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2019最新幼儿园中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善跳的袋鼠》。
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袋鼠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及其独特的跳跃方式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认识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袋鼠图片、视频、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袋鼠跳跃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袋鼠的特点。
2. 讲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10分钟)通过图片和模型,介绍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讲解袋鼠跳跃的原理,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袋鼠能跳得那么远。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例题:“袋鼠妈妈和小袋鼠一起跳跃,妈妈一次能跳2米,小袋鼠一次能跳0.5米,请问袋鼠妈妈和小袋鼠一共能跳多少米?”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解答。
4.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5. 团队协作活动(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跳跃游戏,要求运用袋鼠跳跃原理。
各组进行展示,评选最佳设计。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擅长跳跃?它们又是如何跳跃的呢?”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内容: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袋鼠跳跃原理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袋鼠跳跃的画,并简单描述袋鼠跳跃的特点。
家庭作业: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是如何运动的,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 答案:画中需包含袋鼠的身体特征和跳跃动作。
家庭作业无固定答案,以观察和分享为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善跳的袋鼠》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动物的运动方式》。
本节课详细内容围绕袋鼠的生活习性、跳跃方式及其特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认识袋鼠这一动物。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方式的特点及其生理结构。
教学重点: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玩偶、图片、视频、PPT课件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袋鼠玩偶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袋鼠的兴趣。
2. 讲解袋鼠的生活习性(5分钟)通过PPT课件和视频,介绍袋鼠的生活环境、食物等。
3. 袋鼠跳跃方式的讲解与演示(10分钟)(1)讲解袋鼠跳跃的生理结构特点。
(2)播放袋鼠跳跃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
(3)教师演示袋鼠跳跃,引导学生跟随。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画笔和彩泥制作袋鼠跳跃的图画,培养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5.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一道关于袋鼠跳跃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答。
(2)拓展延伸:讨论其他动物的跳跃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善跳的袋鼠》2. 内容:(1)袋鼠的生活习性(2)袋鼠跳跃的方式及特点(3)其他动物的跳跃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宠物或其他动物,了解它们的运动方式,画一幅动物运动的图画。
2. 答案:根据观察到的动物运动方式,完成图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演示、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袋鼠跳跃方式的特点及其生理结构。
2024年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探索大自然》第四章“动物的运动”,详细内容为“善跳的袋鼠”。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认识袋鼠独特的运动方式——跳跃,探讨跳跃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运动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掌握跳跃的基本技巧,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幼儿对动物运动的兴趣,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跳跃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认识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运动的特点,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玩具、图片、视频、教学PPT。
学具:跳绳、沙包、小旗。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幼儿扮演小袋鼠,进行“跳跃接力”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2)展示袋鼠玩具、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袋鼠的特点。
2. 教学内容讲解(1)通过PPT展示,讲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运动的特点。
(2)示范跳跃技巧,引导幼儿观察并模仿。
3. 例题讲解(1)出示跳绳、沙包、小旗等教具,讲解跳跃的基本技巧。
(2)组织幼儿进行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随堂练习(1)进行“小袋鼠跳跳”游戏,巩固跳跃技巧。
(2)设置障碍,让幼儿练习跳跃,提高灵活性。
(2)引导幼儿关爱动物,保护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内容:(1)袋鼠的生活习性(2)跳跃运动的特点(3)跳跃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袋鼠,并描述它的跳跃动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跳跃技巧,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个别指导方面,还需加强,以提高全体幼儿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其他动物的运动方式,进一步了解动物的运动特点。
同时,鼓励幼儿参与环保活动,关爱动物,保护自然。
2024年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探索乐园》第四章“动物的运动”,详细内容为“善跳的袋鼠”。
通过该内容,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认识袋鼠独特的运动方式——跳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知道袋鼠是跳得最远的哺乳动物。
2. 通过观察、模仿,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作协调性。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动作的模仿。
教学重点:认识袋鼠的特点,了解跳跃运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图片、视频、卡片,小篮球。
学具:小跳袋、画纸、画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袋鼠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袋鼠的特点。
播放袋鼠跳跃的视频,引导幼儿关注袋鼠的跳跃动作。
2. 讲解袋鼠的特点(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袋鼠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
讲解袋鼠跳跃的原理,引导幼儿了解跳跃运动。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袋鼠跳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模仿。
教师示范跳跃动作,指导幼儿正确模仿。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分组,每组用小跳袋模仿袋鼠跳跃,进行比赛。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动作,鼓励幼儿。
5.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画笔、剪刀、胶棒制作袋鼠卡片。
教师指导,帮助幼儿完成作品。
让幼儿分享自己制作的袋鼠卡片,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强调袋鼠的特点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板书内容:袋鼠特点:长耳朵、强壮的后腿、长尾巴、跳跃运动跳跃原理:利用后腿弹跳,尾巴平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袋鼠2. 答案要求:袋鼠卡片,包含袋鼠的特点和跳跃动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模仿、创作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袋鼠的特点和跳跃运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跳跃活动,如跳绳、跳远等,提高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身体素质。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动物的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善跳的袋鼠”。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幼儿将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并探索跳跃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通过观察、实践,使幼儿掌握跳跃的基本技巧,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思考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掌握跳跃的基本技巧。
难点:探索跳跃的原理,培养幼儿的合作、探究、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袋鼠玩偶、挂图、视频、沙包、绳子。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袋鼠玩偶,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对袋鼠的兴趣。
2. 讲解:播放袋鼠生活习性的视频,讲解袋鼠的身体特征,使幼儿对袋鼠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跳跃比赛,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跳跃的原理。
4. 互动:分组讨论,让幼儿相互交流跳跃的技巧和感受。
5. 巩固:通过随堂练习,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跳跃能力。
6. 创作:指导幼儿用画纸、彩笔、剪刀等学具制作跳跃的袋鼠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内容:袋鼠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跳跃原理、跳跃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袋鼠,并描述它的特点。
答案示例:袋鼠有长长的尾巴,强壮的后腿,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善于跳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互动、创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掌握了跳跃技巧。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对袋鼠的认识,引导幼儿关注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动物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共同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2024年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精彩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手册》第四章“动物世界”,具体内容为“善跳的袋鼠”。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幼儿将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独特的跳跃方式,探究动物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基本特征,知道袋鼠善于跳跃的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动物运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袋鼠的特点,了解动物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图片、视频、模型、跳跃游戏道具。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袋鼠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袋鼠的特点,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让幼儿了解袋鼠善于跳跃的原因。
3.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跳跃游戏,体验袋鼠跳跃的感觉,培养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4. 操作:引导幼儿用彩泥、画笔等学具制作袋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内容:袋鼠特点:长耳朵、强壮后腿、长尾巴跳跃原理:利用后腿弹跳,尾巴平衡关爱动物:保护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袋鼠,并介绍它的特点。
2. 答案示例:袋鼠有长耳朵、强壮后腿和长尾巴,善于跳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袋鼠的特点和跳跃原理。
但在跳跃游戏环节,部分幼儿协作能力不足,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活动,寻找其他善于跳跃的动物,了解它们的跳跃原理,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开展关爱动物主题活动,提高幼儿保护自然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原理的理解。
2. 实践环节:跳跃游戏的组织与引导。
3. 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善跳的袋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善跳的袋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袋鼠跳跃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袋鼠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知道袋鼠善于跳跃的原因。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袋鼠善于跳跃的原理。
难点:理解袋鼠跳跃时的力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袋鼠图片、视频、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袋鼠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袋鼠的外貌特征,激发幼儿兴趣。
2. 讲解:播放袋鼠跳跃视频,让幼儿了解袋鼠善于跳跃的特点,讲解跳跃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袋鼠跳跃时力学原理的应用。
4. 举例:以生活中的跳跃现象为例,让幼儿理解跳跃原理的普遍性。
5. 练习:让幼儿模仿袋鼠跳跃,亲身体验跳跃的乐趣。
6. 制作:指导幼儿用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制作袋鼠手工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袋鼠的外貌特征2. 袋鼠跳跃的原理3. 实践活动:观察跳跃力学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心中的袋鼠,并用文字描述其特点。
2. 答案示例:袋鼠有长长的尾巴,强壮的后腿,善于跳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制作等形式,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特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去动物园实地观察袋鼠,进一步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提高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同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其他动物的跳跃方式,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袋鼠善于跳跃的原理。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动物世界”,详细内容为“善跳的袋鼠”。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袋鼠的运动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幼儿能够说出袋鼠的主要特征和运动方式,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袋鼠的特点、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
难点: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袋鼠为什么能跳得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玩具、图片、视频、挂图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袋鼠玩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请幼儿分享自己了解的袋鼠知识。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播放袋鼠视频,让幼儿观察袋鼠的运动方式。
(2)教师结合挂图,讲解袋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问:“袋鼠为什么能跳得远?”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2)幼儿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答案。
4. 动手操作(10分钟)(1)教师发放画纸、画笔和彩泥,指导幼儿制作袋鼠手工作品。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
六、板书设计1. 《善跳的袋鼠》2. 内容:(1)袋鼠的特点(2)袋鼠的生活习性(3)袋鼠的运动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袋鼠的画,并简单介绍袋鼠的特点。
2.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自由发挥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幼儿对袋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引导幼儿思考袋鼠运动方式方面,还需加强引导和启发。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观察袋鼠的实际生活状态,增强幼儿对动物世界的认识。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善跳的袋鼠》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动物的特征与行为》,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袋鼠的跳跃方式,探索动物运动的不同方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培养幼儿对动物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界中动物运动方式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认识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了解动物运动的不同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袋鼠玩偶、图片、视频、动物运动方式图卡。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袋鼠玩偶,引导幼儿描述袋鼠的外形特征。
播放袋鼠跳跃的视频,让幼儿感受袋鼠跳跃的方式。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详细介绍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袋鼠能跳得那么远?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动物运动方式图卡,讲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通过对比,让幼儿理解袋鼠跳跃的独特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模仿该动物的运动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动作。
5. 创作环节(1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运动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完成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板书内容: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袋鼠的跳跃方式动物运动的不同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运动方式,并简单描述。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袋鼠的运动方式,它是用后腿跳跃前进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袋鼠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跳跃方式。
2024年中班科学公开课精彩教案及教学反思《善跳的袋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动物世界》第三节《善跳的袋鼠》。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袋鼠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以及跳跃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认识到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 学习袋鼠跳跃的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认识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袋鼠模型、图片、视频、实验材料(沙包、气球等)。
学具:画纸、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袋鼠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袋鼠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袋鼠跳跃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袋鼠跳跃比赛,让幼儿亲身体验跳跃的乐趣。
4.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幼儿用画纸、画笔、剪刀和胶水制作袋鼠跳跃的立体场景。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善跳的袋鼠》2. 内容:袋鼠的生活习性袋鼠的身体特征袋鼠跳跃的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份关于袋鼠的手抄报。
2. 答案:袋鼠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澳大利亚,以树叶、果实为食,善于跳跃。
袋鼠的身体特征:长耳朵、大脚、强壮的后腿、长尾巴。
袋鼠跳跃的原理:利用后腿的力量,通过尾巴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了解了袋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但部分幼儿对跳跃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观察袋鼠等动物的生活状态,提高幼儿关爱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袋鼠跳跃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引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3. 动手操作:此环节需要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并从实践中学习。
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
中班科学《善跳的袋鼠》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野生动物感兴趣,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情感。
2通过对袋鼠知识的调查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初步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操作常规。
3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及其外形特征,让幼儿了解袋鼠是一种善跳的野生动物。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袋鼠的生活习性及其外形特征,让幼儿了解袋鼠是一种善跳的野生动物。
难点初步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操作常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拼图《袋鼠》、视频《袋鼠跳跃》、音乐《袋鼠妈妈》、袋鼠跳跃操、袋鼠妈妈口袋有宝宝视频、袋鼠搓拳击视频、铅笔一支、2米高7米长标志。
知识准备家长提前带领幼儿搜寻袋鼠的知识,并带有关袋鼠知识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拼图游戏“袋鼠”,激发幼儿兴趣。
(3分钟)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今天啊,老师就带了一个大拼图,谁想知道它拼出会是什么图案呢?那好,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玩拼图的游戏吧!”
(二)展开
1初步认识袋鼠我是小小科学家。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对袋鼠的认识,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提前找寻有关“袋鼠”的。
引导语亲爱的小朋友,前几天,老师请爸爸妈妈带领你们调查有关袋鼠的小知识,你都了解到了哪些内容啊?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张了解袋鼠的表格,请小朋友看一看、摆一摆你了解的袋鼠知识吧!(请幼儿看着爸爸妈妈和自己搜集的介绍自己了解过的袋鼠的知识,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操作动画。
)
(表格如下)幼儿每人一张小表格,教师一张大表格。
可爱的小袋鼠(内容提前打印出,孩子边说,教师边粘)
袋鼠生活在哪里?
(哦,原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生活在大草原上。
)
袋鼠吃什么?
通过小朋友们的搜集我们发现袋鼠是食草类动物。
袋鼠的种类?
提问谁能看着表格说一说你了解的袋鼠啊?(请3名左右的幼儿说一说)教师根据幼儿的叙述进行操作。
师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调查我们知道了袋鼠是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大草原上的食草类动物,它的种类繁多,有红袋鼠、白袋鼠、灰袋鼠、岩袋鼠、短尾矮袋鼠等50多种呢!
2让幼儿了解袋鼠后腿及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语刚才小朋友们说到袋鼠有一个很棒的本领,那就是善于跳跃,那你有没有见过袋鼠是怎么跳跃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观看袋鼠跳跃视频。
)
提问
(1)“袋鼠为什么跑的那么快呢?它的前腿又细又短,后腿又长又粗,有什么特点?
小结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键而有力。
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
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
袋鼠的这种跳跃方式叫做“双脚跳跃式奔跑”。
(2)袋鼠的尾巴这么粗壮,又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跑起不至于摔倒,还可以在袋鼠奔跑时帮助改变奔跑的方向;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能在袋鼠休息时支撑袋鼠的身体,像个小板凳。
(3)“袋鼠跳一次能跳多高多远?”(2米高7米多远,教师在教室贴一个2米高的线)再次观看袋鼠跳跃视频(师讲解袋鼠跑起的时候前腿蜷缩,尾巴翘起,后腿像弹簧一样使整个身体往前冲)。
(4)谁能学一学袋鼠是怎样跳跃的啊?(注意提醒幼儿手像袋鼠的前腿蜷缩,腿像袋鼠的后腿用力向前跳。
)
a幼儿个别模仿跳跃b教师放音乐,幼儿跟随节奏模仿跳跃
3让幼儿了解袋鼠的育儿袋及其作用。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看,袋鼠除了粗壮的腿和尾巴,他身上还有什么与别的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吗?(育儿袋)
提问
(1)你知道这个育儿袋是在袋鼠妈妈的身上还是在袋鼠爸爸的身上?
小结只有袋鼠妈妈才有口袋。
(2)“口袋是干什么用的?”
小结袋鼠妈妈肚子上的口袋叫做“育儿袋”。
小袋鼠刚刚生下很小,小到像一个铅笔头一样,身长只有2厘米,浑身没有毛,看不见东西。
靠前肢和灵敏的嗅觉,小袋鼠沿着妈妈给它舐出的道路爬进育儿袋,在袋里吃奶长大。
等到7—8个月的时候才跳出口袋。
(3)小朋友,你知道袋鼠妈妈同时拥有几个宝宝吗?
小结袋鼠妈妈同时会拥有3个宝宝,一个宝宝长大后就会从育儿袋出,而第二个宝宝就会慢慢的又怕入妈妈的育儿袋,这是第三只宝宝就已
经在妈妈的肚子里等待出生了呢!可爱吧!
(4)“当小袋鼠遇到危险的时候怎么办呢?”(小袋鼠回钻到妈妈的口袋里面,由妈妈带着它飞快地逃走。
)
小结但一有危险时,小袋鼠就立即钻入妈妈的口袋中,由妈妈带着逃走。
但是,当口袋内的袋鼠宝宝长到能独立生活时,妈妈便不允许它再进去。
因为他已经成为能够保护自己的成年袋鼠啦,不能在靠妈妈的保护了,就像我们小朋友,当我们长大了,就不能在一味的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伞下,应该独立起,做自己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要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情去报答他们噢!
(5)律动《袋鼠妈妈》。
引导语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做《袋鼠妈妈》,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扮演袋鼠妈妈、一个扮演袋鼠宝宝,随着音乐节奏有规律的跳跃,谁能试一试?(玩两遍,一遍个别、一遍全体。
)
(三)结束
引导语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小袋鼠还会打拳呢,而且是拳击高手,你们相不相信啊?那好,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小结小袋鼠真可爱,小朋友,你们喜欢袋鼠吗?它比较温和,不会伤人,但如果把它惹生气了,它也会伤人的。
所以,我们要爱护它、关心它,做一个爱护小动物、有爱心的小朋友噢!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每个处在学龄阶段幼儿的共性,它们可爱、听话、讨人喜欢。
而中班科学活动《善跳的袋鼠》这一活动,正是在幼儿喜欢小动物的基础上,开展的,本次活动是选自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指导丛书,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们近些年的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的有利性,我将原书中的活动进行了调整。
原教材中有以下3部分1、导入部分是谈话活动“什么动物肚子上有一个口袋?”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了解袋鼠的外形特征。
3、引导幼儿认识袋鼠的生活环境。
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欲望、让幼儿便于理解活动的重难点,我请家长提前带领幼儿仅对袋鼠的“家、食性、种类”进行了知识准备,从幼儿能够简单理解的方面入手,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准备的过程中,请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观察、讲述,让他们能在堂上有所讲。
当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探索的知识进行讲述时,大大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
在活动过程中,加入了几次幼儿“动起”的环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总的说整个活动较为顺畅!
不足
1时间有些超时,原本25—30分钟的活动,我上了约35分钟。
就这样,还是有一个活动省略了——观看视频《会打拳击的袋鼠》。
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让幼儿了解给予袋鼠的特殊外形,它才可以“打拳击”,也是为了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活动后,我已经为幼儿补上了这一环节。
2我觉得我的“评价语”比较匮乏,这与老师的自身能力、语言词汇量的缺乏以及活动知识量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今后多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执教活动、多看书,依然是我今后不断追寻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