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28.90 KB
- 文档页数:4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1 . 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翻译的过程中必然有创造性的发挥,前提当然是不能脱离原文肆意发挥。
译者同样也是原作的读者,译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将原作传达的内容信息转达给译文读者,就是译者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绝对的客观,译者虽然主观上追求再现原文,但是客观上不可能完全做到。
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谢天振,1999:137)。
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赋予它第二次生命”(埃斯卡皮,1987:137)。
翻译所涉及的文化上和表述上的差异,使任何翻译都注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原作的叛逆。
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译者会采取一些翻译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动,使译文尽可能忠于原文,传达出原作的精神和意境。
1/ 8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主要是儿童,儿童的经验、智力发展不足,如果译文不易于理解,没有站在儿童读者的立场上,采用他们感兴趣的语言和表达法,译文很难为儿童读者所接受。
译者要综合考虑儿童的知识经验、心理认知、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给小读者做出正确的引导。
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使得创造性叛逆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成为必然。
谢天振(2007)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包括了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就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而言,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增译减译、编译。
2 . 创造性叛逆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译本中的体现《狮子、女巫和魔衣柜》是英国著名作家、文学家C.S.路易斯的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的第一部,书中充满了奇幻与迷人的想象。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愈发显得重要。
然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和艺术的传递。
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叛逆”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现象,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内涵及其对翻译主体性的确立所产生的影响,以期深化对翻译活动的理解,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本文将概述“创造性叛逆”的概念及其在翻译领域的应用。
通过界定“创造性叛逆”的定义,揭示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它如何体现翻译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文章将分析“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主体性确立中的作用。
从翻译主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创造性叛逆”如何影响翻译主体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以及最终译文的呈现。
本文将总结“创造性叛逆”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期为未来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对“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性叛逆”实现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的认识,还有助于推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二、“创造性叛逆”的内涵与特征“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源自文学翻译领域,却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之间的转换。
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对原文的理解和自身文化背景的融入,所做出的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翻译选择。
这种选择并非简单地忠实于原文,而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融入译者的个人风格和智慧,使译文在保持原文精神的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创造性叛逆”的内涵丰富而深刻。
它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敏锐的审美感知。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不断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又要追求译文的创新性和可读性。
这种平衡点的寻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过程。
“创造性叛逆”的特征也十分鲜明。
它具有创新性。
译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固定的翻译模式,而是敢于挑战传统,寻求新的翻译方法和表达方式。
从读者授受论看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途径文学作品的对象是读者,因为有读者,文学作品才有了其存在的意义。
同样,翻译文学作品时,也要以读者为中心,否则,文学译作没有办法为读者所接受,便失去了文学交流的作用。
读者接受理论把读者视为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者,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转变了原先以作者、作品为中心的研究视角。
文学作品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殊的审美属性。
因为中西方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文学翻译在把这些审美属性传达给读者时,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创造性叛逆。
本文从读者接受理论出发,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现问题。
《远行者》是美国作家戴安娜·盖伯顿最著名的小说《异乡人》系列中的第三部,讲述了一位二十世纪的英格兰护士,经历第二次时空穿越,与其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丈夫重逢,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故事。
作品融合了多个流派,具有历史、浪漫、神秘、冒险、科幻、奇幻等元素。
本文选取该小说第38章为研究案例,来分析英译汉文学文本的翻译,总结出了代词转译、称谓统一、句内语序调整、句子拆分、段落内部衔接和注释等六种创造性叛逆的途径,从读者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忠实”与“叛逆”的界定问题,旨在为其他译者解决类似问题时提供借鉴。
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文学翻译再创性叛逆“创造性叛逆”这一说法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最早提出的。
埃斯卡皮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他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当然,这里的翻译主要是指文学的翻译。
本文以赵元任先生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景记》为例,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做简要探讨与论述。
一、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是翻译范畴中一个突出的、主要的翻译种类,也是学界讨论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个种类。
文学翻译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文学翻译强调传达和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即艺术再创作,而不要求译者在文字上、句法上乃至修辞上对原作亦步亦趋。
茅盾先生认为“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一部文学作品涉及的东西包罗万象,包括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生活、历史传统、风土人情、审美心理等。
这些因素在东西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最早把“创造性叛逆”这一名词引入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
谢天振教授把创造性界定为:“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把叛逆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谢天振,1999:1 37)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译语的客观背离也应属于叛逆的范畴,也就是说译作可以是对原作的叛逆,也可以是对译语的叛逆。
对原作叛逆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译作必须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必须像原作一样易懂;对译语的叛逆常常是因为译作也肩负着用新的内容和形式来丰富译语的使命,而且译语文化也呼唤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诞生,尽管这样的译作读起来比读本族语写的作品要难以领会。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首先界定“创造性叛逆”的概念,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创造性叛逆在翻译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如增强译文的表达力、丰富译文的文化内涵等。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翻译的创造性。
我们将总结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对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创造性叛逆是一种独特且必要的现象。
这并非是对原文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融入自身理解、审美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叛逆,实际上是翻译者对原文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表达,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精神的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
创造性叛逆体现在翻译者对原文语言、结构、风格、意象等多个方面的处理上。
在语言层面,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使得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在结构和风格层面,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在逻辑和风格特点,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原文的精神和韵味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在意象层面,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原文中的意象进行恰当的转换和再现,使得译文在保持原文意象的更加贴近目标读者的审美体验。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体现了翻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然而,这种叛逆并非无章可循,它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做到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翻译的目的,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创新与自我表达当我们探讨文学翻译时,我们不仅要语言的转换,还要其中所涉及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叛逆性并非对原作的背叛,而是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的创新和个性化。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者,理解,表达文学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要求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创造性叛逆,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允许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创造性叛逆的背景创造性叛逆最早由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奥·布奇奥里提出。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会受到个人背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作,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
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创造性叛逆的主体是翻译者。
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原作,还要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创造性叛逆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理解,从而使译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造性叛逆的结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鼓励翻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通过创造性叛逆,翻译者不仅可以传递原作的意义和精神,还可以通过译文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视野。
然而,创造性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篡改原作。
翻译者在进行创造性叛逆时,仍需尊重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以避免对原作的误解或歪曲。
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翻译者应尝试找到一种既能表达原作精神又能体现自己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语言。
创造性叛逆还要求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翻译者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在总结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翻译策略。
它鼓励翻译者在理解和表达原作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化,从而使译文更具创新和生命力。
窗体顶端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作为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学翻译却呈现出一种矛盾性。
文学翻译的使命,原本就是用本民族语言把一部非本族语写成的文学作品转化过来;但翻译的宗旨,虽然是对一部外族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转化,但不应该让人觉察到这其实是一部外族的文学作品。
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其实很难避免对原文本的表达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由此导致了译文文本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的叛逆。
随着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叛逆有许多共性的东西,有的呈现出外国文学的影子,有的折射出了某个国家文学的发展情况,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应该关注的东西。
关键词:文学翻译;可译性障碍;语言;创造性;叛逆性无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翻译,还是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比较专业的翻译,无非就是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信息符号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符号。
文学翻译所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工艺”,这种“工艺”具有美学功能。
译者需要利用这种功能,通过形象思维重现原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
然而,在这种重现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障碍,我们也称之为可译性障碍。
要突破这种可译性障碍,需要我们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和叛逆性入手,在时代的脉搏中实现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让原作焕发新的魅力。
一、文学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文学翻译中的可译性障碍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各种学说的基本内涵是极为相近的,总体来讲是由于语言文字所依存的结构和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强的独特性,也正是此种独特性使得相应的意思只能在本语言系统中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而原语在转换为其他语言时,目标语很难再现原语的意义、功能、风格等,这种在不同语言之间表达相应意思很难找到对应体的现象就是可译性障碍。
(一)语言层面的障碍任何语言反映着不同民族在社会结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差异,其语言本身又存在着在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差别,这就使得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恰当的概念或表述方式来表现源语想表达的内容,也就很难实现自然贴合。
关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必须符合以下及格标准:符合知识的客观性,遵守理解的合理性、文本解释的普遍有效性,符合原文文本的定向性。
一、文学翻译是创造性叛逆 (一)文学翻译的创造性。
任何翻译,不管是一般的日常翻译、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其本质其实都是把一种语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但是文学翻译区别于其他翻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文学翻译不是机械的去堆砌语言,而是为了给读者带来能够领略异国风情和不同民族文学的创作工作。
然而,已有的翻译实践表明,现有的文学翻译作品和文学翻译要达到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一定的差距。
(二)文学翻译的叛逆性。
如果说,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就是反应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但是,这仅仅是从理论上而言,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根本无法分隔开来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因此,法国文学社会家埃斯卡皮(RobertEscarpit)提出了一个术语创造性叛逆(CreativeTreason),并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把原作引入了一个原作者原先所没有预料到的接受环境,并且改变了原作者原先赋予作品的形式。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意义是巨大的,正如埃斯卡皮所说: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二、创造性叛逆的可接受性 由于一切作品在创作时都是有着其隐含的读者的,那么,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他的创作活动的直接客体是他的外部世界,但他的隐含读者对象又是他的间接客体,而在译者方面,当他在阅读原作时,把这个原来的间接客体又变成了主体。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 提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系统里;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
此前,法国文学家瓦莱里用“创造性误解”一词指出过这种想象,“允许对作品作千种解释”。
更甚的是早在1917年,文学史家朗松就在“在法国文学发展中的外国的影响作用”一文里提出“重要的不是原模原样地照搬外国文学及其思想,而只是汲取于我们有用之处。
至于我们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正确与否,这无关紧要”。
将创造性叛逆的命题介绍到中国的是谢天振教授于1992年撰写的《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在2000年出版的《译介学》中,他进一步阐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明确提出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性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本文根据谢天振在《译介学》里提出的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分析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从符号学,文化语言以及译者的主体性这三方面阐述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正确理解了创造性叛逆,译者就能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文学翻译的定义和过程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拟对创造性叛逆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从符号学和文化差异这两方面分析创造性叛逆的不可避免性。
根据相关学者在这一命题上的研究,结合各种题材的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创造性叛逆四种类型的正反面作用。
通过对比忠实和主体性,论述译者要如何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
AbstractThe term “creative treason”was first coined by Robert Escarpit, the French sociologist, who st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always a kind of creative treaso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ng is complicated and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steps: comprehending and expressing. These two processes are creative, which determine the unavoidability of creative treason.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unavoidability from two angles: semiolog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Creative treason isclassified into four categories by Professor Xie Tianzhen: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mistranslation, omission, and translation editing.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includ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mistranslation consists of un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and conscious mistranslation; translation editing, to some extent, is a kind of omission. Faithfulness is the first principle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consider; however, creative treason is a conscious conduct made by translator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either for 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or for satisfying the target reader. According to the examples,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clude the methods to control the limit of creative treason.“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埃斯卡尔皮提出的。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探究(一)在传统翻译观中,“忠实”一直被认为是最高标准,然而绝对的忠实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叛逆在翻译中普遍存在,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文学翻译作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创造性叛逆的涵义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以庞德的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影响为个案,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对于推动目标语文学的发展以及推广源语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忠实与叛逆的关系应该在准确并全面理解“忠实性”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定位。
传统翻译观一直把忠实性作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在西方翻译史上,古罗马的贺拉斯(Quintus Heratius Flaccus)最早提出“忠实”这个议题,其后又有大提出“放弃主观判断,逐字对译”和“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等翻译主张。
20世纪上半叶以来,语言学研究方法取得了巨大突破并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来。
原文本中心论开始成为翻译活动的指导思想,源语与目标语的一致性则成为西方传统的翻译标准。
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也强调了忠实性的绝对重要。
然而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告诉我们,翻译中绝对的忠实性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翻译往往受到两种文字和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
正如那句意大利古谚语所说:'Traduttor e, traditore.”也就是“译者即叛逆者”或“翻译即叛逆”。
钱钟书也曾说过:“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
”传统翻译观一直把忠实和叛逆放在对立的位置上,翻译界也对翻译中的再创造问题争论不休。
尽管叛逆在翻译中普遍存在,但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以庞德的诗歌翻译为个案,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一、创造性叛逆的涵义'创造性叛逆'(eteative treason),也称“创造性背离”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 Robert Escarpit )在《文学的关键问题——创造性叛逆”》一文中提出来的。
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我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一辩,我将阐述为何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旨在表达作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文化背景。
若译者刻意保留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词汇,往往会导致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显得别扭和生硬。
因此,译者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让读者更好地接触和理解作品。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译者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还要准确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译者应该拥有一定的创造性,以更好地呈现作品的乐感和文学价值。
此外,创造性的翻译也能引发目标文化中的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共鸣,推动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和发展。
最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弥补两种文化之间的差距。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因此,译者应该具备足够的判断力和创造力,以解决跨文化翻译中的难题。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增强目标文化读者对原作的接受度,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译者在尽可能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应该根据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和审美观念,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以更好地传递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加强跨文化交流,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作为正方辩论队的二辩,我将进一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目的是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然而,直译往往无法完全还原原作中的细微之处。
在此情况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正是弥补这种不足的有效手段。
只有通过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才能使原作中的美感和表达得以有效传递。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助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当代文学不断涌现出各种新的表达形式和修辞手法。
如果译者仅仅是机械地照搬原作的结构和语境,无疑会使目标文化中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原文的独特魅力。
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创造性叛逆--以《狼图腾》为例索佳丽【摘要】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 translator, “servant”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ext, is put in the peripheral position. whereas, “treason” has become an eseential feature of translation.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treason” not only helps establish the subjective status of a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but also properly describes the role that a translator play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Taking Howard Goldblatt translation "Wolf tote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treason”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 of textual struc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
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
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反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辩题是“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我们作为反方,我们认为在翻译当代文学作品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保持忠实于原著。
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忠实于原著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过度的译者“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原著的意义被淡化或改变,甚至非性质上变成了另一种作品。
这不仅违背了翻译的初衷,也伤害了原著作者的创作权利。
其次,翻译应当尊重原著作者的创作意图。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经过作者精心构思、选择用词,译者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任意加入或删减内容,以免破坏原著的整体结构与艺术效果。
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加入个人的“创造性叛逆”。
最后,译者的职责是传递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当代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时代和地域的文化背景,翻译应当尊重原著所代表的文化差异,努力传达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时可能会背离原著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导致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偏差。
综上所述,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忠实于原著、尊重原著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传达文学作品的特色与文化内涵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应该在这些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
谢谢。
反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我们作为反方的第二位辩手,将继续为大家阐明我们反方的立场——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不应该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首先,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违背了作品的原汁原味的传达需求。
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准确地呈现原著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如果译者过多地进行“创造性叛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将难以保持,读者无法领略到原著的独特魅力。
其次,支持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会引发误解和争议。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在传统的翻译观念里,译者通常被赋予“仆人”的身份,因为译者在人们的眼里多是在传达原作者或发话者的话语意思,并且还要让读者或听者理解或明白原作者和发话者的意思。
为此,翻译研究者总是用不同的翻译理论或方法追求同一个目标:表述对于原文的“忠诚”。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由于一门语言转换到另一门语言,翻译行为时时刻刻都必须处理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影响翻译的因素如此之多,译者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忠诚。
所以,笔者认为“绝对忠实”实属遥不可及,且追求原作和译作的“绝对忠实”忽视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即使有些译者的译文与原作者的意图并不完全符合,但是却受到不同国家、民族或阶级读者的喜爱,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创造性叛逆“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首先提出这一观点,他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继而指出:“说翻译是叛逆,那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指语言);说翻译是创造性的,那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该学说一经出世就引起了广泛争议,但是也为翻译活动做出了创造性的解释。
国内学者谢天振教授在研究中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界定为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把文学翻译中的叛逆定义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创造性与叛逆在翻译实践中互为因果,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的有机体。
二、从译者主体性在创造性叛逆中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反应在译者地位的确立。
以往的翻译研究者翻译研究的出发点都在于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言层次的比较,翻译也似乎成了纯语言转换,译者也成了依附于原文的奴仆。
而今,作为翻译主体性研究的分支,译者主体论研究已成为人们探讨的对象。
金圣华教授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
关于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的思考戎林海戎佩珏摘要: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表现形式—%引言自从谢天振教授在其《译介学》中引进并介绍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以来,国内翻译界如沐春风,专题研讨的论文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见解独立、真知灼见的论文&但也毋庸讳言,不少论文观点雷同,人云亦云;有的是《译介学》中讨论创造性叛逆章节的浓缩或介绍,有的是在“创造性叛逆”头上戴上一顶新帽子,冠以“描述翻译学”、“阐释学”、“目的论”以及“译者诗学”或“某某视野下的……”等等;更有甚者,有的作者恐怕连《译介学》也没有通读过一遍(更不要说读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了),因此论文发表时连“创造性叛逆”的英文也不知该如何说①;此外,学界在如何认识创造性叛逆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创造性叛逆”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二、创造性与叛逆性什么是创造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指“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二指“属于创新的性质”&就“创造性叛逆”而言,笔者认为,这里的创造性显然应取第二义,因为它是修饰中心词“叛逆”的一个修饰词,用以揭示和表明这种“叛逆”的本质属性。
什么是叛逆性?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叛逆”就是“背叛”,就是“背离”,换句话说,就是“不忠实、不忠诚”。
因而,我们可以将“创造性叛逆”理解为“有创新在内的背离”,或“为了创新而进行的背叛”,或“不忠的(翻译)行为导致了出新出彩”。
创造性与叛逆性其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互为因果。
没有叛逆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没有叛逆$叛逆为创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创造为叛逆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创造的结果就是叛逆的-•!35翻译研究追求与最终目的。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引言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跨国交叉的人文学科,旨在探寻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进而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因为译者需要面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差异。
本论文将就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第一部分:翻译的挑战翻译作为一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够理解原作的意义和精神。
然而,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挑战。
1.语言差异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人员需要面对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特点,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还需要考虑语言之间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
2.文化差异文化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将一个文本的文化内涵转化到另一个文化中,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对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
3.文学差异文学风格、色彩等方面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翻译人员还需要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学风格、特点和解释方式。
第二部分: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翻译中的叛逆行为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必要的,因为译者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将源语文本转化为目标语文本。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通常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某些内容有时候,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增加或删除一些内容,以确保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言的口味和文化背景。
例如,“茶杯犬”在英语中是一种品种独特的狗,但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流行的小狗品种。
因此,在翻译中,翻译人员可能会将其翻译成“狮子狗”。
2.为翻译结果增加注释注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工具,可以使翻译结果更加准确和信息量更充分。
翻译人员可能会增加一些注释来解释一些生僻的文学、历史或文化知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