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导学案范文推荐2
- 格式:docx
- 大小:12.63 KB
- 文档页数:2
一. 教学目标1. 教育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对于曹禺名著《雷雨》一文的学习阅读,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中挖掘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2. 知识目标:(1)理解《雷雨》的天朝背景,了解保守和改革两种观点的冲突。
(2)掌握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展现出的思想、文化内涵。
(3)能够通过对于小说的理解来谈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二. 教学内容分析《雷雨》是曹禺著名的小说,首次发表于1934年,因其情节曲折、人物细腻、思想深刻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祝大夫因为身为大夫的身份,而遭到了光华医院院长的打压,他与院长的女儿尚小云相爱,但是他的妻子却也对小云产生了浓厚的嫉妒之情,在这个大家庭内,一场不可避免的变故即将发生。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雷雨》中饱含着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学生们的知识普及和思想塑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我们可以将此课程放置于高中语文初中段进行学习。
通过本话题的探究,学生们不仅可以对于古代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更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课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类文化发展史,提高学生对于文化发展的兴趣和热情。
三. 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演讲、讨论和问答等形式。
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思想碰撞,促进思想上的创新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过程分析1. 教学前: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利用语文课堂时间讨论阅读问题,让学生了解小说基本情节,为后续教学启蒙;2. 教学中:(1)背景介绍:老师根据《雷雨》的内容,简要介绍了小说的基本背景和情节,分析了小说中保守和改革两种观点的冲突。
让学生对小说的大致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
(2)人物剖析: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人物形象,对于人物形象进行剖析研究,从中了解人物性格、命运以及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态度和表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
2、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特点,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课题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看谁能够猜出谜底。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雷雨)2、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现象。
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讲解“雷”字)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1、小组内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组长考查生字认读,边读边组词。
3、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
(2)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
选出正确读音,打“√”。
蝉(cánchán)扑(būpū)垂(cuíchuí)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3、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雷雨来临前天空和身边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体会云层很厚很低的状态。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前一句强调了没有一丝风,表现出天气很闷热。
)(2)课件出示:忽然……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雷雨》优秀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雷雨》这部作品,该作品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雷雨》的第一幕,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该戏剧的情节、人物关系以及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戏剧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爱情的正确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雷雨交加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周朴园、鲁妈等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典型例句为例,分析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戏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作品背景2. 人物关系3. 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专制、自私、虚伪鲁妈:善良、忠诚、无奈4. 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雷雨》中其他人物形象,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阐述。
2. 答案:要求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合理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曹禺先生的其他作品,如《日出》、《原野》等,进一步了解曹禺先生的戏剧艺术。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雷雨》人物命运导学案《雷雨》是这位中国著名作家曹禺的经典之作,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本文将以《雷雨》中的人物命运为导向,探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如何受到家庭、社会和个人选择的影响。
一、家庭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雷雨》中,家庭是塑造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贾文纲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命运轨迹。
贾文纲出身贫寒,家庭条件拮据,但他卓越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在家庭中获得了尊重和地位的提升。
其次,对于贾文纲的妹妹贾丽英来说,她的婚姻选择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
贾丽英一开始嫁给了程砚秋,一个虚伪自私的男人,她的命运陷入困境。
后来,她选择离婚,重新嫁给了雷雨,一个真心对她好的人,最终找到了幸福,《雷雨》中的其他人物则因为不同的家庭背景而有着不同的命运。
二、社会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社会环境是《雷雨》中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时代背景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
作品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难。
贾文纲为了理想,选择了离开家庭,追求科学事业,最终取得了成功。
其次,社会阶层对命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贾文纲虽然出身贫寒,但通过自身努力跻身于知识分子的行列,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程砚秋则因为出身富贵,享受特权,却陷入了迷茫和道德沦丧的命运。
三、个人选择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雷雨》中,个人的选择也是决定命运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文纲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贾丽英则选择了离婚,并重新嫁给了雷雨,她的勇气和决心改变了她的命运,获得了幸福。
另一方面,程砚秋由于个人的选择错误,追求虚荣和利益,最终堕入深渊,命运多舛。
综上所述,《雷雨》中的人物命运受到了家庭、社会和个人选择的影响。
家庭背景决定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物的生活状态,而个人选择则直接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走向。
通过对《雷雨》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物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高考名著阅读之《雷雨》《哈姆莱特》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他企图借英国国王之手杀死王子哈姆莱特,可见其。
克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的东西——王冠、野心和王后。
克劳狄斯的性格体现出现代人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3.波洛涅斯(奥菲莉亚和雷欧提斯的父亲,丹麦总理)他是个的奸臣形象,喜欢,愚蠢却自认聪明,被哈姆莱特误杀。
老国王一死,时局扭转,他看出哈姆雷特即将失势,便阻止女儿与他交往。
在儿子的教导上,虽然显示出他的,但他对儿子的爱也表现得很有趣。
4.乔特鲁德(哈姆莱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具有双重性格,或者说,乔特鲁德是一个圆形人物。
一方面,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可见其;另一方面,在儿子面前,她永远是一个的母亲形象,比如没有向克劳狄斯告密,在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担。
她死于替哈姆莱特喝下波洛涅斯调制的毒酒有双重意味:对罪责的承担和对罪恶的忏悔。
5.奥菲莉娅奥菲莉娅。
奥菲莉娅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
奥菲莉娅,一个单纯美丽的少女。
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她因爱情而脆弱,因而驯服与无知。
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
在盛放之际凋零,奥菲莉娅——夭折的玫瑰。
三、命题猜测(1)试比较《哈姆莱特》和《窦娥冤》浪漫主义手法的使用。
《哈姆莱特》中鬼魂出现,超出自然力量,类似于中国的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的手法。
这一手法固然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悲怨之重,说明仅仅靠人的力量无法惩恶扬善。
(2)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的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片段,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及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5.教时:一教时【重难点简析】1.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 作者说《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雷雨之夜,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就是当年23岁的曹禺创作的四幕话剧《雷雨》的结局。
那么今天,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1.【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
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
《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第1篇】雷雨教学目标:1、随文认识生字“户、扑”,借图像认识“蝉”字,借字义理解识记“压、垂”字。
指导正确书写“垂”字。
2、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3、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4、能找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哪些景色发生了变化,并借助关键词说出景色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找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哪些景色发生了变化,并借助关键词说出景色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积累词语今天早上一出门,我就发现地面湿漉漉的,原来昨晚一场小雨悄悄地降临了。
恰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描写雨的词语。
课件出示:“蒙蒙细雨,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电闪雷鸣。
”你认为哪些词语适合描述这场小雨呢?词语也是有情感的,描写小雨的词我朗读时声音要——轻些,语气要——柔些,读一读。
剩下的词语你认为是描写的哪一种雨(雷雨、暴雨),也请你读出雷雨、暴雨的气势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16课雷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理清课文顺序雷雨又叫雷阵雨,它来得急,去得快。
1.这篇课文是怎样描写雷雨的呢?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排火车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下雨时的景色。
3.互相正音。
课件出示句子“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
”指生读“户”,带调读。
出示词语“窗户”,注意户在这里读轻声,齐读。
注意生字在词语中读音的变化再读这句话。
4.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下雨时的景色呢?课文的4-6自然段描写了雷雨正在下,我们用三个字来概括,板书:雷雨中那课文的1-3自然段描写了雷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我们同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板书:雷雨前。
7、8自然段用哪三个字来概括呢?板书:“雷雨后”提醒学生说完整的话。
三.学习“雷雨前”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它会有很多变化。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学习要点:1.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诵读剧本台词的基本技巧3.了解剧情,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4.能尝试评价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进入戏剧单元,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照《雷雨》(选场)简析戏剧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主要异同。
例:1.相同点: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
(台词)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2.相同点: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二、进入本课,板书课题:雷雨(曹禺)。
介绍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参考资料】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起,均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三、分析剧中人物关系1.结合剧本选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清人物关系周朴园(矿主,资本家)鲁侍萍(鲁贵之妻,曾经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周萍(鲁侍萍长子,周家大少爷)鲁大海(周朴园、鲁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周冲(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爷)鲁四凤(鲁贵、鲁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繁漪(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续娶之妻)鲁贵(鲁侍萍现任丈夫,在周公馆当男仆)2.教师结合全剧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2 《雷雨(节选)》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潜台词),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剧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学法指导】解读、鉴赏、分析学习流程【自主预习】【知识链接】1.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
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冲突,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5)戏剧鉴赏方法::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2.作者简介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3.《雷雨》的创作背景:《雷雨》创作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918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热潮,曹禺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和图文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垂”字的书写。
观察日记的写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挂图、播放器、自制蜘蛛网。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两组词语,谁会读?蒙蒙细雨倾盆大雨春雨绵绵狂风暴雨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描写雨的)板书:雨。
2、是啊,雨是有脾气的,它时而温柔,时而暴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雨会是什么脾气呢?你们听,它来了!(播放雷雨声音)这是什么雨?板书:雷。
二、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yāluàn chn chuí hóng黑压压乱摆黑沉沉垂头丧气彩虹táo zhī zhūzhan yuachán逃走了蜘蛛一阵大风越来越亮蝉三、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问问下面的小鱼。
2、边读边划分自然段,让学生把课文划分成三个部分。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第二课时:一、复习生词,导入新课:1、学生齐读生字词。
2、播放课文朗读。
二、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一)、研读“雷雨前”:1、朗读1-3自然段,出示挂图1:同学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乌云、树、蝉2、比较2、3自然段,和1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想象2、3自然段)——树被大风吹得乱摆,蜘蛛赶紧逃走了,电闪雷鸣。
3、分析重点语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黑沉沉”写出了乌云的多、厚。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也一声不叫。
”强调没有一丝风,形容天气很闷。
——“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雷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包括戏剧冲突、人物形象、戏剧语言等。
2、理清《雷雨》的情节结构,分析剧中的人物关系。
3、深入理解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悲剧。
4、品味《雷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雷雨》的戏剧冲突,理解其社会意义。
(2)剖析周朴园、繁漪、鲁侍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
2、难点(1)探究《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三、知识链接1、戏剧常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要素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和人物形象。
戏剧冲突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的核心。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要求个性化、动作化、口语化。
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2、作者简介曹禺(1910 年 9 月 24 日—1996 年 12 月 13 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
他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预习指导1、通读《雷雨》剧本,了解故事梗概。
2、标记出剧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找出剧中的矛盾冲突,并思考其产生的原因。
五、文本解读1、情节结构《雷雨》的情节紧凑,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故事发生在一天时间内,地点集中在周公馆和鲁家。
通过三十年前的旧事和现在的矛盾交织,展现了两个家庭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命运的悲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
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
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Real happiness is internal, and it can only be found in the human mind.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雷雨》优秀教案5篇《雷雨》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2.生字词卡片.第一课时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朗读感悟,理清文脉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雷雨》优秀教案篇2【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两张(课文插图)。
【多媒体】1、音响效果:电闪雷鸣和雨声。
2、PPT读读抄抄中的三句话,带点的字用红色。
《雷雨》导学案《雷雨》是蔡崇达创作的话剧作品,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上海滩上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婚姻危机为主线,展现了封建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冲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通过对《雷雨》这部作品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思考人性、道德与现实的关系。
一、作品背景《雷雨》是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创作的,当时正值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风气也日益浮躁。
蔡崇达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了《雷雨》,力图揭示上层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作品中反映了人们对于权力、金钱、爱情的欲望和追求,以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与黑暗。
二、主要人物《雷雨》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他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思想观念。
主要人物包括了梁启超、陶晶莹、吕紫骅、吕思明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梁启超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陶晶莹是一个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新女性,吕紫骅是一个被权力和金钱蒙蔽双眼的富家子弟,吕思明则是一个内心矛盾、追求真爱的少年。
三、情节分析《雷雨》的情节曲折离奇,扣人心弦。
故事发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象征着人物内心的不安和挣扎。
梁启超和陶晶莹之间的爱情,吕思明的命运抉择,吕紫骅的权力欲望,这些情节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在面对现实时的选择与抉择。
四、主题思想《雷雨》虽然以婚姻危机为主线,但其实质是在探讨人性、道德和现实的关系。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计,揭示了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联系,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挣扎与追求。
作品呼吁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正的幸福与理想。
五、启示意义《雷雨》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对《雷雨》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与道德的复杂性,思考现代社会中的权力与利益、爱情与婚姻、道德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雷雨》导学案一一、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剧作家、戏剧教育家。
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显示表演才能,并首次以“曹禺”的笔名发表了小说《今宵酒醒何处》。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作品,深为古希腊悲剧作家及莎士比亚等人的剧作所吸引。
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文化大革命”中,曹禺遭到迫害,被迫搁笔。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
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此后他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北京人》(1940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等剧作,并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
二、了解背景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
《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三、知识链接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课题雷雨(节选)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欣赏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影或话剧《雷雨》视频。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注释①中与课文有关的情节,通读课文,组织看话剧《雷雨》的录像,了解故事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或观看录像,要求学生明确课文中出现的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
二、导入新课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板书课题《雷雨》及作者曹禺)三、戏剧常识介绍(简单)补充说明几个名词术语: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雷雨教学设计及意图(优秀范文六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雨教学设计及意图(优秀范文六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雷雨教学设计及意图(优秀范文六篇)》。
第一篇:雷雨教案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雷雨》导学案范文推荐2
【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2.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
3.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预习案
一、查资料,了解戏剧常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__________。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__________,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_____(如《雷雨》)、______(如《白毛女》)、_______(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________(如《等待戈多》)、________(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_______(如《屈原》)、______(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_______(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________(如《威尼斯商人》)、_______(如《白毛女》)。
二、把握情节:
1、课外阅读《雷雨》全剧,了解故事梗概。
2、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