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动物的运动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15动物运动的复习提纲15.1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游泳;陆地------行走、奔跑、跳跃等;空中:飞行。
)15.2动物运动的形成1、动物的运动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是由多块骨连结而成的。
3、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4、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当神经传来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的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
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5骨:1)骨的结构:骨膜、骨质、骨髓。
(骨松质里的红骨髓终生造血)2)骨的生长:长长---软骨层;长粗-----骨膜里的成骨细胞;3)骨的成分:在成人骨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物约占2/3,所以骨既有硬度又有弹性;在儿童少年的骨中,有机物多于1/3,则这种骨的弹性大,硬度小;在老年人的骨中无机物多于2/3,则这种骨的硬度大,易骨折。
4)人体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躯干骨(半活动);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6骨骼肌1)、人体骨骼肌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第15章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同步练习1、草履虫借助()运动;而蝙蝠的运动器官则是()A、刚毛B、纤毛C、翼膜D、翅膀2、动物通过各自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A、主动出击获取食物B、完成求偶、交配,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C、逃避敌害利于存活D、以上三项均能3、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请说出它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是()A、翅膀、奔跑B、下肢、飞行C、翅膀、飞行D、下肢、奔跑4、下列动物中,运动方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蝗虫、章鱼、袋鼠B、家燕、飞蛾、企鹅C、狗、猫、大象D、蝙蝠、青蛙、袋鼠5、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形形色色,其主要的运动方式是()A、游泳B、爬行C、行走D、飞行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8、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9、草履虫的运动方式为()A行走B爬行C游泳D漂浮10、善于奔跑的猎豹、狮子等动物适宜在生活在()A开阔的大草原上B茂密的森林中C沼泽地中D崇山峻岭中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描述了动物的那些运动方式()A跳跃、爬行 B.奔跑、蠕动 C.飞行、游泳 D.行走、跳跃12、(2009福州)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奔跑B.蠕动C.行走D.飞行13、连线题将下列动物与它们的运动方式用线连接起来:①草鱼A、行走②蜈蚣B、游泳③狼狗C、爬行④袋鼠D、飞行⑤蝴蝶E、跳跃第15章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同步练习参考答案1 B C2 D3 D4 C5 A6 B7 B8 D9 C 10 A11 C 12 B13. ①草鱼——B、游泳②蜈蚣——C、爬行③狼狗——A、行走④袋鼠——E、跳跃⑤蝴蝶——D、飞行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2009福州)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奔跑 B.蠕动 C.行走 D.飞行4.(2009恩施)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生活环境大体分为水、陆、空,不同环境的动物,运动方式表现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二、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游泳为主1、漂浮运动(非主动运动):水母、海蜇2、倒退运动(生物能动能):水母、乌贼、鱿鱼、扇贝应用:火箭升空3、游泳: ①附肢划水:虾(还能爬行)、海龟②纤毛:草履虫③趾间的蹼:蛙、鹅、鸭、天鹅、野鸭④鳍:鱼(身体呈纺锤形---减小阻力)4、鱼在水中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躯干和尾部的肌肉收缩,除此还有鳍的摆动和鳃的喷水三、动物在陆地的运动----爬行、行走、奔跑、跳跃1、爬行:靠肌肉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举例:*蛇,肌肉收缩拉动鳞片脱离地面,使得身体向前*蜗牛,蜈蚣、蚰蜒、马陆有多对步足区别:蚯蚓是蠕动,因为没有骨骼2、行走: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举例:猫、狗、大象、马区别:人是完全依靠两条腿平衡走路的动物3、奔跑:行走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举例:狗、豹、鸵鸟4、跳跃: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举例:青蛙、袋鼠、山雀5、常见森林动物--猴子---攀援蝗虫运动方式:爬行、跳跃、飞行四、动物在空中的运动-----飞行1、飞行方式1)滑翔:能够朝向一定的方向飞行、能够双翅伸展不动、身体从某一高处向前下方飘行、省力滑翔机是一种没有动力装置的飞行器2)鼓翼飞行:是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起飞时:展翅并加速鼓翼降落时:减慢振翅和收翅,并伸出双脚着地2、飞行器官:①鸟-----翼②昆虫----翅③蝙蝠-----翼膜.翼手3、能飞行的特点:身体流线型--减少阻力、发达的胸肌--提供动力、前肢特化成翼4、会飞的都是鸟(❌)如:昆虫、蝙蝠鸟都会飞(❌)如:企鹅、鸵鸟五、动物运动的意义1.获取食物、2.逃避敌害和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3.完成求偶和交配、4.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物种进化,有利于健康(❌)5.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6.扩大了生存空间,增加了利用资源的机会第2节动物运动的形成1.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第1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知能演练提升ZHINENG YANLIAN TISHENG能力提升1.大象用四肢支撑身体,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前行,其运动方式是( )A.爬行B.行走C.跳跃D.奔跑2.动物的结构与其运动方式相适应,青蛙的趾间有蹼,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是( )A.游泳B.飞行C.爬行D.跳跃3.运动是动物主动适应环境的表现,其意义是( )①有利于生殖 ②有利于获取足够的食物 ③有利于迁移到适宜的环境 ④有利于逃避敌害A.①②B.③C.①D.①②③④4.在静谧的红树林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白鹭在空中盘旋,鱼儿在水中穿梭,螃蟹在泥滩上“横行”。
上面所描述的几种动物,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分别是( )A.飞行、游泳、爬行B.飞行、跳跃、游泳C.奔跑、游泳、爬行D.飞行、游泳、行走5.下列几种动物其运动方式属于爬行的是( )6.奔跑与行走的区别是前者( )①运动速度快 ②运动速度慢 ③四肢交替前伸和后蹬 ④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 ⑤身体腾空而起 ⑥有利于获得食物A.①④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③⑥7.善于奔跑的猎豹、狮子等动物适宜生活在( )A.崇山峻岭中B.茂密的森林中C.辽阔的草原上D.一望无际的沙漠中8.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它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是( )A.翅膀、奔跑B.后肢、飞行C.翅膀、飞行D.后肢、奔跑9.下列关于鸟类运动器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前肢变成翼B.四肢变成翼C.后肢变成翼D.四肢变成足10.龟兔赛跑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兔子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它的运动方式是 ,这种运动方式的特点是依靠 弹跳,使身体腾空。
乌龟的速度之所以慢,是因为它的运动方式是 ,这种运动方式的特点是依靠四肢的运动把 的身体推向前进。
11.下图分别是气球、乌贼和火箭,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松开扎口后气球的上升和火箭的腾空都是靠气流高速向后喷出,产生的 实现的。
(2)乌贼是靠 喷水和腕的摆动,推动身体进行快速的 运动。
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观察与学习,使学生能与生产实践相联系。
2.通过运动系统功能的观察与思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确立辩证统一看问题思维观点。
3.通过模拟实验的制作,使学生具有能运用所学知识,尝试一些手工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观点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教学方法】谈话式、演示式、举例式、启发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家兔骨骼标本;人体骨骼模型;人体骨骼肌与骨、关节关系的模型;蛙神经——腓肠肌标本。
(2)动物觅食、避敌等各种动作与劳动机器等的影像资料或画片。
(3)解剖器官。
2.学生准备:(1)猪、羊等的前肘关节(最好带些骨骼肌)。
(2)硬纸板、松紧带、图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直接导课: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如下导课: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初中生物】生物知识点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学好初中生物一、运动的意义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并转移到适合自己生活的栖息地,另一方面,有效避免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1.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水中动物种类繁多,数量众多,有多种运动方式,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逆行运动;草履虫和海龟的划水运动;青蛙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爬行:这种运动依靠肌肉收缩或附属物运动来推动身体向前靠近地面。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如猫、狗、大象、马。
3.跑步:指当步行速度加快时,四肢会离开地面,身体会在某一时刻腾空。
例如,生活在草原上的大多数哺乳动物,如羚羊和斑马,以及一些鸟类,如鸵鸟。
(区分行走和跑步的关键是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和身体是否起飞。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
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
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
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属物,通过相对缓慢的蠕动移动。
像蚯蚓一样。
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
如猴子、猩猩等。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膀或翅膀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翅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机翼快速有效地上下扇动空气,以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这篇生物知识点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问题导学互动探究”教案主备教师郭娟八年级上册2014 年 9 月 1 日课题第十五章动物的运动第一节:动物的运动方式课时 2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教学
重点不同环境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运动方式与环境相一致;
2、如何理解运动的意义。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教学时,先以学生获得的资料为基础,依据教材上的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必评价正确与否。
当学生对动物的运动方式作出具体的分类后,要及时地导入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一方面,通过列举典型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每种运动都需要一定的动力。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游泳是水中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并启发他们思考水对水中动物运动的影响。
自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探究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①、举例说出哪些动物的活动范围比较广泛?
②、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如水、
陆地、空中)有什么关系?
③、说出动物与人造的运动机器(如飞机、汽车、
轮船)的运动有什么异同?
④、举例说明动物的运动有什么意义?
可以主动改变自己身体的位置,有利于寻找和摄
取食物,有利于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有利
于有效躲避天敌的危害。
2、“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先鼓励学生描述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然后就
活动问题展开讨论。
无论是陆生动物的哪种运动方
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完成运动的器官、运动特
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相的适应。
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以足部肌肉伸长的部分固定在物体表面,足的其
余部分伸展而前进。
②、为什么龟、鳖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速度较
慢?
四肢不发达,不能完全将身体抬离地面。
③、当猫、狗、鹿、马等哺乳动物漫步行走时,
四肢是如何变化的?当缓慢跑动时,四肢是如何变化
的?当快速奔跑时,四肢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一条腿举起而离开地面时,它就不再承担体重,
身体重心落在其余三条腿组成的三角形内。
漫步行走时,前后肢交替前伸和后推;缓慢跑动
时,这种交替加快;快速奔跑时,交替更为加快,甚
至跨步时脚不着地而身体腾起。
④、想一想,青蛙、袋鼠等善于跳跃的动物,它
们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与这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青蛙的后腿较长,能跳到自身长度的12倍;袋
鼠的后肢很发达,能够连续跳跃,最多能跳到自身长
度的5倍远。
①、多数学生认为鸟类和哺
乳类动物。
②、相适应。
水中生活的动
物一般以游泳为主,陆地上动物
以行走、爬行、奔跑、跳跃为主,
动物在空中以飞行运动为主。
③、现代的各种交通工具,均需
要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才能工
作,若在崇山峻岭或沼泽中则无
法工作。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
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其
运动器官和体形都进化得适应
某种恶劣环境,并有着惊人的运
动速度。
学生综合生活经验得出结
论
教学时,先以
学生获得的
资料为基础,
依据教材上
的问题展开
讨论,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动
物的运动方
式,不必评价
正确与否。
当
学生对动物
的运动方式
作出具体的
分类后,要及
时地导入水
生动物的运
动方式的教
学。
最后,引
导学生认识
游泳是水中
动物运动的
主要方式,并
启发他们思
考水对水中
动物运动的
影响。
自学探究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的教学
以列举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实例为主,引导学
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尤其是运动方
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适
应。
学生将有关的感性材料上升到
理性认识。
精讲点拨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滑翔)
训练达标1.陆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2.蚯蚓的运动方式是爬行,猫头鹰的运动方式是飞行。
3.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小结提升动物的运动方式
空中:飞行.水中:游泳,漂浮.陆地: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爬行:依靠肌肉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例如:蜗牛,马陆,蛇等
行走: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将身体向前运动.例如:猫,狗,牛羊等
奔跑:在某一瞬间四肢都离开地面,出现身体腾空现象,例如:鸵鸟
跳跃:依靠后肢的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例如:蝗虫,青蛙,袋鼠等
▲(各种动物运动方式的课后练习题目)
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
一、动物的运动方式
1、水中运动的方式:游泳为主(漂浮)
2、陆地运动的方式:行走爬行奔跑跳跃
3、空中运动的方式:飞行为主(滑翔)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三、动物运动的意义
1、有利于个体生存
2、有利于种族繁衍
教学反思
通过安排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运动方式资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参与班级活动,积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