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022/23年度世界玉米贸易长期预测
- 格式:pdf
- 大小:37.78 KB
- 文档页数:1
年度国际玉米市场形势分析一、2022/06年度世界玉米市场供求状况1、2022/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依据美国农业部猜测,2022/06年度(10/9月)全球玉米产量为6.6818亿吨,较上年度7.0858亿吨历史最高产量削减4040万吨。
2022/06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下降主要是由于美国玉米产量的削减。
2022/06年度美国玉米播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但由于单产降低,总的玉米产量有所下降。
美国农业部估计2022/06年度美国玉米产量为2.7579亿吨,较上年度创纪录的3亿吨玉米产量削减2400多万吨。
尽管2022/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较上年度有所削减,但仍为历史次高产量水平,全球玉米市场仍将面临较大的产量压力。
2、2022/06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较上年略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速放慢依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06年度世界玉米消费量为6.825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5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93/94年度以来,世界玉米消费量始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2022/06年度世界玉米消费增长明显放慢。
世界玉米消费量近70%为饲料消费,今年世界玉米消费增长放慢的主要缘由是饲料粮需求削减以及全球饲料小麦供应增加导致饲料玉米需求下降。
2022/06年度世界饲料玉米消费量为4.6403亿吨,较2022/05年度下降386万吨。
2022/06年度世界玉米工业消费增加较快,抵消了玉米饲料消费的削减。
2022/06年度前苏联小麦产量增加,世界饲料小麦供应提高。
依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06年度世界饲料小麦消费量为1.1286亿吨,较上年度增加644万吨。
3、2022/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但供应依旧充分依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22/06年度世界玉米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在1440万吨。
我们留意到,在这1400多万吨缺口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上(美国农业部估计中国2022/06年度玉米产量为1.26亿吨,国内需求量为 1.34亿吨,缺口为800万吨),而实际状况是中国2022/06年度玉米产量估计要大于国内需求量(估计中国2022/06年度玉米产量为1.30亿吨,国内需求量为1.225亿吨)。
我国玉米贸易状况看下半年玉米出口形势众所周知,国内玉米进出口贸易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已经入世,但由于我国玉米市场的特别性,玉米进口尚难实现。
但在近年我国玉米大面积丰收、国家政策的鼓舞下,2022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开头大幅增加,到2022年国内玉米达到历史高点。
由于2022年我国玉米产量下降、出口数量激增,2022年我国政府对玉米出口政策转变,出口数量大幅降低,不足上年1/6。
步入2022年,在国内玉米产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国家再次出台新政策鼓舞出口,1-6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玉米493万吨,同比增长202.4%。
近期,国际运费下调,国际玉米市场行情低迷,我国玉米出口竞争力减弱,下半年国内玉米出口能否达到年初预期水平,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的焦点,为此,笔者试从近年我国玉米进出口状况及目前国内外市场环境作以分析。
一、进口状况从玉米的进口状况看,上个世纪80年月初我国玉米进口规模比较大,并且呈现净进口格局,其中1983年进口达到211万吨。
此后我国玉米进口快速下降,有些年份已降至为零,但仍有极个别年份消失玉米进口急剧增加的现,如1987年玉米进口达到154.2万吨,比上一年增加95.4万吨;1995年进口玉米518.1万吨,比上一年增加518.0万,创下玉米进口的历史最高水平。
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已基本趋于停止,而出口量大增,呈显著的净出口格局。
在我国玉米进口来源国的分布中,从历年来的进口状况看,玉米进口来源国特别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阿根廷等少数几个国家。
在几个玉米进口量比较大的年份中,1990年我国进口玉米36.9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玉米占96.6%;1995年进口玉米518.1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玉米占96.0%;1996年进口玉米44.1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玉米占77.2%,阿根廷占22.6%。
二、出口状况长期以来我国主要是以玉米出口为主,自20世纪80年月中期后我国玉米出口开头快速增加,到90年月初我国玉米出口规模连续波动增长,1992年已经达到1034万吨,突破千万吨大关,当年玉米出口已占到玉米产量的10.8%,占全球玉米总出口份额的14.0%。
我国玉米市场现状及未来预测分析由于我国暖冬气候明显,年初至今,东北地区又雨雪天气不断,造成玉米水分居高不下,使得社会收购主体批量收购推迟,同时深加工企业大量收购也难以为继。
由于农夫卖粮心态和方式的变化,以致目前国内玉米市场存在“两增”和“两减”现象。
由于今年我国畜禽养殖业集中性的补栏高峰可能要到其次季度中后期,今年第三季度后期可能会迎来消费的旺季;而深加工企业收益同比大幅下降,导致国内玉米消费量增速放缓。
虽然,目前国内产区玉米价格同比大幅偏高,但近日部分产区弱势显现,下面笔者就今年国内玉米市场呈现的主要特征作以简要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去年入冬以来,由于我国气候明显反常,致使东北玉米水分含量较往年明显偏高,加上农夫售粮方式有所转变,以致今年我国社会玉米库存存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目前,由于国畜禽补栏仍较观望,养殖恢复相对有所迟缓。
尽管目前我国玉米价格同比仍大幅偏高,但短期弱势难改。
详细状况现分析如下:一、存粮结构变化,目前消失“两增”和“两减”现象。
近年来,由于我国连续执行较好的“三农”惠农政策,农夫种粮收购明显增加,经济状况普遍有所好转,以致农夫售粮方式消失较大变化,季节性卖粮相对淡化,大多实行常年分批获利销售。
由于2022/07年度东北玉米水分偏高,目前吉林、辽宁和河北地区农夫玉米存量同比相对有所增加,河南、黑龙江地区由于今年玉米质量好于上年,而山东玉米消费量浩大,使得农夫玉米消耗加快,留存玉米面米量同比不同程度削减;但目前我国主产区大部分的农夫玉米存量同比有所增多。
节前,产区粮库玉米收购较为顺当,特殊是东北、河北的一些粮库玉米收购量同比明显增多。
然而,由于本年度玉米水分含量相对明显偏高,加之东北地区不断消失雨雪天气,使得目前东北大部分地区玉米水分含量仍旧高达30%左右,这使深加工企业湿玉米收购谨慎,难以大量收购建仓。
据了解,东北最大深加工企业吉林长春大成公司玉米停收达1个半月之久,3月底其下属金成分公司才恢复收购;目前深加工企业玉米库存量大多偏低于同期水平。
2011年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佚名【摘要】据国际谷物协会6月30日消息,全球玉米产量预估增至8.58亿吨,高于之前预估的8.43亿吨,上一年度为8.25亿吨;小麦产量温和上修至6.66亿吨,之前预估为6.63亿吨,上一年度为6.50亿吨。
美国农业部7月供需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6369亿吨,其中,美国9061万吨,巴西7450万吨,阿根廷4950万吨,中国1520万吨,【期刊名称】《养猪》【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1页(P6-6)【关键词】粮食产量;预计;美国农业部;玉米产量;小麦产量;大豆产量;阿根廷【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北京德润林5月10日消息,2011年全球玉米产量预计为8.761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8.727亿吨。
其中阿根廷2 700万吨,高于早先预测的2 380万吨,上年为2 100万吨。
美国玉米3.516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3.525亿吨,上年为3.162亿吨。
中国玉米产量数据不变,仍为1.69亿吨,相比之下,上年为1.725亿吨。
欧盟为6 070万吨,与早先的预测保持稳定,上年为5 520万吨。
巴西为5 800万吨,与早先的预测保持稳定,上年为5 630万吨。
2011年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698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2.687亿吨,上年为2.63亿吨。
其中阿根廷为5 700万吨,高于早先预测的5 630万吨,上年为5 000万吨。
美国将达到9 010万吨,略低于早先预测的9 120万吨,上年为9 060万吨。
巴西大豆产量预测数据不变,仍为7 250万吨,上年为7 310万吨。
中国为1 540万吨,与早先的预测保持稳定,上年为1 520万吨。
2011年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为6.787亿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6.771亿吨,上年为6.488亿吨。
其中,加拿大为2 760万吨,相比之下,早先的预测为2620万吨,上年为2 320万吨。
2022年玉米市场展望及贸易建议2022年,在度过一个超级牛市之后,国内玉米市场突然转入熊市。
玉米价格曾经追随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登峰造极而一路走高,忽又急转直下受全球性金融危机拖累直线探底。
对于多数非国有粮食企业来说,2022年更像一场浮华而惊险的噩梦。
然而,这场梦并未结束。
如何平稳地度过2022年,甚至争得一杯羹,对于广阔企业来说,是较为困难的事情。
金融危机严峻影响需求进口玉米具备价格优势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深化,世界各国实体经济很有可能迎来最困难的时期,这将连续冲击玉米消费并打击投资者信念。
我国也不例外。
即使在金融危机未发生的状况下,我国的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行业也原本进入到明显的淘汰整合阶段。
一旦整体经济低迷,居民消费不振,将引起大量的中小型饲料、养殖、深加工企业退出市场,直接削减需求。
由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较低,国际海运费持续低廉,进口玉米具备了价格条件。
考虑到本年度国家发放了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一旦国际市场价格过低,或者国内价格偏高,南方沿海企业就有动力进口玉米猎取利益。
浩大供应压力终将释放何时释放都将带来压力由于价格骤跌,以及需求下滑、临储政策启动等影响,估计2022/2022年度结转库存增加超过1000万吨。
再加上丰产带来的产量大幅增加,相对于缩减的消费量,供大于求冲突将突显,成为制约国内玉米价格的最强大因素(假如按悲观估算需求,笔者认为2022/2022年度产需盈余数量将达到6000万吨。
当然,这不是最悲观的计算。
假如需求形势转好,乐观的估算将在此基础上缩减1500万吨)。
另外,连续两年新增的临储玉米终究要释放给市场,无论何时释放都将带来较大的中短期压力。
估计种植面积稳中有增新增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由于大豆价格大幅下跌,作为低产品种,2022年国内大豆不仅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偏低,而且卖粮难问题突出。
特殊是进口大豆数量浩大将长期制约国内大豆价格,对市场信念造成不利影响。
相比之下,玉米的惟一好处是产量稳定,单产较高,抗御灾难力量较强,估计东北农夫将从豆田转种一部分玉米。
全球玉米生产贸易形势及未来预测作者:暂无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年第2期徐宏源赵军华杨静黄飞近年来,全球玉米生产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供给充裕,需求稳定增加,价格持续下行。
未来美国等主要玉米生产国产量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玉米自2010 年首次净进口以来进口量快速增加,同时高粱、大麦、玉米酒糟(DDGs)等替代产品进口增势迅猛。
在2015 年9 月国家公布临储价格调整、国内价格下降的新形势下,由于内外价差依然较大,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压力近期不会明显缓解,中国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玉米生产情况与未来走势(一)全球玉米产量稳定增长供给充裕,美国、中国、巴西等是主要生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表明,1961 年以来全球玉米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1961-1970 年平均产量为2.38 亿吨,1991-2000 年增至5.58 亿吨,每10 年平均增产32.8%。
进入新世纪以来,玉米产量总体上延续了40 年来的增长势头,由2001 年的6.16 亿吨增至2013 年的10.18 亿吨,年均增长4.3%。
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IGC)数据,2014、2015 年全球产量小幅回调至10.05 亿吨和9.67 亿吨,但仍将是历史上第二和第三高产年。
美国和中国一直是最主要的玉米生产国,产量合计超过全球一半。
2013 年,美国和中国玉米产量分别为3.54 亿吨和2.18 亿吨,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分别为34.7% 和21.5%。
此外,巴西、欧盟、阿根廷、乌克兰、印度和墨西哥也是世界主要生产国(地区),2013 年产量合计占全球的1/4。
特别是乌克兰,随着单产提高以及种植面积扩大,2008-2013 年产量从1144.7万吨增至3095 万吨,年均增长22%,超过印度和墨西哥成为世界第五大玉米生产国。
同期美国的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9%、中国增长5.7%、巴西增长6.4%、欧盟增长0.3%。
(二)玉米主要生产国增产潜力大美国是第一大玉米生产国,也是中国玉米进口主要来源国之一。
2022年玉米行情的展望与2022年回顾2022年国内玉米行情展望2022年国内玉米市场经受了大起大落的行情走势,年底以弱势震荡收尾。
2022年11月底开头实施新一年的收储政策,随着玉米再次入库,市场流通玉米渐渐削减,形成供不应求趋势,将再次提振明年玉米价格的走高。
同时拍卖政策会稳定玉米价格,两者将制约市场的大涨大跌。
宇博智业讨论中心认为,2022年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行情在15年将难以消失。
从国内玉米历史价格规律可以看出,基本维持是:每年的1-3月,因收储政策出台,且临的春节,天气寒冷,农户惜售,运输不便,这时产区和销区会上涨,特殊是销区车皮运输更难。
4月份因天气回暖,高水份玉米保管不利,且产区将春耕,须出货并获春耕资金,这时多是回调;但进入5月份,一是需求开头变旺,且农户开头春耕不再售粮,而高水份玉米也抛售将尽,多数年份是比4月份跳涨80元/吨左右,然后6-9月仍是因货源紧急,特殊优质玉米,价格仍是上涨;只是若涨得太多,国家将放储以平抑粮价,记住是平抑,不是打压;9月中下旬下始,华北玉米上市,10月东北玉米开头上市,这时是跌势,一般到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这里北方天气突然降温下大雪,而收储政策也出台,玉米价就止跌回涨,直到次年3月份。
综合来看,2022年玉米价格走势影响因素照旧围绕政策和需求两个方面,转基因玉米风波消退后再次被批准进口、运费补贴的取消等影响因素在2022年对市场的影响或将明显化。
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养殖业状况。
笔者认为2022年玉米价格照旧维持规律性涨跌,难以消失如2022年的大起大落行情。
2022年玉米行情回顾纵观全年,2022年国内玉米产品价格经受了一轮大涨大跌,整体走势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2月,国内玉米交易整体清淡,玉米价格弱势下行。
2022年1月20日国家玉米收储量已经超过3200万吨,高于2022/2022年度全年收购量。
收储量的增加肯定程度上支撑了东北玉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