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混沌
- 格式:docx
- 大小:12.13 KB
- 文档页数:1
我对老子道的理解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以无为道。
从存在样态上看,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是先于天地万物存在的宇宙本原。
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而无象征着无限,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老子把道规定为无,即“以无为道”,使无限的道区别于有限的具体事物。
道生万物。
道具有生化万物的功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化出道一。
而道一蕴含着阴与阳两面,阴与阳相互依赖相互冲突相互协调,发生运动进而发展,一生二指的是事物具有两面性。
道一借助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进而发展出另一物,即“三”。
如此往复以至于生化万物。
惟道是从。
道不仅生化万物,而且也从整全到分有,内在于万物中,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
靠,这里有点难分析,先放着。
老子四章翻译老子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是指宇宙的运行法则与原理。
这种法则与原理,既遵从“沖”的运行方式,又具有“用”的功能。
所谓“沖”,是指一种无限流动的状态,宛如河水不断地奔流不息,永不停歇。
所谓“用”,是指天地万物根据这种无限流动的状态而运作起来。
但是,“用”这种方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候会出现“不盈”的情况。
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道的用途是无法被完全实现的。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是指宇宙初形成的混沌状态。
混沌是一种无边无际、非黑非白的无形无物的存在。
老子将混沌比喻为“宗”,即宇宙万物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所在。
混沌释放出来的无限能量与无限可能性,滋养了万物的生长发展。
混沌的存在使得一切事物都能够依据它的本性,根据自己的规律与能力进行自由运行。
湛兮似或存“湛”是指天地之间的种种变化与动态。
湛兮,则是一种治理这些变化的状态。
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与动态,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秩序与方式进行的。
这种规律、秩序与方式是由混沌产生的。
因此,混沌不仅是万物之宗,也是天地万象变化之中的存在。
湛兮的状态,指的是天地之间的一切变化、发展和动态都受到混沌的制约与引导。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谦虚地表示自己并不清楚混沌究竟起源于何处,也不知道它的父母是谁。
他认为混沌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的认知与理解的,没有人能够找到混沌的根源。
混沌是所有事物的始祖之先,它具有比天帝更高的地位与权威。
因此,混沌被称为“象帝之先”。
这四章以无限的混沌、宇宙的道,描绘了一幅宇宙起源与运行的图景。
混沌作为宇宙的根本而存在,催生了宇宙的无限变化。
道则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与原理,它既有无限的流动性,又具有无限的功能。
道的运行方式遵循沖的法则,它永恒流转,不停止。
道的功能则是用于万物的生长发展,并通过混沌的引导与制约来实现。
老子笔下的宇宙是一个无限流动、无限变化的世界,一切都依循着自己的规律运行,没有人能完全掌握与了解。
道家宇宙起源和道家宇宙观道家宇宙起源道家宇宙起源的概念源自于《道德经》。
在道家哲学中,宇宙的起源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过程。
道家认为,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和虚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这种状态被称为“太极”,也就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产生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原始力量——阴和阳。
阴代表着黑暗、冷静、柔软等负面属性,而阳则代表着光明、热情、硬朗等正面属性。
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阴阳两种原始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在宇宙中所有事物都有对立面和相互依存之处。
道家哲学认为,万物的存在都是由道所创造的。
这里所说的“道”指代着一种普遍存在并支配着整个世界的力量。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哲学中宇宙起源的观点。
道家宇宙观道家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其中包含了万物。
在这个空间中,所有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征。
道家宇宙观认为,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原始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切事物。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将这种力量称为“气”。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阴阳两种原始力量之间的平衡上,还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己之间的平衡。
道家哲学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遵循自然规律,并且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世界能够保持平衡。
总结道家哲学中对于宇宙起源和宇宙观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在道家哲学中,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过程。
道家认为,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和虚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太极产生了两个相互对立的原始力量——阴和阳。
阴阳两种原始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
在道家哲学中,人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持平衡。
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才能够保证整个世界能够保持平衡。
道家宇宙起源和道家宇宙观
道家宇宙起源
道家宇宙起源的概念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有所不同。
在道家看来,宇宙最初是一片混沌状态,即没有天、地、人、神等这些区分的存在,而只有一团无限广阔、混沌无序、目不窥视的混沌元气。
这个混沌元气并非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无形无质的玄妙能量。
此时无处可逃避,无处可借助的元气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阴阳分化的开始。
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生互克的关系,阴阳正是在互生互克中,不断演化发展。
在混沌元气分化的同时,便形成了太极的概念,太极为阴阳分化的两个极端,分别代表着阴与阳两种力量。
阴与阳是永不停止、永不相背、相生相克的两个极端。
道家宇宙观
道家的宇宙观即整个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的观察角度。
道家普遍认为宇宙是由混沌而来,其发展和运转是以阴阳互生互克为基础。
在宇宙的观念中,道家认为宇宙由天、地和人类三个不同维度构成。
天是阴阳分化的结果,它包括了太阳、月亮、星辰等自然现象;地指的是地球,它由自然要素、物质要素和生命要素组成;人类则是整个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人不仅有身体和精
神,也有心灵和灵魂,是宇宙中最为灵活的存在。
除此之外,还有神仙、魔鬼等玄妙存在。
另外,道家认为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
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具有阴阳双方的成分,都是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总之,道家宇宙观认为世间万物是一体的,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无论哪个存在都不可割裂于整个宇宙的生命之体,落实着阴阳相生相克、无极而太极的哲学思想。
先天五太大道: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虚。
先天五罚大道:杀戮(火)、毁灭(金,主角)、吞噬(土)、寂灭(木)(准提)、冻绝(水)先天大道:无极、太极(太极道君)、两仪、四象(青龙大道,白虎大道,朱雀大道,玄武大道)、八卦,混沌、时间(烛龙)、空间(杨)、力(盘古氏)、生死(冥王),因果(接引),造化(鸿钧道人,拥有造化天经),轮回(轮回道人轮回天经),先天五行,变数世界构架,物质大道和运转大道构成,物质大道就是宇宙之中存在的最原始物质的本身性质和运用,所有的世界都离不开物质的构成。
1.先天混沌大道,产生混沌物质,是最起始的物质。
2.先天五行大道,是混沌物质分化长生的,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由先天五行按一定比例去构成。
其有先天金行,先天木行,先天水行,先天火行,先天土行。
3.围绕着五行构成的不同有其对世间万物不同的运行生存的不同规律的宏观表现。
其中金行元素占主要比例的先天杀运,木行元素占主要比例的先天截运,水行元素占主要比例的先天末运,火行元素占主要比例的先天劫运,土行元素占主要比例的先天气运。
4.其中根据相互克制的准则衍生出克制先天气运的先天道德阴阳二气,阴阳太极钟,道德之宝(劫运),克制先天截运的先天功德玄黄之气,天地玄黄玲珑塔,功德之宝(杀运),克制先天劫运的先天阴德太素白气,太素炼形旗,阴德之宝(截运),克制先天杀运的先天福德太初紫气,一气化神鼎,福德之宝(末运),克制先天末运的先天圣德先天清气,河图洛书,圣德之宝(气运)共有50本承载先天大道的大道天经,和承载3000天道即后天大道的大道天书先天五气,分为五德,为宇宙开辟之后,必然会诞生的五件先天纯阳至宝五德循环,这一方宇宙亦圣德为首,另外一方宇宙可能便是与道德为首,并无一定之数,亦不会固定亦某一德为尊。
先天五运,伴随五德而生,一运克制一德,亦复为一德所克。
先天清气,河图洛书,圣德之宝(气运)太初紫气,一气化神鼎,福德之宝(末运)玄黄之气,天地玄黄玲珑塔,功德之宝(杀运)太素白气,太素炼形旗,阴德之宝(截运)阴阳二气,阴阳太极钟,道德之宝(劫运)道德克气运,人道胜天道,天生大*法者,有道德之士克制圣德克末运,末法时代,有圣人兴福德克杀运,福德在身,不染杀机功德克截运,功德无边,补天道之断续阴德克劫运,阴德一缕,万劫之中,可现一线生机主角拥有红色的杀戮天经(共有十二层),和黑色的玄水天书(共有九层)到第十二层为大道境第十一层为超脱境第十层为合道境第九层为天道境第八层为圣人境第七层为大罗境第六层为至人境第五层为太乙境第四层为神人境(神人,第三层为金仙境(金仙,至仙,神仙)第二层为仙人境(人仙,地仙,天仙)第一层为先天境(炼精化气,练气凝神,炼神返虚)金仙至仙圣仙天境太乙散仙太乙天仙太乙金仙大罗散仙大罗天仙大罗金仙混元大罗散仙混元大罗天仙(至人)混元大罗金仙(圣人)】。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导读】本章主要告诫人们应坚守谦卑守辱之道。
老子指出有些事物,减损它反而使它增加,增益它反而使它减损,过于刚强只能导致早早凋亡。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道家宇宙起源和道家宇宙观道家宇宙起源和道家宇宙观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道,宇宙观主要以道为核心,强调宇宙的无限循环和自然规律。
道家宇宙起源的核心概念是“道”。
在道家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根源和本质,是无限的、无形的存在。
道不仅是宇宙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的源头。
道家认为宇宙的起源并非是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
根据道家的观点,宇宙的起源源自于混沌和无为。
混沌即无形无象,一切未分化的原初状态。
无为即没有目的和动机的行动。
宇宙在混沌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化和运动,并且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变化和发展。
道家宇宙观强调宇宙的无限循环和自然规律。
道家认为宇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整体,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循环过程。
宇宙的循环包括无限的生成、养育、死亡和再生成。
宇宙的循环过程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即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和普遍真理,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动力。
道家宇宙观还包含着对人类行为的指导和价值观的思考。
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道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宇宙的循环和变化,与大道相合,达到无我境界。
在道家观念中,人类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通过消解自我和培养自然的本能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综上所述,道家宇宙起源和宇宙观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
道家认为宇宙起源于道,强调宇宙的无限循环和自然规律。
宇宙从混沌和无为中开始分化和运动,并按照道进行变化和发展。
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和普遍真理。
道家宇宙观对人类行为提供了指导,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与大道相合,达到无我境界。
通过消解自我和培养自然的本能,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无线信道估计与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无线通信技术的强大功能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技术难题需要克服。
其中,无线信道估计和预测技术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难题,因为无线信道环境十分复杂和不稳定,信道参数的变化也比较难以预测。
目前,业界对于无线信道估计和预测技术的研究仍在持续进行,许多学者和工程师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探索这一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预测技术,其被广泛用于金融、物理、气象等领域,然而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因此具有研究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无线信道估计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技术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无线信道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现有的信道估计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2. 研究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原理,探索在无线信道估计中的应用方式,并设计相关的算法模型;3. 针对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评估所设计的算法模型的性能和预测精度,比较与其他已有算法的差异和优劣;4.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改进建议,为无线信道估计和预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混沌时间序列预测的无线信道估计算法模型,并分析其性能和优劣;2. 探索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技术在无线信道估计中的应用方式,为未来改进和优化提供思路和建议;3. 验证所设计算法模型的性能和预测精度,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4. 向学术界和工业界提供有关无线信道估计和预测技术的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
四、研究进度安排研究计划为一年,按照以下进度安排:1. 第一季度,完成相关文献的调研和阅读,深入了解无线信道估计和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技术;2. 第二季度,研究无线信道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现有的信道估计方法并提出改进思路;3. 第三季度,了解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现原理,建立预测模型;4. 第四季度,针对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并分析所得到的结果;5. 第五季度,根据实验分析结果,提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的思路和建议;6. 第六季度,撰写研究论文并进行答辩。
道家混沌本源的句子
01硅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缀,可成丘阜。
选自《淮南子》半步半步不停地前进,即使跛脚鳖鱼也能行走千里之远;堆积土石而不停止,就可以堆积成小山。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有恒心,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02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选自《淮南子》
人不美却要追求美是得不到美的,人美不用追求美自然是美的。
当我们刻意去追求一些事情时,到头来反而得不到它,正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有些美好的东西,比如爱情,即便是付出真心,努力追求一辈子,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
03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选自《淮南子》
翻船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真会游泳的人;马狂奔的时候,才能看出谁是骑术更高明。
有本事的人,平时不显山露水,然而在遇到危急时刻,就会显现出过于常人的本领。
同时也在警示我们,在识人时要站在高处,这样才能分清到底谁是“善游”和“良御”,不要被一些人平时的表现所蒙蔽。
04泰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选自《淮南子》雄伟高耸如泰山,若是背对着必然也看不见它;渺小细微如秋毫之末,只要仔细观察,也能看得清楚。
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时,首先要找对人生方向,否则付出多少努力也是南辕北辙。
一、道生一(道生元气)一生二(元气生阴阳二气)二生三(阴阳二气生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创造世间万物)二、道生一(大道生就了无极),一生二(无极生就了太极阴阳),二生三(太极阴阳生就了天地人),三生万物(天地人生就了万事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事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交易走向中和)。
人之所恶(人们所厌恶的),唯孤寡不谷(莫过于“孤”、“寡”、“不谷”),而侯王以为称(而侯王却把它作为自己的称谓)。
故物或损之而益(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益之而损(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亦教之(我们也用来教育后人)。
强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将以为教父(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三、道生一道演化为混沌界为第一一生二混沌界演化为阴阳界(天地界)为第二二生三阴阳交和而生生命界为第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均在第三界产生。
四、自然生了道,道生了天,天生了地,地生了水,水生了万物和人,人再生万物,万物重回自然.域(自然)中有四大:道,天,地,人五、道即使道,解释那么清楚干嘛,庄子说,道不可言,道可道.!道可道,道法皆自然呼?名可名,道德本无名也!六、道生1,1生2,2生3,3生万物,指的是,道于无极而生太级.也就是0生1,太级动则分阴阳,乃是1分为2,1生2,阴阳和合,乃有和气,次乃2生3,正是这阴阳和气3者,才有天地万物.这3者在万物身上都可以得到验证,大家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比如人,阴阳和谐,身体才能健康,地球均衡的白天黑夜,才能有适合我们生存的环境,万物都是基于这3者,才能昌盛啊七、以下是梦贞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解释,大家可以做个参考:道生一(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生二(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二生三(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三生万物(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气以为和(阴阳互动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中国画的混沌美学特征“混沌”是古老的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中的概念。
古代所讲的“混沌”主要是用于描述宇宙自然的原初存在方式。
老子《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又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提出的“混”,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恍恍惚惚,若存若亡,无所不通又无所不往,先于天地而生存。
老子称其为“道”,体现了宇宙自然的“周行”循环、变化统一、“独立”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规律性特征。
“道”作为中国哲学、美学的最高范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思想和审美观念。
西汉《易纬·乾凿度》云:“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沌。
浑沌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东汉《白虎通义·天地》云:“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混沌(浑沌),虚幻、模糊、迷离,是宇宙之初始,自然之素朴,是天地尚未形成之时,“气、形、质”相抱未分离的状态。
《论衡·谈天篇》又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浑沌又是元气未分,阴阳合一的气化状态。
混沌并非是唯心的或神化的,它超越了宇宙万物的具体状态,是客观的、朴素的物质本原结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包含超感知、超体验因素。
古人的哲学意识表达了宇宙自然本原的规律性,使原始混沌的宇宙观同时具有很深刻的科学性。
混沌大道的宇宙观应用于美学和中国画学,积聚了自然、人生、艺术、时空于一体。
天人合一的本真意蕴,体现出中国艺术与宇宙本原统一的那种博大雄浑、神完气足、神秘莫测、妙不可言的审美风貌。
中国画的混沌美首先在艺术形式上表现为朦胧性、随机性的混沌特征。
中国水墨境界的突出特征就是用虚幻、朦胧、含蓄的水晕墨章,表达宇宙物象的不可言其形、不可名其状的混沌性。
馄饨的由来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
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
故民间有吃馄饨的习俗。
《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我国许多地方冬至有吃馄饨的风俗。
南宋时,当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
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
只是到了南宋,我国才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评的馄饨,著名的有成都市龙抄手饮食店的抄手,其品种多种,皮薄馅嫩,味美汤鲜;重庆市的过桥抄手,包捏讲究,调料多种,蘸调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庙松运楼三鲜馄饨,馅料讲究,薄皮包馅,味色鲜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曲曲,羊肉为馅,皮薄馅嫩,汤清味鲜等等。
浅谈庄子的“道”浅谈庄子的“道”摘要:庄子一生淡泊名利,逍遥自在,有其独立的人格魅力。
“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在经历了老子的自然本体及宇宙论解读后,发展到庄子阶段则转变为对生命本体的追求。
庄子的“道”所指的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将人作为本体放置到与自然宇宙同等的高度来加以论述,认为人的本体存在和宇宙自然的存在是同一的。
庄子的“道”就是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
关键词:逍遥;无用为用;遗世独立对于“道”,庄子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他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一些思想,指出“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他和老子一样,将“道”视为宇宙的本体和动力,并且认为“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无法认识的,“道不可闻,闻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但正是在这一问题上庄子又有与老子不同的一些讲法。
庄子承认“道”的无法认识,但是他并未否定人能与“道”相沟通、相往来。
庄子从“道”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出发,来探求“道”与万物的关系,“视乎冥冥,听乎无声。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聘而要其宿”。
“道”产生万物而存于万物,无所不在而孤立存在,“道”“无所不在。
……在蝼蚁。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的玄妙处,正在于它与现实世界既相隔离又能沟通,既相区别又能同一,因此“道”的存在状态既非“倏”又非“忽”,而是其统一体———“混沌”。
“道”是混沌的,它既不以抽象的理念存在,也不作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因此靠“知”(智慧)、“离朱”(感官)、“吃诟(语言),都是无法求得“玄珠”———“道”的,而只能靠“象罔”。
“象罔”是一种似有若无、朦胧恍惚的存在状态。
“道”是“混沌”的,故只能这样去索得。
“道”既是可得的,具体而玄妙的“道”更增加了它在世人面前的魅力,使沉缅于世俗的世人对得“道”的渴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愈发显得迫切而强烈。
分析庄子的“道”对深入了解庄子的内在精神品质有重要的意义。
道是道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道是什么?通过学习,我的理解是“它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和混沌、太极、存在、相似”。
道的下一级概念是名或者、一、玄;再往下的概念是二、阴阳、有无、色空、真伪、善恶、在往下的概念是:理、策、术、法等等。
道是主观、客观的总和。
这样理解道,心胸才能开,眼界才能开,我们也才能靠近佛教
倡导的空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富贵贫贱、胜败、福祸、君子、小人都是寻常之见。
孟子所言
得道,非老庄之道也。
理解这个有什么用呢?个人以为,它有助于让我们更清醒地生活。
一、剔除非分的想法。
依照道的理念,你和你周围的环境就是你的全部,环境在变,你也在变,你的变会促进环境
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也会促进您的改变这就是生活的内容。
举个例子说,当你是千万富翁的时候,你周围的对你的支持与当你是千万负翁对你的支
持是完全不同的。
雪上加霜是自然之道;锦上添花是社会之道;雪中送碳是理想之道。
置身
雪中,本就是你错了;希求雪中送碳,那只能靠运气了。
我不得不说,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承受生活的苦辣酸甜。
这就是生活的真相,这些无法避免。
而能够从容的应对与你所遇和谐相处,就是最大的智慧。
所以,佛学倡导,戒、定、慧。
戒即提出非分的念头;保持自己的定力、底线;根据自身所
处的条件尽力理性应对就是智慧。
受辱胯下的韩信,负荆请罪的廉颇,果断选择长征的红军
都是智慧的选择。
无常的生活裹挟着我们前行,识道、悟道、和道而行,即不虚此生。
道与混沌
------《看不见的力解密宇宙演变真相》戴尚岭
混沌亦作“浑仑”、“混沦”、”浑沌“,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在创世神话中混沌被描述为水的状态、气的状态、蛋的状态,如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混沌是宇宙万物诞生之前若有若无的状态。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
宋朝李纲《<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
”
《幼学琼林》:“混沌始开,乾坤始奠。
”
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老子称之为大道,道与混沌、易、神、阴阳是一体不分的万物之母,同属于一个范畴,可以看成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
混沌即是浑为一个整体,这是原初宇宙物质存在和运动状态。
原初宇宙空而不空,虚而不虚,充斥着极细微的物质,无形无像,无名无状,微细莫测。
这种物质从未停止运动,如同今天所说的宇宙中四大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引力、强作用力、弱作用力融合未分,时空质能融为一体的状态。
当混沌运动的平衡状态被破坏,量变最终引起质变,那么新的物质矛盾运动统一体又形成了,宇宙就会进入新的演变阶段,即“混沌始开,乾坤始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