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效果
- 格式:pdf
- 大小:294.11 KB
- 文档页数:4
针刺治疗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现状聂 坤1,李云晓1,赵晓峰2,王 舒2(1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1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属医院针灸研究所,天津市针灸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针刺疗法重点研究室,天津300193)摘 要: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是一种伴随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出现的常见症状,以肢体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形式,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治疗。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已显示出一定优势。
从古代文献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提高针灸临床辨证水平,优化选穴配伍组合,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领域。
关键词:脑卒中;肌张力增高;针刺中图分类号:R 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10-2068-03收稿日期:2010-01-29基金项目:/十一五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专项课题资助项目(2006BAI04A02-2)作者简介:聂坤(1982-),男,山东高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机理研究。
通讯作者:赵晓峰(1967-),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机理研究。
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约80%~90%患者有某种程度的肌张力增高[1],国外报道为65%[2],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
深入研究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发生机理,探寻有效的抗痉挛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目前医学领域中所急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已显示出一定优势,能有效缓解肢体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减少异常运动模式的形成。
现就本方面研究的现状概述如下。
1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中医理论基础认识及治疗11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卒中的认识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对其病位的认识,5内经6已初步认识到中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头部。
如5素问#调经论篇6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予以应用所取得的效果。
方法:遴选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时间均介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经由数字随机抽取法予之以组别划分:对照组(45例,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45例,三位一体康复护理),对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组予以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突出应用价值。
关键词:三位一体康复护理模式;脑卒中;康复护理脑卒中是目前为止我国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会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肢体、认知障碍,心理负担大,生活能力无法自理,生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所以加强康复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位一体护理模式即将医护患三者紧密结合,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个性化护理流程制定和落实的护理模式,对于脑卒中康复患者有显著效果[2]。
本文即对此展开研究,以提供可能的参考思路。
现予作文详述。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遵从上述纳入与排除条件,遴选符合标准的90例患者,时间均介于2019年2月~2020年2月,经由数字随机抽取法予之以组别划分:对照组(45例、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45例,三位一体康复护理),前者男/女(例):23/22,年龄于45~78岁范围分布,测验平均值结果为(62.27±3.54)岁,其中缺血性患者24例,出血性患者21例。
后者男/女(例):25/20,年龄于44~77岁范围分布,测验平均值结果为(61.26±2.98)岁,其中缺血性患者22例,出血性患者23例。
对上述基线资料施以对比,差异均衡(P>0.05)。
实验的实施已获取医院伦理协会同意。
龙源期刊网
针灸三联法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评价作者:李庆刚刘彦陈方基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应用针灸三联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列入统计的319例,其中观察组161例,对照组158例。
对照组应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常规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应用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基本治疗同时,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根据不同证型配合针灸治疗。
结果:观察组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86例,进步54例,无进步13例,无恶化病例,有疗效达91.93%;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44例,进步64例,无进步44例,恶化3例;疗效7.2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应用基本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效果,明显,显著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快,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灸三联法;疗效。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绝活‖内经针法成哥对于中风偏瘫,一般常规治疗方法,病程6个月以上者难度都非常大,1年以上见效更难,2年以上者基本难以见效。
而应用内经针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可谓一绝,见效快疗效好,本人治疗此病第一次治疗当场见效率在70%以上,而且,不论十年八年病程者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鲜有无效者。
针/法我们见的中风偏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软瘫和硬瘫,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为软瘫,以后会慢慢形成硬瘫,软瘫治疗见效相对容易,硬瘫治疗难度大,病程越长,治疗难度越大。
今天主要讲硬瘫的治疗,硬瘫治疗见效后,患者会信心倍增,更主动地配合医生,有利于系统的疗程治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偏瘫的治疗,涉及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病程较长的硬瘫治疗难度极大,要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必须把筋痹讲清楚,否则,大家理解不了。
下面,我先把筋痹给大家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讲解。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凡是痹症一类的病症,遇寒就会缩短、收缩、拉紧,导致症状加重,遇热就会放松、松驰,症状就会减轻。
反过来说,我们治疗痹症一类病症时,放松了、松驰了就是痹症得热而解了。
灵枢●终始《灵枢·终始第九》:“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在筋守筋。
”这里仅以手为例,说明筋痹的临床表现,“手屈而不能伸”在硬瘫的患者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中不光是手,足、指、趾也是一样,筋痹就可造成屈而不伸,功能障碍),所以,要处理好硬瘫,就必须处理好筋痹。
“先看看筋痹的概念,《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病位,主要指现代解剖的骨髓肌肌腱。
“筋挛”:筋缩短,甚至挛缩变形,筋挛牵引关节不利,气血不畅,以致“诸节痛”.“不可以行”:并不是单指不能行走,而是指运动障碍,活动受限。
这就是筋痹的临床表现。
那么,如何治疗筋痹呢?《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不同针法研究进展刘旭强【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9(033)011【总页数】4页(P151-154)【关键词】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针法; 研究进展【作者】刘旭强【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天津 30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脑卒中后痉挛是引起脑卒中后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1],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大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弛缓性瘫痪、痉挛性瘫痪、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脑卒中急性期最初出现肢体功能障碍时即表现为弛缓性瘫痪,发病约2 周后,受累肢体骨骼肌逐渐出现痉挛,痉挛状态从出现到消失一般经历3 个月左右,在此时期如误治或失治措施最佳的康复时间窗口,可导致痉挛状态的永久固化而成为后遗症。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运动模式特点为:上肢以屈肌为主动肌,下肢以伸肌为主动肌,更为重要的是在运动模式上为共同运动模式。
这种运动模式破坏了患者患侧肢体发病之前的随意运动,严重破坏了患者的独立自主生活能力。
改变这一运动模式,在发病后最短时间内恢复患肢发病前以往的分离运动成为脑卒中后偏瘫治疗的首要选择。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治疗效果显著[2]。
本文将近些年不同针法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临床报道与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 拮抗肌针刺疗法拮抗肌针刺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刺拮抗肌,强化拮抗肌肌力而达到制约主动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一种疗法。
陈佳佳等[3]选取100 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应用拮抗肌针刺针刺,选取穴位:臑会穴、消泺穴、清冷渊穴、曲池穴、手三里穴、三阳络穴、外关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及悬钟穴,其中三阳络穴与阳陵泉穴、消泺穴与殷门穴分别对接电针仪。
治疗效果果表明,针刺拮抗肌穴位+电针+康复训练在临床总有效率、Brathel 指数、Fugl-Meyer 及改良Ashworth评分四方面方面均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三针三分法治疗中风偏瘫200例
于忠和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1996(007)004
【摘要】三针三分法治疗中风偏瘫200例武警山东总队烟台市支队卫生队于忠和(烟台264000)关键词三针三分法中风偏瘫三针三分法是用3寸毫针3根针刺百会、人迎、涌泉3个穴位,每次只用3min来治疗中风偏瘫。
笔者用此法治疗中风偏瘫200例,疗效满意,现将治疗方法...
【总页数】1页(P238)
【作者】于忠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6
【相关文献】
1.靳三针疗法结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 [J], 张小君; 曹文新; 陈勤; 漆潇
2.靳三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探讨 [J], 张凤林; 田林; 岳宇娇
3.靳三针结合药物治疗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J], 许信龙;许睿;陆儒;魏晓捷;汤崇辉;邬芬赞;葛童娜;姚益炳;胡晶晶
4.靳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期偏瘫的效果观察 [J], 闫志刚;林东雪;刘剑樵
5.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3例 [J], 郭婷婷;陈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宝典《黄帝内经》明确的指出了治疗肿瘤的方法,在治疗中必须抓住活血。
软坚散结和消炎止痛。
同时,要把培元固本结合在一起,方能获得健康。
负离子渗透疗法攻克肿瘤“艾氪新”采用特有的生物活性酶针对肿瘤病灶,通过负离子渗透疗法,根据患者肿瘤病灶的病变程度,使用不同的康复方法。
在我国,人们还没有定期做身体检查的习惯,当身体感到不适而去医院检查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比如肝癌和肺癌患者一经诊断,就已到了晚期,选择“艾氪新”产品,配合正确的用量和方法。
例如,使用产品在患者身体上大面积揉擦,作用部位集中在上腹部和背部,每天3―5次擦揉,同时在淋巴部位反复多次使用,只要患者坚持和配合,一般3~5天就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它给患者生的希望,能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艾氪新”还具有以下特点:好处一:外擦,可以使局部皮肤迅速升温,毛孔张开,使产品迅速透皮吸收,同时毛细血管扩张,吸收更快速。
由于肿瘤患者的病情较重,患者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如果内服大量药物,胃肠不能吸收,内服药量过少,对肿瘤治疗又不起作用,患者身、心都很难受。
外擦可大量使用,药物吸收及时,可以很快看到效果。
好处二:外擦作用于淋巴系统,包括4大淋巴区:1.颈部淋巴区,2.腋下淋巴区,3.纵隔淋巴区,4.腹股沟淋巴区。
外擦时,涂抹面积要在原病灶的基础上扩大3~5倍的面积,只有控制淋巴,才能控制肿瘤转移,如果是淋巴肿瘤,用负离子渗透法,坚持3个月都会康复。
好处三:费用低,见效快,痛苦小。
给患者和家人最实惠的帮助,带来了新的希望。
健脾暖胃,培元固本用强健的身体去战胜自己的疾病。
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康复方法,内因起到决定性作用。
就好比一辆名车,如发动机出现问题,失去了使用价值,即使有再奢华的外壳,也失去了它的本来作用,当发动机修好了,车会再次飞速行驶。
由此可见,内因的主导作用对肿瘤康复是关键。
在培元固本,扶正祛邪方面,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肿瘤康复主要靠长时间调养。
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方法研究肖艮;赵杨;范刚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09【总页数】4页(P1685-1688)【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头针;针刺方法【作者】肖艮;赵杨;范刚启【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32+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针刺头部一些特定区线或经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疗法。
其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1],且在急性期针刺疗效要优于恢复期针刺。
虽然头针治疗中风效果肯定,但如今头针学派众多,各有千秋,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针刺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近10年来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针刺方法做一综述。
1 施针部位选择头针自上世纪70年代创立以来,先后出现了“焦氏头针”、“方氏头针”、“汤氏头针”等众多头针学派,直到1984年《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简称《方案》)的制定,才对头针针刺部位命名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共识。
目前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应用较多的头针为焦氏头针、《方案》及传统头部取穴。
焦氏头针一般选取与大脑皮层相对应的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期及平衡区等。
李虹等针对中风患者半身不遂、中枢性面瘫及失语等症状在头部取相应的运动区、感觉区及语言区进行头针针刺,结果表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8.2%,痊愈率35.1%[2]。
而《方案》多采用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枕下旁线。
有研究表明采用《方案》上述穴线可明显升高ACI患者血清Ca2+含量,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3]。
孙华等观察到头针配合传统针刺在改善中风患者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方面(总有效率93.3%)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总有效率66.7%)[4]。
卒中三位一体治疗仪治疗卒中后遗症疗效分析
史小英;宇傲霜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26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三位一体治疗仪治疗卒中后遗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室结石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给予常规康复训练与卒中三位一体治疗仪治疗,观测两组患者6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测评结果变化与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治疗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结论:卒中三位一体治疗仪治疗卒中后遗症操作简单、方便,且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总页数】2页(P64-65)
【关键词】卒中后遗症;卒中三位一体治疗仪;疗效
【作者】史小英;宇傲霜
【作者单位】西安141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三位一体治疗仪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廖薇薇;陈日玉;张和妹;黄燕;罗丽芳;吴小丽
2.中频治疗仪结合排便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疗效分析 [J], 冯美玲
3.低频电刺激治疗仪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观察分析 [J], 赵心想; 苑海霞; 宋彩霞; 陈国杰
4.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J], 赵美英
5.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J], 赵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针法
【针灸治疗】脑中风偏瘫针法
脑中风引起的偏瘫,针灸取穴:百会(六阳之会),廉泉(说话有问题),天突(祛痰),他患病有4 年了,先扎健侧,再扎患侧。
合谷(扎头部针有麻醉止痛的作用),外关(心包经之络穴,且管阴维脉),曲池(大肠之母穴且与肺经相表里,中风之要穴),肩腢(中风之要穴),巨阙(心之募穴)。
脑部的问题,一定要治心,心藏神,扎关元穴(小肠之募穴),足三里(让肌肉有力,肌肉长回来,要有胃气),风市(中风之要穴,要扎到骨边才有效),阳陵泉透阴陵泉(阴阳相通),绝骨(脑为髓海,且是髓会穴)透三阴交(三条阴经之会),涌泉(一般急救时用,针的力量会透到脑部,使神志恢复得快),风府穴(对着舌根方向扎针,为中风之要穴,可以让病人讲话,讲得更标准),肺俞(让病人肺气旺,能发声),心俞,心肺管上焦,治心肺可以让语言能力、听力、记忆力恢复,灵台(督脉,直刺下针),督俞(向外斜刺),肾俞(肾之背俞穴),京门(肾之募穴),加强肾气,肾主骨,主水,主记忆、脑髓。
脾俞(管肌肉),承山(让脚有力,扎针一定要碰到胫骨,才有效,才能引到肾气,肾属水,是在深层里),侠溪(胆之母穴),解溪(胃之母穴,病人时间长为虚)以上之要穴平补平泻,肩腢引到气即可,曲池可做补法,合谷无所为补泻,外关不做补泻,涌泉可用然谷穴来代替(因为扎涌泉比较痛,且属肾之井穴,施针时太疼了)。
若病人脸部有症状,则另需加针。
以上个人观点,供参考,需隔日针,坚持疗程。
“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杜小正;王金海;秦晓光;毛忠南;王元昭;何天有【摘要】目的:观察“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146例按肌张力分级标准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两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三位一体”针法组(简称试验组,73例)和康复组(对照组,73例),试验组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
对照组每天康复训练1次,45 min/次,连续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继续下1个疗程。
统计治疗过程中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的疗效。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运动功能评分(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评价疗效。
结果:试验组治疗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第21天和28天NDS均低于治疗前(P<0.05)。
治疗第7天和第14天2个时间点试验组NDS均低于对照组NDS(P<0.05)。
2组治疗14天、21天和28天FMA均高于治疗前(P <0.05)。
治疗7天、14天、21天和28天后试验组FM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与现代康复疗法疗效相当。
而“三位一体”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较现代康复疗法起效快。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s of "three-in-one" needling method i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miplegia. Methods: All 146 patients were allocated to two layers: flaccid paral-ysis and spastic paralysis according to muscular tensi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divided into the group of "three-in-one" needling method (the test group for short, 73cases) and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73 cases) by adopting layering randomized method, the test group accepted the needling, each time per day, retaining for 30 minutes each time, six days were on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the interval was one da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each time per day, 45 minutes each time, six days were on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and the interval was one day.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unted during therapeutic course at the seventh day, 14th day, 21st and 28th day,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ssessed by adopting NDS and FMA. Results: NDS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 14th day, 21st and 28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 obviously (P<0.05); NDS of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21st and 28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 notably(P<0.05). NDS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 and 14th day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evidently(P<0.05). FMA of the test group at the 14th day, 21st and 28th day were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ing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FMA between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eventh day, 14 th day, 21 st and 28 th day (P>0.05). Conclusion: "Three-in-one" needling method shows definite effects in improving limb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miplegia, equivalent to clinical effects of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hile "three-in-one" needling method works faster in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when it is compar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herapy.【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6(029)009【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偏瘫;NDS;FMA;“三位一体”针法【作者】杜小正;王金海;秦晓光;毛忠南;王元昭;何天有【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5.2据统计,约80%[1]的中风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偏瘫发生率最高,直接损害患者的运动功能,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1.2 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4)1.3 认知功能和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5)1.4 本研究的边界和研究方法 (6)2. 针刺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7)2.1 中医理论基础 (9)2.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 (10)2.3 针刺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11)3.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12)3.1 缺血性脑卒中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3)3.2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16)3.3 认知功能的评估方法 (17)4. 针刺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18)4.1 针刺对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的改善 (19)4.2 针刺对语言和空间认知的促进作用 (20)4.3 针刺对复杂认知任务的影响 (21)4.4 针刺与其他康复方法联合应用的综述 (22)5. 针刺对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应 (23)5.1 针刺对运动功能的恢复机制 (25)5.2 针刺对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改善 (26)5.3 针刺对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升 (27)5.4 针刺在高级躯体运动能力训练中的应用 (28)6.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29)6.1 针刺治疗的时机和疗程 (30)6.2 针刺治疗的操作与参数控制 (31)6.3 针刺与其他康复手段的配合 (33)6.4 患者个体差异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34)7.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35)7.1 研究趋势的分析 (37)7.2 针刺治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8)7.3 针刺与其他现代化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40)7.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41)1. 内容概览缺血性脑卒中概述:简要介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为后续研究背景做铺垫。
认知功能及躯体运动功能障碍现状分析:阐述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常见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以及这些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颞三针的主治作用
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
老年性痴呆。
nhcr
颞三针我在治疗脑出血、脑梗塞应用较多,总体感觉是发病初期对语言障碍、促醒疗效较好,同时加调理髓海(百会、四神聪、上星)、开窍醒神(太阳、极泉、内关)效更好。
下肢软瘫初期有一定疗效,进入平台期没有明显效果,特别是年老体弱者。
这时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既能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又能预防痉挛。
**一天一次即可,康复训练视患者体质一天2-3次。
在进入痉挛期后应减少这种强**手法次数,而以改善痉挛为主。
此针法我尝试用于脑垂体瘤术后的失忆也有一定疗效。
头针运动针法在缺血性中风偏瘫早期康复中的应用谭维选;谭维琴;李义【摘要】目的探寻缺血性中风偏瘫康复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头针体针组:采用普通头针治疗加偏瘫肢体侧的体针治疗;头穴取健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顶中线.B组头针运动针法体针组:采用头针运动针法治疗后,再配合偏瘫肢体侧体针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改善情况.结果 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5.05 ±0.25)显著低于A组(8.75 ±0.45) (P <0.05);且B组ADL能力评分(88.25±9.85)和临床疗效(90.0%)均显著高于A组(73.12±8.75)和(76.7%)(P<0.05).结论头针运动针法配合偏瘫肢体体针疗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缺血性中风偏瘫康复治疗的最有效方法.【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5)006【总页数】3页(P516-518)【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偏瘫;头针;运动针法;体针疗法【作者】谭维选;谭维琴;李义【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遵义563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缺血性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缺血性脑卒中。
据资料统计,本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在我国近七成的患者会出现肢体偏瘫等功能障碍甚至残疾,而这一大群体的治疗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对这类患者早期采取针灸等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科采取头针运动针法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早期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60例,时间为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普通头针体针组和B组为头针运动针法配合体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