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优质课省级
- 格式:pptx
- 大小:5.59 MB
- 文档页数:23
李白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李白的名篇,了解其背景和脉络。
2. 理解诗中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3. 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和语调,朗诵《将进酒》。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准备1. 课本中关于《将进酒》的诗词背景介绍和注释。
2. 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
3. PPT或黑板、粉笔。
4.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和《将进酒》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文字描述李白风华绝代的形象,激发学生对李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与预习(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本或课外阅读《将进酒》的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
3. 背景介绍和诗文导读(10分钟)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将进酒》的背景,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诗句或一个词语,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其含义、修辞手法以及对整首诗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5. 知识巩固,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分享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让学生针对李白的诗歌进行欣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展现李白的多样化艺术风格。
6. 朗诵表演(2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将进酒》。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和情感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调、表情和节奏来增强表演效果。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诗歌中的主题思想、意境和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将进酒》表达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或扩展思考,字数不限。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积极性和发言情况。
2. 评价学生的朗读表现,看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评价学生的写作作业,看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对《将进酒》的感悟和扩展思考。
《将进酒》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将进酒》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将进酒》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豪放奔放的个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理解友情、人生、命运等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将进酒》的诗意理解和情感体会。
2. 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李白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将进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中的豪放奔放,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将进酒》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进酒》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译文、鉴赏文章。
2. 学生准备:预习《将进酒》,了解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李白生平,引入《将进酒》的创作背景。
2. 诗句解析:分析诗文结构,讲解重点字词。
3. 修辞手法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音乐、图片等情境中,感受诗中的情感。
《将进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理解和解析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 掌握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5.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
2. 解释并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将进酒》原文及译文。
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复述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字和其作品《将进酒》,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Step 2:了解背景(10分钟)1. 分享《将进酒》的背景,诗歌背后的故事。
2. 介绍李白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成就。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 分段解读《将进酒》的诗句,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理解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力。
Step 4:朗读和鉴赏(20分钟)1. 请学生朗读《将进酒》,注重语音、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技巧和感情表达。
3. 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Step 5:创作与分享(25分钟)1.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力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3.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Step 6: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将进酒》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要求学生将创作的诗歌进行整理和润色,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进酒》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些诗歌的基本技巧和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将进酒》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不陌生而且初中学过《行路难》对他的豪放飘逸的特点有过感触,所以学生比较容易把握这首诗的感情特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导入】将进酒
一、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将进酒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以及背景知识。
2.理解并背诵《将进酒》诗歌的部分内容。
3.通过诗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正确发音,并理解诗歌中的意思。
3.通过诗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诗歌《将进酒》的内容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2.准备学生朗读和表演的课本。
3.准备相关的诗歌欣赏材料。
四、教学过程:A.导入:1.通过介绍《将进酒》这首诗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单介绍李白的背景,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2.展示一些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B.正文:1.分段教学:将《将进酒》分成若干段,每段理解和学习。
逐句分析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每段诗歌,注意语速、节奏和停顿。
让学生逐句跟读,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
3.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解读诗歌的情境和感情,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C.诗歌表演:1.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象,进行适当的动作和肢体表达。
2.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演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每个小组的表演形式多样化,可以使用道具、服装等。
D.诗歌欣赏:1.选择一些与《将进酒》主题相关的诗歌,并进行欣赏。
比如《赠汪伦》、《秋思》等其他李白的诗歌作品。
2.通过欣赏其他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他们对诗歌的结构、意境和艺术性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复习《将进酒》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并复述《将进酒》的部分内容。
《将进酒教案大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作者李白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将进酒》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3.通过朗读和朗诵《将进酒》,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分析;2.学生对于《将进酒》这首诗的准确把握和模仿;3.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探讨“酒”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1.课堂黑板、彩笔;2.复印的《将进酒》原文;3.课堂中华诗词鉴赏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一首古体诗是什么?是谁的作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喜好,大家进行分享和讨论。
2.教师出示李白的照片,向学生介绍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的杰出代表作品。
步骤二:诗歌赏析1.教师分发《将进酒》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一遍。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押韵形式。
3.教师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李白情感的表达和主题意义。
步骤三:情感表达1.教师将《将进酒》分成若干段落,每个段落指派一个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2.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诵,让学生模仿李白的语调和情感表达,达到流畅表达的目的。
步骤四:情感分享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诗中所展现的情感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表达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探讨“酒”的象征意义和李白通过诗歌所传递的哲理。
步骤五:创作活动1.教师提供一些关于酒的诗词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对“酒”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2.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进行小组分享,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
五、课堂总结: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古体诗的兴趣和热爱。
2.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重要词汇和表达,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将进酒》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理解“及时行乐”的思想,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诗歌的翻译与赏析。
(3)诗人情感变化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李白的相关图片,简介诗人的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典故,翻译诗句。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
4. 赏析与拓展:(1)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及时行乐”的理解。
(2)欣赏其他李白的诗歌,感受诗人的豪放风格。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将进酒》。
2. 写一篇关于《将进酒》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搜集其他李白的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歌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将进酒》优质课获奖课堂实录《将进酒》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耿文超此课例获得“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第一名“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在《必修五》学过了李白的《蜀道难》,初步领略了诗仙的才情。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多媒体展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选修文本第一课《将进酒》一起去欣赏“酒仙”的姿态,“诗仙”的风采!(板书:将进酒李白)师: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1.反复诵读,品鉴特色,体悟作者思想感情。
2.拓展延伸,分析比较,领略诗歌独特韵味。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慢慢品味,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先浅尝滋味,然后细细品味,最后通过拓展对比深入体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学习过程:浅味→品味→深味)师:“浅味”有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义,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的先把全诗朗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看看有哪些字音和词义还把握不准,待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
(“浅味”环节约十分钟)(多媒体展示“浅味”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通文义。
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师:好了,同学们都读完一遍了,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问题?生:“主人何为言少钱”中的“为”是读wéi还是wèi?师:我们先看“何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是“为什么”的意思。
师:那“为”是什么词性呢?生:介词。
师:对,是介词,“为”当介词讲时应怎样读呢?生:除了表被动时,其余读“wèi”。
生:“宴平乐”中的“乐”是读lè还是yuè?师:你可以看一下注释。
生:注释上说“宴平乐”是个地名,那应该读lè吧。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问题?没有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
请同学们看屏幕。
(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和词义)将进酒qiāng金樽zūn岑夫子cén钟鼓馔玉zhuàn恣欢谑zì xuè千金裘qiú师:找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并且解释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
《将进酒》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将进酒》。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豪放奔放的个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理解“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典故进行讲解。
3. 采用欣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1.2 提问:同学们对“将进酒”这个词语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人的豪放气息。
2.2 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3.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
4. 讲解分析4.1 教师针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进行讲解。
4.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5. 欣赏教学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7. 作业布置7.1 让学生背诵诗歌。
7.2 选择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将进酒教案语言一、教案概述教案名称:将进酒教案语言适用年级:初中、高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了解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他对生活的热情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教材教具:《将进酒》诗,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配有音频的《将进酒》诗朗诵视频三、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通过一段音频《将进酒》的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诗歌解读:a.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了解学生的感受。
b. 分析诗歌的结构,明确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c. 分段解读诗歌,从字面意思和抒发情感两方面解析李白的意图。
d.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探究其作用和效果。
e. 对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进行拆解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深意。
3. 诗歌赏析:a. 聆听音频朗读版的《将进酒》,感受诗歌诵读的节奏和情感。
b.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c.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朗诵、解读以及思考,共同挖掘诗歌的美。
d. 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4. 创作活动:a. 可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b. 学生可以选择诗歌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进行发挥,写一篇故事或作文。
c.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作,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展示:a. 学生集体汇报自己的创作成果,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能力。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对李白的欣赏和对诗歌的理解的重要性。
c. 通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朗读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
2. 通过学生的创作,可以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以及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延伸在进一步学习诗歌时,可以推荐其他优秀的古代或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探究,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