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1
- 格式:ppt
- 大小:9.21 MB
- 文档页数:47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 ⽆论是⾝处学校还是步⼊社会,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对⼀个⼈进⾏全⽅位的考核。
那么⼀般好的试题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编整理的现代教育技术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选择题: 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B.1918—1942 C.⼆战时期 D.1945---1955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C)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络技术应⽤ C.电化教育 D.虚拟技术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出现是始于下列哪⼀项内容(D)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络技术应⽤ C.程序教学法 D.视听运动 4.⼤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幻灯教学实验(C) A.19世纪末 B.1922 C.20世纪20年代 D.1936年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B) D.加涅 6.下列说法哪⼀个是不正确的(C) A.计算机⽤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C.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泛应⽤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曾受到斯⾦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 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年作出的(D) A.1972 B.1973 C.1977 D.1994 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B) A.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 B.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C.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 D.关于设计、开发、利⽤;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9.下列哪⼀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 A.信息和⼈员 B.课程和课件 C.设计和制作 D.技术和环境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A )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 C.学习是信息加⼯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建构内部⼼理表征的过程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 4.下列不属于斯⾦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D) A.积极反应原则 B.及时强化原则 C.⼩步⼦原则 D.促进迁移原则 5.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时采⽤的主要理论是(B) A.试误法 B.程序教学法 C.认知-发现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6.加涅的信息加⼯模式中不包括(B) A.感受器 B.感受控制器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7.下列不属于⽀架式教学的环节是(B) A.搭脚⼿架 B.告知⽬标 C.独⽴探索 D.协作学习 8.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是(D) A.知识的传播者 B.学⽣的保姆 C.学⽣的家长 D.学⽣的帮助者 9.下列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C) A.学习是塑造⾏为的过程 B.学习是个⼈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控求知识的过程 C.学习是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来的过程 D.学习是个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A.⾹农⼀韦弗模式 B.施拉姆循环模式 C.⾹农⼀施拉姆模式 D.贝罗模式 2.在⾹农⼀韦弗模式中,噪声产⽣于哪⼀部分( )B A.编码 B.信道 C.解码 D.接受者 3.贝罗模式是⾹农⼀韦弗模式在哪⼀⽅⾯的⼀个发展( )C A.教育学 B.媒体理论 C.社会学 D.传播学 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 A.⾹农 B.麦克卢汉 C.戴尔 D.施拉姆 5.在经验之塔中,最⾼层是( )A A.⾔语符号 B.视觉符号 C.观摩⽰范 D.设计的经验 7.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P.48~P.50 A.做的经验 B.观察的经验 C.抽象的经验 D.给学习者的刺激 8.传播过程是⼀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 )B A.反馈 B.交换 9.编码的过程是( )B A.信息转换为符号 B.信息转换为信号 C.符号转换为信号 D.信号转换为符号 10.戴尔“经验之塔”的第⼀层是( )A P.48 A.直接有⽬的的经验 B.设计的经验 C.演戏的经验 D.观摩⽰范 第4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 1.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A) A.物理性能 B.传播范围 C.呈现的形态 D.使⽤⽅式 2.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A) A.教科书 B.幻灯投影 C.⽆线⼴播 D.电影电视录像 3.接触⾯最⼴的媒体是(D) A.教科书 B.幻灯投影 C.录⾳和计算机 D.电视和⽆线⼴播 4.由于媒体的什么特性,⼀些专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B) A.固定性 B.扩散性 C.重复性 D.能动性 5.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A) 6.投影媒体利⽤的是什么原理(B) A.化学成像 B.光学成像 C.光化反应 D.实物成像 7.录像机与录⾳机⼯作原理的相同点是(B) A.都采⽤磁头⾼速扫描 B.都是利⽤电磁信号转换 C.都可录制两⾯节⽬ D.都采⽤多磁头结构 8.任何彩⾊图像都可分解为哪三基⾊(C) A.红、黄、⽩ B.红、绿、黄 C.红、绿、蓝 D.红、黄、⿊ 9.有利于阐明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教育电视节⽬类型是(B) A.辅导型 B.讲授型 C.图解型 D.表演型 第5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1.下⾯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的是(C ) A.CMI B.CAD C.CAI D.CAM 2.计算机作为教学⽬标指的是(B ) A.利⽤计算机来进⾏各种学科的教学B.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具来使⽤的教学 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段来使⽤的教学 3.有⼀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使⽤,即计算机读单词,学⽣通过键盘输⼈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包括:有形(物化形态)技术和无形智能)技术。
2、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3、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4、教育技术、教学技术和电化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概念的本质上来看,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都是相同的,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
但是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5、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6、信息素养包括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从人文层面上看,信息素养则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等个个方面的内容。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1)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8、教育技术的主要任务:在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的更良好发展。
第四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媒体:是传播与储存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传播与储存教学信息的工具现代教学媒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储存并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用来传递信息;二是软件,用来储存信息。
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发展1)、教育过程de 要素(1)传统教育过程三要素:教师、学生。
(2)现代教育过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内容2)、教育技术de 定义P4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AECT’1994教学(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 。
3)、教育技术AECT’94定义de基本结构:(1)研究形态:理论,实践→(2)研究内容: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3)→研究对象:资源、过程4)、教育技术de研究内容P6:有形的和无形的A.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B.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C.运用: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
D、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
E、评价: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5)、教育技术de 新定义P10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AECT’2005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13140007(二)课程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Technique(三)开课对象:文传学院本专科二、教学目标与任务《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类各专业必须开设的公共课。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质,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成功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能够担负起未来教育改革的重任。
三、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54学时学分:四、学时分配参考总学时:36五、基本要求l.对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点与作用,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简单维护能力3.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多媒体部分内容的教学在配有投影机的教室进行教学,采用讲授、实验、自学、交流、看相关动画制作光盘资料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本课程是考试课;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60%。
七、教学内容1.教育技术概述(2学时)1)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2)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3)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素质2.学与教的理论(4学时)1)行为主义理论2)认知主义理论3)建构主义理论3.视听与传播理论(4学时)1)视听教育理论2)传播理论4.视听媒体辅助教学(4学时)1)教育传播媒体2)视听教学媒体3)视听教学媒体的应用5.计算机辅助教学(6学时)1)概述2)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3)多媒体课件的开发4)*概念图及其应用5)新技术的教育应用6.Internet教育资源利用(4学时)1)Internet教育资源2)网络信息检索3)网上交流与文件下载4)基于Internet的资源型学习7.现代远程教育(2学时)1)远程教育概述2)网络课程与学习环境3)*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8.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4学时)1)校园网络2)多媒体教室3)网络机房4)微格教室9.教学设计(4学时)1)教学设计概述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3)教学设计方案实例10.教学评价(2学时)1)教学评价概述2)教学评价技术3)教学评价实践4)教育技术在评价中的应用合计:36学时八、教材与教参1.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张剑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6.12 2.教学参考书1)《现代教育技术》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编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62)《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第二版)李王知非、贾宗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4)《现代教育技术实用教程》李玉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5)《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讨》李康著。
第8章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目标•了解校园网络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功能。
•了解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机房的基本构成与设计要点。
•熟悉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机房的基本功能及其教学特点。
•了解微格教学的概念与微格教室设施的基本组成。
•掌握微格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系统化的信息技术设施与条件。
即实现教学信息呈现与教学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和协作讨论、有利于信息反馈和教师调控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 "校校通" 工程的实施[1] ,使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大为改善,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优良的支持平台,十分有利于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育与成长。
本章主要介绍校园网络的基本结构与应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语音教室、微格教室的基本组成与应用。
8.1.1 校园网络的结构1、Intranet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一个新的名词也在国内外媒体上频频出现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就是 Intranet (内联网)。
Intranet 是一类基于 Internet (因特网)技术的企业或单位内部的计算机网络,它一般通过防火墙与 Internet 连接。
在 Intranet 中,除了能够完成传统局域网的所有操作外,还可以实现 Web 浏览、 FTP 文件传输、 E-mail 收发、 BBS 讨论和聊天等原本在 Internet 上才能实现的功能。
2.校园网络的基本概念校园网络 (Campus Network) 也称为校园网,它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讯媒质和相关技术 ( 例如 TCP/IP 协议等 ) ,以及各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的,为学校教学和管理服务的一个集成应用系统。
校园网络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教师备课教学功能、学生学习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可以通过与Internet 的接入实现远程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现代教育技术第一章1. 教育技术的.广义的含义(P3)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这些物质手段的理论、方法与经验的总和”。
它分为有形教育技术和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有形的教育技术指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教学媒体中的科学技术。
(包括从黑板、粉笔、标本、书本、模型等传统教具到现代的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等)无形的教育技术指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用以指导教育技术应用的策略和方法。
(它的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包括技术应用原则、原理、策略和方法等)2. 教育技术定义:美国教育传播技术学会(AECT)“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目的),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对象)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范畴)的理论与实践(学科、领域)。
”对教育技术目的的理解:(1)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改进教学手段。
(2)它追求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
(3)教学只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对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理解:(1)学习资源是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各种信息和环境。
包括教学人员、教学材料、教学工具、教学设施、教学活动。
(2)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自主认知过程。
对教育技术研究范畴的理解:理论与实践(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3.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关系(1)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电子、通信、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声音及数字信息的一切现代技术的总称。
+教育技术的含义(2)区别⏹信息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发展属于技术学科。
⏹教育技术不关注技术本身,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属于教育学科。
(3)联系⏹教育技术采用信息技术作为物化形态的技术手段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概况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课程编号: 040005031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学时: 72 先修课程:教育心理学二. 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一切参与教育过程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技术素养。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类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程,旨在培养信息时代中教师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良好的信息素养、熟练的媒体技能、 E-learning 的方法,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态度,能运用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指导教与学的实践,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初步能力,熟悉各种常用教学设备的操作、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 21 世纪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理解常规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格教学设施的基本特性并会应用;具备开发多媒体课件、利用Internet 教育资源开展教学的初步能力;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将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能力[课程要求]:在阐述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学媒体基本原理的同时,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学生的特点,选择和学的同时组织不同侧重面的教学内容,解决相关领域中教育技术应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和素养。
三. 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要点]: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本章主要让学习者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内容与任务;了解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知道教育技术名词的演变过程;了解教育技术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对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产生兴趣,愿意对该领域作较为深入的探讨。
内容要点: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趋势。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两个定义:【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教育技术的内涵:1)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2)学习过程是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3)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念与实践。
(李克东)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按照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可分为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1)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四个主要方面: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者特征分析;2)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态的过程;3)运用:包括媒体的运用、革新与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等;4)管理: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5)评价:包括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教育技术的目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教学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具有应用科学的属性,目的都是要取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优化。
2)异同点: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教学技术、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使用视觉教育;2)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的应用,使用视听教育;3)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电视进入实用阶段,提出视听传播的概念,1958年,美国IBM 首次将电子计算机用于辅助教学;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新阶段。
一、选择题: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1918—1942C. 二战时期D.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C)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电化教育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D)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C)A. 19世纪末B. 1922C. 20世纪20年代D. 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B)A. 戴尔B. 斯金纳C. 克劳德D. 加涅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C)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D)A. 1972B. 1973C. 1977D. 1994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B)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A. 信息和人员B.课程和课件C. 设计和制作D. 技术和环境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A ) P22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B.学习是认知-发现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A.桑代克B.斯金纳C.维特罗克D.布鲁纳4.*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D)P25A.积极反应原则B.及时强化原则C.小步子原则D.促进迁移原则5.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时采用的主要理论是(B)P26A.试误法B.程序教学法C.认知-发现理论D.建构主义理论6.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P29A.感受器B.感受控制器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7.*下列不属于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B)P35A.搭脚手架B.告知目标C.独立探索D.协作学习8.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D)P36A.知识的传播者B.学生的保姆C.学生的家长D.学生的帮助者9.*下列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C)P33A.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B.学习是个人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控求知识的过程C.学习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来的过程D.学习是个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1. 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A)A. 香农一韦弗模式B. 施拉姆循环模式C. 香农一施拉姆模式D. 贝罗模式2.在香农一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于哪一部分(B)A. 编码B. 信道C. 解码D. 接受者3.贝罗模式是香农一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C )A. 教育学B. 媒体理论C. 社会学D. 传播学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A. 香农B. 麦克卢汉C. 戴尔D. 施拉姆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A)A. 言语符号B. 视觉符号C. 观摩示范D. 设计的经验7. *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D ) ~A. 做的经验B. 观察的经验C. 抽象的经验D. 给学习者的刺激8.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B)A. 反馈B. 交换C. 编码D. 解码9.*编码的过程是(B)A.信息转换为符号B.信息转换为信号C.符号转换为信号D. 信号转换为符号10.戴尔“经验之塔”的第一层是(A)A.直接有目的的经验B.设计的经验C. 演戏的经验D. 观摩示范第4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 *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A)A. 物理性能B. 传播范围C. 呈现的形态D. 使用方式2.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A)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无线广播D. 电影电视录像3.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D)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录音和计算机D. 电视和无线广播4.由于媒体的什么特性,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B)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5.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A)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6.投影媒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B)A. 化学成像B. 光学成像C. 光化反应D. 实物成像7.录像机与录音机工作原理的相同点是(B)A. 都采用磁头高速扫描B. 都是利用电磁信号转换C. 都可录制两面节目D. 都采用多磁头结构8.任何彩色图像都可分解为哪三基色(C)A. 红、黄、白B. 红、绿、黄C. 红、绿、蓝D. 红、黄、黑9.*有利于阐明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教育电视节目类型是(B)A. 辅导型B. 讲授型C. 图解型D. 表演型第5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1. 下面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的是(C )P85A. CMIB. CADC. CAID. CAM2.计算机作为教学目标指的是(B )P85A. 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B. 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的教学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教学3.有一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即计算机读单词,学生通过键盘输人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职责范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负责推动学校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部门,其核心职责是支持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涵盖了多个方面。
1. 教育技术设备管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教育技术设备的采购、更新、安装和维护工作。
他们需要根据学校的教学需求,对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和规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和维修问题,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2. 教师培训和支持: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能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需要组织和开展各类教师培训和研修活动。
他们会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育技术的使用方法和教学策略。
此外,他们还要提供教师的技术支持,解答教师在使用教育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3. 教育科技创新与研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需要与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科技创新与研究工作。
他们会跟踪国内外教育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和评估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和影响,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他们还会组织和开展教育科技应用的实践活动,探索教育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4. 教育技术平台建设: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建设和维护学校的教育技术平台。
他们需要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育技术软件和平台,搭建和维护教育技术平台的运行环境。
同时,他们还需要对平台进行定期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5. 资源共享与管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和管理教育教学资源。
他们需要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的数据库,包括教案、教学视频、电子书籍等,以方便教师共享和使用。
同时,他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更新。
6. 教育技术评估与质量监控:为了确保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和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需要进行教育技术的评估和质量监控工作。
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论简答题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如下3个主要方面密切相关:一、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见第6页)2、试说出视听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观念的3条主要贡献。
答:视听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观念的主要贡献有:一、传播理论使视听教学研究人员认识到教学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应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改进;二、传播理论明确了教学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揭示了它们之间动态的相互联系;三、提出研究视听与教育传播过程关系的模型。
(见第2页)3、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
答: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里,“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包括从学习者的特征出发,对教学系统、教学讯息和教学策略的设计;“开发”是每时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制作,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详见第9页)4、简述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经验大致有如下5条: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二、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三、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四、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五、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见第14页)5、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答:信息加工学习原理认为,一、认知系统的对象是信息流;二、人的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故学习者会对信息作过滤选择;三、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编码方式又往往取决于学习任务的性质,编码还涉及“组块”问题;四,回忆部分地取决于提取线索。
现代教育技术试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试题一、选择题15第一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1918—1942C 二战时期D 1945—1955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C)A 计算机辅助教学B 网络技术应用C 电化教育D 虚拟技术3,在没过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D)A 计算机辅助教学B网络技术应用C 程序教学法D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践(C)A 19世纪末B 1922C 20世纪20年代D 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B)A 戴尔B 斯金纳C 克劳德D 加涅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C)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D)A 1972B 1973C 1977D 1994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B)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B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C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D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9,下列哪一项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A 信息和人员B 课程和课件C 设计和制作D 技术和环境第二章、学与教的理论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A)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A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B 学习是认知—发现C 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D 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A 桑代克B斯金纳 C 维特罗克 D 布鲁纳4,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D)A 积极反应原则B 及时强化原则C 小步子原则D促进迁移原则5,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时采用的主要理论是(B)A 试误法B 程序教学法C 认知—发现理论D 建构主义6,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A感受器 B 感受控制器 C 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7,下列不属于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B)A 搭脚手架B 告知目标C 独立探索D 协作学习8,构建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D)A 知识的传播B 学生的保姆C 学生的家长D 学生的帮助者9,下列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C)A 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B 学习是个人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控求知识的过程C 学习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来的过程D 学习是个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第三章、视听与传播理论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A)A 香农—韦弗模式B 施拉姆循环模式C香农—施拉姆模式 D 贝罗模式2,在香农—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与哪一部分(B)A 编码B 信道C 解码D接受者3,贝罗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C)A 教与学B 媒体理论C 社会学D 传播学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C)A 香农B 麦克卢汉C 戴尔D 施拉姆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A)A 言语符号B 视觉符号C 观摩示范D 设计的经验7,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D)A 做的经验B 观察的经验C 抽象的经验D 给学习者的刺激8,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B)A 反馈B 交换C 编码D 解码9,编码的过程是(B)A信息转换为符号B信息转换为信号C符号转换为信号D信号转换为符号10、戴尔“经验之塔”的第一层是(A)A直接有目的的经验B设计的经验C演戏的经验D观摩示范第四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A)A物理性能B传播范围C呈现的状态D 使用方法2、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A)A教科书B幻灯投影C无线广播D电影电视录像3、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A)A教科书B幻灯投影C录音和计算机D电视和无线广播4、由于媒体的什么特性,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B)A固定性B扩散性C重复性D能动性5、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A)A固定性B扩散性C重复性D能动性6、投影媒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B)P70A化学成像B光学成像C化学方应D实物成像7、录像机与录音机工作原理的相同点是(B)A都采用磁头高速扫描B都是利用电磁信号转换C都可录制两面节目D都采用多磁头结构8、任何彩色图像都可以分为哪三基色(C)P76A红黄白B红绿黄C红绿蓝D红黄黑9、有利于阐明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教育电视节目类型是(B)A辅导型B讲授型C图解型D表演型第五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1、下面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的是(C)P85A CMIB CADC CAID CAM2、计算机作为教学目标指的是(B)P85A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B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的教学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教学3、有一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即计算机读单词,学生通过键盘输入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