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课程论文民族风俗之汉服文化与复兴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族文化的作文范文中国的传统服饰与民族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服饰和民族文化。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研究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的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传统服饰。
例如,汉族的传统服饰主要有汉服,它们通常采用华丽的刺绣和丝绸材料,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
而藏族的传统服饰则以藏袍为代表,它们以精湛的手工艺和颜色鲜艳的刺绣成为了藏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的传统服饰不仅在外观上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更在形态上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举个例子,传统汉族妇女的服饰中常常有“对襟”这一设计,它象征着汉族人民追求和谐和礼仪之美。
而传统的褶皱裙则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节俭和谦虚。
除了对襟和褶皱裙,中国的传统服饰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元素,如缠腰、宽袖和盘扣等。
这些元素使得中国的传统服饰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事实上,许多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元素都被现代时尚界所借用和吸收,使得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传统服饰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每一个传统服饰背后都有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穿戴红色的婚服,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幸福,寓意新婚生活的美好和吉祥。
这种将喜庆和幸福寄托于传统婚礼服饰中的做法是中国特有的。
通过传统服饰,我们也能够了解到中国民族文化中对家庭、婚姻、孝道和友情等价值观的重视。
传统服饰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讲述一个故事,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传统服饰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许多手工艺都在制作传统服饰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比如,绣花、刺绣和染色等技艺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制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这些技艺的传承不仅仅使得传统服饰更加精美,也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复兴指的是对汉服的传统造型和制作工艺的复原和传承。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因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汉服复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汉服的穿着和制作工艺的研究,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使人们更加珍视和尊重传统文化。
二、强调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服饰趋向于国际化、多样化。
汉服的复兴可以提醒人们记住自己的身份根源,保持文化自信。
穿汉服不仅是一种服饰的选择,更是表达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
汉服的复兴可以让人们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觉。
三、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和价值观汉服复兴不仅是对服装的传承,更是对传统美德和价值观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汉服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礼仪和优良品质。
穿汉服要求谦虚、端庄、庄重,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风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汉服的复兴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美德,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培养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意识。
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增长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汉服的复兴可以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推动相关产业链的繁荣。
通过制作汉服、举办汉服活动、开展汉服文化节等方式,可以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
以汉服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也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可以进一步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五、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和凝聚力汉服复兴可以激发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通过汉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共同体意识和凝聚力。
穿汉服的人们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群体。
汉服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汉服论文关于汉服的演变及发展趋势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形成的。
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文化。
直到明末满洲清朝军队入关,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剃发易服”,才使汉服文化这一千年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这是历史的悲剧,是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彻底破坏了中国千年来的文化生态平衡。
做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宝贵文化,是永远也不会被人遗忘的。
令人欣慰的是,汉服文化这一传统国粹,在人为强制消失了将近300年后,随着汉服运动的兴起,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
我是个高中生原以为我的同学们了解汉服的人不多甚至会排斥,但让我高兴的是,有很多人知道并喜欢着汉服,尽管不是十分了解,但是却对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六个人就是有这种好奇心走到了一起,我们认为现如今的汉服良莠不齐,宣传缺乏力度和制度,更有甚者率意而为,由于受汉服面料形制的限制,价格偏高,有些商家借此滥竽充数,一些“汉服”形制不正,材料质量差,不仅影响了汉服的美观,更给很多人以误导,作为一个尚不能完全自立的高中生的我,能量是微弱的,但同时也是巨大的,心里对汉服的喜爱从接触他认识他开始就注定无法改变,我愿意也希望为汉服事业奉献出我的力量,我会同身边的人一起认识了解汉服,告诉他们我华夏汉民族,不是赤裸的,我们有我们的衣着——汉服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华文化,而当我们热爱五千年来的华夏古老文化之后,相信我们会更喜欢更爱我们的汉服。
汉服发展悠悠4000余载,上启炎黄,下至明末,谨承周礼,延续道统,是世界少有的传承时间最长的民族服饰。
汉服虽历经历朝不断发展,然其基本特征一直保持不变,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服饰。
研究汉服文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中华儿女的前仆后继,不断的发掘与努力.研究汉服文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一,研究汉服文化对人们了解本民族传统,加深民族感情具有很大的帮助.二,研究汉服文化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三,研究汉服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敢,和凝聚力和爱国心.四,研究汉服文化对现阶段祖国的道德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五,研究汉服文化对发展带动我国的服装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通过复兴一件美丽的衣裳,续起被割裂的文明,为当今这个信仰缺失的社会诸如一股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新鲜血液。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虽然西方服饰已经成为主流,但汉服在近年来却有着一定的复兴趋势。
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汉服及其复兴的意义,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汉服的复兴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汉服逐渐式微,甚至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
对汉服的复兴,意味着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和尊重传统文化,这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服的复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人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逐渐失去了认同感。
而通过复兴汉服,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对于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汉服的复兴意味着对美的追求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其设计和制作融合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审美和工艺技巧。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时尚和美的追求愈发迫切,而汉服的复兴正是对传统美的追求的体现。
通过汉服的复兴,也能够促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和热爱,有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汉服的复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汉服不仅仅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服饰,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通过汉服的复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汉服的复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汉服及其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汉服的复兴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汉服的复兴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对美的追求和传统工艺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汉服:华夏服饰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复兴一、汉服的起源与演变汉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代表,体现了汉族人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与礼仪制度。
其起源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之后历经秦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体系。
汉服不仅是汉族衣冠的象征,还是古代社会生活、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汉服的历史背景早在夏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就开始以服饰彰显身份和阶层的不同。
汉服逐渐形成并成为礼制的重要部分。
到了汉代,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服的款式和穿着规则逐渐固定,成为礼仪制度的象征。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穿着形式,还融入了儒家思想和礼制文化,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2. 汉服的发展历程汉服在历代王朝中不断演变,款式、面料、装饰等方面皆有不同。
唐代的汉服较为宽松飘逸,象征着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宋代汉服则较为简洁、雅致,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崇尚简朴、内敛的生活态度;明代汉服的设计更加考究,呈现出规整、华丽的特点。
各个朝代的汉服风格不仅彰显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审美传统。
二、汉服的基本构造与特点汉服由多个部分构成,款式因时代、场合和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总体上,汉服具有交领、右衽、宽袖等特征,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审美理念和服饰哲学。
1. 交领与右衽交领是汉服的显著特点之一,即衣领交叉覆盖,左边衣襟压右边,称为“右衽”。
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古代礼仪制度,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右衽的设计,象征着尊礼守法和行为得体。
2. 宽袍大袖汉服的宽袍大袖设计不仅为穿着者提供了舒适感,也具有美学价值。
宽松的服装线条表现出飘逸、自然的风格,这种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古代文人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
同时,宽大的袖口也适应了古人日常劳作和礼仪活动的需要,体现了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统一。
3. 无纽扣设计与现代服饰不同,传统汉服没有纽扣,而是通过系带、带钩等方式固定。
这种设计体现了汉服崇尚自然、简约的理念,传达了古人对简洁生活方式的追求。
浅谈汉服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汉服是指中国传统的服装文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直到现代仍然有人穿着汉服来表现一种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
汉服不仅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现代人如何重视汉服文化。
一、汉服文化的传承汉服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族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环。
历史上,汉服曾是中国的国民服装,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还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汉服的传承不仅仅是服装的传承,还包括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从传统汉服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
在古代,汉服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族或文化团体的传承,而今天,汉服的传承已变为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承主要可以归功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
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区组织,人们更容易自由地交流和分享传统的汉服文化。
二、汉服文化的发展汉服文化的发展已经从过去到现在经历了许多变化。
在古代,汉服的设计非常注重“端庄大方”,强化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的良好印象。
唐代汉服则更加追求华丽和豪华,是中国服饰设计的巅峰之作。
到了宋代,汉服则更多地在设计上注重了简约和素雅,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现代的汉服则更加强调“恢复古风”,在设计上力求回归到中国汉族服饰最本真的形态。
当前,汉服设计已逐渐贴近现代社会。
汉服不仅仅是传统的宫廷服饰,也体现了现代人的时尚美学。
汉服的款式和细节方面在现代的设计中也有着不同的流行元素。
同时,各个地区和城市还形成了不同的汉服文化,如书香门第汉服、湘绣汉服等。
三、如何重视汉服文化?随着汉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视汉服文化也成为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重视汉服文化:1. 了解汉服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变迁。
回顾汉服的历史,以了解它的演变和流行趋势。
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电视节目、网络等渠道来了解汉服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和审美元素等,以及价格等方面的信息。
论中国汉服文化的历史与复兴余剑(台州学院,浙江,临海2014/3/14)摘要: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哲学、礼仪文化。
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复兴汉服文化具有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民族精神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意义,汉服的平民化、实用化、商业化、文化产业化是汉服复兴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汉服文化、历史、复兴一、汉服的由来、发展及消亡二、汉服的特征、类型及首服、足衣、配饰三、汉服文化的传统内涵四、现代复兴汉服文化的意义五、汉服复兴运动的历史成就和阻力六、汉服复兴运动的途径一、汉服的由来、发展及消亡汉服是指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传统汉族服饰的总和,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服饰之一。
传说汉服起源于黄帝时代,《史记》[1]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考古发现约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汉服从黄帝开始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四千多年里形成代代相承的独特的民族服饰发展史。
在商周时代,汉服就开始了上衣下裳的衣冠制度。
那时无论男女,下身穿的是裙而不是裤,人人都要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上发展。
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
[2]“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当时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
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为曲裙袍和直裙袍两类。
汉代女子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
关于汉服的议论文汉服,一种古老的服装文化,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与现代衣服相比,汉服有着独特的设计和舒适的穿着感受,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关于汉服的议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它的优点和缺点。
首先,汉服的支持者坚信它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汉服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民族传统服饰的一部分,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汉服的设计和制作需要有一定的手工艺和技术,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穿汉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的魅力,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其次,汉服的设计与现代化并不矛盾。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自然舒适和优雅,这与现代化的服装设计相反。
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服装品质的要求更高,而汉服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汉服的设计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年轻、时尚和高端的汉服。
这种汉服有时可以参加宴会、演出、红毯等场合,甚至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穿着。
然而,汉服也面临着许多争议和困难。
首先,汉服面临尴尬的商业化问题。
由于汉服的热度,一些商家以愚弄为目的,以次充好,甚至为了营销而披着汉服文化的外衣。
这些产品和服务常常与真正的汉服文化脱离,甚至严重侵犯了汉服文化的权益。
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监管等多方面努力。
其次,汉服也引起了一些文化争议。
汉服需要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但这种理解方式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
广泛普及和推广汉服文化,需要大力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提高人们对文化关注和了解的兴趣,从而打造一个全民汉服文化共同体。
最后,汉服的发展需要大力推动。
汉服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还很有潜力成为中国优秀的文化IP,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汉服产业的发展和硬件创新,包括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推广优质品牌,建设产品生态链等。
总的来说,汉服是一个有着深远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
汉服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和舒适的穿着感,为现代人们带来别样的服装文化体验。
序渐进的过程。
在这期间,离不开政府对于院团财政的支持,离不开对于市场——大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更离不开对于艺术质量的执着追求。
整合是优势资源的互补,是市场经济条件驱动下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这样的方式,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我国的艺术院团才能走得长久,走出高度。
参考文献:[1]傅谨:《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文艺研究》,1998.07[2]万明:《深化艺术院团管理体制改革》,《学习月刊》,2007.03[3]史及伟:《对艺术表演院团体制改革的思考》,《江南论坛》,2004.[4]杨波:《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前进》,2008.04[5]林青青:《财政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效与建议——以江苏为例》,《地方财政研究》,2012.01汉民族传统服饰在经历了300多年的沉寂后,渐渐复苏,于本世纪初重新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视野。
本文从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缘由入手,在考究汉服运动进程的同时,指出当前汉服运动具有内向、寻根、审美、非排他和非进攻的特点;针对汉服运动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避性意见;并对汉服运动的发展方向表明态度。
本文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汉服文化复兴运动具有一定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缘起于汉民族文化的失落以及民族意识的回归。
1.汉民族文化服饰缺失的悲情激荡,是汉服运动的源动力。
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失落于17世纪中期。
清军入关后先后颁布的剃发令和易服令,以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血政策,让汉民族在随后的三个世纪里,几近绝迹,直到本世纪初,一个历史性聚会需要面对民族服饰标识问题。
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举行的APEC会议在闭幕式上有一个传统“规定动作”,就是作为东道主国,需要提供本民族传统服饰供各参会国首脑统一着装合影。
这难倒了中国,因为会议提供的“唐装”引起了社会热议。
有网友指出,在这个由会议派生出的宣传本国文化特色的热点活动中,唐装不能很好代表中国传统服饰,更不是华夏族主体传统服饰。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千年文明史的璀璨。
在现代社会,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复兴成为了一种风潮,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而汉服复兴的意义也日益凸显,不仅仅是一种时尚的流行,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表现。
汉服复兴的意义在于加强文化自信和树立文化认同。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交流交融,文化自信成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现中国古代的风貌和风采。
通过汉服的复兴,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更多的人能够自豪地展现中国古代的魅力和魅力,树立中国特有的文化自信。
汉服的复兴也能够加强国际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服复兴的意义在于推动民族品牌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汉服复兴的不断推进,汉服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了当今民族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汉服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推动汉服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增强汉服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汉服复兴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纺织、服装设计、手工艺等行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品牌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的提升,加强文化自信和树立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品牌的发展和提升。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珍惜和传承。
希望通过汉服的复兴,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汉服及汉服复兴的意义】。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任课老师周大明民族风俗之汉服文化与复兴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民族服饰之汉服文化与复兴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在中国历朝历代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
“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
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长袖宽衣、系带暗扣、飘逸潇洒”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
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
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所以我以为汉服精神,是华夏的“根”和“体”,汉服不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汉服并不是指汉代或唐代的服装,而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体的服装,中华民族本身的文化就是一个融合过程。
”我们被尊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文化的礼仪就是尊重别人,尤其是提倡“自正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王道”精神,而不是“霸道”主张。
而在你穿上汉服的那一刻,你会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君子与淑女的形象,男性更显挺拔与潇洒;女性更显清秀与雅致。
所以我想说: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那么接下来我就让我深入介绍一下汉服。
一、汉服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华夏服饰的复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国际上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因此,国服的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的复兴。
二、汉服的基本特征与基本款式1.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即裙衣裳制汉服分为衣裳(衣裳制中最原始的款式)、玄端、襦裙,襦裙又分为对襟齐胸襦裙、交领齐腰襦裙、袄裙等。
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衣裳制。
那时,袖较短,裳较窄,在款式上没有进一步的分类,故把衣裳作为衣裳制中的最原始款式。
功用上,衣裳分为常服和礼服。
西周时,常服仍以衣裳为主流。
衣裳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衣裳日趋精美。
大袖只被用做礼服。
玄端是衣裳制的一种款式,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
后深衣(上下连接的服制)在朝服及礼服中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
秦时,深衣在民间常服中代替衣裳成为主流,汉朝已是深衣的天下。
此时女子似乎又怀念起衣裳装束来,于是,襦裙——衣裳制中的一个重要的款式出现了。
“襦”,是短小的“衣”的叫法。
襦裙比一般衣裳华丽,袖子通常窄小,裙子宽大。
后来襦裙加入了一些女性元素和固定配件(如,唐时在肩上加的帔子或披帛,明代在腰间配的腰裙、帷裳、宫绦、短裳等),使襦裙几乎完全作为女装。
襦裙的几个重要分类有—a.对襟齐胸襦裙——盛行于隋唐,尤其是唐。
其特点是:襦长不及腰胯,扎于裙内;裙变宽大,系到胸部以上。
盛唐时期也许是融入了胡人的血统,所以女子的服饰较为开放,襦裙的制式也由原先的窄衣小袖逐渐变得阔大拖沓,而上襦的制式变化则更大,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
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
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如同唐代盛行的金碧山木画。
此时连裙色也变得鲜艳,多为深红、绛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如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b.交领齐腰襦裙——盛行于魏晋宋,特别是宋。
其特点是,襦长及腰胯,下截常扎在裙里(偶尔翻在外面,遮住下裙),襦裙袖口又有小化,色彩也趋于素雅。
c.袄裙——盛行于明。
袄裙穿着时,袄的下截不扎在裙里,而是以袄掩裙。
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
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
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
襦裙中,除了传统的“襦”外,还有很多其它类型的上衣可以搭配裙。
它们在穿着时不一定把下摆扎于裙里。
这样种类繁多的搭配使得襦裙的内容更加丰富。
这些上衣有袄子、半臂、大袖、旋袄、褙子等,以下一一简介:a.袄子——隋唐时流行的一种襦,直领相系,并且两侧开叉到腋下,有点半披半穿的感觉。
当时称这种襦为袄子。
b.半臂——隋唐时也流行另一种襦,是半袖和无袖的,因此被称为半臂。
半臂多是直领相系,有小带子系到胸部。
c.大袖——参照袄子,后来出现了大袖。
大袖作为女子礼服而用,它开叉到腋下,直领相系,袖子是大袖,衣稍长。
d.旋袄——宋朝时,衣变窄变长,袖子复变成小袖,领为直领但不相系,这就是旋袄。
e.褙子——明朝时,衣又变宽,袖子又变大,领变半直领相系(有带子)下面自然开叉,这就是褙子。
褙子就是李氏朝鲜时期的宫廷唐衣。
2.衣裤制——上衣下”裤”短打,又名裋褐,男女式皆有,文言文中学到过“短褐穿结”,就指这种服装。
特征:上衣下摆外露并以腰带系着、袖子较窄。
主要作为百姓方便活动、居家休闲、劳动服装或武术军服(作训服)穿着。
商代时,据说已经有了裤,不过都是开裆的,只能穿在裳里面。
春秋战国时,据一些数据,汉族人在胡服骑射前就有了合裆裤,也有了短衣下面直接搭配裤(而不需要穿在裳里)的装束。
秦汉时,劳动人民仍是上短衣下面直接配裤的装束。
魏晋时,民间似乎更喜欢新兴的袍衫和褶绔。
明代时,民间仍然是上穿短衣下穿裤。
略有不同的是,明时小腿穿水袜已基本取代褶绔。
3.深衣制——上衣与下裳缝接,领为交领深衣分曲裾、直裾、朱子深衣等几种款式。
曲裾之所以称为曲裾,就是因为它的裙摆成层叠叠,做成弯曲的样子。
曲裾深衣产生在春秋战国,取代衣裳而盛行于先秦西汉,后来衰落于魏晋。
在当时,曲裾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曲裾盛行于汉,较之襦裙多了一份典雅与庄重。
现代汉服中,有长曲裾和短曲裾之分。
短曲裾一般单绕,并衬以衬裙。
曲裾之所以美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虽然只有一种形制,却千变万化,通过颜色和裙摆的长短搭配出许多不同的款式。
直裾是由曲裾发展而来的。
魏晋前,直裾既被作为常服,也被作为礼服;魏晋及魏晋后,民间只用直裾做为礼服,但士大夫阶层仍把它作为居家便服。
一开始,直裾的下摆稍窄。
后来,直裾的下摆变宽,袖子由直筒祛变为祛袂。
“祛袂”这样的袖子成为深衣的定制。
宋代时,深衣在民间越来越倾向于礼制化的地位。
朱熹家礼中制定了深衣的一种规格,是为朱子深衣,多被学者穿着。
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对应十二个月。
裳幅皆梯形。
朱子深衣的影响很大,日韩服饰中有部分礼服都是在朱子深衣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
朱子深衣一般是黑白两色,把男生衬托地文质彬彬大气沉稳。
宋朝的深衣,袖子多比较宽大。
明代沿袭宋代的朱子深衣,袖复为祛袂,又称道袍,较于其他,其更加平民化,简单朴素。
4.通裁制——上下通裁,为一体(不像衣裳和深衣,为两截)通裁制汉服分为袍衫、襕衫、直缀。
东汉时,出现上下通裁、两侧缺胯(开叉)的袍衫。
袍和衫的不同地方在于袍有夹层,也就是双层,衫没有,比较单薄。
魏晋时,袍衫在民间被用作常服,隋唐五代时,袍衫可谓空前盛行,成为民间的主流服饰。
隋唐时期,襕衫作为男子官服出现。
襕衫下摆只到膝,膝处设横襕(即一界限),再往下用裳续上,因此,襕衫虽属于通裁制,但构造上像泡衫和深衣的综合体。
因襕衫一直被用作官服,故领子都用圆领,而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
隋唐时期,直缀(也叫直身)产生了。
直缀长度到脚踝,有宽衣缘,领为小“y”型交领,两侧不缺胯(开叉)。
直缀虽可作为常服,但更是僧道法衣的一种,中唐以来盛行于禅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汉服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右衽。
所有的汉服无论是何种制式,领口都的形制是右衽,不能有差错。
古时少数民族如胡人等方为左衽,若是穿错了,可要小心一句“尔乃蛮夷”了。
三、汉服的分类1.按功用、场合分:礼服、朝服、常服、戎服、昏(婚)服、祭服等;2.按职位、身份分:皇家服饰、官吏服饰、军士服饰、学者服饰、平民服饰、乐舞服饰等;3.按体裁、式样分:衣裳制(衣裳、玄端、襦裙等)、衣裤制、深衣制(曲裾、直裾、朱子深衣等)、通裁制(袍衫、襕衫、直缀等)等;4.按领分:交领(从商到明,一直是汉服的最基本特点)、圆领(书面上称盘领。
秦汉时受西北民族的影响,圆领元素开始介入到汉民族服饰当中,多用于官服)、直领(魏晋南北朝当时在交领基础上发明了直领)等;四、汉服与和服、韩服、旗袍、唐装的联系与区别每当汉服爱好者穿汉服上街时,旁人总是将之误认为和服或者韩服。
那么,到底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1.汉服与和服和服主要模仿汉服中的深衣,至今日本仍将和服称“吴服”,意思就是指从中国吴地传来的衣服。
但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民族特色--a.线条——汉服的线条是流畅的曲线,显得婀娜飘逸。
和服的线条是齐整的直线,显得简介端庄。
b.领口——汉服的领子是紧贴颈子的,显得端庄,这是符合汉族对气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