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易混同(近)音字、词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20
初一语文词语辨析技巧语文学习中,词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词语的辨析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常常会出现混淆或者不准确使用的情况。
因此,掌握一些词语辨析的技巧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非常必要。
本文将从词语辨析的角度出发,介绍初一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常见技巧。
一、辨析同音词1. 同音词是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可能是同一个字,也可能是不同的字。
在初一语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同音词,如“苦”和“酷”,“发”和“法”,“长”和“常”等等。
在辨析这些同音词时,我们可以从语境、词义等方面来进行区分。
例如,在句子中使用“酷”更多指代“酷炫”、“酷毙”等意思,而“苦”则更多表示“辛苦”、“苦涩”等含义。
2. 同音字是指发音相同的字,如“蜡”和“辣”,“易”和“亿”等。
辨析同音字时最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具体含义。
例如,“蜡”在蜡烛、蜡烛状等语境下,表示一种物质;而在“蜡烛的火焰摇曳着”这样的句子中,则表示光或火焰。
二、辨析近义词1. 近义词是指意义相近但又有不同的词语,如“美丽”和“漂亮”,“喜欢”和“爱”,“快乐”和“愉快”等。
辨析近义词时,要通过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来确定使用哪个词语。
例如,“美丽”强调美的程度和视觉上的享受,而“漂亮”则更多指人的外表和整体感觉。
2.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的词语,如“骑”和“乘”,“看”和“瞧”等。
辨析同义词时,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使用场景和语气的不同。
例如,“骑”适用于骑自行车、骑马等乘坐动物或类似的交通工具,而“乘”则更常用于乘坐交通工具或类似的载具。
三、辨析近音词1. 近音词是指在发音上相近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如“胡同”和“湖泊”,“童话”和“痛哭”等。
辨析近音词时,可以通过关注词语的语境和应用场景来判断具体含义。
例如,“胡同”指代小巷或街巷,而“湖泊”则表示较大的水体。
2. 近音字是指在发音上相近但意义不同的字,如“劝”和“券”,“装”和“庄”等。
初中语文易错字词归纳总结在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是学生们重要的一门学科,而学好语文,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还需要对常见的易错字词进行归纳总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语文中常见的易错字词,帮助大家深入理解和记忆。
一、同音字1. 针 vs 真这是一个经常容易混淆的同音字组合。
针字指的是缝补衣物的针状器具,而真字则是表示事物实际的真相。
当我们写作时,应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使用的字。
2. 汽 vs 奇汽字指的是蒸汽和汽车,而奇字则是表示奇特、罕见的意思。
在语文中,同样要注意根据语境来选择正确的字。
二、近义词、反义词1. 实际 vs 现实实际和现实在意思上都与实际情况有关,但是实际更偏重于真实、具体的情况,而现实则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
2. 维持 vs 保持维持和保持在意思上都有保持某种状态的意思,但是用法上有所区别。
维持更侧重于继续保持原有的状态或状况,而保持则更偏重于持续维持某种状态。
三、多音字1. 重 vs 冲重字有多种读音,比如“重量”读zhòng,“重视”读zhòng。
“冲”字也有两种读音,比如“冲击”读chōng,“冲洗”读chòng。
学生在书写和阅读时应结合上下文确定正确的读音。
四、易混淆字1. 纪念 vs 纪年纪念指的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或者某个人而开展的活动,而纪年则是通过年号来标记历史事件的发生。
2. 创造 vs 创作创造指的是创立、发明新的事物,而创作则是指创造艺术作品,比如写诗、画画等。
五、易错用词1. 了 vs 了解了字是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了解则是指对某个事物的了解、理解。
2. 逗 vs 读逗字是指引起笑的意思,而读则是指通过视觉获取信息,阅读。
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掌握了常见的易错字词,就能避免许多错误和困惑。
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注意,通过课文、练习和阅读来加深对这些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起来,初中语文易错字词主要包括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和易混淆字。
初中语文易混同(近)音词辨析1、包含——里面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2、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不可缺少,动词。
如:煤和铁是工业上所必需的原料。
3、辨明——辨别清楚。
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4、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能带宾语。
如:变换位子;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地或奇异地变化。
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5、不和——不和睦。
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
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作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这一事件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来往。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利。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的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文字(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采”与“彩”“采”与“彩”这两个同音字,字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淆。
书报刊上常常“采”与“彩”不分,造成用词错误,如把“光彩”写成“光采”,“喝彩”写成“喝采”,“风采”写成“风彩”等等。
要区别“采”与“彩”,关键在于辨清这两个同音字的字义。
“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态、神情和精神境界,如神采、风采、文采、神采奕奕、风采动人、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
中考易错题系列语文篇掌握常见易混淆字词的辨析技巧中考易错题系列语文篇掌握常见易混淆字词的辨析技巧语文学科作为中考的重点科目之一,常常出现一些易混淆字词的辨析题。
正确辨析常见易混淆字词不仅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易混淆字词的辨析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备战中考。
一、"什么"和"什么样""什么"是用来代替事物的特征、状态或性质的疑问代词,而"什么样"是询问事物的形状、样子、外表特征的疑问代词。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使用哪个词。
例如,“这是什么?”表示询问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这是什么样的花?”则是询问事物的形状或外表特征。
二、"使"和"让""使"和"让"都表示引起或导致某种结果,但"使"侧重通过非人力的手段来实现某种效果,强调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让"则侧重通过人力手段使某人或某事发生某种变化,强调被动性和委婉性。
例如,“她的努力使家人感到自豪。
”中的"使"强调她的努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我让他明天来见我。
”中的"让"则表达了我希望他能来的意愿。
三、"又"和"再""又"和"再"都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的重复发生,但在使用上有所区别。
"又"表示的是同一个动作或行为又一次发生,常用于表示连续或紧接着的动作;而"再"强调的是在前面某个动作或行为之后再次进行相同的动作或行为,表示间隔或间隔一段时间后的重复。
例如,“他又犯了错误。
”中的"又"表示连续的犯错行为,“明天再来一次。
词语辨析与用法初中生必备词语知识点总结词语辨析是指在写作、口语交流中正确、准确地选择和使用相似或相近的词语,以表达出准确的意义和语境。
对于初中生来说,良好的词语辨析能力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些初中生必备的词语辨析知识点,并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用法和例句。
一、同音异义词1. 于、与:表示“和”、“跟”时,通常使用“与”;表示“在…时间点时”、“在…的时候”时,通常使用“于”。
例如:她与我是朋友。
我们订好了于明天见面。
2. 把、吧:表示“将某物放置到某地”的意思时,使用“把”;表示感叹或请求时,使用“吧”。
例如:请把这本书放在书架上。
好吧,请你帮个忙吧。
3. 知、智:表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时,使用“知”;表示智慧和能力时,使用“智”。
例如:他对历史知之甚详。
他智商很高。
4. 金、今:表示重要的信息或质量上乘时,使用“金”;表示时间上的现在时刻时,使用“今”。
例如:这是一项金奖。
今天天气真好。
5. 得、地、得:表示程度或方式时,使用“得”;表示地点时,使用“地”;表示助动词时,使用“的”。
例如:他跑得很快。
她在公园里玩得很开心。
我喜欢吃的东西很多。
二、近义词1. 反义词: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
例如:好-坏、高-低、快-慢2. 同义词:表示意义相近的词语。
例如:骄傲-自豪、漂亮-美丽、友好-亲切3. 近义词:表示意义相似但有细微差别的词语。
例如:快乐-愉快、困难-艰巨、学习-研究三、常用搭配1. 良好的搭配:使词语组合起来更准确、地道。
例如:深刻的印象、高兴的笑容、勤奋的学生2. 错误的搭配:容易出现搭配错误的词语组合。
例如:蓝色的花、生动的时间、辛苦的笑容四、固定短语1. 每日一句:表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例句。
例如:每日一句:奋发图强,努力学习。
2. 名言警句:表示一些著名人物的经典语句。
例如:名言警句:“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五、正确用法示例1. 以为、认为:表示过程中思考获得结论时,使用“以为”;表示某人某事的评价或看法时,使用“认为”。
初中语文词语知识点梳理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学习词语知识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和丰富的词汇量对学生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词义辨析、词语搭配和词语分类等角度对初中语文词语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词义辨析1. 同音词的辨析同音词是指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容易引起混淆。
例如“洗涤”和“析”、“整”和“正”之间的混淆。
在使用这类词语时要注意语境的不同和词义的区别,确保语句表达的准确和清晰。
2. 近义词的辨析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但用法有所区别的词语,如“温暖”和“炽热”之间的区别。
学生需要理解近义词的细微差别,正确运用它们,以丰富文章的表达力。
3. 反义词的辨析反义词是指意思相对相反的词语,如“开心”和“难过”之间的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反义词的概念和用法,能够准确把握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二、词语搭配1. 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是指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用法,如“美丽的花朵”、“丰富的知识”等。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搭配,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句子的表达能力。
2.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是指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如“读书”、“写字”等。
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能够运用它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 副词和动词的搭配副词和动词的搭配是指副词修饰动词的用法,如“认真学习”、“轻轻地走”等。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副词和动词的搭配,以准确地表达动作的方式和程度。
三、词语分类1. 词性分类根据词的意义和用法的不同,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等。
学生需要理解每种词性的特点和用法,能够正确判断词的类别,从而准确运用词语。
2. 词义分类根据词义的不同,词可以分为多义词和单义词。
多义词指一个词有多个不同的意思,如“手”可以指人的手也可以指钟表指针;单义词指一个词只有一个意思,如“书本”指印刷的纸质资料。
初中语文知识点常见易混点剖析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知识点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知识点的混淆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学习和应用中出现疑惑和错误。
因此,对于这些常见的易混点,我们需要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词义混淆1. 同音词和近义词区别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同音词和近义词。
例如,“洛阳”和“骆驼”,“扑灭”和“熄灭”等。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仔细辨别词义及上下文含义,避免混淆使用。
2. 反义词和近义词区别有些单词既有相似词义的近义词,又有相反词义的反义词。
例如,“贫瘠”和“富饶”,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截然相反。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用法和语境辨别这些词的确切含义,避免混淆使用。
二、语法混淆1. 主谓一致主语与谓语要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在复数主语的情况下容易混淆。
例如,“你们喜欢玩王者荣耀吗?”“是”或“不是”,应该根据“你们”这个复数主语来选择谓语动词的形式。
2. 动宾搭配动宾搭配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搭配关系。
例如,“喝奶”和“喝水”。
在使用动词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动宾搭配关系,选择正确的宾语,避免混淆。
三、文学常识混淆1. 作品和作者混淆在学习文学常识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作品和作者的混淆。
例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而不是林则徐。
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和作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混淆。
2. 人物和角色混淆在阅读小说或戏剧时,我们容易将人物和角色混淆。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虚构的角色,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我们需要明确人物和角色之间的区别,避免混淆。
四、修辞手法混淆1.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在描述的时候,我们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通过明喻来形容事物,拟人则是赋予非人事物以人的特征。
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来选择使用。
2. 描写和抒情的区别描写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描绘,而抒情是对主观感情的表达。
在写作时,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描写或抒情,避免混淆。
七年级语文易错字词知识点在语文学习中,易错字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是如此。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易错字词并加以纠正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我在七年级语文学习中掌握的易错字词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音近字1.那和哪那和哪都读“nà”,但区别在于那是指离说话人较远的地方或物,而哪是指离说话人较近的地方或物,可以通过上下文加以判断。
2.捏和聂捏读“niē”,表示用手指轻轻地掐;聂读“niè”,表示姓氏。
3.弓和公弓读“gōng”,表示一种武器;公读“gōng”,表示一种身份、职位或某些动物的名称。
4.补和捕补读“bǔ”,表示修补、补偿之意;捕读“bǔ”,表示捕捉、捉住之意。
5.醋和促醋读“cù”,表示一种调味品;促读“cù”,表示催促、促进之意。
6.倒和导倒读“dǎo”,表示举起或者翻转等动作;导读“dǎo”,表示指引、引导之意。
7.胡和糊胡读“hú”,表示姓氏或者无序、慌乱的状态;糊读“hú”,表示沾满、变味等含义。
8.戏和细戏读“xì”,表示表演、玩耍之意;细读“xì”,表示小、详细之意。
二、音形近字1.尘和辰尘读“chén”,表示空气中的灰尘;辰读“chén”,表示时间的一个单位。
2.宿和秀宿读“xiǔ”,表示居住地;秀读“xiù”,表示美丽、出类拔萃等含义。
3.颁和班颁读“bān”,表示授予某种奖品或者官职;班读“bān”,表示组织、把握之意。
4.绿和缕绿读“lǜ”,表示颜色名称;缕读“lǚ”,表示数量之意。
5.赊和舌赊读“shē”,表示向别人借钱之意;舌读“shé”,表示一种器官或者用舌头做某些动作。
三、易混淆词1.别和白别读“bié”,表示离开或避开的意思;白读“bái”,表示颜色或表示某种状态的含义。
2.忙和盲忙读“máng”,表示匆忙、忙碌的意思;盲读“máng”,表示眼睛看不见的状态。
中考中的常用同音词和近义词知识点归纳与总结对于中考来说,同音词和近义词是一个常见的考点,考察学生的语义辨析和词语运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同音词和近义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考中常见的同音词和近义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同音词的归纳与总结1. 铅(qiān)与钱(qián)铅(qiān)是一种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笔芯等。
而钱(qián)指的是一种货币单位,用于交换和交易。
这两个词的发音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
2. 软(ruǎn)与润(rùn)软(ruǎn)表示物体柔软的性质,如软绵绵的棉被。
润(rùn)则表示物体表面光滑、湿润的状态,如肌肤润滑。
3. 断(duàn)与短(duǎn)断(duàn)表示中断、折断、失去联系等含义,如断电、断绝关系。
短(duǎn)则表示垂直方向上的长度不长,相对于长来说。
4. 轻(qīng)与倾(qīng)轻(qīng)表示重量轻,相对于重来说。
倾(qīng)则表示向一侧倾斜,或表示对某人或某物倾向、青睐。
5. 笔(bǐ)与鼻(bí)笔(bǐ)指的是用来书写的工具。
鼻(bí)指的是人和动物上面的呼吸器官。
二、近义词的归纳与总结1. 开心与快乐开心与快乐都表示心情愉快。
开心侧重于对具体事情的感觉,快乐侧重于对整体生活的感受,如开心看到一只小猫,快乐度过一个假期。
2. 学习与研究学习和研究都表示对知识的探索与获取。
学习侧重于系统的学习过程,而研究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3. 父亲与爸爸父亲和爸爸都是指父亲这一角色,但父亲更加正式,爸爸更加亲切、通俗。
4. 聪明与机智聪明和机智都表示智力上的灵敏与敏锐。
聪明侧重于对某个领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机智则强调对问题的灵活应对能力。
5. 删除与消除删除和消除都表示去除、清除的意思。
删除侧重于从文件、信息中去除某个部分,消除则侧重于将某种力量或影响彻底清除。
现代汉语中极易混淆的同(近)音词集锦(一)A1、“哀号”与“哀嚎”:哀号——悲哀地号哭。
也作哀嚎。
哀嚎——①悲哀地嚎叫。
如:野狼~。
②同“哀号”。
2、“哀痛”与“哀恸”:哀痛——悲伤;悲痛。
如:~欲绝。
哀恸——极为悲痛。
如:周总理逝世,举世~。
3、“傲视”与“傲世”:傲视——傲慢地看待。
如:~万物。
傲世——傲视当世和世人。
如:恃才~。
B1、“必须”与“必需”: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如:学习~刻苦。
②加强命令语气。
如:你~来。
【注意】:“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必需——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
如:生活日用~品。
2、“毕命”与“毙命”:毕命——<书>结束生命(多指横死)。
如:他~于车轮之下。
毙命——丧命(多含贬义)。
如:被击中歹徒,当场~。
C1、“出仕”与“出世”:出仕——<书>出任官职。
如:归隐不久,他又被请~,官复原职。
出世——①出生。
如:那时你还没有~。
②产生。
如:旧体制灭亡,新体制~。
③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如:~思想。
④指高出人世。
如:横空~。
2、“处事”与“处世”:处事——处理事务。
如:~严肃。
处世——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相处。
如:~为人。
3、“处置”与“处治”:处置——①处理。
如:~失当。
②发落;惩治。
如:依法~。
处治——处分;惩治。
如:严加~。
4、“出现”与“出线”:出现——显露出来;产生出来。
如:网络文学中~了许多优秀作品。
出线——在分阶段进行的比赛里,参赛的人员或团体取得参加下一阶段比赛的资格,叫做出线。
如:经过激烈争夺,我国女排力挫各国对手,顺利在半决赛中~。
5、“出手”与“出首”:出手——①卖出货物(多用于倒把、变卖等);脱手。
如:货物急等~。
②拿出来。
如:~就给5000。
③指袖子的长短。
④开始做某件事情时表现出的本领。
如:~不凡。
⑤打出手。
出首——①检举、告发别人的犯罪行为。
②自首(多见于早期白话)。
E“遏止” 与“遏制”:遏止——用力阻止。
初中语文易混同(近)音词辨析1、包含——里面含有。
如:这段话包含好几层意思。
包涵——请人原谅。
如:请多包涵。
2、必须——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能愿动词。
如:学习必须刻苦。
②表示加强命令语气,副词。
如:你必须离去。
必需——一定要、不可缺少,动词。
如:煤和铁是工业上所必需的原料。
3、辨明——辨别清楚。
如:辨明方向,辨明是非。
辩明——分辩清楚;辩论清楚。
如:这场论争已辩明事理。
4、变换——只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能带宾语。
如:变换位子;适应季节的变换。
变幻——是事物的形式或内容不规则地或奇异地变化。
不能带宾语。
如:风云变幻;情绪变幻无常。
5、不和——不和睦。
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
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作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这一事件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来往。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利。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别有用心的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文字(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采”与“彩”“采”与“彩”这两个同音字,字义有明显区别,不能混淆。
书报刊上常常“采”与“彩”不分,造成用词错误,如把“光彩”写成“光采”,“喝彩”写成“喝采”,“风采”写成“风彩”等等。
要区别“采”与“彩”,关键在于辨清这两个同音字的字义。
“采”主要表示人的容貌、姿态、神情和精神境界,如神采、风采、文采、神采奕奕、风采动人、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
“彩”则主要表示颜色,在与颜色有关的词里,都用“彩”,如色彩、彩云、彩虹、五彩缤纷等。
“剪彩”“张灯结彩”中的“彩”都指彩色的丝绸之类;“彩礼”指订婚用的各色财物。
“彩”有时不表现色彩,如精彩、多姿多彩,是表示出色、多样的意思。
还有“喝彩”表示称赞、夸奖的欢呼声:“挂彩”表示负伤流血:“彩排”表示演员化装排练,这些词中的“彩”都不直接表示颜色。
“光彩”本意表示颜色、光泽,后常用来表示光荣的意思。
11、“长”与“常”“长”与“常”音相同,且都可表示时间长,因此书报刊上经常出现混用的现象。
“长”指两点之间距离长,与“短”相对,既指时间也指空间。
如长河、长途、长空、长年、长期、长跑、长篇、长卷、长寿、长眠、长逝等,都是指时间或空间“长”的意思。
而擅长、一技之长、长于书画等,是表示特长、长处和优点。
“常”却不与“短”相对,它对时间长的表示是:时常、经常、常常。
如常来常往、常受表扬,表示时常;常备不懈、常川往来,表示经常。
主持日常工作的,如常务副市长,日常即经常。
这里要注意,“常年”与“长年”的词义和用法的不同,应加以区别。
“常年”指终年、长期,如山顶常年积雪、解放军常年驻守边疆。
而“长年”常与“累月”组成词组,长年累月表示经历很多岁月。
12、“担”与“耽”“眈”“担”与“耽”同音,义不同,不能混淆。
要正确使用这两个同音字,必须辨清它们的字义。
“担”有两层意思:一是用肩挑,如担水、担柴:二是担负、承担,如担保、担待、担当、担负、担任、担心、担忧等。
“耽”的词义主要是迟延、停留、拖延,如耽误、耽搁,也作沉溺、入迷解,如耽于幻想。
“耽”与“眈”是同音字,字义不同,但形较接近,容易混淆,如将“虎视眈眈”误写为“虎视耽耽”。
“眈眈”形容眼睛注视,所以要用目字偏旁。
13、“度”与“渡”“度”与“渡”音同而词义有明显区别,报刊上常常误用。
仅在标题上出现的例子就不少,如《欢渡国庆节》、《初渡老人节》,还有《XX渡假村建成》《X X航线喜渡X周年》等,都把“度”错成“渡”,要人们在水中“渡”假过节,岂非笑话。
也有的报刊把“渡关”“过渡”错写成“度关”“过度”。
其实,要准确运用“度”与“渡”并不难,只要分清两字的字义即可。
“度”,指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如度日、度年、度假、度命、度活等。
“渡”,却是指与空间相关的概念,说明从这里到那里,从此岸到彼岸。
如渡口、渡头、渡船、渡轮、渡槽、渡河、渡海、过渡、渡过难关、远渡重洋等。
应注意“普度众生”的“度”作度化与超度解,故不宜用“渡”。
14、“分”与“份”“分”与“份”音同而宇义不同,容易混淆。
“分”在读fēn 时,表示分离、分别、分布、分寸、分红、分析等意思,这时不会和“份”混用,但“分”在读fèn时,就容易和“份”混淆,引起误用。
在报刊上常看到:“过份”“缘份”“份量”“份内”“份外”“看在朋友的份上”等等,这些“份”都用错了,应该用“分”才对。
“分”和“份”所表示的意思不同,一般不能通用。
“分”在读fèn时,表示的意思大体上有:①表示物质成分,如水分、盐分、糖分等:②表示重量,如分量超重、分量不足等;③表示不同身份、职业,如工人成分、农民成分等;④表示工作上本分以内或以外的事,如分内事、分外事;⑤表示格外的意思,如分外高兴、分外明亮等;③表示职责和权限,如守本分、太过分、恰如其分等;①表示属于一定阶级、阶层和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先进分子、落后分子、不法分子等。
“份”表示的意思大体有:①表示行政区域和年月,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等;②表示量词,如一份报纸、一份礼品、一份账单等;③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如股份、有我的一份等。
“分”和“份”也有通用的地方,如“成分”与“成份”,“身份”与“身分”均通用,用首选词型“成分”“身份”为好。
15 、“含”与“涵”“含”与“涵”这对同音字,义相近又有区别,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如不加辨析,就会造成同音混用的差错。
“含”与“涵”都有包含、包容的意思,但用法不尽相同。
“含蓄”与“涵蓄”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选词型“含蓄”;“含义”与“涵义”也通用,但一般都用首选词型“含义”。
反映概念的内容,称“内涵”;某一事物包括、包容的内容,称“涵盖”,这里都只能用“涵”。
表示人能控制情绪的修养功夭叫“涵养”,与此有关的“涵容”“包涵”“海涵”等,不能用“含”。
若表示内藏而不外露的,如含笑、含羞、含悲、含泪、含怒、含恨、含冤、含苞欲放等,只能用“含”,不能用“涵”。
应注意,包含与包涵,两个词常常误用,包含意为里面含有,包涵一般用于客套,表示请人原谅。
16 、“慌”与“惶”“慌”与“惶”这两个近音字,义相近,有时可以通用,但存在细微差别,需要辨清不同用法,不能混用。
“慌”意为慌张,常用词语有惊慌、心慌、恐慌、慌促、慌乱、慌忙、慌神、慌手慌脚等。
“惶”意为恐惧,常用词有惶恐、惊惶、惶惶、惶惑、惶遽、惶然、惶惊等。
这里惊慌与惊惶、恐慌与惶恐可以通用,其他均不能通用。
由于紧张、着急或担忧而心慌、慌张、慌手慌脚,都不能用“惶”。
人心惶惶、惶惶不可终日,都是指恐惧不安的心情,惶惑是指疑惑恐惧,这里也不能用“慌”。
17 、“即”与“既”“即”与“既”这两个近音字,其实字义和用法均有区别。
一般情况下不会用错,但作连词用时,就不大容易分辨,以致书报刊上往往会混淆。
“即”表示靠近,如若即若离;又表示临时,如即兴赋诗;也表示当下,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还当就、就是、就着讲,如一触即发、非此即彼、即景生情等。
在表达上述意思时,“即”与“既”不会混用,问题出在“即使”与“既然”“既而”的用法上。
“即使”作为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如即使你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即便”“即或”“即若”,也表示“即使”的意思。
“既然”作连词用,用在上半句话,下半句往往和副词“就、也、还”相连,如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
“既是”同“既然”,如既是他不愿意,那就算了。
“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上句所说的情况发生之后,如既而雨霁,欣然登山。
“即使”可用“就是”代替,“既然”“既是”“既而”均不能用“就是”代替。
18 、“记”与“纪”“记”与“纪”这两个字,音相同,义也相近,有时还可以通用,所以书报刊上常常会混淆。
一般说来,“记”的使用范围广,如记得、记分、记工、记功、记挂、记过、记恨、记号、记取、记事、记诵、记性、记叙、记忆、记账、记载等。
“纪”的使用范围较小,如纪纲、纪律、纪元、纪年、纪传等。
“记”和“纪”有时也可以通用,如纪念和记念、记录和纪录、纪要和记要。
所谓通用,即是说用了哪个都不算错,但不等于说可以任意使用。
人们在习惯上,是加以区别的。
如“纪念”不用“记”;“会议记录”不用“纪”,而“纪录片”就不用“记”;“会议纪要”“纪实文学”又不用“记”。
这是约定俗成的。
例如,书名、文章名均用“记”,如日记、笔记、传记、游记;而记载旅行的文章,却称之为“纪行”,不能用“记行”。
“游记”和“纪行”意思差不多,用词有分工,不能混用。
19 、“捡”与“拣”“捡”与“拣”这两个字音同,部首也相同,因此,书报刊上时常混用,其实它们的字义有明显的区别。
“捡”表示拾取的意思,如捡东西、捡破烂、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等。
“捡”可用“拾”来代替,有捡拾、拾取、拾荒、拾物等词。
“拣”表示挑选、选择的意思,如拣选、拣择、挑肥拣瘦、挑三拣四等。
“拣”不表示拾取的意思,所以不能用“捡”或“拾”代替,不能说“挑肥捡瘦”或“挑肥拾瘦”。
20 、“决”与“绝”“决”与“绝”这两个字同音而又字义相近,有时所表示的意思不易分清,所以在书报刊上常常混淆而误用。
该用“决”时,用了“绝”字,如“绝不同意”;该用“绝”时,却用了“诀”,如“决无此事”。
区别“决”与“绝”的用法,关键在于:“决”作为副词用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如决不退缩、决无异言、决无例外、决没有好下场等;“绝”作为副词用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如绝对正确、绝没有错、绝无此事、绝非偶然、绝不相同等。
两者所表示的意思是有差异的,不能混淆。
比如“绝不同意、绝不动摇、绝不等闲视之”都误用了“绝”,本意是“坚决”,应用“决”而不能用“绝”。
“决无此事、决无次品、决没恶意”,本意是“绝对”“完全”没有的意思,所以应用“绝”而不能用“决”。
此外,“绝”还表示极、最的意思,如我们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好的、这位艺术家的技艺绝高、他的比喻绝妙等。
21 、“兰”“蓝”“篮”“兰”“蓝”“篮”音同,义不同,是不能混用的。
“兰”指兰花、兰草,不表示颜色,该用“兰”不能用“蓝”。
“蓝”指颜色,如蓝色、蓝晶晶等,又如感光后变成蓝色的图纸叫“蓝图”,著作所根据的底本称“蓝本”。
“兰”“蓝”也作姓氏,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