑战,注重自由和个性。
3. 嬉皮士(Hippie):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群年轻人,代表了反对主流文化的追求自由、和平和爱的文化运动。
4. 潮流(Trend):指一种在一段时间内在大众中流行的文化现象,通常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5. 流行文化(Pop culture):指在大众中广泛流传的文化形式,如音乐、电影、电视、游戏等。
6. 小众文化(Subculture):指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如青少年文化、黑人文化、同性恋文化等。
7. 反文化(Countercultural):指对主流文化的反抗和抵制,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 同化(Assimilation):指逆文化群体在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和交流中逐渐被融合到主流文化中去。
9. 分化(Differentiation):指逆文化群体在文化接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10. 反传统主义(Antitraditionalism):指反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通常与逆文化运动有关。
音乐风格知识:嬉皮音乐的文化思想和表现形式嬉皮音乐(Hippie Music)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在西方世界流行的一种音乐文化,它是嬉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既反叛又追求和平、爱与自由的音乐形式。
嬉皮音乐有着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以摇滚乐为主流,融合了民谣、蓝调和爵士等不同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享受。
嬉皮音乐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性,不单纯追求商业成功和资本回报。
它以音乐为媒介,传达着一种深刻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嬉皮音乐的文化思想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反对战争。
20世纪60年代末期是美国参与越南战争的高峰期,这场战争引发了美国年轻人的强烈反感和反抗,嬉皮音乐家们便借助音乐表达了反对战争的观点和呼声。
《夜行火车》(Last Train to Clarksville)和《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等歌曲,曾被广泛运用于反战运动和和平示威活动之中。
另一个嬉皮音乐文化思想的特征是追求自由和平等。
嬉皮音乐家们追求的不仅是肉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自由。
他们反对社会上的歧视和不公,倡导平等、和谐、多元的社会生活方式。
嬉皮音乐家约翰·列侬(John Lennon)的歌曲《想象》(Imagine),表达了对于和平、自由、平等的美好向往,成为了嬉皮音乐的代表作。
嬉皮音乐家们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由和和谐,同时他们也发掘了一些富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他们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探究人类与文化的和谐关系。
他们认为音乐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促进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嬉皮音乐家们的音乐既包容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也贯穿了他们的哲学思想。
同时,嬉皮音乐亦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以长篇幅的歌曲结构和流畅的旋律为特点,主张自在、流畅、舒展的表达方式,代表了一种在当时音乐界极为前卫和独特的音乐形式。
嬉皮音乐家们以吉他等现场演奏为主要表演形式,也表现了一种演员与观众间的紧密联系。
英语俚语编年史
俚语是一种非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在特定的社交群体中使用。
下面是一份英语俚语的编年史,向您介绍了几个重要的俚语及其发展历程。
1920年代
Bee's knees(蜜蜂的膝盖)
这个俚语表达了对某物的赞美,意为某物是最好的。
“Bee's knees” 最早出现在1920年代,被广泛使用于那个时期的流行音乐和文化中。
1930年代
Cat's pajamas(猫的睡衣)
这个俚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物非常优秀和出众。
它是在1930年代的美国流行文化中流行起来的。
1940年代
Cool(酷)
这个俚语在美国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中广泛使用。
它表示某人或某物很棒、很有魅力。
1950年代
Rock and roll(摇滚)
这个俚语用来形容那个时代的新兴音乐风格,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和态度。
它在1950年代早期的美国流行音乐中兴起,迅速传播到全球。
1960年代
Hippie(嬉皮士)
这个俚语指的是那些反传统、追求自由和和平的年轻人。
在1960年代的美国文化中,嬉皮士运动掀起了一股浪潮。
1970年代
Disco(迪斯科)
这个俚语代表着那个时期新兴的音乐和舞蹈风格。
迪斯科音乐在1970年代的美国流行音乐中非常受欢迎,迅速扩散到全球。
1980年代
Totally tubular(完全充满活力)
这个俚语表达了极度兴奋和鼓舞人心的情绪。
它在1980年代的美国流行文化中非常流行。
以上是英语俚语编年史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嬉皮士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
嬉皮士不是一个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他们批评政府对公民的权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贪婪,传统道德的狭窄和战争的无人道性。
他们将他们反对的机构和组织称为“陈府”(the establishment)。
嬉皮士后来也被贬义使用,来描写长发的、肮脏的吸毒者。
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词作为对年轻的自由主义人士的侮辱。
嬉皮士们用公社式、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现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Make Love Not War”(要做爱,不要作战)和“Do your own things”(做好你自己的事),成为了最有号召力的嬉皮口号。
与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批判政府的学生反抗运动相反,嬉皮士运动不是通过积极的社会宣传来参与社会改造和改良,而是以遁世的方式,对社会做出一种消极的反抗。
嬉皮士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盛极一时,在美国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造成了极大影响,留长发、蓄胡子,奇装异服,时常共同生活,甚至吸大麻等毒品,成为了当时美国年轻人的时尚。
虽然嬉皮士运动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遗迹,但嬉皮士的精神或多或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轨迹,更从某种程度上改造了美国文化。
时至今日,许多美国当代思潮和生活方式,包括性解放、异族通婚、东方宗教、环保运动、音乐节、背包族、摩托党和反战运动等等,仍然可以看到当年嬉皮士的影子。
boho常用语
Boho是指波西米亚风格,常用语包括:
1. Boho风格:指波西米亚风格,通常包括流行的印花、刺绣、蕾丝和流苏等元素。
2. Boho chic:指波西米亚时尚,通常是指一种非正式的、自由的、舒适的风格。
3. Bohemian:指波西米亚人,通常是指一种追求自由、艺术和文化的生活方式。
4. Gypsy:指吉普赛人,通常是指一种流浪的、自由的、神秘的生活方式。
5. Hippie:指嬉皮士,通常是指一种追求和平、自由和爱的生活方式。
6. Free spirit:指自由的灵魂,通常是指一种追求自由、独立和创造力的生活方式。
7. Wanderlust:指漫游症,通常是指一种追求旅行和探险的生活方式。
8. Ethereal:指超凡脱俗的,通常是指一种追求美和灵性的生活方式。
9. Nomad:指游牧民族,通常是指一种流浪的、自由的、探险的生活方式。
10. Vintage:指复古的,通常是指一种追求过去时光的生活方式。
美国习惯用语184:嬉皮士-(韦博分享)美国习惯用语184:嬉皮士-(韦博分享)今天我们要给大家讲的两个习惯用语都和hip这个字有关。
Hip就是人身体上的臀部。
美国人有一些俗语是以hip这个字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可是它们的意思跟hip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习惯用语就是一个例子:hippie.Hippie这个字翻成中文就是:嬉皮士。
"嬉"就是女字边加一个喜爱的"喜","皮"就是皮肤的"皮","士"就是博士的"士"。
Hippie这个字是在六十年代出现。
当时美国有一批不愿顺从一般社会常规的年轻人。
他们穿奇装异服,梳特殊的发型,而且普遍对社会现实不满,唾弃一般人的生活方式和政治概念。
直到今天,人们还把那些不管是男是女头发都留得长长的,绑着头带,脖子上还带着长长短短的珠子项链的人称为hippie。
现在这些二十几年前的hippie 都已经进入中年,有的已经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以前的hippie在讲话。
例句-1: I remember when I was a hippie , wearing my beads and Indian headband, marching for peace in Vietnam. I guess every generation wants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you know, who can blame them!这个人说:"我还记得我当时作为hippie的时候身上带着珠子项链,头上绑着美国印第安人的头带,为了争取在越南实现和平参加游行。
我猜想每一代人都是想改变世界的。
你说,谁又能责备他们呢!"******你们恐怕已经从电视或其它报章杂志上看到,现在有些美国青年人爱穿的衣服也跟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十八种服装文化具体服装风格包括:瑞丽、嘻皮、百搭、淑女、韩版、民族、欧美、学院、通勤、中性、嘻哈、田园、朋克、OL、洛丽塔、街头、简约、波西米亚等18种。
1、百搭风格: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
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2、嘻皮风格:嬉皮士(英语Hippie的音意译)本来被用来描写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
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反应出他们对民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的反对,他们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层阶级的价值观。
从细节上看,繁复的印花、圆形的口袋、细致的腰部缝合线、粗糙的毛边、珠宝的配饰等,都将成为个性化穿着的表达方式;从颜色上看,暖色调里的红色、黄色和橘色,冷色调里的绿色和蓝色都将大热;从款式上看,为了展示身体曲线的美感,女式紧身服采用轻薄又易于穿着的面料;而男式衬衫甚至外套广受异域风情的影响,把夏威夷海滩风情穿进办公室也不奇怪。
3、瑞丽风格:有“可爱先锋”,主要受众群是学生MM;“伊人风尚”主要受众群是年轻白领;而“服饰美容”大家都可以看。
但总体说来,瑞丽的主要风格还是以甜美优雅深入人心。
看它们的专属模特桥本丽香就是最好的诠释。
4、学院风格: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
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5、韩版风格: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
服装的设计者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褶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6、民族风格:淘宝分类里面的民族风格更趋向于中国的民族风格的服饰,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演出服饰、符合日常穿着的改良民族服装和含民族元素的服装。
“嬉皮士”运动形成原因浅析作者:姜雅婷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8期“嬉皮”(hippie)一词原是老音乐家给予年轻一代音乐家的一个绰号,后特指1965—1966年美国民权运动中放荡不羁的革命分子和乌托邦生活方式的瘾君子。
他们中相当多是63级的大学生。
60年代中期,他们在旧金山的海特—埃斯伯里区建立了他们所谓的“政治组织”——海特—埃斯伯里独立领主者。
他们也由此得名hippies(嬉皮士)。
“嬉皮士”一词另一说法是美国“垮掉派”作家诺曼·梅勒在其小说《白色的黑人》中塑造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二流英雄——“嬉皮斯特”,他“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
这个人物被宣扬为反抗资本主义压迫的典范,很快成为那些本就迷惘、困惑的青年们的偶像,这些“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却要反叛他们出身的那个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便以“嬉皮士”自居了。
无疑“嬉皮士”运动其主体是青年,20世纪60 年代,有相当一部分美国年轻人以一种异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对文化和生活的反叛。
他们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
嬉皮士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
他们从生活做起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社会,最终发展成为了反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嬉皮士”运动。
我认为这一运动其存在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运动的兴起与美国社会的巨变有关。
长期的经济繁荣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人们不再像从前一样努力也可以获得舒适的生活,消灭了人的积极性。
在“丰裕”的是社会内部同样充斥着阶级剥削,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民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战运动解放了思想,旧日的权威和传统观念地位大大动摇。
“嬉皮士”运动正是体现了反对美国社会追求物质至上主义,对物质财富不屑一顾,从而强调人的尊严,个性和自由的一种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