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7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当今社会,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人物数不胜数,像张海迪、吴运铎、邰丽华……在中国古代,同样不乏励志楷模,有的人在某一领域的贡献甚至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1:孙膑在古代残疾人群中,肢体残疾比双目失明的要多,其中以下肢残疾所占比例最大,古汉语中的“跛”、“瘸”、“躄”、“痿”、“蹶”等字,皆指下肢有残疾。
在古代,腿脚不便的名人不少。
如献出著名宝玉“和氏璧”的卞和,就是一位双脚皆失的残疾人。
卞和致残为后天原因。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在荆山上伐薪时,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但此二王不识货,卞和因此被先后砍去左脚和右脚,此即“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说。
幸好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
卞和被砍去双脚,这叫受“刖刑”。
刖刑是古代的酷刑之一,入“五刑”之列,另外四种刑法是“墨”、“劓”、“宫”、“大辟”。
刖刑又称剕刑,轻者砍单脚,重者去双脚。
在古代下肢残疾名人中,又以先秦时期最多,这是因为当时流行刖刑。
此刑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滥用到了顶点,以齐景公主政时的齐国来说,当时市场上最贵的是假肢,最便宜的是鞋子,这就是“踊贵屦贱”典故的由来,也是齐景公当年滥用刖刑所造成社会悲剧的直接反映。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生前便曾被魏国人“刖”过。
但他没有屈服于命运,后得到齐国田忌的信任,多次设奇谋指挥军队,打败了当年另一对手、军事家庞涓率领的魏军,逼杀庞涓。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为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成绩非常优秀。
之后,庞涓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他自思本事不及孙膑,设下毒计,把孙膑骗请到魏国,谗言害之。
昏庸的魏惠王把孙膑办了罪,在他脸上刺字,还剜去了他的两块膝盖骨,此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上“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的记载。
中外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十大残疾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身体的某种肢体或功能的缺陷而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无论是生活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他们生存的艰难情况远远大于身体健全的正常人。
但历史上也不乏发愤自强的残疾人,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给后世带来丰硕的成果,他们的事迹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下面列出给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十大残疾人。
(注:排名不分先后)1、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残疾程度:★★★史学成就:★★★★★2、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残疾程度:★★★★史学成就:★★★★3、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
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
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
残疾程度:★★★★艺术成就:★★★★4、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
中外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十大残疾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身体的某种肢体或功能的缺陷而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无论是生活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他们生存的艰难情况远远大于身体健全的正常人。
但历史上也不乏发愤自强的残疾人,他们的成就举世瞩目,给后世带来丰硕的成果,他们的事迹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下面列出给人类历史做出巨大贡献的十大残疾人。
(注:排名不分先后)1、司马迁,字子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残疾程度:★★★史学成就:★★★★★2、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残疾程度:★★★★史学成就:★★★★3、师旷,字子野,山西洪洞人,春秋时著名乐师。
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
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
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
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庄子齐物论》说师旷“甚知音律”。
残疾程度:★★★★艺术成就:★★★★4、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
残疾人成功的名人事迹随着世界对于残障群体的认知和尊重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展现出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
以下是关于残疾人成功的名人事迹:1.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斯蒂芬·霍金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导致他几乎完全瘫痪。
然而,他并没有被困在残疾的束缚中,而是通过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他的《时间简史》一书是畅销书,并且成为了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对于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海伦·凯勒(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是一位美国女作家和演说家,她患有双重残疾,失去了视力和听力。
但她的身体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她的志向和努力,她利用自己余下的感觉,比如触觉来和人沟通。
她在优秀的教育人员安妮·沙利文的指导下,取得了优秀的学业成绩,并且成为一名教育家和人道主义者。
3.小泽一郎(Ichiro Ozawa)小泽一郎是一位日本政治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后首相大选中表现最出色的领导人之一。
但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被诊断出了肝硬化和后天性肢体瘫痪。
尽管他的残疾会影响他的身体能力,但他依然以强烈的意志力和毅力来超越这些困难,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政治家。
4.贾里特·麦克哈利(Jaret Reddick)贾里特·麦克哈利是美国的一名摇滚歌手,他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强迫症。
他的教育和社交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他通过音乐和表演来发泄情感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最终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5.特里·福克斯(Terry Fox)特里·福克斯是加拿大残疾运动员和慈善家,他患有骨癌,一次截肢的手术使他失去了一条腿。
但他并没有放弃奔跑梦想,反而在1980年开始了一项名为“跑步马拉松”的慈善活动,旨在为癌症研究筹集资金。
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8个一、华罗庚华罗庚,1928年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
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二、孙膑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三、罗斯福1921年8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
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富兰克林·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行走和站立能力。
他用以疗病的佐治亚温泉被众人称之为“笑声震天的地方”,在康复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大量阅读书籍,其中有不少传记和历史著作。
1928年,在罗斯福夫人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州长竞选而险胜,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四、贝德里赫·斯美塔那1874年不幸耳聋,继续坚持创作,写了大量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由六部独立交响诗组成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斯美塔那从50岁起饱受耳聋折磨,并因此引发了精神疾病。
1884年5月12日于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逝世,终年六十岁。
五、徐白仑徐白仑先生原是北京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1971年失明后,在学习盲文的过程中,与盲校的教师和盲孩子结下深厚友情。
在康克清女士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为盲孩子提供精神食粮。
六、张海迪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没有沉沦,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历史上“身残志坚”的典型人物及事迹1、孙膑战国时齐国人,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
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孙膑取代他的位置,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
魏惠王大怒,处以膑刑,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后,他指挥过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此战役庞涓智穷兵败,自杀而死。
),著作有《孙膑兵法》传于后世。
2、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伟大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受了宫刑还写出《史记》这部巨著,是我国古代历史中身残志坚的典范。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年轻时期曾经游历四方,增长见闻,为日后的文风形成和史记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后随汉武帝封禅泰山,并参与了黄河抗洪。
父亲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掌管天文与历史。
汉武帝晚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
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或受“腐刑”。
司马迁因为考虑到《史记》尚未完成,因而选择了宫刑,他发愤著书,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用了14年时间完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伟大著作。
《史记》这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史书。
鲁迅先生曾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中国当代保尔”张海迪80年代,一个光辉的名字--张海迪,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张海迪的事迹到处传颂,海迪精神到处弘扬。
这位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而不向命运之神屈服的姑娘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80年代的新雷锋”。
张海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例以下是一些古今中外身残志坚的人物事例:1. 霍金:著名物理学家,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但他凭借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提出了黑洞辐射理论等重大贡献,成为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 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他在39岁被诊断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担任公职并成功连任四届,领导美国人民度过大萧条和二战。
3. 罗斯福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尽管她经历了丈夫的外遇和女儿早逝等打击,但她依然坚强地投身于社会活动,成为联合国人权宣言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4. 张海迪: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但她以惊人的毅力和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我与地坛》等,成为中国残疾人的楷模。
5.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被处以宫刑。
但他忍受屈辱,历时十三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6. 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在19个月大时因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华学会了读写和说话,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文学士学位的盲聋人。
7.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因耳疾逐渐失去听力。
然而,他依然坚持创作,为世界留下了《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等不朽的音乐作品。
以上这些人物都展现了身残志坚的精神风貌。
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没有选择放弃或逃避,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战胜它们。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生命、勇敢追求梦想、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十大身残志坚人物事例50字
十大身残志坚人物事例如下:
1.邓超明:双腿残疾的邓超明,成为聋哑无隆碍沟通的模范,通过坚强的毅力和努力,荣获多项奖项,成为身残志坚的杰出代表。
2.朱启南:身息肌肉萎缩症的朱启南,坚持创作,成为享誉世界的残疾诗人,书写着坚强的人生故事。
3.李嘉诚:生来眼视力残疾,李嘉诚凭着卓越的商业头脑,创办香港长江集团,成为全球商界的传奇人物。
4.卡雷尔·阿普尔:生来没有四肢的卡雷尔·阿普尔,凭借坚韧的意志,成为国际知名的足球运动员,演绎了人生奇迹。
5.李承:被称为朝鲜莫扎特的李承,天生聋哑,却以卓越的音乐才华,成为受人尊敬的音乐家。
6.霍金: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霍金,通过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彰显身残志坚的力量。
7.刘奇:双目失明的刘奇,创办了听见希望公益组织,致力于为视障人士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8.郭晶:因车祸致残的郭晶,凭借顽强的毅力,成为残奥会金牌得主,书写了一段属于她的奋斗传奇。
9.尤克里克:失去双臂的尤克里克,通过脚尖创作,成为著名的越南画家,为身残志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0.王坚:脊髓损伤致残的王坚,以出色的编程技能,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展现了身残志坚的科技智慧。
古今中外的成功残疾人事例残疾人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吗?不是的,他们往往比正常人更加努力、更加刻苦。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事例篇1:张海迪的故事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
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事例篇2:桑兰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桑兰,出生于1981年2月,浙江宁波人,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曾在全国性运动会上获得跳马冠军。
到今天为止,坚强的桑兰已经笑着度过了6年的轮椅时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
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
身残志坚的人物素材
以下是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素材:
1. 霍金 - 英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他在21岁时被诊断出患
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但他以奇迹般的毅力和创造力,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产生了多项重要的成果。
2. 孟非 - 中国著名主持人和作家,他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脑瘫,
但通过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他成功地进入了媒体行业,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幽默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3. 玛丽•弗朗西斯•斯特拉特 - 美国大学教师和作家,患有多发
性硬化症(MS),但她以其坚强的意志和幽默感而闻名,通
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启发他人。
4. 阿玛兰 - 法国划船运动员,他在事故中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
然而,他没有放弃运动梦想,通过自己设计和制造的特殊划船器械,参加了多个国际划船比赛,并获得了多个奖项。
5. 王士龙 - 中国残疾人羽毛球运动员,他出生时患有先天性腐
肉骨症,患有多种身体障碍。
然而,他通过坚持不懈地训练和努力,在残奥会上多次荣获金牌,并成为了中国羽毛球界的传奇人物。
这些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克服了身体的残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了身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今中外成功的残疾人》的内容,具体内容:人有千差万别,有高矮肥瘦美丑之分,没有谁一定比谁高贵,谁比谁低下。
只要能够在自己生活的领域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用的"废人",每个人都可拥有完美的人生。
我精心为大家...人有千差万别,有高矮肥瘦美丑之分,没有谁一定比谁高贵,谁比谁低下。
只要能够在自己生活的领域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用的"废人",每个人都可拥有完美的人生。
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
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2008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
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
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
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
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
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
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
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
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牺牲学业,照顾妈妈。
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
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
2003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
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
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
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
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2004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2005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2006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
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
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
《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篇2横跨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之间河流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个地地道道的机械工程奇迹。
1883年,富有创造精神的工程师约翰罗布林,雄心勃勃地意欲着手这座雄伟大桥的设计。
然而桥梁专家们却劝他趁早放弃这个天方夜谭般的计划。
罗布林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很有前途的工程师,确信大桥可以建成。
父子俩构思着建桥的方案,琢磨着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和障碍。
他们设法说服银行家投资该项目,之后他们怀着无可遏止的激情和无比旺盛的精力,组织工程队,开始施工建造他们的大桥。
然而大桥开工仅几个月,施工现场就发生了灾难性的事故。
约翰罗布林在事故中不幸身亡。
华盛顿的大脑严重受伤,无法讲话也不能走路了。
谁都以为这项工程会因此而泡汤,因为只有罗布林父子才知道如何把这座大桥建成。
然而尽管华盛顿罗布林丧失了活动和说话的能力,他的思维还同以往一样敏锐。
一天他躺在病床上,忽然一闪念想出一种能和别人进行交流的密码。
他惟一能动的是一根手指,于是他就用那根手指敲击他妻子的手臂,通过这种密码方式由妻子把他的设计和意图转达给仍在建桥的工程师们。
整整13年,华盛顿就这样用一根手指发号施令,直到雄伟壮观的布鲁克林大桥最终落成。
篇3如果将人的身体比作笼子,郑卫宁就像是一只关不住的鸟,自小的生理病痛折磨他,困住他;生活的苦难折损他,仿佛老天都看衰他,但这一切都阻碍不了他,去飞翔。
借着互联网的翅膀,他将最初只有5名残疾人的"残友",发展成世界级的残疾人高科技就业平台,让3700名残疾人过上了全新的、有尊严的生活。
他用自己的一生,带着残疾人朋友活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不选择死,就好好活"喜欢泰戈尔的这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如果颠倒其中两个字变成: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那这句诗就突然多了分大胸怀、大气度。
一个人若能这样活在世上,多难的路不能被轻松走过?"——郑卫宁1955年,郑卫宁出生在一个有着家族遗传病史的家庭,外公舅舅都患血友病。
郑卫宁未能幸免,"我妈给我喂奶,我喝着喝着突然满口鲜血,她就知道,这又是个血友病孩子。
"因患血友病,他从小就被告知不能摔跤、不能磕磕碰碰,也丧失了学走路的机会。
13岁之前,他都只能坐地爬行。
因行动不便,郑卫宁不曾走进学堂,他只能看哥哥姐姐的书自己揣摩。
之后文革十年,让他彻底失去入学机会。
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他的双腿开始萎缩,最后残疾。
1995年,为了能让郑卫宁安全输上含有凝血因子的新鲜血浆,72岁的老母亲带着他来到当时唯一实行义务献血的深圳。
为摆脱内心空虚,郑卫宁不停读书,上电大,学完中文后继续学法律、学企业管理,但仍难以找到出路,那段时间他几度抑郁,三次试图自杀。
在家人的劝说和鼓励下,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准备为有价值的人生"放手一搏"。
接触网络,创办残友"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而互联网就是属于残疾人看向外界的窗户。
"——郑卫宁90年代末,网络在国内逐渐兴起,郑卫宁也开始接触互联网,结果令他欣喜若狂。
"血友病让我感染了丙肝,国内的治疗方法不起作用。
后来我竟在网络上搜索到了台湾一位名医撰写的关于治疗丙肝的资料。
"他发现足不出户也能做许多事。
1997年,他找到另外四位残疾朋友,在家里成立了"残友"。
血友病、肌肉萎缩、侏儒、脊椎重残又如何?这家以软件开发制作起家的公司里,每一位员工都是意志坚毅之人。
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砥砺拼搏,"残友"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有1台电脑、5位工作者的"小作坊",已成为一个拥有33家社会企业,1家基金会和11家社会组织的大型公益社企平台。
2012年9月10日,一场以"感恩奉献,自助助人"为主题的CMMI 5级评估成果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业界无数人的目光,这也标志着残友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小企业。
一般公司都希望员工能够 "以企业为家",而残友人是真的把公司当成家,因为这里有家一样的温暖。
残友公司实行工作和生活一体化制度,员工大部分在内部过着集体生活。
公司不仅专门雇人每天为员工洗衣服;还有专门人员为员工制作"员工妈妈菜";此外,公司卫生间淋浴龙头下放有坐椅,残疾员工可以盘坐洗澡。
转身告别,残而无憾" 我一生最美好时光,是我和你成为残友!当你深处绝境、或罹患重疾,对人生无能为力。
我们打造了残友,只为尊严与快乐。
如今,已无法选择回程,只能面对已造成的挑战。
蹒跚同行在美丽畸岖的小路上、我和你......"——郑卫宁50岁是血友病人的生命极限,而今已58岁的郑卫宁被称为医学上的奇迹,但晚期糖尿病、晚期丙肝等重大疾病接踵而来,他不知道明天还在不在,所以开始着手"去郑卫宁化"。
第一步就是"裸捐"成立基金会。
2009年,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成立,郑卫宁同时以遗嘱形式将残友集团中90%的个人股份和各分公司51%的个人股份,及"残友"和"郑卫宁"的驰名商标品牌价值等,通过律师公证全捐给郑卫宁慈善基金会,让基金会控股企业,实现企业收益通过基金会决策,为残疾人员工提供生活及长期服务和保障。
2011年,他辞掉了自己所有的职务和头衔。
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至今未接受捐赠,因为郑卫宁希望"这个平台是为每一个残疾人创造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
在残友集团,95%的工作人员都是残疾人,有些残疾人员工因病在工作三五年之后就有可能面临死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样的员工在残友工作几年,他(她)不能工作后的有生之年,都可以从残友领到工作期间的最高工资额,直至去世。
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我们降生时老天的不公平有时候是为了考验我们降生后是否拥有获得他眷顾的资格,如果我们一味只会埋怨它的不公平,不会改变自身的缺陷,那么又有什么资格去埋怨他呢?又有什么资格去获得他的眷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