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贻俊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网状青斑验案1则
- 格式:pdf
- 大小:181.71 KB
- 文档页数:2
名老中医梁秀清家传秘方一个真正的民间名老中医,以善治癌症而名扬遐迩(远近)!1.清骨散治疗骨蒸潮热痨瘵:当归三十克地骨皮五十克丹皮二十麦冬六十克滑石三十克山药三十克黄芩二十克厚朴二十克,共研细末,每次五克,一天两次,开水冲服。
此方妙用滑石粉,使内热从小便而出,故除热速度快。
2.锁阳散治疗遗精,有梦无梦均可治疗:锁阳二百五十克龙骨牡蛎各一百克黄芩二百五十克覆盆子一百五十克仙灵脾六十克花粉一百二十克甘草六十克。
共研细末,每次十克一天两次,开水冲服。
3.瞿麦散治疗下肢浮肿:瞿麦猪苓泽泻牛膝薏仁白术滑石海金沙香附,为末冲服。
头面浮肿一壶汗,下肢浮肿利水泉。
4.治疗头面浮肿方:苏叶柴胡各一百二十克羌活四十五可藁本黄芩蝉衣栀子荆芥穗各三十克,研末冲服,葱白水送下。
5.治疗闪腰岔气方:麻黄荆芥木香五灵脂等分共研末,每次六克,葱白莲藕汤送下。
6.僵蜈散治疗坐骨神经痛:僵虫三十克蜈蚣三条条土元三十克荆芥穗(炒黑)十五克酸枣仁十四个秦艽九十克研末冲服。
7.治疗肩周炎方:秦艽四十五克桂枝僵虫金银花红花各三十克丹参防风十五克为末,冲服,用桑枝枣树枝榆树枝煎水送服。
8.荨麻疹:当归苍术连翘羌活蝉衣柴胡黄芩厚朴,细谷糠冲服。
9.鸡爪风:全虫蜈蚣佛手朱砂乌蛇琥珀僵虫防风为末冲服。
10.鹤膝风外治方:黄腊六十克香油三十克红花十五克苦矾十五克外贴。
11.淤血经闭方:吴茱萸赤芍各六十克三棱莪术红花苏木桃仁川断坤草党参香附各四十克。
研末冲服,熟地麦冬煎汤送下。
12治疗噎膈方(1)当归山豆根各十二克漏芦十五克连翘桔梗郁金山甲鳖甲三棱莪术甘草各十克莲藕为引(2)血竭儿茶硼砂朱砂枯矾冰片乌蛇头。
一方水煎服,2方共研末,撒在咽喉部,每次0.3克,每日三次。
13.化石汤: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白术金银花丹参滑石通草;化石散:海金沙六十克三棱莪术各二十克土元十五克地蝎虎三条为末,服七天。
为末冲服。
14.治疗嗜异症方:陈皮青皮神曲麦芽槟榔雷丸五灵脂木香枳壳使君子黄连石膏山楂甘草,研末冲服。
#名老中医经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疑难重病琐谈梁贻俊 侯丕华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刘春芳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院(北京100009)摘 要 首谈活血化瘀法特点、应用要旨,次介绍疑难重症4则,分析病例,介绍治疗瘀血病经验方等。
关键词 活血化瘀法运用 疑难重症辨治 老中医经验 梁贻俊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各学科被广泛运用,在诸多疑难重病的治疗方面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血液运行于周身,无处不到,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同时,机体代谢产物亦通过血液排出体外,故血液是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平衡的重要物质基础。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代谢产物蓄积,均可致血液瘀滞。
血瘀形成,又可加剧脏腑损伤,导致疾病恶化、难愈,故中医有久病入络,难病多瘀之理论。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活血化瘀可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
笔者临证在运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了许多系统疑难重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活血化瘀法的精髓首应抓住瘀血的症状和体征 瘀血症状和体征多样,笔者主要抓住以下特征:胁下 积,痛有定处,刺痛为主,目周乌黑,口唇齿龈、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黯紫,甚则状如葡萄样,脉涩或见寸口、趺阳、太溪无脉。
应审致瘀之因 导致瘀血的病因有多种,可因寒致瘀,因热致瘀,因痰致瘀,因毒致瘀,外伤致瘀,亦可气虚致瘀,久病入络等,故活血化瘀时,应审因论治,有的放矢。
应辨瘀血所在部位之异 因瘀血所在经络脏腑、组织部位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如瘀在心脉可见胸痹心痛、怔忡、脉痹;瘀在肝胆经脉可见胁痛 积;瘀在胃肠可见胃痛、腹痛;瘀在脑髓可见中风不仁、癫狂、喜忘;瘀在骨髓,可致血劳;瘀在腰脊,则可腰痛;瘀在肌肤,可见肌痹、肌衄;瘀在胞脉,则痛经、闭经;瘀久化热,致内伤发热。
依病选方择药 依据瘀血之病因、病性、病位与兼症之不同,笔者常选用以下方剂加减:瘀在经脉,气滞血瘀常选用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选用补阳还五汤;瘀在脏腑而见 积者,常选用膈下逐瘀汤,瘀久正虚, 积难消者选用鳖甲煎窜,易伤气血,故应谨慎。
梁贻俊教授临床运用活血化瘀法经验【摘要】从精研古籍,有的放矢; 辨证论治,灵活施用等等方面介绍了梁贻俊教授在临床中运用活血化瘀经验,施用中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证灵活运用古方,师古而不泥于古。
【关键词】活血化瘀;血小板增多症;梁贻俊活血化瘀法是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治病的一个重要法则,梁贻俊教授在临床中尤擅长运用此法则治疗疑难病症,并常奏良效,梁贻俊教授称之为祛病治病的重要诀窍。
笔者有幸侍诊学习,现将梁教授运用活血化瘀法经验介绍如下。
1 精研古籍,有的放矢梁教授精习《灵枢》、《素问》,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其对活血化瘀法则的运用亦取法于内经所论,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梁教授遵《内经》所论,如《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
《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素问·调经论篇》:“孙脉血溢则经有留血”,《灵枢·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所堕坠,恶血留血”。
据古人对瘀血的治疗所提出的“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与“血实宜决之”,认为古人在治疗中强调遵循疏通气血的原则。
2 辨证论治,灵活施用梁教授在临床中运用活血化瘀法则治疗多种病证,但施用过程中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证选用不同方药,而非固守一方,灵活运用古方,师古而不泥于古。
2.1 辨瘀血部位,分而治之瘀血阻滞体内可致多种病证的发生,梁教授根据瘀阻部位的不同,分而治之。
对体内癥积以化瘀消癥散结为主,而采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脉痹,以益气活血通脉为主,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胸痹则治以温通活血化瘀畅通心脉,方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加活血化瘀之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
2.2 顽症痼疾,活血通络《素问·痹论》云:“病久人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灵枢·终始》亦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血,调之络”。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92投稿邮箱:sjzxyx88@3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254)。
作者简介:廉心(1994-),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研究;通讯作者*:赵泉霖。
·病例报告·赵泉霖运用益气温阳法辩治网状青斑验案1则廉心1,赵泉霖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摘要:网状青斑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文献上中医多以活血化瘀治疗,现报道1例既往活血化瘀效差的网状青斑案例,证明了益气温阳法可作为网状青斑的治则之一,以扩展临床治疗思路。
关键词:网状青斑;益气温阳中图分类号:R331.3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92.195本文引用格式:廉心,赵泉霖.赵泉霖运用益气温阳法辩治网状青斑验案1则[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02.0 引言网状青斑又称树枝状青斑、树枝状皮炎,以皮肤上有特征性网状或树枝状分布的青紫色斑并因冷加重为特征。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以下肢最为多见。
斑纹间皮肤正常或苍白,可有水肿、麻木、隐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溃疡。
西医对此病治疗,生理性和无并发症者注意避寒、保暖即可; 继发性则寻找病因治疗基病。
严重病例包括有溃疡者可应用抗凝、抗纤药物如肝素、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其它治疗有口服血管扩张药硝苯地平、烟酸,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等[1]。
此病临床并不多见,中医学中无网状青斑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为“血瘀证”范畴[2],笔者随赵泉霖教授运用益气温阳法辩治一名网状青斑患者,并取得良好疗效,介绍如下。
1 病例贾某,女,17岁,学生,2017年11月19日初诊,自述3年前于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紫红色网状斑纹,伴随双下肢轻度水肿,脚腕部及膝盖疼痛,遇冷加重,2年前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诊断为网状青斑,服西药(名称不详)数月效果不佳,后又就诊于山东省中医院,前医以活血化瘀为原则,组方多由牡丹皮、茜草、川芎、赤芍、红花、虎杖等组成,服中药数月,效果不明显。
周仲瑛痰瘀论治疑难病证(九)眩晕(颅内血肿)李XX,男,55岁,干部。
初诊(93年11月3日):主诉眩晕50天,起于车祸昏迷40分钟后,CT核磁共振查见两额颞部慢性硬膜下积液及血肿,患者畏惧手术而求诊于中医。
顷诊头昏、头胀、有晕感、左下肢间或发麻,舌质紫,边有齿印,苔淡黄薄腻,脉细。
辩证:外伤脑络,痰瘀痹阻,清阳失用。
治法:化痰祛淤,消肿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当归养血汤出入,生黄芪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葛根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炮山甲10克、天花粉10克、土鳖虫10克、泽泻10克、炙僵蚕10克、石菖蒲10克。
另外,三七粉、人参粉各1.5克,麝香0.03克冲服,每日一次;苏合香丸1粒,每日一次。
复诊(93年12月1日):服上药一月,复查CT脑部血肿吸收明显,患者仍觉觉头额、后脑昏胀发木,夜卧烦热多汗,烦渴欲饮,左下肢发麻并有凉感,舌紫,苔淡黄薄腻,脉细滑,辩证瘀热夹痰阻窍,清阳不展,药用熟大黄9克,炙水蛭5克,桃仁10克、炮山甲10克、白薇15克、生地10克、红花10克、泽兰泻各10克、怀牛膝10克、天花粉12克、生黄芪30克、天麻10克、陈胆星10克、川芎10克。
三诊:(94年1月12日):服前药月余,再查CT血肿较前进一步吸收好转,头昏虽能控制,但用脑后头额两侧昏胀,盗汗减少。
治守原则,伍入滋阴之品,药用天麻10克、川芎10克、潼、白蒺藜各10克、桑叶10克、功劳叶10克、太子参15克、天麦冬各10克、生地15克、制军10克、炙水蛭5克、桃仁10克、煅龙龙骨20克、煅牡蛎25克、陈胆星10克、生芪15克。
上药续服3周,头昏诸证基本痊愈,再次核磁共振检查,脑部血肿全部吸收,嘱隔日服前方以资巩固。
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按语:外伤血淤乃属常法,但本例则从瘀能化为痰水,瘀郁生热立论,用僵蚕、石菖蒲、胆星及苏合香丸以化痰开窍;用泽兰、泽泻利水以消淤;用熟大黄、白薇、桃仁、水蛭等清泄瘀热;并选祛淤力强的虫类攻逐搜剔之品,如土鳖虫、穿山甲等以增效;再加辛香走窜上品麝香,助诸药通窍消淤、上达病所;由于病久正气必虚,故用人参、黄芪、当归、生地益气养血滋阴,使气能充脉,气充血足而有利于瘀血的消散,痰水的祛除。
梁贻俊治疗胚胎停止发育再孕经验总结作者:刘轩王旭王君贾冕王致孝刘春芳顾雄华周培培杜娟张春芝侯丕华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3年第07期关键词:名医经验;梁贻俊;胚胎停止发育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38中图分类号:R271.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90-02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胎停育”)是指妊娠早期胚胎因某种原因停止发育,B超检查可见妊娠胎囊、胎芽或胎儿形态不整,无胎心搏动,或表现为空囊。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与解剖异常、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染色体异常、感染及基因多态性等有关。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院梁贻俊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50余年,在妇科杂病治疗上颇有造诣,对胎停育的治疗有独特见解。
笔者跟随梁教授临证学习,同时承担梁贻俊工作室临床医案整理工作,现总结梁教授中医治疗胎停育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1 胎停育清宫后阶段——补肾健脾、养血活血、调治宿疾胎停育清宫后母体虚弱,胞脉亏虚,而胞脉系于肾,易伤及肾阴肾阳。
肾阳不振,命门火衰,则冲任失于温养;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土,则气血生化乏源,均不利于胞宫再度受孕养胎。
患者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经量减少等。
此时当治以补肾健脾、益气养血,辅以和胃,以防滋补而滞腻。
常用药物:仙茅、淫羊藿、熟地黄、山萸肉、菟丝子、枸杞子,生(炙)黄芪、红参或党参、白术、白芍、当归、川芎、陈皮、砂仁等。
另外,人工流产是人为创伤,可致胞宫宿血停滞,瘀血存则新血不生,宫内瘀阻则胞宫难得充养,致再孕困难或再度胚胎停育。
梁教授临证强调在补肾健脾、益气养血基础上加活血之品,常用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等,以防瘀血阻络,影响再孕。
此外,尚应追溯胎停育患者在妇科、内科等方面的相关疾病,辨证施治。
如一些明确的疾病,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宫腔粘连、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卵巢早衰、月经不调等;也有一些患者有明确的不良孕产史,如多次人工流产史、自然流产史、胎儿脑水肿、羊水过少、多通讯作者:侯丕华,E-mail:houpihua@次死胎或畸胎,以及高龄等因素;还有一些患者同时伴有内科基础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乙型肝炎等;男方阳痿、早泄、少精、弱精、精索静脉曲张可导致弱精,也是胎停育的危险因素。
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辨治紫癜验案李今庸【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2页(P10-11)【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紫癜;治验【作者】李今庸【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100029;湖北中医药大学 430061【正文语种】中文某某,女,45岁,住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家庭妇女,1990年8月4日就诊。
近半年多来,身体上下肌肤常出现一些散在性不规则的铜钱大紫色斑块,按之不退,无痛感;月经每次来潮则量多如涌,经血红,某医院为其两次刮宫治疗而未能奏效;心慌,少气,口干;脉细数。
乃血脉损伤,出于皮下,是为“紫癜”。
治宜养血活血止血,兼以益气。
拟用胶艾汤加味。
药用:生地15g,当归10g,川芎10g,干艾叶10g,炙甘草10g,白芍10g,炙黄芪10g,炒白术10g,党参10g,阿胶10g(烊化)。
以水煎服,日2次。
药服1剂而血止,6剂而病愈。
按《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
”络脉网布人身内外上下,血气衰少,无以充养络脉,络脉损伤,则血溢出络外,瘀积皮下,结为紫癜而按之不退。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说:“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彼虽为腹满一证而设,然其作为诊察疾病虚实原则,亦适用于各种病证。
此例乃因血气衰少所致,故按之无痛感,胞中络脉损伤,血溢络外,每随月经来潮而下出前阴,则症见月经过多。
病不因胞宫血实积滞,故刮宫无益也。
阴血衰少,则阴液不足而阳气亦虚弱,故口干、脉细数而又心慌、少气。
借用胶艾汤补血养络、止血活血,加党参、白术、黄芪益气生津。
某某,女,38岁,住湖北省嘉鱼县某集镇,市民,1978年3月就诊。
发病1年多,背、腹及四肢肌肤常见不规则约蚕豆大青紫色斑块,按之有压痛感,此起彼伏,常年不断。
口干,牙龈易出血,月经红,每月潮前小腹痛,手心热,脉涩。
病乃络脉损伤,血气凝滞而为“紫癜”。
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冯锴;侯伦;丁樱【摘要】瘀血作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理产物及病理因素贯穿本病始终,可致瘀血阻络,血不循脉,反复出血,致病情反复。
丁樱教授认为本病宜养血活血化瘀贯穿IT P治疗的始终,故在治疗中未大量使用地榆炭、棕榈炭、生地炭等炭剂收敛止血,而是妙用鸡血藤,佐以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药味,发挥其养血止血、活血通络,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兼有免疫抑制之功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2页(P405-406)【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鸡血藤/治疗应用;活血化瘀;儿童【作者】冯锴;侯伦;丁樱【作者单位】450008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450008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处;450000 郑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4+.6鸡血藤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记载鸡血藤“活血”。
《饮片新参》记载“鸡血藤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
鸡血藤又名大血藤、血藤、三叶鸡血藤、血风藤,其品种繁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鸡血藤为木质藤本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us Dunn)的干燥藤茎,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
其性温,味苦、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活血、通络,养血调经之效。
可用于治疗女子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血虚萎黄、手足麻木、肢体瘫痪、风湿痹痛等[1]。
ITP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患者自身免疫性机制而产生血小板抗体PAIgG,致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外周血中血小板破坏增多,数量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可伴有发育、成熟障碍,脾脏无明显增大为特征的常见出血性疾病。
临床以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为主要表现,可伴有齿衄、鼻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女子月经量过多等症状,甚或伴发内脏、头颅出血,危及患儿生命。
益气通络验案三则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病名不同,病证不同,但其有相同的病机。
对于气虚久病致瘀所致之证,笔者采用益气通络法,即补益药与虫类药配合治疗,疗效较佳。
试举验案三则如下。
病案一:脑梗塞陶×,女,59岁。
有高血压病20年,曾3次出现TIA,发作时突然头晕,不能站立,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语言不清,视物模糊,记忆力逐渐减退,步履欠稳,喜坐卧,不愿多动。
查血胆固醇540mmol/L,甘油三脂2.04mmol/L,血压150/95mmHg,脑血管血液流速及流量剥定,左侧均低于正常值。
脑CT检查: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
舌质淡暗,苔薄,脉细弦。
证属正气本亏,且高血压有年,肝阳痰瘀本重,脑络受阻。
故用黄芪60克,党参l5克,桃仁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川芎l5克,地龙15克,蜈蚣3克,全蝎3克,益气活血通络,胆南星12克,石菖蒲9克,祛痰开窍。
服药2周后头晕减,步履渐稳,语言渐清,仍觉神疲乏力。
上药续服2周,症状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均降至正常,脑血管流速及流量均接近正常值。
再续服1月症状悉除,复查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脑梗塞。
为巩固疗效,上方续服3月,随访1年,未见TIA发作。
按:脑梗塞其病机主要由于气虚痰浊,血脉痹阻:《医宗金鉴》指出:“瘀血停滞,神迷眩运,非纯用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之。
”本方重用黄芪,意在治瘀先益气,使气旺则血行,新血生瘀自去,脉络通畅,脑窍得以滋养。
虫类药搜剔窜透,破瘀而不伤气血,剔除脑络新旧瘀血,使瘀血消散,经络通畅,脑窍复开。
病案二:颈性眩晕吴×,男。
52岁,教师。
症见头晕目眩,如坐舟船.转侧或起坐尤甚,不敢睁眼,伴恶心呕吐,面色无华,倦怠乏力,上肢麻木不仁,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
查体:颈4—5棘突旁压痛,叩压顶试验(+),X光正位片示:颈4~6椎体关节增生,颈5—6椎间隙变窄。
现代医学诊断颈椎退行性病变,辨证属气虚夹温,治拟益气化湿通络。
药用:竞参l5克,白术l2克,茯苓9克,水蛭9克,地龙9克,半夏9克,蔓荆子15克。
紫癜化瘀苍术散(李博鉴主任医师(二)方剂举例1.紫癜2号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文廷老中医)组成:生地30g,黄柏、栀子、赤芍、甘草各7.5g,板蓝根、薏苡仁各10g,茯苓皮、五加皮、芦根、秦艽各12.5g,竹叶、当归、酒军各5g。
用法:水煎服,8岁小儿1日剂量,分2次服用。
配伍特点:本方系清热渗湿汤加减而成。
方中用生地为君,取其清热凉血而不伤阴之功;臣以黄柏、栀子清热燥湿解毒;佐以板蓝根清热解毒,助君凉血,薏苡仁、竹叶、茯苓皮、芦根淡渗利湿,兼清血热,秦艽祛风胜湿,通络止痛,赤芍、当归清热凉血,酒军泄热祛邪,五加皮行气利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凉血之功。
临床应用:适用于紫癜风热夹湿证,湿热著者,症见反复发作,皮肤瘀斑、瘀点、色紫,下肢尤多,伴膝关节热痛,心烦,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象濡数。
2.连翘败毒散(《伤寒全生集》)组成:防风、连翘、柴胡、川芎、桔梗、薄荷、羌活、栀子、玄参、升麻、当归、黄芩、芍药、牛蒡子、红花。
用法:水煎服。
配伍特点:方中用薄荷、防风、羌活、牛蒡子疏风散邪、祛风利湿;连翘、栀子、黄芩、升麻清热解毒;栀子通泄三焦,导湿从小便而出;川芎、玄参、当归、芍药、红花养血、凉血活血;柴胡、桔梗清热利咽。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邪、清热凉血、利湿利咽之功。
临床应用:适用于紫癜风热夹湿证。
若腹痛者,加延胡索;如关节肿痛者,加三七、牛膝。
3.化瘀苍术散(李博鉴主任医师)组成:苍术、黄柏、川牛膝、泽泻、牡丹皮、赤芍各10g,薏苡仁、白茅根、生地各30g。
用法:水煎服,10岁小儿2日剂量,分2次服用。
配伍特点:本方系在四妙散基础上加减而成。
方中用四妙散加泽泻、白茅根清热利湿、燥湿,导湿下行且从小便而出;生地、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通络散结。
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通络之功。
临床应用:适用于紫癜风热夹湿证,湿热、血热较著者。
4.青丹四物汤(余宇阳主任医师)组成:青黛3g,牡丹皮、紫草、秦艽、当归、赤芍、益母草各15g,川芎、紫苏、防风各10g,蝉蜕、荷叶各6g,丹参、生地、白茅根各20g。
悬壶医案梁迺棋:廿年顽疾,一副汤药。
20多年疑难杂症,一副汤药就见效?甘女士,53岁,月经过多反复21年。
自32岁产一女后,每次月经都量多如崩,20多年来到处求医,历经中西诊治,经过国医大师Xxxx,中医学院中医妇科领军人物xxx,中医名教授xxx等人治疗,服药无数,均告无效。
但并不甘心,遍访名医,到了广州、北京,300元挂号一次的亦看了,亦无效果。
前几年有一位来自四川的伤寒名家到南宁行医,帮她诊治一年,亦末见功,今年四月一次月经量最多,如泻如崩,面色惨白,挚友都被吓坏了,叫她快立遗嘱。
无奈之下,最后中医生就叫她到医院转看西医,但西医的治疗就一定要她切除子宫,甘女士坚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容剦割,一定要做一个完整的女人,坚信中医会有神奇的力量,能够治好她的病,只不过现在缘分未到,末得其人而已,认为既然已能坚持十几年,就不要轻易改变观念。
终于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甘女士一直在各个中医群里寻寻觅觅,后来发现了我,其实我在群里很少说话,只是时不时发表一些医治疑难杂症的案例,认准我之后,她开始和我交谈,最后问我还要不要再去西医检查一次?我明确地回答:不用,一切都已经很清楚了。
我叫她把以前所有的病历处方尽可能的全部都拿过来,我一一细读,要找出诸医以前治疗失败的原因,初诊几乎花了2个小时,其实这是我一贯的作风,疑难病症就是要多看,多问。
终于我发现诸医以前治疗不当之处,他们都把甘女士辨为虚证寒证,用的都是大䃼大温之药,动则附子干姜,党叁北芪,其中附子曾有一次用到300克。
而我根据月经先期,没有痛经,夜尿不多,四肢不冻等辨证肝气郁结,化瘀生热。
大胆使用逍遥散,加上少许活血化瘀,补益肾气之品,许之服药下去,这次月经将会正常。
果然,服到第九剂有月经将来之兆,,我告诉她不要紧张,这次不会再有血崩了,至少不会有以前那么多。
其实我亦是在紧张的等待,毕竟病程太长,太复杂,历经国医名家之手,医治长长20多年尚末见效,我会是什么结果呢?难道中医真的不行吗!如果这样,今后的路要如何走......五天后,甘女士终于来复诊了,说是现是月经第三日,量不多不少,无明显血块,,一切良好,说着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为甘女士对中医的热爱和坚信而感动,为中医这个宝库的伟大神奇而赞叹,甘女士亦认为太神奇了,二十多年来每一次月经都是在胆战心惊中度过,快要怕自己熬不住了,家人对她不愿切除子宫而耿耿于怀,西医生说不愿切除子宫就别来看了,这样复杂的病现在居然能在二周内治好。
活血化瘀验案三则
许秀萍[1];马鲁欣[2]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血瘀证的法则,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血实宜决之”,汉代张仲景则更为具体地总结了活血化瘀的理、法、方、药,创立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其方剂至今为后世医家所广泛沿用,影
响极其深远。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许多疾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仅举三例如下:1血瘀型胃脘痛张某,52岁,男,干部,1992年5月20日就诊。
自述胃痛,反复发作已6年,服用西药仅暂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许秀萍[1];马鲁欣[2]
【作者单位】[1]山东郓城县公费门诊部;[2]山东郓城县计生服务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治验三则 [J], 王志斌
2.活血化瘀法治验三则 [J], 杨建方
3.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症验案三则 [J], 吴金星
4.活血化瘀法治疗肾内及颅内血肿验案三则 [J], 张瑞忠
5.秦裕辉教授治疗上睑下垂验案三则 [J], 宋焰;李翔;聂辅娇;符超君;秦裕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