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水系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28
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全球最长、中国最长、亚洲第一”的长江,是中国的大江之一。
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纵贯中国东部,最后汇入东海。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突出,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为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
一、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1. 水污染长江流域是中国工业化最早、经济发展最快、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大。
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放、无组织排放、废水处理设施运营不善等问题都在长江流域污染问题的形成、扩散和加剧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
2. 水土流失长江流域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大。
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这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丧失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干扰和破坏,一些濒危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例如江豚,作为长江的特有物种,其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二、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为了防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我国政府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1. 加强环境规划我国政府制定了长江保护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和控制环境污染等,对整个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
2. 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根据长江流域中的地区发展情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订了不同的治污方案,加强了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设,生态补偿等措施的推行,防止长江流域水质恶化。
3. 推广生态农业政府在长江流域地区推广和实施了生态农业项目,这种农业模式能够促进土地养分提升和小型化生产,从而缓和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4. 开展市民环保行动为了让公众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社团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大家环保、低碳、绿色出行、低浪费等行为,切实减轻长江流域环境的压力。
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领域)规划编制导则Guideline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water domain)(征求意见稿)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2017年10月前言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5章31节125条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总体规划,空间均衡管控,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灌区,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制度与能力建设,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建议,实施效果与环境影响,保障措施。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本标准主持机构:本标准解释单位: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本标准参编单位:XX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大学XX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XX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江科学院XX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伟李宗礼王志强尹迅飞李瑞清王怀清左其亭许明祥赵先进肖宜陈媛媛于丽丽耿晓君张利平张翔杨晓茹刘洋李浩康立芸赵钟楠袁勇张继昌曹建廷邹朝望张忠广李臻高成城黎南关李敏邓秋良胡军匡洋李安泽尹笋田英张宜清罗鹏邱冰谢珊李娜施文婧邹一雄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xxx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xxx目录1总则 (1)2术语 (3)3资料收集与现状分析 (5)4总体规划 (9)5空间均衡管控 (11)5.1 人口资源环境空间均衡 (11)5.2 水生态空间布局和管控 (12)5.3 生态水系构建 (14)6水资源合理配置 (20)6.1 基本要求 (20)6.2 节水型社会建设 (20)6.3 水资源供需分析 (22)6.4 水资源配置 (22)6.5 水源建设 (23)6.6 配置工程 (25)6.7 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 (25)7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27)7.1 防洪体系建设 (27)7.2 排涝体系建设 (28)7.3 洪涝水风险管理与调度 (29)8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31)8.1 生态用水及过程调控 (31)8.2 河湖湿地健康评价与生态化治理 (33)8.3 地下水保护与超采治理 (34)8.4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5)9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37)9.1 水功能区管理 (37)9.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38)9.3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38)10生态灌区 (41)10.1 目标与任务 (41)10.2 基础设施建设 (41)10.3 现代管理服务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16•【文号】发改地区〔2021〕1617号•【施行日期】2021.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21〕1617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湖泊水系众多,分布有我国五大淡水湖。
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水量丰富,在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水资源、防洪等安全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江省市在大力推进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治理的同时,加强湖泊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但由于湖泊具有水域面积广阔、水体交换缓慢、污染物易扩散等特殊规律,保护和修复较之长江干支流难度更大。
加之沿湖工农业和人口、城镇密布,经济发展长期与湖争水争地,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侵占湖泊生态空间,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普遍面临生态功能受损、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萎缩、蓄洪能力下降等突出问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强化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目标任务,紧盯重要湖泊主要问题,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为重点,以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江湖同治、水岸同治、流域同治,推进重要湖泊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确保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详细阐述,从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
1. 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支撑,也是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为了保护水资源,应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法规,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用水管理,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广大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2. 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多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应加强长江流域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设立自然保护区网,划定和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和栖息。
同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恢复,减少非法捕捞和买卖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保护长江流域独特的生态系统。
3. 污染治理水污染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企业自主监测和报告制度。
此外,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
同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4. 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长江流域的环境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加强学校环境教育,推广环境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
同时,在社区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生态保护,共同建设美丽的长江流域。
总之,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是一个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通过加强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我们可以共同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一、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其流域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流经的省市众多,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因为长江河流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水域。
但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水污染、生态系统的破坏、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长江大保护工程的提出与实施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二、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的重要性1.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环境管理、改善水质、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实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
通过改善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水资源,可以为长江流域的经济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3. 维护国家安全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沿岸是众多的重要城市和区域,是中国的国家安全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水域。
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和安全。
因此,长江大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和民生安宁的需要。
三、长江大保护工程方案的具体措施1. 加强水环境管理要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管理,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水环境污染源,确保水环境的良好状态。
2. 改善水质改善长江流域水质是长江大保护工程的重点之一。
要通过加强水质监测、提高水质检测能力,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种排放源,全面落实严格的水质标准,确保长江水源的水质安全。
治理长江的方案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对于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决长江流域面临的问题,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针对治理长江的方案进行探讨。
一、生态环境保护1. 治理水污染: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工业污染源头严格排放标准,推广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确保排放水质符合规定标准。
同时,完善水环境监测和管理体系,加强对违规企业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加大力度保护长江流域的湿地,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育。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加强湿地科研等举措,提高湿地的保护效果,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绿色发展: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变,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二、防止水灾1. 水库调度:合理调度水库蓄水和排水,预防水库泄洪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完善水库的监测和调度系统,提高对降雨情况的预测准确度,及时做出反应。
2. 强化堤防管理:加强对长江两岸堤防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堤防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定期开展维护修复工作,确保防护能力的提升,防止可能发生的水灾事件。
三、推动经济发展1. 完善交通网络:加大对长江流域交通网络的建设力度,促进地区间的互联互通。
优化航道布局,提高水运能力,加快发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交通建设。
2. 资源利用与保护:加强长江流域的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
3. 生态旅游开发:开展长江流域的生态旅游开发,推动旅游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提高长江流域的知名度和旅游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
四、加强科研与合作1.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长江流域科研的投入,推动环境科学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通过科学研究,寻找更加科学、可行的长江治理方案。
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6.07•【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2021年6月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长江保护法规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安排,受国务院委托,就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沿江省(市)调研,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韩正副总理等领导同志提出工作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2019年以长江流域为重点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并带队对四川、江苏检查。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长江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扎实推动各项污染治理工程,全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显着成效。
2020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14.9个百分点,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劣Ⅴ类断面比例较2015年降低6.1个百分点。
长江流域19省(区、市)均完成“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
长江经济带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着各地区各部门始终把长江保护修复摆在各项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来抓,突出重点、协同联动、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
⽣态⽂明单选题1.下列不属于可再⽣能源的是()。
(分值:1)煤炭2.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是影响民⽣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值:1) 环境纠纷威胁企业正常⽣产3.下列不属于⼯业“三废”的是()。
(分值:1)废⼟4.为了继续深化减排⼯作,国家加⼤了“三河三湖”流域的⽔污染防治⼒度。
下列不属于“三河”的是()。
(分值:1)黄河5.实现2020年()是当前和今后⼀个时期我国应对⽓候变化的战略任务。
(分值:1)控制温室⽓体排放⾏动⽬标6.下列()不是固体废物和化学品污染防治的原则。
(分值:1)规范化7.形成符合⽣态⽂明建设要求的⽣产⽅式和消费模式要求⼤⼒发展()。
(分值:1)绿⾊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上都是8.江河湖泊是重要的⽣态系统,要让江河湖泊休养⽣息、恢复⽣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值:1)实⾏最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以环境容量和⽣态承载⼒为依据,减⼩发展9.开展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应遵循()提出的“相互帮助、协⼒推进,共同呵护⼈类赖以⽣存的地球家园”的战略⽅针。
(分值:1)⼗七⼤10.对向河流排放重⾦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建设项⽬要()。
(分值:1)停⽌审批11.要加强重点⾏业建设项⽬环境管理,实施“三同时”建设项⽬环境管理制度,下列不适⽤“三同时”管理制度的是()。
(分值:1)原有项⽬12.PM2.5是指()。
(分值:1)城市细颗粒物13.我国⼈均森林⾯积是世界平均⽔平的()。
(分值:1)21%14.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
(分值:1)我们共同的未来15.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能源的是()。
(分值:1)16.在⼈类的⽂明历程中,⼈与⾃然⽭盾最为尖锐的是()。
(分值:1)⼯业⽂明时代17.在实践途径上,⽣态⽂明体现为()的⽣产⽣活⽅式。
(分值:1)⾃觉⾃律18.在时间跨度上,⽣态⽂明是()的建设过程。
(分值:1)长期艰巨19.所谓环境保护的()作⽤,就是通过推进污染物的减排,腾出和扩⼤环境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