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必须射出第三支箭
- 格式:docx
- 大小:13.05 KB
- 文档页数:1
2016年7月11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及其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多数席位。
次日,日本内阁府发布刺激计划公告,公告表示,必须采取全面大胆的经济措施以加速未来投资,至此,关于安倍经济学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席卷而来。
失去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本经济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出口实力强大,经济增长迅速,美国政府以解决美日贸易逆差为名与日本政府协商日元升值,这就是后来被认为是日本代价最昂贵的协议“广岛协议”,主要内容是增加了汇率的灵活性。
于是,在“广岛协议”的影响下,日元对美元和欧洲货币开始走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40∶1升至120∶1。
随后,日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也在银行的推波助澜下产生了巨大的泡沫,日本经济呈现出了虚假的繁荣,股市直冲四万点。
这时华尔街觉得时机已到,便倾巢而出,动用巨额资金,大肆卖空日本股市,日本金融界伤亡惨重,股民跳楼,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
1989年,严重的经济泡沫已影响了日本的方方面面,日本银行为了控制日益高涨的资产价格泡沫,从M 2+C D s的货币量控制转向安倍“三支箭”救日本?自安倍晋三上台3年多来,“安倍经济学”一直备受争议。
安倍经济学曾为死气沉沉的日本经济注入过一丝生机。
但民调显示,有55%的日本人对于“安倍经济学”表示了失望。
财经国际财税INTERNATIONAL FINANCE & TAXATION国企管理2016.08. All Rights Reserved.了旨在实现低货币增长率的紧缩货币政策,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泥潭,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在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更是风雨飘摇。
短暂的辉煌一届一届的日本首相不停轮换,都在试图挽救垂危的日本经济,安倍晋三也不例外。
早在安倍晋三上台以前就一直主张,日本经济多年不振的根本原因,都要归咎于长期的通货紧缩和由此引发的日元升值。
安倍经济学:“三支箭”由旧变新作者:李琳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安倍经济学经历了从“新三支箭”到“旧三支箭”的转变,都是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执政期间提出的。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振兴日本经济。
本文主要是围绕安倍经济的“新旧三支箭”的内容,分析“新旧三支箭”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两面性,探求其对日本本土和世界的影响,从而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安倍经济学;旧三支箭;新三支箭;联系;影响安倍经济学是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首次引入的概念,有三个主轴,便是所谓的“旧三支箭”,之后,在2015年9月24日,“安倍经济学”进入第二阶段,即进入“新三支箭”的阶段。
“新旧三支箭”的转换,是出于怎样的原因,二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同时,值得深思的是“新旧三支箭”所带来的影响又有那些呢?一、安倍经济学:旧三支箭的内容“安倍经济学”的“旧三支箭”,即,金融政策为第一支箭、财政政策为第二支箭,结构性改革政策为第三支箭。
具体如下:(1)金融政策方面,安倍政府为了更为直接、更为稳妥地实施自己所设想的金融政策,通过干涉日本央行的人事变动,使黑田东彦成为央行行长。
这样一来,日本央行的性质就发生了剧变,逐步失去政策的独立性,并实质性沦落为日本财务省下属的一个分支机构。
当然,作为政策干预的结果,日本央行毫无抵抗地赞同、并辅助实施安倍政府的金融政策,同时不断增加对日本国债的持有规模。
(2)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财政重建、上调消费税及多项经济政策。
(3)结构性改革方面,安倍政府希望通过结构性改革,逐渐建立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其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产业、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符合日本老龄化社会基本国情的医疗产业等,成为这一新模式的三大支柱。
应该说,这一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但具体的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
总体来看,“安倍经济学”的“旧三支箭”覆盖范围较为全面,其针对日本经济的现实弊端所开出的“药方”也较为准确,但囿于日本政治经济结构的僵化体系、以及传统利益集团的秩序固化,导致“安倍经济学”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在5月17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封面上,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以一种“惊艳”的造型亮相——他被画成了一个飞向未来的超人。
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低迷的日本股市出现了反弹,一度创下日本经济5年来的新高,似乎让很多人看到了日本经济在沉寂20年之后出现复苏的迹象。
但从5月下旬开始,日本股市又连续出现暴跌,再度成为“熊”冠亚太的股市。
在这过山车式的股市动荡中,一个新名词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安倍经济学”。
安倍面临疲软经济1954年出生的安倍是第一位生于战后的日本首相,其家族在日本政坛声名显赫——外祖父岸信介及其胞弟佐藤荣作均在日本战后担任过首相。
1977年,安倍从日本成蹊大学法学系政治学专业毕业,随后赴美就读于南加州大学。
1979年,他进入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纽约分公司工作。
3年后,他给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父亲当政治秘书,步入政坛。
2006年9月,安倍当选自民党第二十一任总裁,6天后成为第九十任日本首相。
然而,在上台后的一年中,安倍组建的内阁丑闻不断:行政改革担当大臣因涉嫌虚报资金被迫辞职,农林水产大臣自杀……这些问题最终导致自民党在2007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只获得37个议席,失去了第一大党地位,安倍也随后宣布“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
之后几年中,日本政坛动荡,经济举步维艰。
2012年9月,安倍再度当选自民党党首,并在12月26日被任命为首相。
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峻的经济局面: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散,2011年“3·11”大地震又重创日本经济,企业经营受困……最大的问题是,受日元剧烈升值的影响,企业出口严重受挫。
日元升值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美国开始警惕日本快速扩张的脚步。
1985年9月,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了“广场协议”,承诺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以此刺激美国的贸易出口,平衡贸易逆差。
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非常“合作”,说“美元贬值20%都ok”,这使得日元迅速升值。
安倍政治学---之三箭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蔡成平在7月21日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大胜,与联合执政的公明党一举赢得参议院“安定多数”席位,结束了朝小野大的“扭曲国会”局面,并悉数掌握了参议院17个常任委员会委员长的任命权,安倍政权迎来前所未有的稳固局面。
正如评论家盐田潮所言,这一结果是“Surprise Zero”,与预估基本一致。
参议院选举一直都被视为是安倍的软肋,他在2004年担任自民党干事长、2007年出任首相时都在这一问题上遭遇滑铁卢,此次胜选无异是一次“雪耻”。
安倍之所以能赢,固然与在野党日渐式微、尤其是民主党民心尽丧等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安倍很好地吸取了上次执政的教训。
安倍在上次任首相时,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的执政目标是“教育基本法修正”、“宪法修正”、让日本摆脱“战后体制”,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尤其是“修宪”也是其外祖父岸信介梦寐以求、却未能完成的政治梦想。
但国民真正关心的不是这些,而是切实关系民生的养老金改革、经济景气和就业等问题。
施政重心与国民关心的乖离,导致支持率锐降,并最终短命收场。
卧薪尝胆5年之后,重新出马的安倍显然已老练许多,此次出场他以“经济安倍”、而非“政治安倍”的形象示人,通过所谓“安倍经济学”迅速凝聚了民心,支持率连续7个月维持高位。
虽然安倍经济新政的最终成效如何还难以断言,但与上台时相比,日本股市约涨至1.5倍、日元走低约20%、首季经济增长按年率换算高达4.1%等,都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倍赢得选举是必然的。
如今,安倍执政基础稳固之后,外界的关注点正从颇具争议的“安倍经济学”转向可能出炉的“安倍政治学”。
相较于“经济学”而言,安倍真正关心的显然是“政治学”。
安倍并无多高的经济学素养,他与滨田宏一、岩田规久男、高桥洋一等“通胀派”经济智囊的深交并不长,始于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且最初对大胆金融政策的解决方案也半信半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经济泡沫开始破裂并一步步下滑,之后日本经济进入衰退阶段,被称为“失去的20年”。
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更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12年12月,在安倍晋三第二次当选日本首相组建内阁之际,又重新宣布推行他的“安倍经济学(abenomics)”以期重振日本经济,摆脱通缩。
众所周知,所谓安倍经济学提出的经济政策主要由“三支箭”构成。
第一支箭是指“大胆的”金融政策,第二支箭是指“灵活的”财政政策,而第三支箭则是被称为成长战略的结构性改革。
如今前两支箭已射出一年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而今年6月24日本内阁批准了“日本再兴战略改订2014”,这象征着安倍晋三正式射出了他的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
本文将在对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就前两支箭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第三支箭的要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安倍经济学及其“三支箭”安倍经济学实为由“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醒民间资本”的成长战略———一系列相关政策组成的一揽子政策。
这一揽子政策的主要内容即“三支箭”。
关于这三支箭的目标,首先第一支箭旨在消除通缩,第二支箭是为了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长期内确保财政稳定。
而第三支箭目的则是扩大投资,提高趋势增长。
而有关这三支箭的发射进程,首先日本政府和日本中央银行与去年1月共同宣布了通胀目标,即消费价格通胀要达到2%。
在3月黑田东彦被任命日本央行行长后,4月央行宣布实行“量化加质化的宽松货币政策(QQE)”①,以具体推进通胀计划。
至此,安倍的第一支箭已经射出。
作为第二支箭,去年2月26日安倍内阁制定了2012年度补充财政预算的“通往日本经济再建的紧急经济对策”,5月15日又制定了2013年度财政预算。
关于第三支箭,去年6月14日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了名为“日本再兴战略”的经济增长战略。
②而这一战略因为所提指标多为中长期目标(如10年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加150万日元),而并没有提出实现中长期目标的具体对策,所以一直备受质疑。
对安倍经济学的评价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让我们来看一下安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三支箭——货币宽松政策、财政刺激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
这三支箭一起构成了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框架,旨在通过货币政策的大幅宽松、财政政策的大规模刺激和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提高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
让我们来看货币宽松政策。
安倍政府自上台以来一直实行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包括大幅度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推动量化宽松等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旨在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宽松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但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可能导致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过快。
让我们来看结构性改革政策。
安倍政府致力于推动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包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改善商业环境、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日本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实施确实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改革难度大、效果不明显。
第二篇示例:安倍经济学是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其执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旨在重振日本经济并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经济学理论包括“三支箭”政策,即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旨在通过这些政策来实现通货紧缩脱离、促进出口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标。
安倍经济学却备受争议,被一些人认为并未取得期望的效果,那么对于安倍经济学的评价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安倍经济学所取得的成绩。
在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情况下,日本的通货紧缩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通胀率开始逐渐回升,消费者信心也有所增加。
财政刺激政策也生效,通过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增加投资,刺激了经济增长。
一些结构性改革也开始取得成效,比如推进劳动市场改革、推动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等。
安倍经济学也面临一些批评和挑战。
虽然货币宽松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日本的通货紧缩并未完全根除,通胀率依然较低。
财政刺激政策虽然刺激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日本债务水平的进一步加剧,使得日本面临更大的财政风险。
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政策如何提升日本竞争力在全球经济的大舞台上,日本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一直在努力寻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安倍晋三执政期间推出的“安倍经济学”,其中的“三支箭”政策备受关注。
这三支箭分别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促进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改革,它们旨在为日本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大胆的货币政策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
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大量印钞和压低日元汇率,来刺激经济增长。
在过去,日本长期面临通缩的困扰,物价持续下跌,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与消费意愿低迷。
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等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压低利率,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低利率环境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融资,用于扩大生产、研发创新和设备投资。
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日元贬值也使得日本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出口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日元贬值使得日本汽车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更具吸引力,出口量大幅增长,为日本汽车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灵活的财政政策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
这意味着政府加大公共投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需求。
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的投资能够起到关键的拉动作用。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投资修建新的道路、桥梁和港口,会带动建筑、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需求增长。
这些行业的企业会增加生产,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经济循环。
此外,财政政策还包括对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
政府通过提供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民间投资的结构性改革是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也是最为关键和长期的一项任务。
这包括改革劳动力市场、推动创新、改善企业治理等多个方面。
《华尔街日报》:安倍晋三祭出重振日本经济的第三支箭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 16日:作为权贵代表、出身政治世家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互联网新贵三木谷浩史组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联盟。
他们的联手是否会在日本保守的卫道士中掀起一阵硅谷式的旋风。
自安倍去年12月份就任以来,日本最大的互联网零售商乐天株式会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长三木谷浩史就一直为新政府推行解除管制和对保守的日本经济进行全面改革的新政摇旗呐喊。
作为安倍重振日本经济战略的第三支箭,对国内经济实施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不同寻常。
加大财政开支和货币宽松的前两支箭已经发出,相对而言,这两点更易于执行,并且在提振日本股市方面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经济学家表示,若没有期待已久的结构性改革的配合,股市的反弹将难以为继。
三木谷浩史创建的新经济联盟周二将在东京主办一次会议,目的是制定一份“日本经济复苏路线图”。
数位硅谷名人均将出席会议,包括谷歌公司高级副总裁Andy Rubin,Twitter 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Jack Dorsey及Pinterest的首席执行长Ben Silbermann。
虽然日本企业界不乏杰出的企业家。
三木谷浩史本人以及软银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孙正义都是业界翘楚,但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他们虽然拥有可能改变现状的新技术,整个经济的环境并不友好。
三木谷浩史表示,新兴企业的崛起将给日本经济带来新一轮增长。
三木谷浩史在周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整个国家效率低下,我们需要放眼全球。
作为安倍晋三的10人行业竞争委员会成员,三木谷浩史曾敦促政府在多个领域引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其中包括通过在线销售非处方药和电子处方等方式进行医保行业的改革。
他还倡导利用互联网推动偏远地区的教育以及改革选举法允许在网上开展竞选等政治活动。
三木谷浩史将安倍晋三视为准备与既得利益开战的变革先锋。
他提到了安倍晋三支持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自由贸易协定(TPP)谈判。
三木谷浩史呼吁安倍政府解除对那些典型日本行业的替代行业的管制。
安倍经济学自经济危机以来,日本国内债台高筑,负债率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而且负债率还在不断的增加。
而以负债率不断上升为对比,日本的经济持续低迷,财政收入困难,失落的二十年已成事实,并且还有奔三十年的苗头,日本国内一片哀鸿遍野。
后来民主党政权倒台,自民党安倍晋三上台,开始大搞安倍经济学,给选民的承诺就是两点——一点是结束经济颓势,第二就是让日本变成“正常国家”。
安倍晋三上台后所做一切不过是为了要让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而已,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不外乎就是开源节流两种途径。
节流不必多说,裁撤冗官、精简各部门的福利之类的治标不治本。
而开源来说,又分开国内和国外的源。
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就是印货币,让日元贬值,刺激出口,开国外的源,另一方面提高消费税,增加国内财政收入,开国内的源。
想法是好的,可是实际操作上却是难以成功的。
因为安倍内阁上台之初并不稳固,如果安倍晋三真的一步一步的按部就班的搞经济,那么将会面临一种境况——那就是在最初的很长时间内,国内经济是不会有明显好转的效果的。
而给予安倍晋三的时间并不多,安倍之前日本首相几乎是一年一个轮着换,因为日本经济迟迟无法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国民其实内心有一种焦虑情绪,迫不及待的想要一个上来就能让经济见好的首相。
所以安倍晋三真的一步一步来,那十有八九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于是乎安倍晋三为了保住自己首相大位出了狠招。
大家都知道,身患重病之人,忌用猛药,需要的是固本培元,方能逐步恢复。
日本经济就是一个身患重病,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病人,体内已经是虚弱不堪了。
病人由于疾病迟迟难以治愈,于是内心焦躁,一个一个的换医生,只希望一步到位。
这时候终于换来一个叫做安倍晋三的医生。
安倍医生生怕病人也把自己换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为了安抚住病人——他给病人打了兴奋剂。
首先就是量换宽松政策——大印钞票,控制央行,让日元大幅度贬值,妄图通过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
当然,照常理来说,货币贬值某种程度上会刺激出口——因为你货币贬值,商品便宜了嘛。
安倍射出三支箭:要彻底玩死日本!安倍经济学的本质就是印钞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经济方面射出的第一支箭是宽松货币政策,设定2%的通胀率目标,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两年内将基础货币从135万亿日元倍增至270万亿日元。
第二支箭是财政刺激政策,2013年1月11日通过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计划。
第三支箭是结构改革。
6月14日,安倍内阁正式出台“日本再兴战略”,以结构改革、放松管制、投资和贸易自由为核心的成长战略浮出水面。
安倍经济学收到了一些效果。
日经225指数从去年12月的8000多点启动,一度达到今年5月15900的制高点,累计涨幅超过80%,使此前的6个月成为近30年里日本股市上涨最快的一段时期。
日本政府6月10日公布的数据,将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来估计的3.5%,上调为4.1%;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中占60%的私人消费,也出现复苏的势头。
但日本身陷沉疴,失去的20年,财政是表,产业是里,心智与灵魂乃是根本。
日本政府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达到239%,为发达国家最高,背后的原因是产业竞争力下降。
而产业竞争力下降,则源自失败随成功而至、沦丧继骄傲而来的魔咒。
这样的处境在世界经济史上并不鲜见,“英国病人”、“荷兰病人”殷鉴不远。
但问题是,现在日本还遭遇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老龄化的乌云已将日本列岛笼罩,太阳之国到处是浓重的雾霾。
创新力的丧失之后,推动“大和号”开拓万里波涛的引擎已经熄火,不管驾驶室和甲板上的人们如何努力、如何改变位置,都无法改变顺着湍急的河水漂流而下的命运。
日本6年换了7位首相,就是这种无可奈何状况的真实写照。
但是,比体质虚弱更可怕的,是心力的衰竭,最可怕的是病急乱投医,即所谓理智的狂躁。
资料图: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日本第一”甚嚣尘上,但泡沫崩溃后,日本陷入了长期衰退的泥潭,犹如宿醉之后头痛欲裂,先是“失去的十年”,后来又成了“失去的二十年”,至今也看不见隧道尽头的亮光。
安倍必须射出第三支箭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
去年12月安倍晋三(Shinzo Abe)第二次当选日本首相的时候,曾承诺要用“三支箭”来应对日本经济不景气。
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这头两支箭很快就射出,并直指目标。
而结构性改革这第三支箭却仍然躺在安倍的箭筒里。
“安倍经济学”(Abenomics)若要获得成功,解除日本经济供应面的束缚非常关键。
由于日本央行(BOJ)慷慨的货币政策,通胀预期已经开始上涨。
最终,投资者将要求提高利率来弥补上涨的价格。
如果没有持续的增长,目前高达国内生产总值(GDP)230%的国家债务将很快变得不可持续。
今年6月,安倍公布了一份“模糊承诺”清单,其中包括了放松监管的日程,投资者并不太感兴趣。
然而,市场还是在疑虑中选择了暂时相信安倍。
那时人们希望,在7月份上院选举之后,安倍的胆量会更大。
然而,尽管赢得了多数席位,他依然保持谨慎。
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安倍排除了快速推进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可能,因为他担忧国内的强烈反对。
不过,政府如果要切实促进增长,劳动力市场改革就势在必行。
在日本,劳动就业法使得解雇固定职工的可能性几乎成为零。
为了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公司开始雇佣越来越多的临时工,形成了经济学家们所称的“双重劳动力市场”。
这种安排显然是不公平的。
临时工的工资比签有长期合约的职工低不说,还很少有退休津贴。
这种安排的效率也很低。
在双重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是年龄而非才能决定了谁能得到固定工作。
公司没有理由培训那些只工作几个月的工人。
这对生产力造成了损害。
安倍还没有完全失去最初的改革热情。
通过加入《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贸易谈判,安倍展示了向外部竞争开放日本经济的承诺,这是值得赞扬的。
但他的外部日程必须有同样强有力的国内改革来匹配。
没有这些改革,投资者对其“三支箭”最初抱有的热情可能会很快消失。
译者/王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