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与饺子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饺子情结作文《饺子情结》篇一:《饺子,家的味道》我这人没啥别的爱好,就对饺子情有独钟。
要说这饺子啊,在我心里那可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就像打开我回忆大门的一把神奇钥匙。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就特别热闹,大人们忙里忙外的,而我最期盼的就是包饺子的环节。
奶奶总会提前把面和好,一团白白胖胖的面就放在案板上,那面光滑得就像小孩子的脸蛋,瞅着就想上去捏一把。
然后就开始准备馅料,馅料那可丰富多样,我最爱吃的是猪肉大葱馅的。
猪肉是爷爷从村里熟悉的屠夫那儿买回来的新鲜猪肉,切成小块小块的丁儿,白白的猪肉带着一点点红丝,新鲜得不像话。
大葱呢,是自家菜地里长的,又粗又大,切的时候辣眼睛,但那味道是纯正得不得了。
这时候我就开始捣乱了,非要跟着大人一起包饺子。
每次捏出来的饺子那形状都千奇百怪,奶奶还会笑着说我包的是“创意饺子”。
我就拿一团面,搓成一个圆球,然后拍扁,再放上一点点馅料,两个小手使劲一捏,却总是捏不严实,非得再补上好几块小面片。
虽然包得不好看,可是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等饺子都包好了,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摆在案板上,像是接受检阅的小士兵。
下饺子的时候,看着它们一个个在锅里翻腾,热气腾腾的,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盛出来的饺子,咬上一口,那猪肉的香味和大葱的辛辣味在嘴里散开,面皮又嚼劲十足,那就是家的味道啊,满满的都是幸福。
篇二:《与饺子的街头奇遇》有一次在外面逛街,逛着逛着就觉得肚子饿了。
正好走到一个小巷子口,看到有个小摊位,上面写着“手工水饺”。
那股子熟悉的香味就像一只小手一样,一下子就把我拉过去了。
那摊位不大,但是收拾得挺干净。
包饺子的是个大叔,手法特别熟练,就像变魔术一样。
只见他揪下一块面,擀两下就成了一个圆滚滚的饺子皮,然后放上馅料,再一捏,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出来了。
馅料有好多种,我看着那绿意盎然的韭菜鸡蛋馅,就决定吃这个。
大叔把饺子下到锅里,不一会儿,饺子就在锅里欢快地翻滚起来了,就像一群白鹅在水里嬉戏。
当饺子端到我面前的时候,那香气扑鼻而来。
饺子的回忆作文
标题:饺子的温馨回忆
每当闻到那一股熟悉的饺子香味,我就会想起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包饺子的美好时光,那些温馨的记忆如同珍宝般镶嵌在我的心中。
那时的我还小,每次家里准备包饺子,我总是兴奋地围在妈妈身边,跃跃欲试。
妈妈擀皮,爸爸包,而我则负责把面粉撒得到处都是,然后被大家笑作“小面粉人”。
虽然我包的饺子形状各异,有的像小船,有的像月亮,甚至有的还露了馅,但爸爸妈妈从不责怪我,反而夸我有创意,让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记忆中,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包饺子,一边谈笑风生。
妈妈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爸爸则会教我如何正确包饺子。
我会模仿他们的动作,尽管总是做不好,但他们总是耐心地指导我,鼓励我。
那个时候,家里的气氛总是那么和谐,充满了爱与欢笑。
饺子下锅时,那扑鼻而来的香气总能勾起我肚子里的馋虫。
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我们会一起举筷,品尝自己亲手包的美味。
每一口都包含着家的味道,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家在外,但每当吃到饺子,那份熟悉的味道总会唤醒我深深的思念。
我想念那个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日子,想念那份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想念爸爸妈妈慈爱的笑容。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我对家的回忆,对亲情的眷恋。
无论走到哪里,那温馨的饺子记忆都会陪伴着我,给我力量,给我温暖。
我想,这就是家的味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带给我无尽的安慰和幸福。
酸菜馅饺子的散文(一篇)酸菜馅饺子的散文 1如果哪个人肯亲手为你包上一顿饺子,说明这个人对你的感情决非一般,比如我每次回娘家,妈都张罗着包饺子。
前几天我从外地回来,刚放下包,妈就乐巅巅说,给你包饺子吧,酸菜馅的。
饺子的馅可以说五花八门,如芹菜、韭菜、白菜萝卜各种蔬菜馅,猪牛羊驴等各种肉馅,还有各类鱼肉馅、鸡肉馅、海鲜馅。
这些年我跟着建筑队走南闯北去打工,__小小走过一些地方,每到一地我都尝尝当地的饺子。
如山西炕面饺子,是用韭菜、鸡蛋、胡萝卜、香菇豆腐做馅拌上胡麻油;山东的大鲅鱼饺子,甘肃的扁食饺子,馅料和北方差不多,吃时沾一种特殊的酱料;江苏宿迁的饺子是用炒熟的馅。
各种馅料新鲜称奇,但让我百吃不厌的还是东北老家的酸菜馅饺子。
妈知道我最爱吃酸菜馅的。
乐巅巅地进厨房忙活开了,捞酸菜,剁酸菜,剁肉,和面,我和爸也赶紧加入到热火朝天包饺子的阵容中来。
一会功夫一盆香喷喷的酸菜馅拌好了。
开始包了,爸擀皮,我包,我包得快,妈只负责扒蒜和往盖帘上排饺子。
我们唠着家常理短边包边聊,其乐融融。
看着身旁头发花白已至暮年的父母亲,看着眼前的酸菜缸,盖帘子,老面板,都是我小时就有的旧物,不由想起小时候。
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都很穷,一年四季晚上大馇粥、苞米面大饼子是主食。
家里仅存的半口袋面粉舍不得动,要留到年节或家里来人去客时吃。
孩子们一年四季肚子里钻着馋虫,要想足足地吃顿饺子那必须要等到过年。
在我记忆中那时的饺子只一个馅,酸菜馅。
(因为那时一是穷,二是物资匮乏,即使有钱也没地买去。
东北这嘎达冬季又漫长寒冷,一冬天一家的菜除了土豆就一大缸腌酸菜了。
)酸菜是秋末时开始腌的。
赶在霜冻来临之前把大白菜从地里砍回家,放墙跟或房山头背阴通风的地方晾晒打蔫。
腌菜时,先把大缸放外屋地下(厨房)门后或墙角,再烧一大锅开水,然后把削掉菜根除掉蔫皮老叶的嫩白菜一颗颗清洗干净,放热水里烫一下,再一颗颗装进一米多高的大缸里,一层白菜一层盐粒,装到四五层快齐缸口时,为了让缸装得更多,白菜装得更实,需家里的男劳力跳进缸里踩缸,一边踩一边装。
关于饺子的小故事200字
很高兴回答你关于饺子的小故事。
下面是一个关于饺子的小故事,字数为200字: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里的人们非常喜欢吃饺子。
每逢节日或
者重要的日子,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庆祝。
这一天,村里的
人们早早地聚集在一位老奶奶的家中,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
老奶奶是村里最擅长包饺子的人,她经验丰富,包的饺子形状
漂亮,馅料丰富可口。
大家围坐在桌子旁,手忙脚乱地包着饺子,
笑声和谈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村里的小孩子们也参与其中,他们虽然包的饺子形状不太规整,但却充满了童真和快乐。
大家一边包饺子,一边互相交流着自己的
包饺子心得,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包好的饺子陆续放入沸水中煮熟,煮熟的饺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满足而幸福。
这个小村庄的饺子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村民们把包饺子当作一
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的方式。
每当有重要的日子,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包饺子,共同分享快乐和团圆的时刻。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饺子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
通过包饺子,人们可以体验到团结、互助和快乐的力量。
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聚会,饺子都能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和情感的载体。
希望这个小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谢谢!。
老舍散文集:饺子,浓浓的年味母亲这几十年来给我包了多少次饺子,我已记不清了。
只觉得饺子的历史,翻过岁月的篱墙,已然到达多变的顶峰,穿越平和的红尘俗世,给我们这一家带来的是什么?是一时的温饱就顿时消失的记忆?是见证了我们一家从贫穷到小康带不走的对饺子的痴恋?抑或是对舌尖上的美味心灵上的愉悦铭记在心的欲罢不能?这些年,父亲离我们渐行渐远,他的心早就飞走了,快过年了,带着少得可怜的养老金,离开我和母亲,去故乡寻找他的自由与欢乐去了,回到老家后父亲拿出走地鸡、狗肉,还有存放的用名贵药材浸泡的药酒,与他的同乡老友举杯畅饮,共享美食了。
母亲仍然在痴痴的等,等父亲的“回头是岸”。
她心里有多少怨,不知与谁诉;她心里有多少恨,埋藏在心中;她心里有多少爱,凝绕着这个家。
那个一家人睡同一张床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可是父亲的笑容总是深藏于心,久久不能抹去。
那个过年的岁月里,没有现成的饺子卖,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父亲抽着水烟,看着报纸,我们母女俩便开始了冬季的饺子宴。
母亲买回面粉,和着冷水搅拌均匀,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细长灵活的手,只是粗活干得太多,没有城里的姑娘那样柔美光滑。
母亲的手,从小就是煮饭生火,织布打柴,挑粪插秧的手,小小的我,看着母亲的手灵活的柔着面团,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四面八方柔软而游刃有余的使着劲,便觉得,她那双粘满面粉的手是那样灵巧而美丽,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神圣。
和好了面团,母亲将面团扯出好几大块面团,用擀面杖来回的压平压宽压薄,然后用水杯在压好的面皮上按下一个个圆圆的小印,这样,一个个像白色湖面泛起的“涟漪”出落成略施粉黛的饺子皮,好似母亲那张洋溢着幸福的苍白的脸。
母亲买肥大蒜和肥肉,一刀刀用心切,一遍遍用心剁,有时,那把重重的钢铁菜刀弄得她的手又累又酸,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在母亲停下缓口气的时候,静悄悄的来到母亲身边,没有甜言蜜语,没有递上一杯水,没有搓搓手揉揉肩,只是怜惜的望着母亲一眼,用厚实的声音说道:“让我来!”母亲同样心领神会,没有多说一句话,洗了手,坐在一旁休息,等着与父亲一块包饺子。
搜索我与饺子的故事作文
我与饺子的那些事儿。
小时候,每次过年家里都少不了饺子。
看着妈妈手法娴熟地包出一个个圆滚滚的饺子,我就特别想试试。
结果,我包的饺子不是皮破了就是馅儿漏出来了,简直惨不忍睹。
但妈妈总是笑着说,“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
”。
记得有次在外地工作,特别想吃家里的饺子。
于是,我鼓起勇气去超市买了饺子皮和馅儿,打算自己动手。
没想到,包出来的饺子还是歪七扭八的,不过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哈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饺子大师”了。
有次和朋友聚餐,我提议大家一起包饺子。
大家七手八脚地忙起来,有的和面,有的拌馅儿,还有的负责包。
虽然大家包的饺子形状各异,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那天我们吃得特别开心,仿佛找到了家的感觉。
饺子啊,不仅是我家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情怀。
每次吃到饺子,我都会想起家的味道,想起那些和饺子有关的
美好回忆。
所以啊,我觉得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我与饺子的故事饺子,是我童年的回忆,也是我人生中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的见证。
每当我回想起与饺子的故事,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幸福。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外面飘雪纷飞。
我和家人围坐在厨房里,包饺子。
桌上摆满了准备好的饺子皮、馅料和调料,温暖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团圆的笑脸。
我小心翼翼地将馅料放在饺子皮上,然后巧妙地包起来,用手指固定住饺子尖角,好让饺子更加饱满。
家人们一边包饺子,一边互相交流着生活中的点滴。
那种亲密和温馨的氛围让我倍感幸福。
皮薄馅嫩的饺子很快就被煮熟了,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我们一同坐下来,享用这一顿美味的晚餐。
咬上一口饺子,热气腾腾,汤汁四溢,那滋味仿佛能在我的舌尖上绽放出一片快乐的火花。
我不禁感叹饺子的烹饪之艺和家人们的美好团聚。
除了家庭聚会外,饺子对我来说还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每年过年,我们家会自己动手制作年夜饭,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
在春节的第一天早晨,我会和家人一同来到厨房,包上一大桌的饺子。
那细密的手艺在我指尖间流转,仿佛把我和我的家人都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我喜欢观察家人们包饺子的表情,那无声的默契和默作声的互动,让我觉得家的温暖是多么宝贵。
饺子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有一个叫做张仲景的医学家,他创造了中药史上的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
他将传统的胃肠道疾病治疗方法与食物相结合,提出了“药石之食,浸以嫩饮”这样的观点。
他发明了生滚水饺,将生饺子煮熟后,汤汁与馅料融为一体,吃下去既能吸收药物的成分,又能滋养身体。
这个美味的食物不仅滋养了人们的胃,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正因为种种原因,饺子在我心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它不仅代表着传统的中华文化,还承载了我对家庭和美好时光的向往。
每当我吃到饺子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些与家人一同包饺子的快乐时光,回想起冬日的暖意,和春节的喜庆氛围。
饺子,是我与亲人相聚的符号,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包饺子还是享用饺子,都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性。
我和煎饺子的故事作文作文一:《和煎饺的不解之缘》那天下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窗户上,我坐在桌前正发愁晚餐吃啥好。
家里没啥存货,翻箱倒柜就找出来点儿面粉和肉馅儿,想着干脆包点儿饺子吧,可水煮总觉得没意思,于是乎灵机一动,干脆来个煎饺尝尝鲜。
说干就干,和面擀皮儿,忙活了半天,一个个小胖子似的饺子躺在平底锅里,滋啦一声热油下锅,香气马上就扑鼻而来。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厨房里的魔术师,变出了这么一盘金灿灿的美味。
不过,煎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那一份儿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一次,朋友来家里玩儿,我说要做煎饺招待他们,结果一个个大老爷们儿围着厨房转,都好奇这东西咋做出来的。
我们边包边聊,笑声不断,偶尔还互相调侃几句,那种感觉特别温馨。
饺子一出锅,大家围坐一起分享,那种热乎劲儿,好像比饺子本身还要暖人心。
后来啊,煎饺成了我跟朋友们聚会时的保留节目。
每次有人提议吃煎饺,大家都会兴奋得不行,恍若那不是一顿饭,而是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聚会。
现在想想,煎饺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种食物那么简单,它更像是连接我和朋友们的一座桥梁,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作文二:《我的煎饺情结》说到煎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金黄酥脆的外皮,还有咬一口就能溢出来的汤汁。
记得小时候,妈妈做的煎饺是我最爱吃的,每次放学回家,远远就能闻到那股香味儿,心里那个美呀,简直迫不及待想冲进厨房尝鲜。
那时候,妈妈总爱一边煎饺一边跟我聊天,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但每次听都觉得特别温暖。
长大后,离家在外,自己也学会了做煎饺。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在厨房忙碌着,总会想起小时候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光。
虽然手法不如妈妈那么娴熟,但每当我把煎饺端上桌,看着它们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暖流。
有时候朋友过来串门儿,我也会给他们露一手,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份来自家乡的味道已经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煎饺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食物的记忆,更是一段段美好时光的见证者。
我和传统美食的故事作文之饺子英文回答:I have a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especially dumplings. When I was a child, my grandmother used to make dumplings for us dur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 remember sitting around the table, watching her skillfully wrap the dumplings while she told us stories about her own childhood. It was a time for family bonding and delicious food.Dumplings are not only a comfort food for me, but they also represent a sense of tradition and heritage. Every time I eat dumplings, I am reminded of those precious moments with my grandmother and the love and care she put into making them.中文回答:我和传统中国美食有着特殊的联系,尤其是饺子。
小时候,我奶奶常常在中国新年的时候为我们包饺子。
我记得我们围坐在桌子旁,看着她娴熟地包饺子,同时听她讲述她自己的童年故事。
那是一段家庭团聚和美味食物的时光。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舒适的食物,它也代表着传统和文化。
每当我吃饺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和奶奶在一起的珍贵时刻,还有她为我们包饺子时所付出的爱和关怀。
过年的饺子散文通用一篇过年的饺子散文 1从上大学开始,便独立在外生活。
慢慢地淡忘了乡村的宁静,习惯了城市的喧嚣。
人已经进入中年,早已经没有过年穿新衣、戴花帽、争着抢着放鞭炮的童趣。
生活越来越富裕了,以前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能吃上的饭菜,现在已经变为家常便饭。
尽管如此,但我却一直念念不忘母亲过年包的饺子。
我喜欢饺子,尤其钟情于母亲亲手包的饺子。
不仅因为饺子象征着团圆、吉祥,更因为里面饱含着伟大的母爱。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
家里只有爷爷、父亲、母亲三个人在生产队干活,年底的时候最多能分来百十块钱,这就是我家六口人一年的收入。
虽然生活窘迫一些,但是因为自己还是孩子,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
一到腊月,就盼望着过年,每天和小伙伴们唱着:“腊月__,写大字;腊月二十五,蒸馒头;腊月二十六,砍年肉;腊月二十七,杀年鸡;腊月二十八,贴窗花;腊月二十九,买好酒;三十晚上,熬一宿。
”其实在那个年代,很多都是梦想,过年的时候,父母能给买上一挂鞭炮,几根二踢脚,吃上一顿土豆占大部分的__,穿上一件母亲亲手裁剪的新棉袄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当时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每年三十晚上吃到母亲包的年夜饺子。
母亲包的饺子,很讲究手工,皮薄馅大,还要包出很多褶子,每个饺子都像胖胖的小猪一样可爱。
当时家乡有个风俗,每年的年夜饺子都要放枚硬币,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他来年一定特别顺利。
因此那时候吃饺子,不仅是为了解馋,更为了能吃到那枚硬币。
当时的条件,能吃上饺子的人家就表示已经不错了,只能解馋,不能解饱。
每次吃饺子的时候,父母经常是吃上几个,就开始吃面条,而且对我们说吃面条是为了把肚子里吃饺子剩下的缝隙填满。
我和弟弟当时不明白父母的心意,认为大人可能不爱吃饺子吧。
我俩就比着吃,尤其是下决心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
可是等我们吃到最后按个数分完,谁也没有吃到硬币,我俩十分纳闷,明明看见母亲包进去的,我俩还相互瞒着对方各自做了记号的,怎么像孙猴子一样跑了呢?当时我俩还想会不会是掉到锅里了,等母亲把饺子汤盛上来时,我俩还在拼命地捞呀捞呀。
饺子的味道作文800字散文饺子的味道作文800字散文1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氤氲的白色飘在半空。
眼前的这碗饺子看上去像病人无力的躯体,黏黏糊糊,我夹起一个放进嘴里口感软烂,像一脚踩进棉花里。
我凝视着这碗饺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味道,不禁又忆起奶奶包的饺子,筋道爽滑,汤汁鲜美,细细品味,能闻到纯纯的小麦香气。
“杭杭,快来包饺子咯!”奶奶喊道。
我飞快地跑进厨房,只见奶奶备好了青葱和猪肉,拿起大刀,像在打鼓一样,“咚咚咚”打起了猪肉。
而我则一手抓着一把小菜刀,一手握着葱,小心翼翼地切着,生怕稍微就切到自己手。
然后我们将葱花和猪肉倒进一个大碗里,用筷子使劲地搅拌,不一会,肉馅就完成了。
奶奶擀皮也非常有一手。
只见她扯过那大面团,切成一个大剂子,反复地揉,揉条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剂子,按成饼状,右手持擀面棍压着大半面皮上下滚动,左手捏着面皮边儿循环转动,一张张饺子皮就擀好了。
最有意思的便是包饺子了,只见奶奶拿起饺子皮,双手拍压几下,左手舀一勺肉馅放入饺皮,再用沾了几滴水的食指在饺皮周围画个圈,然后合拢它,最后把边角往里一戳,一个饺子就完成了。
整个过程既快又稳,没有半点瑕疵。
在如此和谐的氛围中,我不觉仔细打量起奶奶的手。
奶奶的手满是沟壑,手背被太阳晒得黝黑,手心无光而粗糙,这些都使她的手显得无比苍老,宛如一棵大树,历经无数次的风吹雨打,变成了一颗破烂不堪的树桩。
岁月是多么的残忍,将一位年轻的姑娘宰割成了年老的妇媪。
但她依然有说有笑,爱意从未消散。
不一会儿,饺子煮好了。
刚出锅的饺子热气腾腾,香气四溢。
咬一口,汤汁渗透到舌头的各个角落。
馅中的白菜爽脆可口,猪肉富有嚼劲,让人尝了回味无穷。
见我一个接一个地塞进嘴里,奶奶宠溺地笑道:“慢些,没人抢。
”眨眼间,一盘饺子全部被我消灭光了,这才发现奶奶一个饺子都没吃呢,我愧疚地说:“奶奶,对不起啊,饺子都被我吃光了。
”“没关系,看着你吃我就满足了。
”眼睛有点湿润,我俩对视一眼,便又笑了起来。
饺子的故事200字
饺子的故事起源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好的寓意。
传说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为救助受冻的百姓,发明了饺子。
他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和草药,制成耳朵形状的食物,取名“娇耳”,寓意着冬天里的一双温暖耳朵,带给人们温暖和希望。
如今,饺子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逢年过节的必备美食。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调馅、包饺子,其乐融融。
饺子不仅象征着团圆和美好,还寓意着财富。
因为形状像古代的金银元宝,人们相信吃饺子能带来财运。
在饺子的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
从选料、和面、擀皮到包馅,都需要亲自动手,倾注心血。
而饺子的馅料更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比如,韭菜馅寓意长久发财,白菜馅寓意百财聚来,猪肉馅寓意诸事顺利。
随着时代的变迁,饺子的种类和吃法也在不断创新。
从传统的煮饺子、蒸饺子,到现在的煎饺子、炸饺子,各式各样的饺子满足了人们的口味需求,也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饺子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饺子背后的故事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也是中国人喜爱的年节食品。
在中国,饺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传承。
饺子的背后,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情感的传承。
最早的饺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而在民间传说中,饺子更是和一个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
相传,在汉朝末年,北方有一位名叫张仲景的医生,他发明了一种药物,可以解救人们于饥荒。
这种药物是用面粉包裹药草制成的,形状酷似饺子。
张仲景将这种药物分发给了饥民,让他们得以度过难关。
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功绩,人们便将这种食物称为“饺子”,并且在每年的除夕夜食用,以求平安和幸福。
除了传说中的故事,饺子还有着丰富的家庭故事。
在中国,包饺子是一种团聚的方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包制饺子,这种传统被称为“团圆饺子”。
在这个过程中,家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同时也传承了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每一个饺子,都承载着家人们的爱和期盼,每一次吃饺子,都是一次家庭的团聚和温馨。
此外,饺子还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饺子的制作方式、口味各有不同,反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俗。
比如在北方,饺子的馅料多为猪肉和大白菜,形状为馄饨状;而在南方,饺子的馅料多为虾仁和瘦肉,形状为馄饨状。
这些不同的饺子文化,丰富了中国的饮食传统,也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表达。
它承载着古老的传说、家庭的温暖和地域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次吃饺子,都是一次对传统的尊重和对家庭的珍惜,也是一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饺子背后的故事,是中国文化和情感的传承,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借美食抒情的亲情作文
哎呀,饺子是我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嘿嘿,每当我看到饺子,就会想起妈妈。
哈哈,因为妈妈做的饺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嘿呀,妈妈做饺子的时候,总是会先和好面,然后调好馅。
哎呀,她会把韭菜、鸡蛋、虾仁等食材切碎,搅拌在一起,再加上一些调料,闻起来就很香。
嘿嘿,妈妈做饺子的手法也很熟练,她会把饺子皮放在手上,放上一勺馅,然后用手指沾水,沿着饺子皮的边缘轻轻一抹,再把饺子皮对折,用手捏出一些褶皱,一个漂亮的饺子就做好了。
哈哈,我也会帮妈妈包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没有妈妈包的好看,但是妈妈总是会夸我包的饺子很有创意。
嘿呀,饺子煮好了,妈妈会把它们捞出来,放在盘子里,然后端到桌子上。
哎呀,我会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放进嘴里,咬一口,饺子皮很劲道,饺子馅很鲜美,还有一些汤汁流出来,真是太好吃了!
嘿嘿,我会一边吃饺子,一边和妈妈聊天,分享我的学校生活和我的小秘密。
哈哈,妈妈会笑着听我说话,有时候还会给我一些建议和鼓励。
嘿呀,饺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亲情的象征。
哎呀,每当我吃饺子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和关怀。
嘿嘿,我希望妈妈能一直给我做饺子吃,我也会一直爱妈妈!。
散文:我与饺子的故事我与饺子的故事去外地读书,最不放心自己的是父母。
之前大抵知道,但也没有放在心上,总是觉得他们实在是过于小心了。
年岁日长,确愈为这种纯朴的亲情感动,本来和母亲僵化的感情也日渐缓和。
这也是我不曾料到的结果。
我嘴杂,也刁。
去山西到不会没有我吃的,不过细数起来爱吃的确实在很少。
馒头,饺子,馍夹菜,肉夹馍,合烙面,一百单八种面食倒是也给我吃了二三十样,却没有尝遍,以后来山西的日子只怕不多,这怕便会成了伴随我终生的遗憾。
他们的馒头大,实在,但是不甜,没有菜佐着吃,我是吃不下去的。
街边的馍夹菜里大多是夹着豆芽,土豆,胡萝卜,生菜之类,旁边放口锅,现炒,然后用锅铲在馍上划拉条口子,把菜放进去就可以吃了。
我嫌他菜做的不是很好吃,油烟味重,也实在不喜欢馍吸了菜汁之后的酸味,吃的便少了。
作肉夹馍,旁边放上一口大沙锅,里面煮着料好的猪肉,把肉剁碎,随你喜好放蒜、香菜、辣子,和馍夹菜一样的吃法,只是里面夹的是肉罢了,自然比较贵。
而且传说肉夹馍起源还比较早,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肉夹馍”应该称为“肉夹于馍”这种吃法后来就慢慢演化成专有名词了。
饺子的历史就比较久了。
最近在春秋时期一处山东墓葬中出土过饺子,刚出土的时候还是比较清楚的,拍下了照片,像现在去看肯定是没有了的。
在三峡出土的一个厨俑,他的案上就有饺子,而且是花边饺子,在文献中我们只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有提到。
比较完整的饺子是出土在新疆吐鲁番,因为那里比较干燥,所以保存的比较完好,在一处唐代的墓葬里头,就有随葬的饺子。
和我们现在一模一样。
饺子在以前又有叫混沌,叫牢丸什么的,名目繁多。
在山西吃饺子,我还有过诸多不大愉快的经历。
我读书从来没有住过校,都是回家吃饭。
上大学真算得上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去就是四年。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是新鲜的,但是也什么都不懂,在学校食堂里吃饭,不知道吃什么,一、二月后方才适应,也便随其他人随口胡吃起来。
饺子食材名家散文【篇一:饺子,食材,名家散文】介绍:做一档有灵魂的读书节目。
每天更新一期。
主播:潮羽,365天每天更新一期。
介绍:做一档有灵魂的读书节目。
每天更新一期。
主播:潮羽,365天每天更新一期。
【篇二:饺子,食材,名家散文】”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这是北方乡下的一句俗语。
北平城里的人不说这句话。
因为北平人过去不说饺子,都说“煮饽饽”,这也许是满洲语。
我到了十四岁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饺子。
北方人,不论贵贱,都以饺子为美食。
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顿饺子不算一回事。
小康之家要吃顿饺子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
年终吃饺子是天经地义,有人胃口特强,能从初一到十五顿顿饺子,乐此不疲。
当然连吃两顿就告饶的也不是没有。
至于在乡下,吃顿饺子不易,也许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时候才能有此豪举。
饺子的成色不同,我吃过最低级的饺子。
抗战期间有一年除夕我在陕西宝鸡,餐馆过年全不营业,我踯躅街头,遥见铁路旁边有一草棚,灯火荧然,热气直冒,乃趋就之,竟是一间饺子馆。
我叫了二十个韭菜馅饺子,店主还抓了一把带皮的蒜瓣给我,外加一碗热汤。
我吃得一头大汗,十分满足。
我也吃过顶精致的一顿饺子。
在青岛顺兴楼宴会,最后上了一钵水饺,饺子奇小,长仅寸许,馅子却是黄鱼韭黄,汤是清澈而浓的鸡汤,表面上还漂着少许鸡油。
大家已经酒足菜饱,禁不住诱惑,还是给吃得精光,连连叫好。
做饺子第一面皮要好。
店肆现成的饺子皮,碱太多,煮出来滑溜溜的,咬起来韧性不足。
所以一定要自己和面,软硬合度,而且要多饧一阵子。
盖上一块湿布,防干裂。
擀皮子不难,久练即熟,中心稍厚,边缘稍薄。
包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指捏紧。
有些店里伙计包饺子,用拳头一握就是一个,快则快矣,煮出来一个个的面疙瘩,一无是处。
饺子馅各随所好。
有人爱吃荠菜,有人怕吃茴香。
有人要薄皮大馅,最好是一兜儿肉,有人愿意多羼青菜。
(有一位太太应邀吃饺子,咬了一口大叫,主人以为她必是吃到了苍蝇蟑螂什么的,她说:“怎么,这里面全是菜!”主人大窘。
我和饺子之间的故事
我和饺子之间的故事始于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
每到冬天,我妈妈总是会在厨房里做一大锅饺子。
我喜欢看着她娴熟的手势,将馅料包进白色的皮子里。
有时候,她还会让我帮忙捏饺子皮,虽然我的手艺不是很好,但我总是觉得很有趣。
每当我们一家坐在餐桌前,我总是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我们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饺子,一边聊着天。
我爸爸妈妈总是会给我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让我开心地笑起来。
这些美好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
我上了大学后,离开家乡去了另一个城市。
这里的饺子味道和我家的不同,但仍然让我感到温馨。
在学校里,我也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们经常一起包饺子,一边聊天一边吃。
这让我感觉到自己拥有了一个温暖的团体。
现在,我已经工作了几年。
每到冬天,我仍然会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包饺子。
虽然我已经长大了,但在家人的身边,我仍然可以感受到从前的温馨和快乐。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身在何处,我和饺子之间的故事都将继续下去。
- 1 -。
散文:我与饺子的故事
我与饺子的故事
去外地读书,最不放心自己的是父母。
之前大抵知道,但也没有放在心上,总是觉得他们实在是过于小心了。
年岁日长,确愈为这种纯朴的亲情感动,本来和母亲僵化的感情也日渐缓和。
这也是我不曾料到的结果。
我嘴杂,也刁。
去山西到不会没有我吃的,不过细数起来爱吃的确实在很少。
馒头,饺子,馍夹菜,肉夹馍,合烙面,一百单八种面食倒是也给我吃了二三十样,却没有尝遍,以后来山西的日子只怕不多,这怕便会成了伴随我终生的遗憾。
他们的馒头大,实在,但是不甜,没有菜佐着吃,我是吃不下去的。
街边的馍夹菜里大多是夹着豆芽,土豆,胡萝卜,生菜之类,旁边放口锅,现炒,然后用锅铲在馍上划拉条口子,把菜放进去就可以吃了。
我嫌他菜做的不是很好吃,油烟味重,也实在不喜欢馍吸了菜汁之后的酸味,吃的便少了。
作肉夹馍,旁边放上一口大沙锅,里面煮着料好的猪肉,把肉剁碎,随你喜好放蒜、香菜、辣子,和馍夹菜一样的吃法,只是里面夹的是肉罢了,自然比较贵。
而且传说肉夹馍起源还比较早,从称呼上就能看出来,“肉夹馍”应该称为“肉夹于馍”这种吃法后来就慢慢演化成专有名词了。
饺子的历史就比较久了。
最近在春秋时期一处山东墓葬中出土过饺子,刚出土的时候还是比较清楚的,拍下了照片,像现在去看肯定是没有了的。
在三峡出土的一个厨俑,他的案上就有饺子,而且是花边饺子,在文献中我们只能追溯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有提到。
比较完整的饺子是出土在新疆吐鲁番,因为那里比较干燥,所以保存的比较完好,在一处唐代的墓葬里头,就有随葬的饺子。
和我们现在一模一样。
饺子在以前又有叫混沌,叫牢丸什么的,名目繁多。
在山西吃饺子,我还有过诸多不大愉快的经历。
我读书从来没有住过校,都是回家吃饭。
上大学真算得上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去就是四年。
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是新鲜的,但是也什么都不懂,在学校食堂里吃饭,不知道吃什么,一、二月后方才适应,也便随其他人随口胡吃起来。
中国大学食堂是众所周知的差,我只觉得食堂的厨师们做的菜实在是很酸,于是我专拣面食吃。
吃饺子很便宜,六块钱一斤,也就是一毛钱一个,这到我家其码要卖三毛的。
令我很惊讶的是,北方的饺子太小了,大约女人小指的两节指节的长短,真是如大一点的蒜瓣般。
而且他的招牌上写的“西安牛肉饺子”,我吃了一个之后可以确定这其实是“西安白菜饺子”或者“西安大葱肉末饺子”,于是我对西安的印象也随之恶劣起来,这个态度直到后来去了西安之后才有所转变,这是后话。
之后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吃饺子了。
学校外面自然会有饭店和网吧。
上网到中午不愿回去吃饭,于是就到旁边的小饭店凑合一顿,我住的是新校,在市郊,学校外面就是一个村子,店没有多少,大多是村民自己开的,很简陋,前店后家那种格式的。
多日没吃饺子,馋的很。
问老板有饺子吗,老板懒懒地回:要做。
我便让他快着点做,坐下一等便是半个小时,他大概连面都没有和好吧。
等他饺子包好以后,我实在是忍不住的问:你这是饺子?他说:是。
在我看来他做的是清汤,我们这边吃的一种如混沌的食物。
皮薄,馅少,形状四方,汤多。
虽然我知道饺子从前就叫混沌,但直到别人把饺子做成混沌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样的饺子,不是饺子。
饺子就要吃偃月行的,这是我的坚持。
饺子没有下锅便被我拦了下来,自然这次又没有吃成。
后来学校外面开了个饺子店,是对二十出头的夫妻开的。
我对它很抗拒,还是宿舍的人拉着去的,没想到他们的饺子做的还真不错,肉多菜少,实实在在。
他们包饺子的时候,是我们在这边吃着,他们在那边设个案板将一应食材皆放在案台上,边包饺子,边笑着看我们吃。
用一个大托盘将饺子馅盛起来,红色的肉馅点缀着绿色的葱花很好看。
碗是一般的蓝瓷海碗,如果是添饭的话,一碗就够了。
在碗里放上香菜,虾皮,鸡精,酱油醋,点上两滴香油,再浇上一瓢热汤,饺子就可以出锅了。
他们都是要半斤,就是三十个,我怕烫,自然吃的慢,却不想让他们等我,便只吃二十个,那时候人瘦,饭量也不大,二十个刚好够了,即便是之后饭量变大了,依然是二十个。
饺子很好吃,就是有点酸,我之前不大爱吃酸的东西。
吃的久了,回家吃饺子没有醋还有点不习惯的样子。
之后便在那里吃了整整一个月的饺子。
直到寒假回家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