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20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6
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1. 引言1.1 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疫情爆发以来,严峻的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疫情导致了国内外需求的急剧下降,生产和供应链受到了严重扰乱,许多企业面临着停工、裁员甚至倒闭的困境。
消费市场受到了打击,尤其是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疫情还加剧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脆弱性,使我国经济更加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政府还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
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在政府的积极应对下,我国经济正在逐渐走出困境。
未来,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消费市场恢复,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1.2 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概况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在上半年遭遇了严重的冲击。
1月底,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导致大规模的停工停产和交通封锁,许多企业和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第一季度同比下降6.8%,创下了历史新低。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经济逐渐恢复,第二季度GDP增长3.2%,并在第三季度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呈现出明显的两难局面。
一方面,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出口和投资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恢复。
尽管整体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仍然表现出了韧性和弹性。
2020年,中国经济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有着许多机遇和希望。
政府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中国还将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中国经济稳定运行,实现了“六稳”,宏观经济指标均符合预期政策目标。
2020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依然,短期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
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背景下,供给端和需求端均有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比较而言,供求两端“双收缩”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自然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需要实施更加明确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
我们要坚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功能,强化其结构性效应,提质增效,有效提高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水平,保障稳增长所要求的流动性,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202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系统模型预测,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基本与2019年持平,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从定性因素上分析,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也进入了微幅波动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和GDP基数大幅提高,宏观经济对外部冲击的敏感性有所减弱。
我国政府对经济调控的手段逐渐成熟,宏观把控能力日臻完善。
因此,2020年GDP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经测算,202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微幅下滑,因此,若国家不出台强有力的刺激政策,那么我国经济实际增速将在其潜在增长轨迹上运行。
第三,美国、欧元区以及日本采取降息、扩表等措施,总体有利于我国外部需求的增加,从而带动我国出口增长;中美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进展,经贸摩擦导致的负面影响有所减缓。
2020年,国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信号清晰可见,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下,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带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中央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和实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灵活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总体稳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居民储蓄率下降、居民杠杆率提升、房地产投资观念发生显著变化等因素,使得房地产需求逐渐趋于平稳。
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
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稳定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两个方面,分析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
宏观经济形势: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疫情初期,由于封锁和管控措施,制造业、服务业、零售业等主要经济领域受到直接影响,经济增速大幅放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第四季度同比增长6.5%。
整体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呈现V型反转的态势,但总体增速低于往年水平。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工业生产受损。
由于疫情导致全国范围内的封锁和停工,工厂停产停工,短期内导致工业生产大幅下降,特别是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受到影响较大。
其次是消费市场萎缩。
由于疫情蔓延导致消费者心理恐慌和购买力下降,餐饮、旅游、零售业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消费需求大幅减弱。
最后是外贸受挫。
全球范围内的疫情蔓延导致国际贸易受到阻碍,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尤其是对欧美等重要市场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政府政策选择: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来稳定经济发展。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多个方面。
财政政策:2020年中国财政政策主要以减税降费为主。
为了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在2020年连续多次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包括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延缓部分税收征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
这些政策减少了企业成本,促进了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利率、提供廉价流动性支持等。
这些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复苏。
40特别报道Special Report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2020年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
202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
全年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
其中,本地农民工11601万人,下降0.4%;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下降2.7%。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072元,比上年增长2.8%。
外贸正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59.4%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
其中,出口179326亿元,增长4.0%;进口142231亿元,下降0.7%。
进出口相抵,顺差为37096亿元。
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出口总额的59.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754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8%。
全国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210元,比上年名义下降1.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0%。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007元,名义下降3.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
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同比增长7%2020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
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2020年,全球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不能幸免于难。
凭借着政府的果断决策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中国成功控制住了疫情,经济也逐渐恢复了活力。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2020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和相关的经济政策。
让我们来看看2020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01.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3%。
虽然增速较上年有所下滑,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较为稳定的增长。
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全球范围内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正增长,足以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那么,中国经济能够在疫情之下保持正增长值得肯定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一方面是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
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投资基建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等,以提振经济。
中国央行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功也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中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成功遏制了疫情的扩散,为经济的逐步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各地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市场需求逐渐回升,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动力。
从这些方面来看,2020年中国经济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依然表现稳健,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付出。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2020年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些重要举措。
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经济政策,以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同时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
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了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规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措施,包括降息降准等,以提供流动性支持,并确保经济的平稳运行。
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选择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全球经济和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今天我们将从形势和政策两个方面来探讨2020年中国经济的大趋势和政策选择。
一、形势1、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变化新冠肺炎疫情从年初开始席卷全球,短时间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疫情爆发初期,很多工厂和企业被迫暂停生产,导致经济活动停滞。
尤其在中国,完全“停摆”的现象曾经引起了全球关注。
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工厂和企业开始陆续复工,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实现了“V”型反弹,经济形势逐步好转。
2、内外贸易双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贸易造成了极大冲击,跨国货运和物流受阻,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
在中国,前四个月的进出口货物总值同比下降6.4%。
同时,受国际疫情影响,消费需求出现下滑,国内市场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3、逆周期调节成功面对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迅速行动,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措施,通过逆周期调节成功应对挑战。
截至5月份,累计新增贷款增量超过10万亿元,大幅增加信贷供给,促进了社会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保持了经济增长势头。
二、政策1、财政、货币政策调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措施,在逆周期调节中实现了“精准施策”。
一方面,大规模的财政投资政策,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为实现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方面,则通过宽松政策,降低利率,放松信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扩大内需,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加大内需刺激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通过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推进数字化和网络化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和消费升级,促进内需扩大。
3、外贸政策调整中国政府积极应对外贸压力,加强多边贸易合作,拓展技术和文化产业输出,优化贸易结构,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多赢共享。
总的来说,2020年是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的一年,但是通过政策上的逆周期调节和内生动力的发挥,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向稳定和复苏。
中国经济2020
2020年是经历了疫情大流行的一年,然而,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经济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一年来,中国经济收紧金融政策,积极实施激进的财政政策,扩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加强社保体制改革,将抗疫、复工复产、复学复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稳定和发展成果。
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2020年以6.1%的
速度同比增长,实现了利率、就业和物价的稳定增长,特别是制造业的回暖,使得拉动着整体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在疫情过后加强了政策支持,协调实施了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涉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同时在做大做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在经济增长上取得相当的成绩,而且在改善居民收入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中国实施和推进了一系列公平发展、普惠保障和精准脱贫等政策措施。
其中总金融财政支出增幅达到21.5%,实施一系列积极财政政
策支持有序复工复产,有力推动企业复产复业,实现了就业提升和收入增加。
此外还实施了一系列多变的金融创新举措,实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大势之举,实施的金融政策和机制改革,以及发展互联互通的金融技术,有力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2020年中国经济在疫情的影响下,依靠财政政策、金
融政策和政策支持,以及企业的积极应对及实施金融创新,实现了稳定发展,改善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完成了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了改善国民收入,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0年中国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2020年,中国经济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但经济下行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并成功实现全年经济增长。
在疫情影响下,中国经济走势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一季度,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增速下降至负值,但是在三季度,经济已逐步复苏,并在四季度达到了6.5%的增长率,全年经济增速为2.3%。
此外,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表现相对出色,并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其次,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凸显。
新冠疫情导致旅游、餐饮等行业受到重创,但是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在这方面,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加强消费券发放和加大对居民收入和就业的支持力度,帮助提振消费。
再次,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随着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预计到2023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55万亿元。
疫情期间,数字化产业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和活力,有力支撑了经济的稳定增长,未来数字经济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最后,宏观政策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宏观政策,其中包括扩大内需、加强基建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等多种措施。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渡过难关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而言,20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在严峻的经济环境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复苏和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挑战,政府应在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1. 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9%。
2. 减贫:中国成功地将亿万人口脱贫,减少了全球贫困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中国已经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
3. 巨大市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市场,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4. 强大的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为全球产生了大量的就业和财富。
5. 外汇储备:中国积累了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6. 绿色发展:中国正在推动绿色发展,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领导者之一。
7. 技术创新:中国正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一带一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提供更多机会和合作空间。
9. 数字经济: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领先力量,为全球经济增长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10. 社会稳定: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中国经济2020作者:王德培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01期2020年,无论是国际背景还是产业发展,或是区域经济及商业模式,都面临着大拐点、大切换。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迎来4大趋势,诞生了8个最新的赚钱行业。
中国经济4大拐点首当其冲的是中美关系大转折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存在一个“60%定律”——当另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60%,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甚至有快速赶超美国的可能时,美国就一定会将其定为对手,千方百计地遏制对手的成长。
可以说,贸易战旷日持久,根本原因是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巨变。
1972年中美建交时,中国的GDP仅是美国的5%,但如今中国的GDP已达美国的66%。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以6%的速度增长,美国经济按照最好的光景3%计算,到“十四五”末的2025年,中国GDP将是美国的80%,中美“打架”的局面或将逐步兑现。
这必定带来3点变化:1.鉴于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国,会对我国商品征收高关税,在无法找到完全可替代市场的情形下,外需紧缩将成新常态,中国外向型经济将面临调整。
2.美国对我国引进技术进行封锁,警惕中国对外投资,这将给我国利用国外技术、品牌等造成更多障碍,科技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3.在与美国的“一对一”谈判中,我国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削减国有企业补贴等诸多方面面临美国的高标准压力,倒逼中国从红利经济阶段进入规则經济阶段。
产业进入大洗牌国际上,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中国原来依靠的廉价劳动力模式也要改变。
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进入以5G为标志的新一轮技术突破期,信息产业、智能产业、生物生命产业、绿色产业等新经济产业全面登堂入室。
区域发展大联动,由单打独斗转向协同发展过去40年,各地方在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领域竞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一些小问题,比如千城一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现在,中国城市化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演进阶段,规划发展“19+2”个城市群,提出34个都市圈建设,打破地区小圈子,最终将趋向区域协调联动式发展。
鉴于此,各地方在“十四五”期间与其坚守“竞争”思路,不如调整为寻找新地缘。
商业模式大变革一边是“红利时代”消解,另一边是“科技时代”开启。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生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世界带来全新变化,商业模式也从白桦林时代演进到热带雨林时代。
所谓白桦林,是指原来的商业模式大多是高度同质化,大家都是同样的物种,高高低低一起奋力生长。
而热带雨林是—个生态圈的概念,这个生态圈里,各物种是共生共存的,即便是一片苔藓,也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将商业模式概括为5个层次,依次为:抢风口、抓红利、贸工技,技工贸、事业情怀。
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以永远成功,能否迭代进化决定着其是否能延续和涅槃重生。
无论是闪耀辉煌,还是惨淡经营,中国经济面临的四大拐点将至,地方与企业还需不畏将来,不念过往,顺应时势,把握趋势。
最新的8个赚钱行业随着消费升级,提升效率、满足体验、引领文化等种种诉求催生了许多新经济产业崛起。
夜间经济崛起灯光一亮,黄金万两。
2019年五一期间,中国居民夜间消费金额占全天消费金额的29.92%。
“夜间经济”是由市场主导的自发行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可以在夜市里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消费等,舒缓自己疲惫的身心,释放生活压力,这也是城市消费经济强有力的延伸和补充。
现在,各大城市进入到了竞争的新阶段,“夜间经济”天生自带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属性是城市竞争的新维度。
会展成为时尚产业当人类由物质生产拐入创意营销阶段时,稀缺的不是产品,反而是展销平台。
“圈内的”需要找到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的创新,“圈外的”又迫切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去预见行业前沿性动向,会展业可谓与之完美接榫。
会展经济不仅带来经济产值,甚至还能改写城市命运。
重庆市商务委统计,2018年重庆各类展会活动直接收入176亿元,拉动消费1498亿元。
乌镇凭借世界互联网大会走红,有了“乌镇很忙”的调侃;G20峰会让杭州掀起一波“杭州与上海:谁是谁的后花园?”的讨论。
“阴谋论”难阻生物文明这几年,基因测序和基因编辑等行业迅速崛起,生物经济已经开启一条新赛道,各国已争相进场。
美国国家科学、工程与医学院发布《到2030年推进粮食与农业研究的科学突破》提出在2030年之前为应对紧急挑战并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需要实现的五大突破;欧盟发布“欧洲跨境基因组数据库合作宣言”,推动精准医疗进程;俄罗斯政府批准《2018-2020年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发展措施计划》,促进生物医药、工农业生物技术、生物能源和基因工程等9个领域的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
尽管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基础研究差距在5年左右,产业化的差距在15年以上,但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
尤其是在基因治疗方面,早在2016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开展了首例基因编辑抗癌治疗的临床试验,提前美国至少两年。
未来,中国还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政策更灵活,将成为世界生物生命技术先行先试之地。
“无人工厂”成主流,新制造两极分化现在,互联网巨头正凭借“互联网+”和“AI+”两大“神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面格式化,抢夺它们的饭碗。
马云打响了新制造的第一枪,要“再造10万个ZARA”。
阿里云联手淘工厂改造的智能生产流水线,排产提升6%,交付周期缩短10%。
互联网巨头与工业巨头斗得水火不容,但却终将相互拥抱。
因为二者都是在对新兴生产力进行探索。
正如当初银行业这头“恐龙”被支付宝肢解,出租车这个“老古董”被滴滴改造,零售业这个“化石”被网购釜底抽薪一样,新制造也将彻底颠覆旧制造,迎来合纵连横、纵横捭阖。
未来的新制造有两个特点:其一,“无人工厂”将成新制造的主流。
其二,新制造企业生态将呈现超大与超小并存的两极格局。
未来,新制造企业既可以是体量庞大的“无人工厂”甚至“无人园区”,实现产业内置,达成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又可以是“家庭小作坊”式的个人工作室,满足极致的个性化与体验化需求。
睡眠经济,炙手可热中国人的睡眠状况有多糟?《2018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睡眠时长由8.8个小时降至6.5个小时,平均38.2%的中国人有睡眠问题,比全球平均高出11.2%。
睡眠经济也因此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经济现象。
博思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
从褪黑素、睡眠枕、助眠香薰等传统商品,到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安眠手环、失眠贴、睡眠喷雾、睡眠音响等等,大量“助睡神器”诞生,一些失眠社区、失眠心理咨询等与睡眠相关的App也相继上线,甚至催生了“陪睡”经济,淘宝上专门售卖晚安短信、睡眠技师助眠等新兴服务。
懒人经济,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当今社会“懒人经济”越来越流行,从原因上来看大概有四:一是科技进步;二是,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过剩的两极转换;三是“懒惰”体验式消费的一种表现;四是全球化进程遵循比较优势及分工合作行为。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將自身擅长领域的经济效率优化到最高,将没有效率的地方“外包”给其他个人或商业公司,是一种非常理性的做法。
这样看来,由懒惰催生而来的“懒人经济”不是一代人的倒退,而更像是一种由思维模式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跃进”。
从市场上看,“懒人经济”与3种形态相伴相生:一是无聊经济,大量生产力从流水线上解放,更多的无聊时间无处消耗,于是微信公众号、抖音头条就成了最好的产品形式,将碎片化的内容推送到无聊的人面前。
无聊经济是时间管理上的“懒人经济”。
二是鸡汤经济,互联网让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千家万户,“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让多少人欣然向往。
这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对成功的焦虑和对捷径的渴望,随之催生的各类“知识付费”便是对此的印证。
鸡汤经济是自我成长上的“懒人经济”。
三是“佛系”经济,当前世界千变万化,奢侈品、日用品种类让人眼花缭乱,如何彰显自己的独特审美和与众不同,或许“佛系”和“小清新”是当下年轻人最好的选择。
“佛系”经济是文化选择上的懒人经济。
基于以上市场现象,“懒人经济”前景广阔。
萌宠经济的“钱”景风水轮流转。
那些本应肩负看家护院、消灭蛇虫鼠蚁重任的动物摇身一变成了“主子”,人类反而做起“铲屎官”,还沉迷在“吸猫”“吸狗”中无法自拔。
网友打趣道,“一日不过三大事—一睡觉、吃饭、撸萌宠”,就连在小区遛宠物也变成了一项社交活动,比血统、比毛色、比智商,萌宠俨然成为新一代攀比利器。
萌宠缘何备受追捧?从社会背景看,一方面,社会大量涌现老龄人口、空巢青年、丁克夫妇、留守老人等人群;另一方面,城市化后冰冷的钢筋水泥使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疏离,而互联网又让都市“低头族”之间缺乏现实交流,孤独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因素来看,宠物热的根本逻辑还是消费升级。
40多年前,人们还在为温饱奔走,如今,在多个主流电商平台,宠物用品销量都大幅增长。
《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宠物经济,仅犬猫市场就达到1708亿。
从利润增长来看,宠物行业也是全国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除宠物训练、美容、殡葬等传统宠物产业,产业链还将伴随萌宠IP化、云养化等新型服务模式扩张,产业细分化、多元化催化经济效益。
闲置经济已经到了爆发前夜《2018年中国二手手机在线交易观察报告》显示,两年内更换手机的用户比率达44.34%,更有高达83%的用户家中囤积着两台及以上废旧手机。
小到牙刷、书籍,大到电脑、电动车,大量闲置让“买二手,卖二手”成为生活新风尚。
MobData研究院发布的《2018二手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二手闲置市场规模为7420亿元,估计2020年有望超过12539亿元,成为万亿级别的大市场。
如今在“闲鱼”,每天有超过100万用户发布超过200万件个人闲置物品,2018年成交量超过1000亿元。
但现在,闲置经济将爆未爆,背后有3个深层原因:第一,整个产业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规则;第二,交易的价值转化阻碍重重,主要由于中国二手文化不发达,以及买卖双方缺乏信任;第三,当下一手消费是维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中国闲置经济必然爆发,同样有3个原因:1.这是“去过剩”的时代诉求。
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生产积累,“去产能”逐渐转向更广义的过剩产能。
而闲置经济能通过重新配置资源生产新商品,刺激新需求,进而创造新收益。
2.生态环境要求走“循环之路”。
现在,美国人平均垃圾产量是中国人的4倍,每年约有85%的服装被送往垃圾填埋场。
但中国人口庞大,美式消费路线走不通,只有循环经济才能协调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3.再次,消费观念向精神、向质量升级。
中国未来大概率将走鱼尾曲线呈现的“第三条路”,即在总量增长的前提下,物质消费占比减少、精神消费占比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