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线景观中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以东疆港岸线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29.82 KB
- 文档页数:5
海岸线景观中人工与自然的融合——以东疆港岸线为例
摘要:天津港东疆港区为浅海滩涂人工围海造陆形成的半岛式陆地,总面积约 30km2 作为东疆港区域的海岸线,在设计中进一步探讨了海岸线空间的历史文化沿革与环境意义,通过项目背景对海岸线的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如何营造生态环境景观等相关理论,形成了海岸线景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的中心理念,营造体现现代化城市繁忙中的舒适、生态、自然的海岸景观空间。以对今后海岸线景观的建设开发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海岸线景观设计;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融合;东疆港;海岸线
引言:
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公共空间,是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空间。海岸线的景观设计需要将艺术品与环境中的坡地、堤岸、台地等环境改造工程相结[1],其景观建设要以公共性、多样性、尊重自然为原则[2] [3],同时需要考虑滨海区土壤盐碱、潮汐、海风等因素对园林景观的影响[4],通过海岸线边界景观元素、道路景观元素、节点景观元素、及其它公用设施等元素进行景观设计[5],以生态保护、营造公共空间和融入人文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控制滨海岸线空间形态与景观架构,使得岸线资源共享,人与自然共融,最终形成人工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6]。
1、地域简介
按照天津市的发展的总体规划,天津港东疆港区要在 21 世纪建成“碧海蓝天”的新港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保障作用至关重要,东疆港是天津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临用定新河口,南邻天津新港主航道,西邻规划反“F”航道,为吹填式造陆形成的浅海半岛式港区。东疆港南北长约 10 公里,东西宽 3 公里,陆域面积为 30 平方公里。东疆港区分为码头作 业区、物流加工区、港口综合配套服务区“三大区域”,具有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物流加工、商务贸易、生活居住、休闲旅游五大功能。
随着国际化港口贸易发展,周边规划的逐步实施,东疆港的经济影响力越发明显,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海岸线也成为了东疆建设的重点。夏季游玩人数年年攀升。海岸线成为了商业、居住与娱乐的关相互结合的区域,为带动海岸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过度作用。
2、运用融合理念指导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应比较全面,但影响设计的因素比较多,如造价、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了景观设计中的创意,为了迎合项目简洁、大气、清新、舒适、生态的要求,突出繁荣的海岸城市的设计初衷,打造出现代化城市繁忙中的舒适、生态、自然的海岸景观空间。
2.1 空间尺度
海岸线西侧为地产项目,其建筑规划采用瑞典马尔默风格与布局,最大限度的将公共空间进行相互的渗透,与建筑之间在功能和形式高度统一,充分体现海岸是建筑与海洋的一个过渡,最大限度的拉近建筑与海洋的关系,使其更加融合。通过对人在休闲旅游中步行五分钟和 300 米疲劳感的考证,通过这一科学的数据,对整体规划了多个岸线空间,由不同主题作为每个空间的过渡点。游人的视觉和游行动线会根据设计中的节点,自然生态湿地区、文化体验区、阳光浴场、海洋概念雕塑、观海栈桥五个主题空间。通过对海浪在自然界中的形态深化出的铺装样式,从而形成石材铺装将多个主题空间将近一公里的海岸有序连接在一起,打造出跌宕起伏的空间序列效果,步入并感受不同的海岸文化,打造出既有变化又统一的活力岸线。
2.2 针对盐碱问题的设计
海岸景观设计也和自然形成的海岸存在明显的差异,再设计中也会存在局限性,例如由于吹填后自然沉降问题,人工吹填盐土上绿化成活率,防波堤不能很好融入景观,这些都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而作为海岸线周边的海洋物种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性,退潮后滩涂面积广阔且平坦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中的可以利用的优势。所以设计中综合考虑结合现状,观察现状优势利用好现状,才能在设计完成后拉近人与海洋的距离,成为设计师手中的人工生态的岸线景观。
人工岛为海底淤泥吹填沉积形成,由于海水的平均含盐量为 35g/L 而且土壤是长期浸泡,土壤中的含盐量非常高,远超了植物的耐盐极限,再加上阳光强度高、海风强烈并偶尔伴有风暴潮,在这样环境下选择适合天津地区耐盐碱植物尤为重要,而且植物下方换种植土、淋层、排盐排碱也是利于植物生长的处理方式,并且需要充分利用市政雨水口的排水。在滩涂区域可以有规划梯度种植碱蓬、大米草、芦苇等耐盐碱植物,形成有颜色有层次的生态湿地区域。而在广场中由于风势较大,植物的选择上以白蜡、国槐、臭椿等耐盐碱乔木搭配耐盐碱灌木与地被植物。同时步行木栈道的设计使游客具有亲近大海和感受海洋文化的机会,人与景观、大海融为一体。
耐盐碱植物表
乔木 国槐、法桐、白蜡、栾树、臭椿、紫花泡桐、三倍体毛白杨、皂角、刺槐
灌木 柽柳、金银木、紫穗槐、枸杞、地肤、黄刺玫、西府海棠、金焰绣线菊、火炬树
地被 鸢尾、马蔺、丛生福禄考、大滨菊、千屈菜、鸢尾草本类
草本类 大米草、碱茅、狼尾草、芦苇、芦竹、细叶芒
草野牛草 坪
其他 盐地碱蓬、旱伞草、美人蕉
2.3 海洋魅力的营造
除了植物方面,现场泥滩平整坚实,泥滩距防波堤标高相差 1.5 米,在退潮后该片区域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拾贝壳、 螃蟹等,该片区域也是让游客可以感受大海魅力,近距离了解海洋物种的景观节点,可增设入海平台,提供给了游客进入泥滩的通道,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除了让游客可以在退潮时步入滩涂,更希望游客可以走入海洋感受大海的宽广,“观海栈桥”的设置提供给了游客一种方式,而且他也改变了防波堤单一呆板的形式,观海长廊与海洋广场的连接增加岸线的层次,在层次的变化中将人与海洋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营造一个富有人气的环境。在广场家具和设施的色彩方面采用浅色系中选取,包括灯饰、垃圾桶、标识、休闲座椅等,通过与地面铺装颜色间的对比反差,做到天轻地重突出海洋的纹理的铺装,是游客能更好的感受到海洋主题的广场氛围。
结语
衡量一个优秀的滨水岸线的设计,应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导,符合地域性和业态需求,营造带有地方文化色彩和故事场景的区域景观带,能够辅助到提高城市形象。古人靠海是为了生活,现在的我们靠海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们能够了解海洋、感受海洋的魅力、体会到海洋的宽广,而我们应该利用设计让游客不仅仅可以看到海,而是通过赶海、生态建设、亲水互动来感受和体验到海洋魅力,宣扬出地域文化,形成天津滨水海岸的特色,做到人与自然融合,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董晟.与自然融合的海岸线景观设计[J].公共艺术,2015(6):100-101. [2]王可帆.潮汕地区海岸线景观设计心得[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9).
[3]丁亚慧.自然的融合与超越——海蚀海岸线公共艺术景观设计方法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12):76-78.
[4]黎琼茹.都市舞台.金梦海湾——秦皇岛西浴场景观规划设计[C]//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2013 年会论文集(上册).2013.
[5]王璞婧,许大为,焦守丽.城市滨海道路景观塑造[J].低温建筑技术,2010,
32(11):23-24.
[6]王建国,方立,陈宇,等.海口滨海岸线城市设计探索[J].规划师,2003,
19(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