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及措施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1. 引言地震是地球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地壳运动形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抗震性能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改进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改进设计,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抗震性能分析2.1 结构参数分析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
包括结构质量,基础形式,结构材料等。
这些参数将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仔细考虑这些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2 结构动力分析结构动力分析是抗震性能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数值模拟或物理试验等方法,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动力弹塑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等参数,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结构强度分析在抗震性能分析中,结构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评估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
强度分析涉及材料的强度、梁柱节点的强度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
3. 改进设计3.1 结构刚度改进提高结构的刚度是改进抗震性能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加固材料、增加支撑、增加结构横向刚度等手段,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这一改进设计方法在现有结构的加固和新结构的设计中都可以采用。
3.2 结构阻尼改进结构的阻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
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增加阻尼器、减震器等。
3.3 结构刚-柔组合设计刚-柔组合设计是结构抗震性能改进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结构中引入柔性元件,如剪切墙、剪力楼层等,与原有的刚性结构相结合,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发挥更好的抗震性能。
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设高楼大厦时,必须考虑预防地震破坏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是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1.地基加固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依赖于地基的稳固性。
为了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首先加固地基。
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铺筑等技术,建立稳固的地基。
2.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
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建筑高度应适当,建筑物高度应与地震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协调,以便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能够抵制各类自然灾害。
3.增加建筑物重量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抵御地震的能力,可以采用增加建筑物重量的方法。
建筑物重量较重时,更能够抵御地震。
4.加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
可以增加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条防振措施,采取指定的反震措施,改进楼层布局,并增加支撑和支撑体系等技术手段。
5.采用轻型材料
轻型材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机械性性能。
因此,对于地震活跃地区的建筑物,应采用轻型材料,如轻质钢结构、轻质混凝土等,减轻建筑物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构建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
采用合适的建筑高度、提高建筑物重量、增强建筑物柱子和墙体的稳固性、采用轻型材料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能力措施方法论文(共6篇)第1篇: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分析前言我国目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关建筑企业应把房屋1具体使用需求,对不同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功能区分,实现建筑结构资源与建筑功能的完美结合。
现阶段,我国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和复杂化,用户对于建筑物的使用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科学划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合理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建筑结构、建筑设计等相关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科学选型,做到既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又提高建筑物使用效率,又有效节约建筑建造和运营的有关成本和费用。
1.1.3充分考虑结构材料的特性和功能建筑结构的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就是选择建筑结构材料,要对相关材料的基本特性、材料的功能以及特点进行充分地分析,在建筑选型以及布置过程中充分分析建筑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好建筑结构。
现代建谓的水平承重结构,此类型的结构一般包含有无梁楼盖结构、密肋楼盖结构、肋形楼盖以及平板体系几种,而这些结构一个最大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增加楼层层数。
1.2.3下部结构的选型对于建筑物来说,特别是高层建筑,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基础选型,即下部结构。
此类结构选型的好坏,会对结构的安全、建筑工程的造价以及施工工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做好高层建筑的基础选型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常见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有以下几种,分别为:①柱下独立基础:此类基础适合用于层数较少,土质较好的框架结构。
地基为岩石地质时,则可以利用地錨在岩石上锚固好基础,要注意锚入长度≥40d。
②交叉梁基础:即双向为条形基础。
适用:层数不2够与第三抗震性能的水准相满足。
2.1.2地震作用下结构设计要求在多遇地震时,计算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以及复核结构变形时都要跟弹性设计要求相满足。
经弹性计算分析后可知,结构沿着主轴方向产生的振动形式相似,并且结构的振型、周期、位移形态以及量值都要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结构所具有的地震作用要能够跟高度分布进行响应:有效的质量系数跟楼层剪力的大小要相关的规范要求相满足,同时要确保剪力墙和连梁截面跟剪应力的控制要求、配筋都在合理范围内。
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方法概述:随着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方式,因其具有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等优势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相对于传统建筑,装配式建筑在抗震性能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缺陷。
本文旨在系统分析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法。
一、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现状1. 装配式建筑的特点装配式建筑是指通过工厂化生产将构件制造好后再现场组合拼装起来的一种建筑方式。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设计与生产,使得装配式建筑具有质量可控、工期短、环境友好等特点。
2. 抗震性能不足尽管装配式建筑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优势,但其抗震性能却因为其构造和连接方式等原因存在问题。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结构强度不足:某些组件材料强度不够,无法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要求;(2)连接方式不稳定:一些连接点的设计不合理,缺乏刚性连接,容易造成整个建筑体系的脆弱性增加;(3)整体稳定性差:装配式建筑由多个组件组成,缺乏整体抗侧向力的协同作用,容易出现局部破坏。
二、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分析1. 结构强度评估针对装配式建筑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问题,需要进行结构强度评估。
这包括通过计算和模拟方法对关键材料和构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地震标准要求对其进行评估。
如果发现存在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选择更高强度或更适合抗震需求的材料进行替换或增加。
2. 连接方式改进对于连接方式不稳定问题,可以通过改进连接设计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刚性连接:通过引入更牢固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提高组件之间的刚性联结;(2)增加连接节点的数量:在原有连接点基础上增加新的连接节点,提高整个建筑系统的稳定性;(3)优化连接节点设计:通过改变连接角度、形状和材质来提高连接点的稳定性。
3. 整体稳定性改进为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可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纵向和横向抗侧力支撑:在建筑结构中设置合理的抗侧力支撑系统,增强整体抗震能力;(2)优化构件组合方式:通过优化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作用,共同分担地震荷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摘要:单纯从结构形式和材料上看,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最好的,砖混是最差的,各种结构形式建造的房屋在合适的高度下,抗震的结果是一样的,就是不会那么容易垮塌。
就目前的震害调查结果看,砖混结构在满足规范要设计施工的情况下,大地震发生的时候也不会倒塌。
混凝土结构,和钢架构如果设计施工不合理仍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良好的场地,规则的平面立面是各种结构优良抗震性能发挥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结构抗震;钢结构;框架结构;木结构;砖混结构作者简介:魏嵩锜(1987-),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现工作于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助讲,研究方向:钢结构。
E-mail:76335621@1.引言对于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最直观的比对,可以参照相关规范对于各类结构型式的限高规定。
例如对于8度设防烈度,混凝土框架的最大适用高度为45米,混凝土剪力墙为100米,钢框架为90米,带支撑钢框架为200米,钢筒体为260米,配筋砌块砌体为30米,普通无筋砖砌体为18米。
简单的排序,可以粗略的认为:钢筒体>带支撑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钢框架>混凝土框架>配筋砌块砌体>普通无筋砖砌体[1]。
对于高层商品房市场,几乎没有钢结构,常见的就是混凝土剪力墙和混凝土框架剪力墙这两种。
这两种都差不多,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是带转换层的混凝土结构,比如底部几层是大商场,往上才是住宅。
这种带转换层的混凝土结构,由于存在转换层这个薄弱节点,抗震性能会打折扣。
对于多层商品房市场,常见的是砖混结构、混凝土框架和混凝土异形柱框架。
设计合理施工可靠的混凝土框架要比砖混好,但请注意,前提条件是混凝土结构必须是设计合理施工可靠的。
否则,还不如可靠的砖混结构。
汶川地震就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多层混凝土框架发生了梁柱核心区破坏、强梁弱柱破坏、甚至倒塌。
对于低层商品房,也就是连排别墅或者独栋别墅,一般都是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也有少部分是砖混结构的。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措施成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布局设计、基础处理、建筑加固等方面,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一、结构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矩。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局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分担地震作用并减小结构破坏的概率。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承重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承重框架结构能够通过框架的刚性分担地震力,而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面的刚性来抵抗地震作用。
对于低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此外,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几何形状,避免出现层间剪切效应和扭曲效应,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三、基础处理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承载层,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常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扩展基础、沉桩基础等。
其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计算基础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基础的质量,避免出现缺陷和工艺不良等问题,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四、建筑加固对于一些现有的老旧建筑,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抗震结构措施
抗震结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通过在建筑物结构中增加梁、柱、墙等的尺寸和数量,
增加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抗震能力。
2.增加水平连接:在建筑物的不同层之间增加水平连接,如剪力墙、抗剪墙、框
架连接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加固基础:对建筑物的基础进行加固,包括增加基础的尺寸、深度和强度,以
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4.增加抗震支撑:在建筑物的结构中增加抗震支撑,如钢支撑、混凝土墩等,以
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5.使用抗震材料:使用抗震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抗震钢筋等,以增加建筑物
的抗震能力。
6.加固连接部位:加固建筑物的连接部位,如梁柱节点、墙体连接等,以提高结
构的整体刚性和抗震性能。
7.安装防震装置:安装防震装置,如防震支座、减震器等,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
物的冲击和振动。
8.定期检测和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检测和维护,及时修复和强化可
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持续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抗震结构措施应该根据具体的建筑物类型、使用功能、地理环境和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抗震效果。
同时,抗震结构措施的实施应该符合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标准和规范,确保安全可靠。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76 –引言地震是破坏力较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若不足,就会使房屋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扩大人们的损失。
加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1.1 抗震设计问题。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这种震动对于建筑于地表的房屋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
要减小影响就应加强房屋的抗震设计。
但在当前的房屋设计中,无法对地震的能量以及方向进行预判,无法设计符合各种类型地震的防震设计。
在我国房屋地震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以减少自然尊重周期来规避地震带来的问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震设计。
1.2 填充墙设计问题。
房屋建筑的填充墙设计是确保房屋抗震能力的重点,对房屋的主体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房屋当中的填充墙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房屋的实际使用效果。
若房屋没有得到较好的填充墙设计,可能会减弱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使房屋更易受到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外部影响的破坏,出现开裂等问题。
在进行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材料也会对墙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地震带的房屋建设中如果没有做好填充墙设计,那么就会使房屋建筑不能达到应有的抗震效果。
1.3 高层设计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楼大厦在城市中越来越多,房屋建筑高度也越来越高,几十层几百层的高楼建筑拔地而起。
然而,当房屋建筑过高时,对于房屋的抗震设计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房屋建筑在建造时的材料大多是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在小型地震过程中并不会发生变形,在地震中以其独特的结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
当房屋建筑的楼层较高时,其抗震效果会逐渐被弱化。
而设计建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1]。
2 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2.1 地基的选择。
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地基时,应确保地基的性质一致。
建筑抗震技术措施提升建筑抗灾能力建筑抗震技术的提升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各种抗震技术措施不断涌现,为建筑物的抗灾能力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抗震技术措施,分析它们的原理和应用情况,以期增强人们对抗震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一、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一种通过吸收地震能量,降低建筑物受力的技术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减震器,它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振动幅度,减少结构受力。
减震器一般由阻尼器、弹簧等组成,通过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二、加固措施加固措施是指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常见的加固措施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钢结构加固和剪力墙加固等。
钢筋混凝土加固主要通过在原有结构中添加钢筋混凝土构件或者纤维增强材料,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钢结构加固则是在现有结构中加入一定数量的钢结构,在地震时分担原有结构的受力。
剪力墙加固是指在原有结构中添加剪力墙,增加结构的抗剪刚度,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三、合理布置和设计合理布置和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选址、平面布局和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影响因素,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冲击。
例如,在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活跃带和滑坡地带,选择地势较为平缓的区域。
在平面布局上,应合理分割建筑物,减小结构的跨度,并且设置合适的出口和疏散通道,以便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顺利撤离。
在结构设计上,应采用抗震设计规范,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和纵横向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四、监测和预警系统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一种能够及时监测地震活动并预测地震破坏程度的技术手段。
通过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可以实时记录地震数据,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预警。
一旦监测到地震活动,预警系统将通过声光、网络等方式向人们发出警报,提前预警,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技术的提升对于提升建筑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及措施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且震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我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地震灾区房屋建筑造成了极大破坏。
?地震灾区的建筑结构设防与不设防,震后结果大不一样。
要使工程建设能够减轻以至避免地震灾害,把握好抗震设计关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本文对建筑抗震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探索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进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一、引言
地震是人类在繁衍生息、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种可怕的自然灾害。
研究表明,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并且震害极其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专家预测及分析,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五个地震活跃期,频繁发生的地震灾害告诉我们,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
因此,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
二、我国抗震设计中的不足
我国以前规定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以前存在一定的问题。
该设防目标对甲类、乙类、丙类这三类重要性不同的建筑来说,并不都是恰当的。
这种笼统的设防目标也不符合当今国际上的“多层次,多水准形态控制目标”思想,这种多形态目标思想提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灵活采用多重形态
目标。
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我国建筑目前大多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二)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在第一次遭大震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
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4、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三)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1、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比如加强梁、柱端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符合规范要求。
2、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
3、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4、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四)、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
提高短柱的受压承载力可减小柱截面、提高剪跨比,从而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
(五)采用钢管混凝土柱
钢管混凝土是套箍混凝土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混凝土填入薄壁圆形钢管内形成的组合结构材料。
由于钢管内的混凝土受到钢管的侧向约束,使得混凝土处于三向受压状态,从而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极限压应变得到很大的提高,混凝土特别是高强混凝土的延性得到显著改善。
当选用了高强混凝土和合适的套箍指标后,柱子的承载力可大幅度提高。
四、抗震措施
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
展的方向。
主要的抗震措施有:
(一)选择有利场地。
由于场地因素引起的震害往往特别严重,因此,选择建筑场地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挑选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二)采用合理的建筑平立面。
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抗震能力强,在地震时不易破坏;反之,如果房屋体形不规则,平面上凸出凹进,立面上高低错落,在地震时容易产生震害。
建筑物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其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建筑布局简单合理,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三)提高结构的延性。
结构的延性可定义为结构在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
结构的延性反映了结构的变形能力,是防止在地震作用下倒塌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良好的延性有助于减小地震作用,吸收与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结构倒塌。
而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取决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大于剪切构件,构件弯曲屈服直至破坏所消耗的地震输入能量,也远远高于构件剪切破坏所消耗的能量。
因此,结构设计应力求避免构件的剪切破坏,争取更多的构件实现弯曲破坏。
始终遵循“强柱弱梁,强煎弱弯、强节点、弱锚固”原则。
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外一种稳定体系,致使结构的周期发生变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引起的共振效应。
(四)控制建筑高度及层数。
历次地震灾害证明,砌体建筑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其地震破坏就越严重。
因为建筑层数及高度值越大就意味着侧向地震作用就越大,同时也加大了建筑底部的倾覆力距。
因此在地震中,倾覆力矩过大使得底部墙体产生过大的压力和剪力而被破坏。
所以控制砌体结构高度及层数对减少地震灾害有很大的作用。
(五)合理采用抗震缝
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的构造缝叫做抗震缝。
抗震缝一般设置在结构变形的敏感部位,沿着房屋基础顶面全面设置,使得建筑分成若干刚度均匀的单元独立变形。
2010版抗震规范对缝宽要求更高:
对多层砌体结构抗震缝宽可采用50~100mm;对框架结构抗震缝宽最小为100mm,缝隙两侧结构必须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
装修后可完全隐藏抗震缝,对建筑功能影响较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建筑结构来说,良好的抗震性能一定来自于相对简单的体形,来自简单而直接的传力体系及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多道设防线,在地基和基础的设计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地基的变形对建筑的安全影响等。
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就能使地震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 龚思礼等.建筑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 李鸿晶,宗德玲.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
[4] 沈蒲生.楼盖结构设计原理[m].科学出版社.2003.12.
[5] 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张吉人.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9.
[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