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旧粮仓的新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1. 当年啊,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那粮食短缺得厉害呀!有一次,战士小张饿得眼冒金星,班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干粮给了他,还打趣地说:“你小子可得给咱好好活着!”就像妈妈爱护孩子一样,这就是战友情啊!难道这不令人敬佩吗?2. 还记得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老百姓们自己都吃不饱,但他们还是省出粮食送给红军。
有个老乡对战士们说:“你们打仗是为了我们,这点粮食算啥!”这种情谊,不正像那沉甸甸的麦穗一样实在而珍贵吗?3. 朱德总司令对粮食那可是格外重视呀!有一回,看到一些战士浪费粮食,他可生气了,严肃地说:“这粮食可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们怎么能浪费!”真的,他就像是守护粮食的卫士,让人心中充满敬畏,不是吗?4. 在抗日根据地,乡亲们和战士们一起种粮食,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大家边干活边说笑,仿佛种下的不是粮食,而是希望的火苗,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场景能不让人感动吗?5. 曾经啊,有位老英雄,为了保护村里的粮仓不被敌人抢走,他孤身一人和敌人周旋。
他就像那顽强的高粱,坚韧不拔,难道你能说他不英勇吗?6. 当年新四军在敌后作战,粮食可是个大问题。
战士们常常只能靠野菜充饥,可他们依然斗志昂扬。
这就好比是在荒地里倔强生长的杂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真的太了不起了!7. 有个小战士,为了给部队筹集粮食,他翻山越岭去老乡家借。
老乡看到他那坚定的眼神,二话不说就把粮食给了他。
那时候的他们,对粮食的渴望和对胜利的信念是紧紧相连的呀,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8. 解放区的百姓和战士们一起搞生产运动,努力多打粮食。
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蜜蜂,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这不正体现了人民和军队的鱼水情吗?我觉得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关于粮食的红色故事,展现了前辈们对粮食的珍惜和为了粮食而拼搏奋斗的精神,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珍惜每一粒粮食。
古代关于粮仓的故事《古代粮仓的那些事儿》嘿,今天咱来讲讲古代关于粮仓的故事哈。
你知道不,在古代,粮仓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存在呀!就说有这么一个小县城,那里有个很大的粮仓。
这粮仓可神奇了,里面满满的都是粮食。
有一次呀,发生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儿。
当时县城里有个小胖子,特别爱吃。
有一天他路过粮仓,看着那高大的粮仓,心里就琢磨开了:这里面得有多少好吃的呀!于是乎,他就趁着晚上没人的时候,偷偷摸摸地跑到了粮仓那里。
嘿,你说巧不巧,粮仓的门居然没锁。
小胖子那个高兴呀,就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
他钻进去后,看到那堆积如山的粮食,眼睛都放光了。
他抓起一把就往嘴里塞,边吃还边嘟囔:“哎呀妈呀,太好吃了!”结果呢,吃得太忘情了,弄出了好大的动静。
这动静可就把看守粮仓的人给引来了。
那看守的人一听里面有动静,提着灯笼就进来了。
小胖子正吃得欢呢,突然看到亮光,吓得一哆嗦,嘴里的粮食都喷出来了。
看守的人一看这情形,哭笑不得,大声喊道:“嘿,你这小子在这干啥呢!”小胖子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就进来看看。
”“看啥看,还不快出来!”小胖子只好灰溜溜地跑出来了,还沾了一身的粮食。
这件事呀,后来就在县城里传开了,大家都笑这个小胖子太贪吃了。
不过也从侧面说明了这粮仓在古代的重要性呀,不然怎么会有人想去偷吃呢。
所以呀,古代的粮仓可不只是装粮食的地方,还发生着各种有趣的故事呢。
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古代的历史天空。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粮仓,它们可是古代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呢!好了,今天关于古代粮仓的故事就讲到这啦,下次再给你们讲别的好玩的事儿哟!。
上海云间粮仓介绍及文意
我们学校最近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上海云间粮仓!哇,真是太有意思啦!这个地方是很久以前用来存放粮食的,大大的仓库里面堆满了好多好多的米呀、麦呀,听说它以前是上海一个很重要的粮仓呢!
当我们走进云间粮仓,里面有好多老照片,里面的叔叔阿姨还给我们讲了好多故事呢!有个叔叔说,这里曾经帮助过很多人,尤其是大大的粮仓能让大家在坏天气或者战争时有饭吃,大家都能过得更好。
叔叔说:“这个粮仓就像一个大大的‘肚子’,它把粮食都收在里面,能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我觉得粮仓好像一个大宝盒,里面藏着好多重要的东西。
它不仅是一个仓库,也是一个可以告诉我们团结和互助的地方呢!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看看这个特别的地方,哦,还有,我还听说过这里有很多小朋友会画画,画粮仓的样子,真的好想试试!
云间粮仓真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呀,嘻嘻!
—— 1 —1 —。
粮满仓的民间故事答:在民国初年的时候,这一年东北一带突遇旱灾,庄家颗粒无收,百姓疾苦,连吃的都没有了。
大河子村原本就四面环山,农民种地纯属靠天吃饭,今年又赶上多年不遇的旱灾,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最初村里的人靠着山中的野兔,野菜勉强充饥日子还能凑合着不挨饿,日子长了,再多的野兔和野菜也禁不住天天去捕啊,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山中连野菜都快绝迹了,村中的青壮年为了活下去,都带着妻儿老小逃奔外地去了,虽然风餐露宿,居无定所,但是不会被活活饿死了。
王大壮因不愿抛弃有原本就体弱,再加上最近又因饥饿交加导致无法下床的老母,而没有跟随大伙出去逃难,村中所剩之人寥寥无几,附近的野菜也都被挖光了,就剩啃树皮了,但王大壮不想老母亲啃这干硬的树皮,想进大大山深处去寻找些野味野果,哪怕是野菜也好过让老母跟随自己啃树皮吧,这大山深处树林茂密,当地人都会迷路,而且传闻有野兽出没,大壮现在已经无法顾及那些了,只能进山寻找能够果腹的食物。
这天清晨,大壮把家中所剩不多的野菜放在母亲的床前,就独自一人进山了,一直走到晌午,总算看见了一些野菜野果,大壮高兴的赶紧采摘,看着背篓里的野菜和一些野果,大壮忧愁的想着,这些东西也就够他和老母吃上三顿而已。
大壮只得继续寻找能够果腹的食物,突然,大壮听见在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了一些模糊不清的声音,循着声音大壮寻找过去,心想,如果能打到一些野味给老母吃,也许老母的身体就会好转,拨开草丛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全身雪白的大蛇正在和同样身体硕大的黄鼠狼正在对峙着,只见这条大蛇把身体盘了起来,并没有攻击对面的黄鼠狼,而黄鼠狼却不停的从不同方向攻击白蛇,这白蛇身上伤痕累累却依然盘在原地,眼看白蛇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在危急关头,白蛇抓住机会一口狠狠的咬在黄鼠狼脖子上,黄鼠狼慌忙逃走了。
大壮看着受伤的白蛇心想,这么大一条蛇带回去给老母亲炖蛇汤补一补虚弱的身子多好啊,就在大壮准备抓住白蛇的时候,白蛇的身体动了一下,露出了身下的蛇胆,怪不得白蛇面对黄鼠狼的时候,即使受伤也要盘起身体不肯离开,原是为了保护好自己身下的蛇胆,再看那白蛇正一动不动的看着自己,莫不是想让自己救治她?大壮常年在山间林中游走,多少也认识一些草药,虽然这旱灾年景很少见到,但还是找到一些。
民生路粮仓浦东滨江的昔日故事(一)——110年民生码头的变迁17-10-31 cxag + 关注献花(0) 收藏最近,喜闻浦江边上的民生码头已改建为“艺术码头”,并于2017年10月15日对公众开放,成为2017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一部分。
谈到民生码头,必然会联系到其110年的历史,从中也可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远东首屈一指的蓝烟囱码头民生码头,旧称英商蓝烟囱码头。
1902年,英商投资的太古轮船公司组建了蓝烟囱轮船公司。
公司成立后不久,就在现浦东洋泾港与民生路之间的江边购置土地,着手兴建码头。
蓝烟囱码头1、2泊位建于1908年,3、4泊位于1924年建成,当时称为远东最先进的码头。
由于该公司船队的烟囱统一漆成蓝色,“蓝烟囱”不仅作为公司的名称,也作为兴建的码头的名称。
蓝烟囱码头的建造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码头仓库技术,不仅安装了轨道移动式吊式,而且建有危险品仓库,用以储存军火,成为上海港第一座危险品专用仓库。
码头建成后被公认为上海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码头,也被称为远东首屈一指的新型码头。
其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一是规模大,码头长750米,可同时停万吨级远洋船4艘;二是结构先进,全部是钢筋混凝土固定结构,不设栈桥,前后连成一片;三是仓库设施先进,用英国进口的钢筋、水泥建造的11座仓库中有2座为四层仓库,配有上海最早使用的仓库升降机、以及先进的防火防爆设施。
照片:英商蓝烟囱码头纪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修建的民生路1911年,伟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一群浦东先贤跟随中山先生,纷纷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并在上海光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宣传弘扬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1922年,浦东塘工善后局在蓝烟囱码头旁,修建了一条南北向的以三民主义的“民生”二字命名的道路。
道路修成后,当地的群众把蓝烟囱码头称作民生码头。
1951年10月,东起洋泾港,西至源深路,南邻漕浜乡,北靠浦东大道的区域内用路名建立了洋泾区民生乡,民生乡1956年2月撤销。
《弃粮种桑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讲讲弃粮种桑的典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村子。
村子里的人们一直靠种粮食生活,虽然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能吃饱肚子。
有一天,来了一个商人。
他告诉村民们,种桑养蚕能赚很多很多的钱。
村民们听了很心动,纷纷把自己的粮田改成了桑田。
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确实赚了一些钱,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糟糕的事情。
那一年,发生了灾害,粮食收成特别不好,而且因为大家都种了桑,没有粮食吃了。
这时候,村民们才知道,只想着赚钱,把粮食都不种了,是不对的。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全面,不能只看眼前的好处,对不对?《弃粮种桑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弃粮种桑。
从前呀,在一个美丽的村子里。
大家每天都在田地里种粮食,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突然有一天,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商人来了。
他说:“种桑养蚕能换来漂亮的衣服和好多钱。
”村民们一听,眼睛都亮了。
于是,大家都把粮食田变成了桑田。
开始的时候,卖蚕丝赚了钱,大家买了新玩具,可开心啦。
但是,有一年天气不好,粮食很少。
没有粮食吃,大家都饿肚子了。
这时候才知道,只种桑不种粮是不行的。
小朋友,我们可不能像他们这样哟!《弃粮种桑典故》小朋友们,快来听弃粮种桑的故事哟!很久很久之前,有个热闹的村子。
村民们一直在种粮食,生活还算安稳。
有一次,来了个奇怪的人。
他说种桑可好了,能发财。
村民们就把地都改成桑田。
刚开始,确实赚了点钱。
可是有一天,灾难来了,粮食没有了。
大家着急得不行。
这才明白,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
小朋友们,我们做事要想清楚后果哟!。
工厂基建翻天覆地变化的小故事我在这个工厂工作可有年头了,今天就给你们讲讲咱厂基建那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故事可老精彩了。
想当年,我刚进厂的时候,那厂房就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墙皮脱落得就像长了一片片的牛皮癣。
每次走进厂房,我都担心头顶上的破灯会不会突然掉下来给我来个“当头一棒”。
地面更是坑洼不平,叉车在上面走,那动静就像个醉汉在跳舞,一路颠簸,货物都得晃三晃。
咱厂长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搞基建。
一开始,大家都没太当回事儿,觉得就那么回事儿呗,能有多大变化?结果,施工队一来,好家伙,那阵仗就像一场大戏拉开了帷幕。
有个小年轻施工员,看着斯斯文文的,戴个眼镜。
有一天,他指挥着吊车吊运建筑材料,那吊车的大臂就像个巨人的手臂在空中挥舞。
这小年轻站在那儿,拿着个小旗,扯着嗓子喊:“往左一点,再往左一点,哎,过了过了,往右回一点。
”那声音在整个工地回荡。
突然,一只大花猫从旁边窜了出来,一下子跳到了建筑材料堆上。
小年轻一紧张,喊错了口令,差点把材料给吊到不该放的地方。
他脸涨得通红,就像个熟透的苹果,嘴里嘟囔着:“这猫可真是个‘程咬金’啊!”这小插曲可没影响工程进度。
慢慢地,新厂房的框架起来了,就像一个巨人的骨架逐渐成型。
那些建筑工人在架子上跑来跑去,就像一群身手敏捷的猴子。
再看现在,新厂房那叫一个气派。
墙面洁白得就像雪一样,在阳光下还反光呢。
地面平得像镜子,叉车在上面跑得又快又稳,货物就像坐在轿子里的大老爷,稳稳当当的。
厂房里的设备也鸟枪换炮了,全是崭新的自动化机器。
以前我们老在昏暗的小仓库里找工具,那仓库又小又乱,每次找东西都得翻个底朝天,就像在寻宝一样。
现在呢,新的工具库大得很,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每个工具都有自己的小格子,就像住在公寓里一样舒服。
还有厂门口那块空地,以前就是个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花园。
花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春天一到,那花开得五颜六色的,就像一幅天然的画卷。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可热闹了。
一座旧粮仓的新故事
作者:浦子
来源:《文化交流》2018年第06期
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家级生态县宁海县。
其实在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就有宁海。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宁海县按照全域旅游的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创建工作。
其中的民宿发展更是赢得骄人成绩,被赞为“宁波民宿看宁海”。
宁海民宿建设工作围绕改革、布局、品牌、运作等“十看”导向,着力树立民宿经济标杆,成功获评5家市级特色客栈。
至2017年,已成立4个民宿行业协会。
全年新增南溪拾贰忆、南山楠、花源里、乡叙王干山等民宿101家,其中精品民宿22家,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超过6亿元。
宁海县因此获评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
那天,有些阳光照着。
我驱车走进一家民宿。
这里以前叫大麦塘粮站,现在墙上镌着“九熹·大乐之野粮仓度假酒店”,当地人习惯称它为“粮仓客栈”。
乡里专门派了乡旅游办的副主任陈佩瑶陪同。
我事先知道,这是县旅委规划牵头,由胡陈乡引进的旅游项目,县旅投直接投资建设,并引进了酒店业的管理团队具体承包经营。
在这个地方还被称为粮站的时候,建在这里的粮站,背山临溪,门前有一条公路通过,就如同建在粮田的正中。
大麦塘,令人想起四周皆麦。
在附近的丘陵,山上植麦,田里种稻。
麦香稻熟时,就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刻。
我到的时间,应该是晚稻收割后。
在我的幻觉里,这时田里的晚稻已经收割,在生产队的晒场上晒干了。
晒稻谷早年用的是竹簟,后来用的水泥地。
我童年时经常帮大人摊竹簟和卷竹簟。
将卷紧的竹簟摊开时,觉得铺开了一个莫名的世界。
将铺开的竹簟卷起时,觉得将很多东西包含在其中。
晒谷的大多是女性,她们将晒干的谷子放到木制的风车斗上,经风车将谷子中的瘪壳去除了,一箩箩饱满的谷子被男人挑到粮站来。
先交公粮,社员的口粮后分。
那一种爱国的热情啊,让现今的人直是诧异,但那是事实,是我亲眼所见。
前几年,县里为了拍摄《十里红妆》的宣传片,曾经让许多人穿着红衣抬着红色的嫁妆走过附近的一座有名的石桥(戌己桥)。
那是拍电视,一般家庭哪有如此排场。
而真实的场景,应该是生产队的社员挑着饱满的充满阳光香气的谷子,排成一长排,挑到对岸的大麦塘粮站交公粮。
我拭了一下眼睛,朝大门里走去。
里边的粮仓一排排,墙壁刷得白白的。
一扇仓门开着,从仓门往里看了一眼,里面早被改造成酒店的客房。
原来的一个仓库,有了很多客房。
只是那个客房门口,挂了玉米穗作为装饰,金黄色的,十分的吉祥喜气。
这是一个曾经储存劳作者汗水和丰收喜悦的地方,怎能不让人倍增亲切感呢?相信很多人会冲着这个原因而喜欢。
他们的子孙,会冲着长辈的喜欢而喜欢。
最让人称道的是,一般酒店客房均以数字作为编号,而眼前,则冠以“谷子”“大麦”“小麦”“高粱”“玉米”等粮食的名称。
今年初联系这里的经理龚隽时,得知酒店已经试营业,马上要正式开张了。
酒店的建筑设计师叫汪莹,据说她遵循“尊崇自然”的原则,改造时对老建筑的风韵最大程度地予以保留。
保留,体现原建筑的风韵;改造,则是添加了现代的建筑元素,以适应现代人对于酒店或居所的要求。
这是两难,就看分寸拿捏的水准。
而她做到了,至少我是认可的。
我继续朝前走去。
里边也有阳光。
原以为库房是口字形排列,在进了一半以后,有一排房子在中间隔了一下,就如日字,只是中间一横没有到头。
有一个那个年代留下的水塔,圆桶型,上粗下细,被刷成白白的。
这个水塔自然是公家才配有的,当年连公社机关也没有。
用水泵将水从井里抽到塔里,再由塔中通过水管供应各处的用水。
想起童年去粮站,最想的是到“自来水”水龙头去放水。
同样的井水,从这里流出的就带有贵气。
许多孩子与我一样,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到有水龙头的单位去上班。
随便进入一个客房。
看顶上,还是原来的三角结构屋顶,那些木栓,一根根顶着上面的砖,砖上的瓦虽是原貌,但作了细细的加固。
比如原来是漏风的,不隔热。
现在,既不漏风,又隔热。
看地面,没有一般酒店常有的木地板。
粮仓里原有的地面得到了保留。
为了粮食的除湿,原来的地面就作了这方面的处理。
我真是佩服设计师汪莹。
我支持她的建筑设计原则,她的建筑设计原则不是目前各地上演的大拆大建。
客房里的布置十分简单。
床、桌、椅加卫厕。
家具、电器的风格也是如此。
而简单是美学的至高点。
走到底排再往回走的时候,发现了露天的泳池,还有绿草茵茵的大草坪。
泳池是供游客嬉水的。
大草坪是供游客做烧烤或户外活动的。
酒店还可提供附近的乡村游和果蔬采摘。
这泳池和草坪是原先的粮站所没有的。
我这才想到是经过了改造的。
一间客房里有人声传出来。
我们顺便拐进门,原来是酒店在开展员工培训,教导如何叠被子铺床单之类的知识。
一问,这些员工都是附近村庄的,较年轻。
我想,她们的父亲或者爷爷以前年轻时应该经常来这里,他们是挑着饱满的谷子,过了磅秤,直接挑进库里。
这里,曾经装满了山似的谷子,弥漫着浓郁的谷子香。
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来粮仓的墙壁洞开了,装了落地玻璃。
这里该是客房的阳台位置,一张躺椅优雅地横放在那里。
还有,一只巨大的瓷质浴缸,就放置在距躺椅不远的地方,当中没有阻隔。
眼下,落地玻璃窗是没有窗帘的。
西斜的阳光毫无阻挡地长驱直入,窗外是田野山地树木,连枝杈上的鸟窝也看得清。
一只鸟追赶着另一只鸟,最后那只鸟终于伏在另一只鸟的鸟背上。
驾车驶出粮仓客栈,远远地,我回了一次头。
看上去就是粮仓啊。
走到里边,整个框架仍然是粮仓,连风韵都没有变。
可是,细节有变,局部有了较大变化。
这不变,是为了吸引众多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这里;变化,是为了吸引更多追求朴野新奇的人。
这与我们这个社会惊人的相似:坚持基本制度不动摇,而改革和创新让社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