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耶利米书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041史海钩沉古埃及对外交往——埃及文明和犹太教之间的联系苏玉雪(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通辽 028000)摘 要:埃及是世界古代史上的大国,它的文明一直影响着周围的地区,不仅仅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且在宗教方面的交往也是十分重要的。
该文主要从埃及和犹太民族之间的往来,犹太人进出埃及带出了有埃及性质的宗教,古代埃及宗教与犹太教的相似之处及埃及文明对犹太教的影响,来叙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埃及宗教;犹太教;出埃及;《圣经·旧约》基金项目:内蒙古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古埃及对外交往研究,项目编号:NMDSS1911。
在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文明进入高潮时,有一个被称为“希伯来”的民族闯入了上古近东地区,自从这个民族进入人类历史以来,其独特的文明逐渐发展称为西方文明的源头。
而埃及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埃及曾经多次占领并统治了巴勒斯坦地区,这就导致埃及不仅在经济、政治方面影响着巴勒斯坦地区,而且其文化对这一地区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
由于古犹太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而以色列地以外的犹太中心最早出现在埃及。
随着时间发展有犹太人的地方逐渐成为埃及犹太中心,这就形成了具有埃及犹太文化特色的中心地区。
根据徐新的《犹太文化史》中引用斐洛的话:“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犹太人的经济问题,因为他们的数量太多了。
”[1]还有学者这样写到:“犹太民族及其宗教深受埃及的影响,而且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特别是完全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圣经·旧约》,因而其思想中也难免会留下埃及文化的影子。
”[2]由此可知:埃及犹太教在古埃及文化和基督教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古埃及宗教和古犹太教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埃及和犹太民族之间的往来文明之间的交往首先表现在就是经济、政治之间的往来,之后间接的就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往。
就像哈里斯叙述的那样:“在中王国时代(约公元前2052-前1786年),如果不是政治统治,那么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定实行了经济统治。
·基督教研究·何为真正的智慧椏———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张 缨提 要:本文尝试透过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3-24节的解读,考察他在《迷途指津》最后两卷即卷三53-54章对“慈爱”(h·e s e d)、“正义”(s·e d a q a h)、“审判”(m i s h p a t)及“智慧”(h·o k h m a h)的释义。
本文力图阐明,迈蒙尼德将“慈爱”“正义”和“审判”视为实践德性,将真正意义的“智慧”即哲学式智慧视为理智德性加以考察。
对迈蒙尼德来说,人的终极完善在于理智的完善而非道德的完善,就此而言,人的最高目标是通过认识上帝获得真正的智慧。
与此同时,迈蒙尼德并没有忽略实践德性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取得理智完善的人不能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应当“下降”到“行动”领域,着眼于“慈爱”“正义”“审判”等与他人打交道所需的道德德性。
张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主题词:迈蒙尼德 迷途指津 耶利米书 实践德性 理智德性一、引 言顾名思义,迈蒙尼德(M o s e s M a i m o n i d e s, 1135/38-1204)的《迷途指津》(通常英译为)是一部解惑之作,①在全书开头的“献辞书”里他写得很清楚,这本书是为他的学生约瑟夫及像他那样的犹太青年所写的,约瑟夫们除传统犹太学问外,学过一点数学和逻辑学,着迷于思辨神学,也困惑于思辨神学乃至其背后的哲学论证方法对犹太律法造成的冲击。
按迈蒙尼德自己的说法,《迷途指津》就是要向这样的青年解释隐藏在先知的各种多义词和寓言背后的真正意义,从而为他们解惑。
文本围绕《迷途指津》最后两章里迈蒙尼德对《耶利米书》9章22-23节的解读,考察迈蒙尼德心目中理论德性与实践德性的关系及“何为真正的智慧”这个问题。
如果将《迷途指津》正文的头两章(卷一1 -2章)视为此书的开端,那么最后两章(即卷三53-54章)可以被看作是对此开端的一种呼应:最后两章又回到了对圣经里有歧义的关键词的词典式释义,②从而在文体形式上呼应了《迷途指津》的头两章。
第8卷第4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l.8No.4 2007年12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Dec.2007威廉布莱克的著名短诗《老虎》对老虎的活力和能量中体现的雄浑之美与和谐之美进行讴歌,该诗表达了诗人的辩证哲学观:恶是一种自然状态,它和社会进步必不可分。
[关键词]美感;邪恶;自然状态[中图分类号]I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692(2007)04-0113-04[收稿日期]2007-05-20[作者简介]刘丽霞(1977-),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王娜(1982-),女,河北廊坊人,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114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下抛在读者面前。
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烘托老虎的雄浑之美与和谐之美,诗人对整首诗的节奏安排、结构安排和比喻意象的挑选也是匠心独具。
在诗中,节奏对体现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几乎每个热爱诗歌的人看到这首诗都忍不住大声的读出来:Tyger,tyger,burning bright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当我们双唇用力发出这些铿锵有力的爆破音[t],[b]及元音[ai]时,我们仿佛感到了老虎那神圣的威严和一触即发的爆发力。
在诗行内部诗人使用“burning bright”、“distant deeps”、“frame thyfearful”等押头韵的词,而整首诗的韵律则是两行押运,更增加了节奏的紧迫感;在视觉和听觉上达成一种共鸣,总体创造出一种强度和张力,强化了老虎的雄浑意象。
而这种雄浑的力道之美又被包裹在一种和谐美当中,诗人用“可怕的对称(fearful symmetry)”耶利米书》中的一段来解释老虎中火的象征意义,引用如下:Deliver him that is spoiled out of the hand of theoppressor,lest my fury go out like fire,and burn that none can quench it,because of the evil of your doingÒ®ºÍ»ªÓÖ˵£¬Îұذ´ÄãÃÇ×öʵĽá¹ûÐÌ·£ÄãÃÇ¡£ÎÒÒ²±ØÊ¹»ðÔÚҮ·ÈöÀäµÄÁÖÖÐ×ÅÆð£¬½«ËýËÄΧËùÓеľ¡ÐÐÉÕÃð¡££©£¨Ò®ÀûÃ×Êé21:12-14)根据以上引文,王先生认为森林中的火象征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愤怒。
耶利米书-第一章概论先知耶利米书是出现在犹大国被掳以前与被掳之时,即亚述与巴比伦时代。
在他以前为先知的有约珥、阿摩斯、何西阿、以赛亚、弥迦、拿鸿。
与他同时的,有西番雅、哈巴谷、俄巴底亚。
被掳时,有以西结、但以理。
其任先知时,身历五王,即约西亚、约哈斯(王下23:30)、约雅敬(王下23:34)、约雅斤(王下24:6)、西底家(王下24:19)。
乃大祭司希勒家之子,世居亚拿突城——即祭司城——去耶路撒冷约三英里。
年尚幼冲,即被召为先知,为祭司。
一、著者论者皆以此书系出自先知耶利米的手笔,或由巴录代书。
其书出现虽较数卷小先知书为迟,如弥迦,拿鸿、何西亚、约珥、阿摩司等;只以编辑旧约先知书之次序,与编辑新约书信之次序略同,即多侧重于书卷篇幅之长短,遂将本书列于先知以赛亚书之后,而为四大先知书之一。
其实他与以赛亚相去约百年,其乃于约西亚王十三年被召,时约西亚王仅20岁(代下34:l-7);约西亚从在位十二年起,即整理国事,力求振兴,王与先知一对少年,同心实行神旨,当然是国家前途的大希望了。
耶利米之于约西亚,亦正像以赛亚之于希西家。
二、要旨解经者每以本书之要旨即犹大之“败亡与复兴”;或以本书要旨为“失败”,且耶利米为“失败之先知”,或“流泪之先知”。
以其目睹当时会众及君王并教中之先知祭司等,上下一致犯罪悖逆,遂痛斥君民之非义,预言将来的灾祸,泣涕悲痛,苦口热衷,耿耿忠心。
谆谆劝导,或罕譬而喻,或直言责斥,奈民众多轻蔑诽笑。
于约西亚王改革国事之时,耶利米多缄默不语,殆约西亚战殁以后,犹大国事已不可收拾,值此国家多难,政治日非,民俗淫恶,已不堪言状,遂不得不以上主之言晓谕民众。
所可惜者,不论先知祭司,以及民众,不但不听信他的话,反群起而执之,言其罪不容于死;幸有方伯救护,得免于难。
于耶路撒冷首次被掳后,以其深明神旨,深知主心,即于愁云凄雨中,畅论其训慰民众的预言;以国家所遭惨苦,无一而非隐有神的美意,借此训教惩责,使会众知所悛悔。
耶利米书的读后感耶利米这个先知啊,感觉就像个苦口婆心的老大哥,可周围的人都不太听他的话。
他传达上帝的旨意,说这个民族要是再这样堕落下去,那可就要面临大灾难啦。
可是当时的人们呢,就像现在那些不听劝的倔脾气一样,该干啥还干啥,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从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画面。
一方面是耶利米的执着,他就像个孤独的战士,在一片反对声中坚持说真话。
他的生活肯定不好过,被人排挤,被人嘲笑,可能心里就像被无数只小蚂蚁咬一样难受。
但他还是不停地说,不停地警告,这种坚持有点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想啊,如果我在生活里遇到这种大家都不理解我的情况,我能不能像他这么有毅力呢?估计够呛,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然后躲在角落里生闷气去了。
另一方面呢,是那些民众的反应。
他们就像一群蒙着眼在悬崖边跳舞的人,只想着眼前的欢乐,完全不顾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他们对耶利米的警告置若罔闻,还觉得他是个扫把星,整天说些不吉利的话。
这让我觉得有时候人啊,真的是很愚蠢的生物,总是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
就像我有时候明知道吃太多冰淇淋会肚子疼,但还是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直到肚子疼得直打滚才后悔。
这些民众也是,非要等到灾难真的降临了才可能会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
书里还充满了对信仰的探讨。
耶利米的信仰那是坚如磐石,他深信上帝的旨意,把传达上帝的话当作自己的使命。
这让我思考信仰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没有像耶利米那样对上帝如此虔诚的宗教信仰,但我们也有自己相信的东西,比如对梦想的追求,对家庭的爱。
可是我们对这些东西的坚持,能像耶利米对上帝的信仰一样坚定吗?我觉得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我们总是在遇到一点小挫折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梦想是不是太不切实际,或者在家庭出现一点小矛盾的时候就觉得家庭关系好复杂,不想再努力经营了。
撒上21章思考题摘要:1.撒上21 章概述2.撒上21 章的主要内容3.撒上21 章的思考题及解答正文:【撒上21 章概述】撒上21 章是圣经中的一个章节,主要记载了大卫王在逃亡期间,与非利士人的故事。
本章中,大卫在扫罗王的追杀下,逃到了非利士人的领土。
他为了躲避追捕,假扮成疯子,住在非利士人的迦特城。
在这个过程中,大卫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最终得以安然无恙地回到自己的领土。
【撒上21 章的主要内容】撒上21 章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大卫被扫罗王追杀,逃到非利士人的领土。
2.大卫为了躲避追捕,假扮成疯子,住在迦特城。
3.非利士人的王亚吉亚接待了大卫,并保护他免受扫罗王的追杀。
4.大卫在非利士人的领土上,与非利士人建立了友谊。
5.大卫在逃离非利士人领土时,对非利士人表示感激,并祝愿他们平安。
【撒上21 章的思考题及解答】1.为什么大卫要逃到非利士人的领土?答:因为大卫受到了扫罗王的追杀,他为了保命,只能逃离自己的领土,寻求其他地方的庇护。
2.大卫为什么假扮成疯子?答:大卫假扮成疯子是为了避免引起非利士人的怀疑和警惕,这样他才能在他们的领土上安全地躲避扫罗王的追捕。
3.非利士人的王亚吉亚为什么接待大卫?答:亚吉亚接待大卫,可能是因为他看出了大卫的困境,同时他也可能认为大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因此愿意给予帮助。
4.大卫在非利士人的领土上建立了什么样的友谊?答:大卫在非利士人的领土上与非利士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信任,互相帮助。
大卫在逃离时,还祝愿他们平安。
5.大卫逃离非利士人领土时,为什么对他们表示感激?答:因为在非利士人的领土上,大卫得到了他们的保护和帮助,得以安然度过了难关。
民数记21章金句民数记21章是圣经中的一章,被誉为是“民数记金句之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给人启迪和帮助的金句。
这些金句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指导作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能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帮助。
下面就来分步骤阐述“民数记21章金句”。
第一步:文化背景在阐述“民数记21章金句”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其文化背景。
民数记是旧约圣经的第四卷,它主要记载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出来后的历程。
21章也是其其中的一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以色列人在旅途中的经历。
在途中,以色列人因为不满意神所安排的生活而抱怨,于是神向他们发怒,派出毒蛇,导致许多人死亡。
为了救助以色列人,神让摩西制造了一条铜蛇,用铜蛇来治疗毒蛇咬伤的人。
第二步:民数记21章金句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金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帮助。
首先是出自1节的金句:“南方的迦南人强占了我,北方的居民也占了我,我必出去与他们争战,将他们赶出去。
” 这句话表明了以色列人在旅途中遇到的困难,他们不断地面临挑战和考验。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有勇敢地面对,积极解决,才能赢得生活的胜利。
其次是出自7节的金句:“求你为我们祷告,到耶和华那里,使这些蛇离开我们。
” 这句话表明了人们在面临危险和困境时,需要寻求外界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时也需要向亲友或专业人士求助,这不可耻,而是智慧之举。
第三步:反思与借鉴从这些金句中,我们可以看到神对以色列人的恩典和怜悯。
在我们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着诸多的恩典和怜悯,我们应该感恩而不是抱怨。
此外,在金句中还体现出勇敢面对困难和寻求外界帮助的品质,这些品质也应该被我们所具备。
最后,我们需要明确一个真理,就是神是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和导师,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信靠和依靠神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民数记21章金句”并不是简单的一些话语,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和信仰启示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金句,感受到神在生命中的关爱和怜悯,并从中获取勇气、智慧和信心。
21章逐节解释真理是人们努力探索的最需要的东西,它既可以把你引向幸福,又可以使你远离痛苦。
它是一种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明白逻辑关系,进而做出正确的决定。
真理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指南,它可以让我们快乐,也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正确的事情。
第二章:如何寻求真理寻找真理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其后果。
接着,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物,比如从经验角度,从科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以及从宗教角度。
然后,你可以进行比较和对比,把它们拼凑在一起,找到新的解释。
最后,不断回顾和修改,直到你达到满意的结果,你就能找到真理了。
第三章:真理的价值真理的价值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精神支柱,使人们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行。
正确的真理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让人们感到安心,能够面对挑战不畏惧,冒险前行。
它也可以给人们信任,使他们可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章:如何确定真理要确定真理,最重要的事情是去思考和去调查,要去寻找事实,要去搜寻答案。
当你有一个想法,要严格地审视它,看看它是否可以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否能够被验证,和其它人的观点是否相符。
在接受真理之前,要多多考虑,考虑清楚后,再做出选择,因为真理是把你引入正确的道路,进而达到幸福快乐的。
第五章:维护真理当我们发现一个真理,我们就要开始维护它,避免被谣言所污染。
我们要善于分辨真假、虚实、真理否定,避免被谎言覆盖。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牢记真理,让它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思想准则,做出正确的决定。
最后,要不断学习,分析,深入思考,把真理植入内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巴比伦囚虏 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孟振华内容提要 巴比伦囚虏 是公元前6世纪的重要事件,影响到整个犹太历史进程。
对于这一事件的客观背景,学界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结论。
本文结合文本与考古信息,探讨犹大人口变化及被掳人数、被掳人员构成、巴比伦对其政策和留居犹大者情况等因素,探索该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条件。
关键词 犹太教 犹太历史 犹大人 巴比伦 圣经公元前6世纪初,刚崛起不久的新巴比伦王国以风卷残云之势攻灭了偏安一隅的犹大王国,犹大的王公贵族和平民被数次掳到巴比伦,史称 巴比伦囚虏 或 巴比伦之囚 。
这一事件对犹太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作为少数民族生活在异邦的日子里,他们开始真正深刻地思考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方法。
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原来的民族神上升为宇宙之神,一神教的思想深入人心,与之相关的契约观、先知观也进一步加强,犹太教流传至今的集体祈祷方式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 回乡观 也在犹太民族心中深深植根,成为近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精神起源。
另一方面,两河流域的灿烂文化也全面地影响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资源。
希伯来 圣经 中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和律法典章的痕迹显而易见。
从这些角度考虑,无论怎样高度评价 巴比伦囚虏 对犹太人的影响都不为过。
需要注意的是,该事件之所以成为犹太历史的重大转折,除了犹太人的主观因素之外,与一些客观条件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犹大的人口变化与被掳人数要估计犹大王国被掳的人数以及所占人口比例,并非易事,但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如果被掳人数占到了犹大人口的大多数,或者至少是比例可观的一部分,那他们的离开对犹大来说就是一场社会巨变;相反,如果被掳人数很少,相对王国的总人口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些被掳巴比伦之人的能量便相当有限,也缺乏代表性。
著名的以色列古代史学者诺特(Marin Noth)就认为流亡巴比伦群体的重要性不能被夸大。
以色列历史的中心舞台仍然在巴勒斯坦地区。
留在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的各支派后代,他们不仅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也是以色列真正的核心。
耶利米先知
耶利米先知
上主指出了其主要的执事工作内容是拔出、谴责。
但是就整体而言耶利米的的责任是带领以色列回归神及其显明神对当时带以色列人的旨意。
耶利米是流泪的先知我们在经文中经常看到先知耶利米祷告到流泪。
他用实际的生活教导我们该如何祷告、如何回归到上主里面来。
他的坚持。
面对逼迫与苦难。
更痛苦的是他的心灵。
耶利米的流泪更加反应了上主在面对以色列人的顽梗悖逆上主心里的泪水通过耶利米外在的表现出了上主对以色列的爱与不舍。
耶利米隐喻的反应了上主对自己孩子的那一份关切与爱护。
我相信这也是耶利米的的责任之一。
面对君王的犹豫。
他直言不讳的指出应该回到相信神的道路上来。
虽然他已经知道了结果。
但是他任然对上主的托付尽职责守。
虽然上主给他的责任是拔出、谴责。
我们不要忘记了耶利米也是神的子民。
虽然在被选招为先知。
所以这更说明了神希望通过先知去呼召以色列悔改。
只是若不悔改就会面临拔出与、谴责。
我们其实可以通过耶利米书就可以看到在耶利米书中在拔出之前都会先有神对以色列人的谴责与呼唤只是人们的不理造成了最后的拔出、以及分散各地。
但是神虽然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
但是上主任然通过先知预言了后来的复兴。
耶利米书六章22到23节的灵修祷告
当XXX王崩的那年,我见X坐在高高的宝座上。
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
各有六个翅膀。
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
彼此呼喊说。
他的荣光充满全地。
因呼喊蛇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
那时我说,祸哉。
因为我是嘴唇不洁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
又因我眼见大军王万军之XXX。
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
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
我就说,这到几时为止呢。
他说,直到XX荒凉,无人居住,房屋空闲无人,地土极其荒凉。
并且将人迁到远方,在这境内撇下的地土很多。
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
像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却仍存留。
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
是愤怒?是心伤?若我曾尽力让心爱的人重回正路,结果徒劳无功,我的心情会怎样?耶9:1-6 耶利米面对他的百姓,心情万分矛盾。
他一方面因比比皆是的谎言、欺骗、谗谤、奸淫和拜偶像等事而义愤填胸,另一方面却又怜悯、深爱着他的同胞。
他一方面为神的使命从他们中间分别出来,另一方面却深感与百姓息息相关,是他们的一分子。
主耶稣来到耶路撒冷,面对那离弃拒绝他的小城时,心情也是这样矛盾(参太23:37)。
你最希望别人赞赏你什么呢?耶9:23-24 一般人称赞别人的时候,不外乎欣赏下列四方面:智慧、权势、善良和财富。
但神最重视的,却是一个人是否认识他和在生活上是否彰显他的公义。
耶9:25-26行割礼的民族都信仰耶和华吗?割礼的传统源自亚伯拉罕年代,那是以色列人与神立约的标记(参创耶17:9-14)。
某些外邦国家虽然也有行割礼的习俗,但是完全没有与神立约的含义。
到了耶利米所处的时代,犹大人虽然继续在身上延续这个传统,却完全忘记了割礼的属灵意义。
耶10:2-3不管是星云斗数,或是人间卦象,难道真的可以为人指点迷津吗?耶和华神是创造天地万物的主宰,连那些受人膜拜的星宿也是他创造的(耶10:21),所以没人可以从他创造的星象中预测未来。
神知道你的未来,他也许不会将未来的一切都告诉你,但他答应一路上引导你,陪伴你。
不要信那些天象星宿,只要信靠创造天象星宿的造物主。
很多人都想预知未来,以便作决定趋吉避凶,犹大人也不例外,想藉着观看天象预测未来。
耶利米回应他们的话在今时今日同样适切。
他指出,偶像真的会训诲吗?还不是背后牵扯的人在指东划西,奇怪的是竟有这么多人相信?耶10:8 相信木头雕像的人实在愚不可及,因为雕像就算再精致美观也不过是一块木头。
一个单纯而敬拜神的人比那聪明而拜偶像的更有智慧,因为前者能分辨出谁才是真神。
你倚靠的是什么呢?人以为花费巨资装饰偶像,它们便有相等的能力,这种想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吗?耶10:9 他施位于古代世界的西陲,大概是今日的西班牙一带(参拿1:3)。
耶利米书试题耶利米书试卷1、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从耶利米的蒙召和侍奉中,我们可以看见我们的蒙召和侍奉也需要出于神特别的呼召和拣选,否则当我们遇到耶利米所遇到的诸般困难的时候,我们就会因为惧怕和惊惶而失去了对神的虔诚和信心,失去了为神大发热心的激情,沉沦在软弱和沮丧中。
人的有限性和软弱性导致人会在红海和埃及军兵前失魂落魄。
摩西之所以刚强壮胆地伸出大能的权杖,不是因为他鹤立鸡群,乃是因为他不是依靠势力和才能,而是依靠万军之耶和华。
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
神的子民也不例外。
很多的时候,神让耶利米所说的和所作的事,并非是耶利米所愿意的。
耶利米的不被人理解的孤独的痛苦,从人的角度来看,如同生活欺骗了他,但是从神的角度来看,这一切不公正的遭遇,却蕴含无限的美意。
因为神叫万事都互相效力,为了使爱神的人得到益处。
在我的信仰生活中,神所赐给我的信仰的力量,激励我为主的教会大发热心,传讲时代信息。
大发热心的我,也常常遇到各种挑战:逼迫、羞辱、嘲笑,如同生活欺骗了我一样,也因此沮丧。
但是奇妙的是,慈爱的神总是安慰我,使我明白我的头发已经被神所数算,神若不应许,我的头发一根也不会掉在地上,使我明白我的神如同陶匠,要借着各种环境把我培育为可用的器皿。
因此,短暂的沮丧刹那间化为无穷的敬拜和喜乐。
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们也要像耶利米一样,依旧敬拜和顺服神,因为耶稣以他的无辜的牺牲为人类作出了生活内涵的真实而丰富的诠释。
2、20年后的盼望今天的我热烈地盼望20年后的福音传遍中国和世界,其中30%的人成为基督徒(其实巴不得100%,因为人类唯有依靠耶稣基督才能够得救,而神的心意是愿意万人得救而不愿一人沉沦),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敬拜、赞美、祷告和从神而来的圣爱。
我热烈地盼望,20年以后,家庭基督化,教会门徒化,世界福音化。
我热烈地盼望,20年后的中南神学院在神的恩典眷顾之下会办的更加美好,从这儿走出去的弟兄姊妹在灵、德、智、体、群各方面都得到美好的成长,更加符合教会的需要,成为神的更亲密爱人。
代上21章逐节注解解释
第一节
1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
耶和华吩咐摩西,将凡关于圣所里祭司的律例,关于他们服事圣所的定例,都写给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可以照着遵行,这是对于让以色列人更加了解圣所里祭司的服事,和他们的职责以及规矩的规定。
第二节
2 以色列人中,若有人生一个儿子,就是他父亲的儿子,他是玷污了我的圣所,就是把他的儿子献给那虚伪的神了,他必被治死。
本节讲的是关于以色列人把自己的儿子献给虚伪的神是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的,这也表明了耶和华认为宗教上允许这样行为的态度是很严重的,此时此刻,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应当是正确的,而把儿子献给虚伪的神会亵渎耶和华,所以应受到惩罚。
第三节
3 以色列人中,若有人把自己的儿子,或是女儿献给那虚伪的神,他必被治死。
本节讲的是禁止以色列人把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献给虚伪的神,耶和华若遵守神的规则,要疼爱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子女要宽容,而不能将他们献给虚伪的神,因为这可能会引起毁灭性的后果,耶和华以此来繁衍他的子民,因此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
第四节
4 以色列人中有人用行法术,或是用邪术,求占算卦,就是犯了罪。
他们必被治死。
耶利米书
《圣经》旧约中的一卷经文,耶利米是祭司希勒家的儿子,继以赛亚之后第二个主要的先知。
他预言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将被巴比伦灭亡,但犹太人并没有听从他的警告。
一、简介
英文名:he Book of Jeremiah
由来:《圣经》旧约中的一卷经文,耶利米是祭司希勒家的儿子,继以赛亚之后第二个主要的先知。
他预言在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将被巴比伦灭亡,但犹太人并没有听从他的警告。
概要:《耶利米书》中充满了许多宝贝的金节:6:16,9:23─24,10:10─19,17:7─8,18:1─6,20:9,22:29,23:5─6;宝贵的全章是三十一,三十二章。
全卷书是一连串的信息,每一个信息都是为着当时的需要,这些信如同“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箴25:11)当我们应用到自己身上,我们就看见是如何适合我们的需要,正如适合耶和华给飘流的百姓的需要一样。
二、大纲
神对犹大的审判(1─45章)
1、耶利米蒙召;
2、耶利米指责犹大的罪恶;
3、耶利米预言犹大灭亡;
4、耶利米指责犹大的领袖;
5、神应许犹大复国;
6、神预言的审判终于临到。
耶利米指责君王、假先知及在圣殿和城门口的人的罪,但他们无动于衷,令耶利米灰心丧气,痛苦难言,并怀疑自己所做的是否有用。
其实,向这批人宣讲如此令人沮丧的信息真是不容易。
我们同样也有责任向这个沉沦的世界宣告:继续沉溺于罪恶生活的人必受永远的惩罚,看见人们反应冷淡难免也会心灰意冷,但仍要竭力告诉别人,对罪审判的结果和神应许的盼望。
神对列国的审判(46─52章)
1、对外邦列国的预言;
2、耶路撒冷沦陷。
耶利米亲眼目睹自己预言的应验,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耶路撒冷的沦陷,这都是人犯罪招致的后果,不肯认罪悔改的人必为自己招致最后的审判。
三、重要主题
罪
约西亚改革失败是因为百姓只在外表悔改,实际上继续自私自利,跪拜偶像,而领袖也都违背神的律法和旨意。
耶利米清楚罗列他们的罪,预言神的审判,苦劝他们悔改。
犹大百姓藐视和叛逆神是犹大衰落和灾难重重的原因,轻视罪,不听从神的警告就会为自己招来灾难。
所以我们千万不可姑息自己所犯的罪。
惩罚
耶路撒冷灭亡、圣殿被毁,百姓被掳到巴比伦,全是因为罪。
百姓不听神的警告而招致国破家亡,成为别国的阶下囚,他们自己要负上完全责任。
不悔罪会招致神的重罚,我们要各自向神负责,自己有罪,怪责别人和推卸责任都是不对,应向神认罪悔改,求赦免,免惩罚。
神是万有之主
神是公义的创造者,神以智慧和慈爱引导万物在他预定的时间完成计划,神是全世界的主。
正因为神有浩大的能力与慈爱,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服在他的王权下,遵行他的计划而不是自己的意愿,我们就能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全心全意事奉他。
新心
耶利米预言犹大亡国后,神将会差派一位新牧者──弥赛亚来,把人类罪孽深重的心改变为爱慕神的心,领他们进入新的未来、新的约、充满盼望的新时代。
神不断更新他子民的心灵,重建他们的生命,神的爱能转化由罪引出的问题。
爱神,相信基督的拯救并诚心悔改,我们必能得着一颗新心。
忠心的事奉
耶利米服事神四十年,期间人们漠视他,拒绝他,迫害他,按说他的工作并不成功,可是他没有停止工作,始终忠于神。
人们的接受或拒绝并非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准,惟有神的认可才是我们事奉的标准。
我们在传讲福音,即使被拒,仍要把神的信息带给世人,即使受苦,我们仍要事奉神做神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