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2
《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成因探析
袁益梅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4)004
【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狐女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中国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在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启示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并表现出爱情的坚贞性和执着性的情狐形象.蒲松龄嗜好搜神猎异的个性禀赋,使他选择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构思,从而塑造了一批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狐性的狐女形象.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袁益梅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文学意义 [J], 李晋山;
2.论《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狐性与人性 [J], 陈可心; 胡玉
3.论《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狐性与人性 [J], 陈可心;胡玉
4.浅析《聊斋志异·狐谐》中的狐女形象塑造 [J], 张玉霞
5.浅论《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的形象异同 [J], 刘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狐妖的篇幅极为可观且十分精彩。
学界对于狐妖形象的研究很是关注,成果斐然。
本文借鉴学者对狐妖形象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关于狐妖的故事,解读蒲松龄笔下“和易可亲”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夜半美人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
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苦历程及狐妖一词的来源与嬗变;其次,分析小说中刻画的狐妖形象及其与以往小说中狐妖形象的不同。
再次,通过所刻画的狐妖形象的分析,解读狐妖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士”观念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
最后,对全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妖形象女性意识士观念引言狐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是一个相当常见与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或素材。
“狐妖”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书籍中,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
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
及唐代,谈狐之窗愈多,《广异志》、《宣室志》连篇累牍,《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
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
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
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妖最为出色,这与蒲松龄的家乡文化风情是很有联系的。
狐妖传说主要流于北方,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临淄亦多神话传说故事。
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
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
从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1],可以得出。
蒲松龄大概从25岁开始写作,无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穷到揭不开锅的境况下仍坚持不放弃写作。
正是蒲松龄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并且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材料,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经过蒲松龄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笔耕,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
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
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
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
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
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
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
同时。
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
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一)敢爱敢恨的狐妇《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
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
不难看出,这些被侮辱的女性她们虽然普遍命运悲惨,都是为男子所遗弃所侮辱,但是她们都有坚决的反抗精神,最终都惩罚了那些负心汉。
(二)外貌丑而心灵美的乔女乔女在丈夫穆生死后,志不二嫁。
后来孟生不嫌其“黑丑”,欲要迎娶,乔女不嫁,然而她却认为孟生不嫌自己丑陋,是自己的知己,所以孟生死后,她为了酬报知己挺身而出,急其家难,抚其遗孤,撑其门户,增殖其产,自己却廉洁自守贫贱以终,表现出“士为知己而死”的美德。
《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较研究《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较研究【摘要】:《聊斋志异》与《⼦不语》是清代⽂⾔志怪短篇⼩说的代表作,都记载了⼤量⿁狐花妖的故事,其中以狐⼥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故本⽂就两书中狐⼥形象做⽐较研究,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本源。
【关键词】:《聊斋志异》;《⼦不语》;狐⼥在浩瀚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学作品中,“狐⼥”的形象⼏乎贯彻始终,这些被塑造出来的狐仙绝⾊,⼤多是不善的。
《藝⽂类聚》卷95引《名⼭记》云“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在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狐是妖兽,且最早的狐⼥只是与男主⼈公存在着⽣理关系,不涉及到情爱交流这⼀层⾯,这也是早期⽂学作品中最常见的狐⼥形象。
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狐恋故事的集⼤成者,全书近五百篇作品中,写狐或涉猎狐的有⼋⼗余篇,⽽写⼈狐相恋的约占三分之⼀,如《青凤》《胡四姐》《⼩翠》等等。
随之⽽后的《⼦不语》共三⼗四卷(包括续⼦不语),涉猎狐精的有三⼗七篇,描写狐⼥的有⼆⼗三篇,数量上远逊于《聊斋志异》。
即便如此,⼆者在狐⼥形象的塑造上亦存在相同与不同之处。
⼀、《聊斋志异》《⼦不语》狐⼥形象的相同之处(⼀)狐⼥有善恶之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多是温柔可亲的绝⾊佳⼈,如救⼈于危难之中的胡四姐(《胡四姐》),知恩图报的⼩翠(《⼩翠》)等。
但也存在着祟⼈不安的恶狐形象,如《狐⼊瓶》《焦螟》《伏狐》等篇都记载恶狐劣迹。
袁枚的《⼦不语》同样如此。
有善解⼈意、替⼈做媒⽽成⼈之美的温柔佳⼈(《喀雄》),也有相貌粗恶,吸⼈阳⽓,⽑孔腥臊,所经之处,皆有余臭的恶狐(《狸有表兄》《<东医宝鉴> 有法治狐》等)。
如果将两书中的狐⼥分类,即可分为善狐与恶狐两⼤类。
为何会出现善狐与恶狐之分?钟雯《四⼤禁书与性⽂化》⼀书云:“男⼥性攻击的本源在于男⼥之间的性恐惧。
……男⼈对于⼥性的⾃相冲突的理解,实际上来⾃于男⼈对⼥⼈的玩弄与恐惧的⼼理。
论《聊斋志异·小翠》中狐女小翠的人物形象塑造作者:许学宁樊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摘要:《聊斋志异.小翠》中的主人公狐女小翠,是蒲松龄笔下非常经典的一个人物形象。
蒲松龄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拒绝了脸谱化的写作方式,欲扬先抑,埋下伏笔,并采用了多样统一的表现手法,将多种性格特点有机的融合在小翠身上,使得小翠的形象丰满,立体,具有真实感与人情味。
关键词:小翠;嬉闹;睿智;报恩作者简介:许学宁(1979.12-),辽宁沈阳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任对外合作学院综合办主任,辽宁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主攻明清文学研究;第二作者樊林(1971.1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主攻中国文学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0-02在《聊斋志异》中,描写人狐之恋的故事有数十篇之多,如《红玉》《莲香》《胡四姐》《青凤》等。
在众多人狐恋的故事中,《小翠》是比较突出的一篇作品。
这不仅在于该篇作品同时涉及了“爱情”“报恩”等主要的聊斋主题,更主要的是在于该部作品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小翠”这一经典的狐女形象。
蒲松龄采取了多样统一的描写手法,将诸多看似矛盾的性格元素集中在小翠身上,使得小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真实,使读者过目不忘。
一、看似嬉闹疯癫,实则睿智韬略故事起始于太常寺王御史在小的时候曾保护过一只狐狸免受雷击劫难,后来他在官场上平步青云,然而好景不长,儿子元丰的痴傻让王家夫妇颇伤脑筋。
而此时,小翠不请自来。
小翠的特点是极爱嬉闹,“第善谑,刺布作圆,踢蹴为笑”“憨跳如故,以脂粉途公子作花而如鬼”“女阖庭户,复装公子作霸王,作沙漠人,己及艳服,束细腰,婆娑作帐下舞,或鬓插雉尾,拨琵琶,丁丁缕缕然,喧奂一室,日以为常。
”[1]小翠的出现让王家上上下下都热闹非凡,而且天天如此嬉闹疯癫,公婆责备也无济于事,丫鬟们也跟着一起玩乐欢笑。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院系名称:网络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6年02月22日《聊斋志异》中鬼狐形象审美意趣的发展【摘要】在中国鬼狐这一意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几乎再也找不出一种事物能够像它们一样被赋予如此奇妙而意味深刻的含义了!它们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发展到现在的妖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是赋予了其无法超越的美好形象:它们是兼具人的形、情、义的鬼狐,它们是神秘而可爱的异类,同时它们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寄托美好愿望和摆脱现实黑暗的理想王国,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其形象演变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人们审美意趣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鬼狐;形象;发展The Aesthetic Interest Development of Ghost and FoxesImage in "Liao Zhai Zhi Yi"【Abstract】In the Chinese Ghost Fox this image has been well received by the attention, the same as they have been given such a wonderful and profound meaning mean almost could not find a thing! They totem worship from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to the goblins now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given that it can not go beyond the beautiful image: they are both shaped, love, defined ghost fox, they are mysterious and lovely heterogeneous, they also give people a sustenance of good wishes and get rid of the dark reality of the ideal kingdom, more importantly, its image evolution allows us to feel deeply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esthetic charm.【Key words】liao zhai zhi yi ;pu song-ling ;the ghost and fox;image ;development引言千百年来,鬼狐传说一直深受人们的青睐和追捧,不管是文人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钟情于这一话题。
浅析《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情感真挚而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得每个形象都有血有肉,跃然纸上。
本文围绕《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做出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鬼花妖;塑造形象引言:《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直善良、不畏权贵的正面形象。
另一类则是邪恶狡诈、贪婪自私的负面形象。
其中正面形象占据了较大篇幅,这些形象人情味十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因此,对于这类形象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次兼顾的形象刻画文学典型必须要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主要性格特征和相对次要的性格特征。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通过对狐鬼花妖形象的描写,将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大多具有正义感强、嫉恶如仇等特点。
例如《婴宁》中的王子服,虽为狐狸却有着强烈的报恩观念,帮助王子服摆脱困境。
《小翠》中小翠面对作恶多端的大盗时毫不畏惧,勇敢地与其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等。
同样是狐女,婴宁是爱笑,小翠是善虐,两者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影响她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作者还常常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多个狐鬼花妖形象,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为了突出这种个性化,作者在描绘狐鬼花妖形象时采用了一些手法,比如说通过语言、行动来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或者通过外貌、服饰等方面进行区分等[1]。
同时,作者还会抓住角色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来突显各个形象的独特性。
例如,《画皮》中的王生与妻子分别变成了厉鬼与美女,两人在阴阳相隔后仍能相遇,说明人鬼殊途,即便死后重逢依然可以互相思念。
这样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更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放在次要的地方加以渲染和渗透,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
例如,《连城》中的乔生虽然才华横溢且相貌堂堂,但是由于过于完美主义导致爱情屡遭挫折。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陆甜甜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5期摘要:《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群追求自由、思想独立的女性。
她们刚毅决绝、自立自尊、自强勇敢、聪颖过人,展现了纯粹的人性美,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她们抨击了封建礼教,充满了“狐性”与“野性”,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了解她们的“狐性”与“野性”。
从而加深我们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性格、感情、地位及愿望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自由独立一、《聊斋志异》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封建社会时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直是女性,她们的苦楚数不胜数。
蒲松龄开始关注女性的生活状态,他注入所有热情,刻画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刻画的女性形象,寄寓了作者对幸福的人生和社会的憧憬,呈现了百态人生,为中国文学的女性文化倾注了新的生命力。
《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使我们得到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一)人格独立。
在《张鸿渐》中,女主角舜华是极具现代独立意识的女性。
文中她在张鸿渐已经娶妻的情况下自荐和张鸿渐结婚,愿意成为他的妻子且并不在意。
后来张鸿渐想与妻子见面求助于舜华,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也。
”即使说了这番话,她最终还是帮张鸿渐完成了与妻子相见的心愿。
之后舜华又将再次被抓的张鸿渐救出。
可这次,舜华被问再次相见是何时时,舜华却是决然离去没有回应他。
蒲松龄刻画得这些狐仙形象大多不依附于男性,她们极具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果敢聪颖,总是在需要的时候现身帮助男主人公解决困难。
(二)纯真善良。
在《聂小倩》中,女鬼聂小倩极其貌美且本性善良,却年纪轻轻就死了,死后被葬于萧索的金华城北的寺庙旁,却又悲惨的被妖怪夜叉威胁害人。
进京赶考的宁采臣路过时暂居于此,遭遇了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的小倩,可小倩被宁采臣的正气所打动,最终告诉了宁采臣实情。
宁采臣也没有辜负小倩的托付,帮助她逃离了夜叉的胁迫,还留下了小倩帮忙照顾老母亲与久病的妻子,善良勤快的小倩深受宁家人的喜爱。
运筹帷幄除危机煞费苦心送福祉--《聊斋志异》中狐女小翠的报恩行为分析陈会丽【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结草衔环的报恩美德,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也演绎有许多花精树妖感人的报恩故事,尤其是狐女小翠殚精竭虑为恩人铲除政敌,让恩人一家永保安宁;治愈恩人之子的痴傻病,让恩人老有所依;化作恩人之子的妻子模样,煞费苦心送福祉,以让恩人家庭美满,子孙绵延。
最为感人的是狐女小翠所报的恩并非她自己所欠,而是为了替母亲了却心愿。
更令读者掩卷深思的,则是小翠光辉形象映衬下“恩人”本人的官僚世侩嘴脸。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57-58)【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结草衔环;狐女小翠【作者】陈会丽【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出身于逐渐破落的书香世家,自幼好学,19岁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均为第一而闻名乡里,但后来参加省试,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才成为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多年来依靠做幕宾、塾师赚取衣食用度。
蒲松龄一生对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性体会更深,对贪官污吏的贪婪狠毒、对下层百姓艰难困苦了解得更为深刻。
蒲松龄创作的短篇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以流畅优美的文字,借助奇异、大胆、丰富的想象,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描写,赋予花妖狐魅浓厚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情感与言行,借助其故事深刻揭露封建吏治的严酷;揭示封建科举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及对士人的毒害;歌颂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与幸福生活的追求;抨击假恶丑,颂扬真善美。
郭沫若先生在蒲松龄故居专门题写对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其中,《小翠》则通过狐女小翠“运筹帷幄除危机,煞费苦心送福祉”的报恩行为,从多方面体现了小翠的善良、多情、隐忍等美德。
自古以来,在我国百姓的心目中,都认为受人滴水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年来所提倡的美德。
《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报恩故事,最为感人的就是狐女小翠。
039一、“发乎情,止乎礼”的婚姻观“《聊斋志异》中占篇幅最多、成就亦最高的乃是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故事。
”其中最能反映蒲松龄思想的是狐女的婚恋故事。
在《聊斋志异》中,有些狐女和当时社会的女子无异,成亲前要恪守礼教,注重男女有别。
她们认为,在父母做主、媒人介绍下的婚姻缔结方式才算是合理的,这种方式下的婚姻才被世人所接受,才受当时的律法保护。
相反,那些男女擅自做主的婚姻,反而不被世人接受。
因此,狐女格外重视婚姻的缔结方式。
(一)传统婚姻意识的枷锁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婚姻都是包办的,这是强调婚姻伦理主导男女关系的一切;长期受古代伦理的影响,爱情伦理变为“恋爱为婚姻做准备”,即爱情只是选择、准备的过程,一定要结婚后才具有神圣性。
狐女在当时礼教的熏染下,不光需要依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在婚前要克制情欲,注重男女有别。
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在婚前与男子越矩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当然在《聊斋志异》中,与人接触的狐女也需遵守这一规定。
在《青凤》篇中,性格狂放的耿去病想在叔叔家发生怪象的旧宅中一探究竟,然后遇到了狐女青凤,从而展开一系列的故事。
青凤是在叔父的养育下长大的,虽是狐女,却与深闺女子无异,从文章开始就已经有了铺垫。
从耿去病初次闯入青凤家宴,青凤她们“群惊奔匿”就可以看出来 ,她们并非是作为异类见到人惊慌,而是作为亲属见到陌生男子的惊慌。
这时唯独青凤的叔父出来询问,就足以看出青凤生活在封建大家长制的家庭中。
之后青凤一家迁移新居,留守的青凤与耿去病相遇,青凤“骇而却退,遽阖双扉”。
这种下意识的反应更加突出青凤十分注重男女有别,即使私下遇见也不敢逾越礼教半分。
青凤虽对耿去病有意,但是碍于叔闺训严,不敢与耿去病私会。
在耿去病一再纠缠并表明“亦不敢望肌肤之亲,但一见颜色足矣”的前提下,青凤才放下戒备,同意与耿去病相见。
儒家讲“发乎情,止乎礼”本没有错,男女在相处的过程中产生情愫是正常的,可是不能超越礼教的范畴。
《聊斋志异》的狐女形象论作者:欧阳叔雯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8期摘要:《聊斋志异》塑造了许多狐女形象,大多数狐女具有貌美、贤惠、仁义、有德、消灾免祸、带来财富等共同特点,这些狐女形象其实和现实中的妓女有某些相似。
狐女几乎满足了封建士子对女性的所有要求。
关键词:《聊斋志异》;狐女《聊斋志异》虽然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狐女,但是大多数狐女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这些狐女大多貌美,往往长得能令男子或一见钟情,或爱慕不已,或难以忘怀。
《张鸿渐》中的舜华告诉张鸿渐,自己是狐仙,“张恋其美,亦安之。
”《红玉》写冯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
视之,美。
近之,微笑。
招以手,不来亦不去。
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
”《阿绣》里的刘子固见到阿绣“姣丽无双,心爱好之。
”狐女与阿绣长得极为相似。
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
”莲香是一个“倾国之姝”。
可以这么说,这些狐女都是人间绝色。
其次,这些狐女往往十分贤惠,很有仁义,还讲伦理道德。
红玉私自与冯相如欢好,被冯相如的父亲发现,责骂:“女子不守闺戒,既自玷,而又以玷人。
倘事一发,当不仅贻寒舍羞。
”红玉哭着对冯相如说:“亲庭罪责,良足愧辱!我二人缘分尽矣!”《狐女》中伊衮爱怜狐女貌美,私留其共枕。
伊衮变得骨瘦如柴。
父母此时才知道实情,便想办法驱赶狐女。
伊衮的父亲和儿子一起睡时,狐女就不来。
如果换个人和伊衮睡,狐女就又来了。
伊衮觉得很奇怪,狐女说:“世俗符咒,何能制我。
然俱有伦理,岂有对翁行淫者!”红玉受到冯父责骂,当即感到羞愧;狐女不当着公公的面与情郎欢好。
它们和有羞耻之心的人一样,都是谨守伦理道德的。
红玉在冯生家破人亡之际,不离不弃,替他抚养儿子,操持家务,劳作耕种,俨然一个贤惠妻子、仁义女子。
最后,这些狐女能帮助所爱之人获得财富,甚至消灾免祸。
冯相如遭遇家庭巨变后,家中早已一贫如洗。
经过红玉的打理,冯生家里“腴田连阡,夏屋渠渠”,一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2021年6月第39卷第3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Jun.,2021Vol.39No.3浅论《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的形象异同”刘梦(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多,阳光明媚的狐女和凄美哀怨的鬼女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狐性和鬼性在她们身上得到诠释,但她们又具有人性,而且个性迥异。
这种狐性、鬼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狐女、鬼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而两者形象的塑造,则往往是为了满足落魄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的美好心愿,更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暗含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狐女;鬼女;形象异同[中图分类号1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3-0126-04—、狐鬼的人性归途(_)狐文化及狐性关于狐的历史记载很早,《山海经》有关于九尾狐的描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o”M2但狐在这个时候还是物的形态,还没有幻化成人形。
在六朝志怪小说中,就出现了关于狐幻化为人的记载,而且狐大多幻化的是女性形象。
《搜神记》卷十八弓I《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
”书中所刻画的狐妖媚祸世人,做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狐的显著特征是“媚”,狐媚这一特点在被狐妖附身的妲己身上也有所体现,“妲己魂魄被狐狸吸去,死之久矣,乃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
”⑵”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白鹿精与玉面狐狸合谋,以美色诱导比丘国国王,祸国殃民。
到了清代,狐女这一形象慢慢地转化为真善美的代表,《聊斋志异》和纪旳《阅微草堂笔记》多是刻画了善解人意、重情重义的狐女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女性的真善美——从性格分析《聊斋》中的女性龙慧论文摘要:《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跟其他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志异》关注的是中下层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
据统计,《聊斋志异》五百余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就占一半以上,这些作品大都“描写委曲叙次井然”,是全书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
这篇文章就是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上,看看《聊斋》里的女性美在什么地方,真在什么地方,善在什么地方。
中文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性格;真善美Abstract:<chats will of fast different> is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in our country a bright bright pearl. It receives wide readers hip and like ,since because it talks about fox say ghost,even because it fius with the humanism and be concerned.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famous books,<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rites it and undertake to do the king the king seck the buly’s emperors and kings,<Water Margin> writes it and kill rich heroic legend aid the paor,<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rites the pleasure aristocrat’s men and women,<pilgrimage to the West> writes the god magical monster,These are farther from life of ordinary common people.And <chat will of fast differen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s that center lower shelt common people,woman is paid close attention especially.According to statistics,<chats will of fast different> 500 leave,among which works that describe woman occupy the half above.These most of works It is sense of being wronged to describe,it is bad to talk in good order.IS enjoy great popularity excellent sections and chapters in the complete book.This article woman puts to on the background of love,look at and <chat> woman in the fast arrive gracefully where,really arrive somewhere,andbe good at to somewhere.Key words:chats will of fast different; Woman; Nature; The true,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引言:《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就有一批文人如王士祯、但明伦、冯镇峦等品评、鉴赏、着文研究,尔后代有学人探索、积淀起来,渐渐形成一门学问。
浅析《聊斋志异》中女狐形象的文化内涵有关狐狸的叙事故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汗牛充栋,不仅构成了瑰丽奇特的狐狸世界,而且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
先秦时期“狐”就与传说相联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狸从图腾到狐妖,再到狐仙,影响了后期文学作品中狐狸形象的走向和塑造特征。
到了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笔下的女狐形象,完成了人性与狐性的高度统一,丰富了狐文化的内涵。
在综合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女狐形象之后,笔者发现,涉及狐或者描写狐的篇目大概占了六分之一,蒲松龄对于狐形象的青睐以及对其寄托的情感显而易见。
虽然现下学界对其研究视角多元化,在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但是,专门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其研究得并不多。
故笔者试图从《聊斋志异》女狐形象的整理入手,对整理出的四十余篇作品依据情感寓意进行分类研究,并根据女狐形象的分类和特点,从古代民俗文化角度分析其文化内涵,希望能在前人的研究上有所发现。
一、《聊斋志异》及女狐形象的形成《聊斋志异》,明清小说四大传说之一,别称《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其含义就是记录在他书房里想象出来的志怪故事。
“聊斋”是他书房的名称,“志”指描写,“义”指奇闻异事。
在这个小说集中,蒲松龄创造了许多色彩斑斓、美丽动人的形象,尤其是“狐狸”形象,为我国古代文学增添了许多神奇而又令人感到神秘的色彩。
西汉刘安就曾在他《淮南子・谬称训》中写道:“今谓狐狸,则必不知狐,又不知狸。
非未尝见狐者,必未常见狸者。
” [I]最开始的时候,“狐”与“狸”是指大自然中的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是古人发现他们两者不管是外观还是生活习惯都非常的相似,于是渐渐地大家都将他们等同看待,于是“狐”和“狸”都指代“狐狸”。
《聊斋志异》深受学术界的关注,在其出版后,学术界大都多次进行校勘、删改、整理再出版。
在当前学界较权威的版本主要有张友鹤先生的《聊斋志异会注会校会评本》[2]、任笃行先生的《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3]以及赵伯陶先生的《聊斋志异详注新评》[4]等,三个版本各有特色,亦各有优缺点。
《聊斋志异》之《婴宁》赏析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蒲家庄人,出身与"书香"家庭。
父亲蒲磐科举不遂,后经商致富。
但到蒲松龄尚年时家境渐趋衰落,生活一比较困苦。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
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
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
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从二十多岁时开始《聊斋志异》的创作,四十岁左右初集成帙,以后随时增补,直到年逾花甲才辍笔,前后历时四十余年。
这部书花费了蒲松龄的毕生心血,包含了他对黑暗世界的全部认识和体会。
它是一部生动多姿的教科书,代表了蒲松龄的最高文学成就。
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古文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顶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
我认为婴宁是个很憨、很可爱的狐女,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笑声。
看似是没有心肺的人,可是墙角一戏却可以看出她机灵得很,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婴宁的至孝精神,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就是《婴宁》所要表达的主旨。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
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
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
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
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
《青凤》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青凤》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青凤,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狐女。
论《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形象作者:蔡碧兰指导教师:李新灿教授(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在《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狐的篇章有82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它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她们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
本文就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及其性格特征、意义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狐女形象;创作背景;性格特征;意义On "Strange" Female FoxesCai BilanSchool of Humanities,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Abstract: "Strange" chapter comes to Fox eighty-two designed to write the fox woman more than 40,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Pu Songling's "Strange" is the image of a master of the fox spirit, successfully depicts a female fox portrait view, whether it is meticulous fine description or crude pens, big is beautiful, good, and a symbol of wisdom. Female Foxes creative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 a brief analysis.Key words: female fox image; creative background; personality traits; meaning引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形象中,狐狸这一角色,自古以来以负面形象居多,最为特出的当推助纣为虐的妲己,她使商纣王遭致国破身亡的覆灭命运。
大约肇始于这个形象,狐狸贪婪、狡猾奸诈、魅惑好人、背信弃义等无恶不作的角色定位便确立了。
历代以来,人们关于狐狸的情感体验便局限于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这样一个狭隘的范畴,数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
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却颠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狐的看法。
蒲氏笔下的狐女,她们大多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
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
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映,均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意志。
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这片浩渺的夜空中,如一颗颗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蔚为壮观。
一、狐女形象的创作背景(一)与狐精原型的文化内涵有关蒲松龄热衷于对狐女的描写、对狐女的赞誉,与中国传统的狐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丰富的狐文化,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狐”是众妖形象中的一种,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
它不仅具有超现实的能力,而且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久远的文化意蕴。
在上古时期,九尾狐就是男女自由欢会的象征,后来其形象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成为一种瑞应,“另一部分在父系文明建立后开展的驱逐女神的运动背景下,经儒释道的合力,由高禖神变为淫妇,进而被妖化为狐狸精。
”[1]在神话传说里,为了治理洪水而操劳得“股无肱,胫不生毛”的大禹,他的夫人涂山氏之女,其原型就是九尾白狐。
所以《青凤》中的老狐自称“涂山氏之苗裔”[2],借大禹提高身价。
《焦氏易林》云:“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
”这说明早在两汉时期就有狐妖迷惑女人的故事流传了。
但这时有关狐精的记载都只有零碎片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妖的传说逐渐趋于完整生动,在这个时期的怪异小说,狐的形象往往被着意刻画为淫媚的妖魅。
《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称阿紫”[3]。
《太平广记》中也有“野狐名为阿紫”的旧说。
此为阿紫传说,淫妇阿紫化为狐,便把淫性带给狐,狐便成了淫兽。
狐乃兽中至淫之物,于是人们便把狐与女性联系起来,这样便有了淫狐变淫妇惑人害人的观念和淫狐禁忌观念,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对狐的品性的否定。
在历来的文学塑造中,狐渐渐定型为与情、爱、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成为放纵和野性的象征。
狐的情、性又特别易于与人类发生关系,所以选择狐作为作家刺贪刺虐的工具尤为有力。
“作为妖精,狐妖是庞大妖精群中无与伦比的角色,堪称妖精之最。
狐妖在从宗教民俗文化进入审美文化后经历了全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改造,成为最具魅力的审美意思。
”[1]在众多狐精故事中,唐代出了别具一格的《任氏传》,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具有鲜明的人性。
作品富有生活真实感,情节虽涉怪异,却不给人虚妄荒诞的印象。
任氏的出现,表明塑造狐形象由淫狐变为情狐的转机,预示着志异小说发展的重要趋势。
可惜,这种良好的转变在宋元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
真正改变狐的淫媚形象的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狐女,具有让人不可抗拒的美貌和风情万种的姿态。
然而不同的是,相较于以往小说中的狐狸精而言,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多了几分人性,少了几分冷漠;多了几分清纯可爱,少了几分狐媚妖娆;多了几分情真意善,少了几分虚情假意;多了几分机智聪灵,少了几分恶毒阴险。
蒲松龄因此颠覆了传统,颠覆了历史。
他通过描写狐女来呼唤和引导女性的觉醒,令“狐狸精”成为美丽与智慧的结晶。
(二)与蒲松龄的现实处境相关蒲松龄热衷于写狐女,赞狐女,这与其现实遭遇有密切关系。
从蒲松龄的生平看来,其参加科举却屡不得志,直至七十一岁才成岁贡生。
早年“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化为泡影,他无法走进主流社会,除了做过几年幕宾之外,则是做私塾教师,将近四十年,可谓潦倒一生。
在这四十年当中,蒲松龄远离故乡,虽有妻室,却长期分离,因此他无法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其基本欲求也只会更迫切、更强烈。
然而由于他只是一个乡村的穷教书匠,生活中无钱财与权势,既不能娶三妻四妾,也无力宿娼狎婢,于是他只能通过写作,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所有虚幻的女性尽情呈现,藉以代替性地满足其欲求。
《聊斋志异》中如《狐女》、《双灯》,就讲述了狐女来去神秘,她们向男性自荐枕席,与男主人公交欢后又匆匆离去的故事。
这其实是反映了蒲松龄替代性地满足了自己在现实中的欲求。
纵观《聊斋》所有人狐之恋,通常都是讲述一个贫困的书生在孤寂或抑郁或苦闷中得到狐女的爱慕与垂青,接而人类与异类就陷入情爱,从而人类的一方就拥有各种惊喜与收获。
其中,狐女不但貌若天仙、聪颖机灵,且心地善良。
最重要的是,她们能冲破封建制度的礼节,不计较男子的穷困潦倒,给予穷困的书生极大的精神安慰,不断带给书生物质上的需求与生活上的欢乐。
事实上,这些正是作者的潜意识写照与情感寄托。
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理想追求放到虚幻的作品中,从而使得作者的心理体验得到自由的宣泄,也使得生命的痛苦得到消解,寂寞的心灵得到安尉。
这一点,不但关乎作者本身,也道出了穷困潦倒的清代男子们的心声。
(三)民间风俗对狐女创作的影响“心理、习俗、信仰、通常经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表现出来,并被固定在一定的制度与生活习惯上。
”[4]人们的社会观念、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属于民俗学范畴。
民间的风俗观念不仅受到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观念的影响,同时也受统治者制定的风俗政策的制约,具体表现为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观念。
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之间,因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差异,人们受各具特色的民间风俗观念的制约。
在中国原始信仰中,狐崇拜成为物崇拜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
动物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同人类一样表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宗教与原始迷信,同时也与一定文化地域上的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狐崇拜也是万物有灵论观念作用的结果。
在清代,狐崇拜十分流行,一些家族的排位中还供奉狐仙。
在民俗观念中,人们把比较妖娆的女子称作是狐狸精,其原型就是以狐狸为标志的部族中长得漂亮的女性为标准。
作者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闻则命笔,遂以成编。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伙。
”《聊斋志异》广泛地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习俗等。
民间抓鬼的仪式活动与趣事被蒲松龄改编成为妙趣横生的故事,如《狐谐》、《狐入瓶》、《捉鬼射狐》等,这些篇目正是民间信仰在小说中的体现。
蒲松龄记录了大量的民俗节日活动,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地域特点。
他曾经写过一篇《煎饼赋》,描写了二月二日在山东一带制作煎饼的习俗。
民间的二月二日俗称为龙抬头,成为祭神和祭祖的民间习俗。
自古以来婚丧礼俗是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活动,在《狐嫁女》中写道:殷公前往破楼里面,看到狐女的房间摆设奢华,一打听才知道今日是狐女大喜之日,前来祝贺的亲朋熙熙攘攘,房间里灯亮如白昼。
丫鬓、佣人等把狐女带出来,狐女“环佩璆然,麝兰散馥。
”[2]新娘的美丽、新郎拜父母以及在佣人的簇拥之下羞答答地走到新郎面前的具体行为等这些婚俗描写都在婚礼仪式中紧凑地表现出来。
二、多姿多彩的狐女形象(一)容华绝代的狐女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说:“我在读了《聊斋》之后,就很难免地爱上了那些夜半美女。
”所谓之“夜半美女”,多半指的是狐女。
美丽是狐女的突出特点,也是最大的资本。
《聊斋志异》中美丽的狐女一出现,男子从此失魂落魄,念念不忘。
作者笔下的狐女大多是风华绝代的美狐女,蒲松龄塑造的狐形象都具有人间少有的艳丽的容貌。
蒲松龄善于从各个方面挖掘狐女们的人性美,把人间和仙间女性的全部风采和美德都集中到她们身上,使她们集真、善、美于一身。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常把狐狸与“媚”联系在一起,狐狸要化为美女,因为只有美女才能迷惑异性,所以《聊斋志异》中的狐女大多都拥有美丽迷人的外表,这是征服异性的先决条件。
《聊斋志异》中的男性爱上狐女,第一当然是被她们迷人的外貌美所吸引。
纵观《聊斋志异》,蒲松龄似乎将描写女子美丽的词汇全部用在了狐女上,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2];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其丽也”[2];莲香“身单袖垂髫,风流秀曼”[2];婴宁“容华绝代,笑容可掬”[2];鸦头“秋波频传,眉目含情,仪容娴婉,实神仙也”[2];胡四姐“荷粉露生,杏花烟润,嫣然含笑,媚丽欲绝”[2]等等。
她们或有不沾尘俗的天真之美,或有大家闺秀的端庄之美,或有坊间妓女的风流曼妙之美,没有哪一种妖女能象狐女一样集人间各类女子于一类,能如此全面地满足不同层面、不同身份的男子对女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她们能深深打动男子的心,使他们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