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嬗变的动力变迁及其优化路径——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
- 格式:pdf
- 大小:470.97 KB
- 文档页数: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建议作者:郑晶晶刘来兵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6期一、引言1978年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风雨兼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空前发展成就,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蓬勃发展。
对于我国的学前教育而言,政策是规范学前教育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
政策是指国家所制定和颁发的,有关于学前教育的方针、法律、纲要、决定、通知、规划、规定、意见、办法、条例、规程、细则、纪要等各种文件的总称。
因此,对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政策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今后我国在开展学前教育各项工作中扬长避短,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笔者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中国教育改革 30年学前教育卷》等文献资料,并在教育部网站、人大网、国务院网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文件库等多个网站进行查阅搜寻。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重要各类学前教育政策多达65项。
(一)借鉴国外先进学前教育政策理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许多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的传入,我国在制定政策和重大发展项目时对国外先进理念有所借鉴。
纵观国际社会,各国均通过强化政府的领导责任,并积极落实政府职责推进各项计划的实施。
”而我国《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法规的颁布,不仅全面落实从中央、省、地、县城市街道办事处、乡级政府到村民委员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和任务,而且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注重。
由此可见,国外先进政策理念可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我国政策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借鉴。
(二)学前教育政策行为的控制力不足“纵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颁布的学前教育政策,基本采用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定方式。
这种“自上而下”的学前教育政策制定方式使政策的制定者与政策的实施者分离,政策所倡导的观念和行为很容易受到政策执行者自觉或非自觉地抵制。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历程、成就与反思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本文将从政策法规的演变、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ew and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alyze its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that have arisen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preschoo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system, it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ve also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adjusted.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本文将首先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的基本情况,分析当时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如何适应和推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投稿网it: 浚学■占管疫2021年4月20日・9・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与理论审思张世红(廊坊师范学院,河北廊坊,065000)摘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院校调整与体系构建并举的政策重建期、追求高质量和优结构餉黄金发展期、面向2035的全面提升时期四个阶段。
政策变迁折射出多重价值趋向,政策根本理念从工具本位转向生命本位,政策发展导向由追求效率过渡到宣扬公平,政策制定主体由行政权威主导扩散到多元民主参与,政策工具选择实现从合法性到合理性的跨越。
未来应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视角出发,关注教师教育政策的本质属性、改革成本与收益、决策文化营造。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政策变迁政策价值教师教育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政治团体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教师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以及基本政策制定的关于教师培养、教师入职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等方面的行动准则叫建国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政策也趋于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本文从事实层面回溯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从价值层面剖析政策演进折射的价值趋向,并对未来教师教育政策的优化展开理论层面的审思。
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1.1949-1976年:政治牵引下的试错探索期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于破除旧制度,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当时混乱、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难以满足对充足、合格的师资力量的需求,为使有限的财政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又好又快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苏联的“独立式教师教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的样板,我国开始借鉴苏联确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叫1951年,第一次初等教育与师范教育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一个独立的师范院校体系,自此我国独立的教师教育制度拉开序幕。
1958年,“大跃进”运动促使教育陷入违背基本规律、急躁冒进的“怪圈”,教师教育发展追求急速的成效,愈发不切实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多次重要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对儿童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政策的历程以及未来的改革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走向。
一、政策的历程1. 1978年至1990年:基础奠定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学前教育受到了重视并得到了发展。
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中。
此阶段主要是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的配置。
2. 1990年至2000年:普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儿童接受普遍的学前教育。
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设学前教育机构,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供经济支持等。
这些措施使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3. 2000年至2010年:质量提升阶段这一阶段,学前教育政策的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政府开始关注学前教育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等措施,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同时,相关政策也鼓励民办学前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家长的选择空间。
4. 2010年至今:多元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主要趋势是推进学前教育的多元发展。
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了公办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规模,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增加了学前教育的供给。
同时,政策也开始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二、改革趋势展望1.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未来学前教育政策将会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专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培训资源和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 推动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
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及改革趋势 卢 乾◆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
政策本身的盲区,使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步履难艰。
本文以关键发展时期和颁布的重要文件为依据,将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划分为恢复整顿、法制规范、改革发展、深化拓展四个时期,通过梳理发现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存在学前教育专门法律缺失、政策滞后等问题,建议提出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制定发展型政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政策;改革趋势学前教育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有的学前教育政策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变化,因此加快完善学前教育政策成为当前迫切工作。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走向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重要时期和颁布的重要文件为依据,将其划分为恢复整顿、法制规范、改革发展、深化拓展四个时期。
(一)恢复整顿时期(1978年—1988年)。
十年文革使我国整个教育被黑色笼罩,本就发展薄弱的学前教育几乎毁之殆尽。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我国教育发展带来了曙光。
教育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党中央出台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意在恢复和重建学前教育事业。
在此期间,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从国家统一管理到政府带头、各部门共同管理,再到地方管理的过程。
另外,国家还相继颁布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关于试行幼儿园教育纲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幼儿园的管理、办园规模、学前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二)法制规范时期(1989年—1995年)。
经过初期努力,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前期的学前教育政策仅仅停留在意见、通知中,未形成系统的法制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事业,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园的基本原则、各项保教工作等做出了规定,并首次以教育法规形式提出“国家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地方政府管理学前教育的职责[1]。
这两个法规性文件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迈向法制化的新里程。
第44卷第1期2021年1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L i a o n i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V o l .44 N o .1J a n . 2021D O I :10.16216/j.c n k i .l s x b w k .202101064收稿日期:2020-06-19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L 19B S Z 029)作者简介:刘 智(1968-),女,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刘 智1, 赵楷夫2(1.沈阳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相继经历了全面恢复与构建新体制,稳中求进㊁持续发展,多措并举㊁支持基础教育转型升级三个发展阶段㊂基于多源流理论考察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发现: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待解决问题的变化形成问题源流,提供政策变迁合理性基础;国家重要战略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形成政治源流,营造政策变迁的良好政治环境;政策共同体的携手推进构成政策源流,提供政策变迁合法性依据㊂面向未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建设的展望是:观念塑造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补偿性基础教育政策体系;技术革新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补齐薄弱学校教育资源短板;理性回归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㊂关键词:基础教育政策;多源流理论;变迁历程;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G 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21)01-0064-0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各项政策的指引下,基础教育经历了从弱小㊁壮大到蓬勃发展的巨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文本,用以明确基础教育的目的㊁规范,保障基础教育的发展㊂然而,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㊁不充分等问题日益凸显,基础教育政策制定滞后于发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㊂本研究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的基础上,基于多源流理论考察基础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政策变迁的内在机理和变迁旨向,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发展实践,对未来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建设提出展望㊂一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三个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6年五一六通知 前,通常称为 十七年 ,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时期;第二个时期是 文化大革命 时期,即从1966年 五一六通知 后到1977年,是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从1978年至今,基础教育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战略发展时期㊂笔者以第三个时期为例,把基础教育政策变迁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恢复与构建新体制阶段(1978 1992年),稳中求进㊁持续发展阶段(1993 2010年),多措并举㊁支持基础教育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至今)㊂刘智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65(一)全面恢复与构建新体制阶段(1978 1992年)这一阶段是从发布‘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78年)的通知开始到实施‘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指导纲要“(1992年)为止㊂该阶段基础教育政策工具以恢复性政策和建设性政策为主,旨在恢复基础教育事业,构建基础教育政策体系㊂主要政策包括‘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1978年)㊁‘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0年)㊁‘关于当前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通知“(1982年)㊁‘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㊁‘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1987年)㊁‘关于在普通高中实行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1990年)㊁‘关于实施<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试点的意见“(1991年)㊁‘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工作指导纲要“(1992年)等㊂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恢复并发展基础教育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明了我国基础教育恢复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由此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重回正轨㊂1979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申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并指明了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与内容㊂以此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拉开帷幕㊂此后若干年,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㊂二是采取引导性措施促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㊂社会发展环境变了,体制机制也要进行相应调整㊂为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必要对管理体制㊁教育思想㊁课程内容㊁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规范,以构建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㊂(二)稳中求进㊁持续发展阶段(1993 2010年)这一阶段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的发布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201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标志㊂基础教育政策范围逐步扩大,政策内容也进一步得到细化,其目的在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㊂该阶段出台的基础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㊁‘2003 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4年)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纲要“(2007年)㊁‘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等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明确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1],对经济文化发达地区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地区㊁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有效开展九年义务教育,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㊂进入21世纪,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㊂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更好地发展,国家愈来愈重视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公平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㊂在教育资源不均衡㊁地域发展不平衡㊁办学层次不均衡等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并且明确提出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㊂以‘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蓝本,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㊂(三)多措并举㊁支持基础教育转型升级阶段(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以具体贯彻实施‘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为起点㊂国家将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基础教育内涵得以丰富,向着系统化㊁科学化的方向进发㊂该阶段基础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规范,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㊂主要政策包括‘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2014年)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年)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等,从基础教育的管理体系㊁教学计划㊁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不断尝试,提出了 义务教育学校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步伐 等建议㊂二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㊂66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44卷主要政策包括‘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2015年)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2017年)等,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㊁办学条件㊁学校布局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2],从制度层面阐述了统筹城乡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㊂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多源流理论考察多源流理论是解释公共政策议程及变迁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已被引入教育研究领域㊂据此,从问题源流㊁政治源流㊁政策源流三个层面来分析和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变迁,有助于把握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建设的未来走向㊂(一)多源流理论的内涵美国学者金登在对有限理性模型㊁渐进决策模型和垃圾桶模型等借鉴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源流理论㊂多源流理论认为,政策的制定主要由三个源头组成,即各种问题的数据及问题界定内容所形成的问题源流,由各种选举活动和事件及被选举官员所组成的政治源流[3]13-14,以及由政治共同体所持解决政策问题方案的政策源流㊂每一个源流的内涵与其他两个源流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每一个源流都有自身的动力机制和运行规则,唯有政策企业家①的推动才能适时开启某一特定的 政策之窗 ㊂一般来说, 政策之窗 的开启有两种情况:一是问题源流内发生变化的 问题之窗 ;二是政治源流内发生变化的 政治之窗 ㊂在政策企业家的推动下,实现三种源流的耦合,促进政策议程确立㊂金登认为,一项政策能否形成,主要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那些投入各种资源(时间㊁精力㊁声誉㊁金钱)寻求恰当解决方法和方案,以在未来换取物质利益的政策企业家的关注与推动[4]226;二是 政策之窗 的开启㊂总的来看,多源流理论侧重于分析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阐发㊁说明三源流的耦合过程及 政策之窗 的打开机制㊂多源流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进入我国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 中层理论 ,在很大范围的政策舞台上得以应用㊂社会科学引用目录显示,其引用率约80次/年[3]103,已成为解释公共政策议程及变迁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㊂十多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尝试将多源流理论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在高校扩招㊁高考加分改革㊁异地高考㊁学前教育㊁网络教育等政策变迁研究中多有应用㊂从逻辑上讲,基础教育政策与上述政策案例有明显的共通之处,即政策都要上升到国家层面,这符合金登的多源流理论适用范围㊂从基础教育改革过程看,党和政府始终以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原则,根据全国性基础教育评估报告及相关方面的反馈意见,反复讨论㊁论证㊁研究政策方案㊂相关方面参与其中,政治源流和政策源流结合,汇聚于 政策之窗 ,共同影响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建设的走向㊂需要说明的是,中美政治制度环境不同,决策机制存在差异,完全按照金登的理论来分析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会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正和拓展㊂(二)运用多源流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政策变迁1.问题源流:政策制定者所关注待解决问题的变化问题源流所分析的是政策制定者在某一阶段需要关注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一些能反映某个问题及某类问题重要程度的数据指标㊁重大事件或危机事件㊁现有项目或现行政策执行的反馈[4]142㊂就我国基础教育而言,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均表现出问题焦点的变化㊂首先,完善基础教育政策体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努力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㊂但是,囿于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㊁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阶段,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一方面,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需要大量人才,基础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全局性㊁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总量不①所谓政策企业家,是指那些通过组织㊁运用集体力量来改变现有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的人㊂无论是身处政府内部还是社会之中,他们都以善于创新而著称㊂他们热衷于发现组织变化的动力,积极为组织提供解决政策难题的方案㊂刘智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67足,可用教育资源有限㊂为破解基础教育面临的难题,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总量,不断调整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把更多经费用在学生发展㊁课程改革上,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㊂其次,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㊁任务沉重等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与关注㊂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在推进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较慢㊁教育资源匮乏㊁办学条件艰苦等问题日益凸显㊂基础教育政策如何调整才能全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最终实现科教兴国,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㊂为此,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进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人事管理㊁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㊂再次,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㊁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在不断提升,相应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㊂由此,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㊂从一定意义上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意味着大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新愿景㊂为此,政府通过教育资源向农村㊁偏远㊁少数民族等地区倾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等途径,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㊂2.政治源流:国家重要战略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在阐释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时,主要把国家重要战略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中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观点作为政治源流分析维度来进行探讨㊂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发展㊂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并首次提出把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当作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件大事,将其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将我国义务教育改革推上了一个新高度㊂2002年,‘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从政策层面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㊁举措和体制保障㊂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计划㊂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逐步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不断完善,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优质㊁均衡㊁获益的发展性需求[5]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确立了 教育公平 的方针,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㊂‘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强调了教育公平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明确责任,共同促进教育公平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重点向农村㊁边远㊁贫困㊁少数民族地区倾斜㊂党的十九大报告将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6]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将实现重大跨越㊂由此可见,当前党和政府对教育发展理念㊁教育公平的价值追求,都彰显出促进教育公平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㊂而促进这些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都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领㊂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年)明确提出 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㊁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7]等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㊂可见,伴随着建设学习型社会㊁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教育改革方针都鲜明体现出党和国家希冀通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基础教育发展及其政策变迁提供优良的政治环境,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㊂3.政策源流:政策共同体的携手推进政策源流旨在分析政策方案的产生㊁提出㊁讨论㊁重新设计及受到重视的过程㊂就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而言,政策源流主要分析政策制定者对基础教育的认知,以及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在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8]㊂68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44卷一是政策制定者对基础教育认知的改变影响着基础教育政策制定的侧重点㊂改革开放至今,政策制定者就我国基础教育的认知发生过三次改变㊂第一次是在改革开放之际,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成为社会各领域的基本理念,教育领域为满足国家早出人才㊁快出人才㊁出好人才的迫切需要,明确了从中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开办重点学校的制度㊂主要思路是: 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重普及,又注重提高㊂要办好重点小学㊁重点中学㊂ [9]政策制定者将基础教育发展工作的重心放在创建重点中小学上,探索可供教育恢复和发展的 重点学校 模式㊂第二次是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㊁任务沉重等现实问题出现后,政策制定者认识到普及义务教育㊁为人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㊂第三次是进入新时期后,基础教育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追求全面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0]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㊂政策制定者意识到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诉求,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重心㊂二是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为政策方案的制定提供参照蓝本㊂每年全国 两会 期间,人大代表㊁教育界专家可以向人大提交议案,如若议案通过,则具有一定的约束力㊂在2013年的全国 两会 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备受代表们的关注,促成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的出台㊂此外, 关于逐步缓解中小学书法师资严重短缺问题的建议 (2012年)㊁ 关于从重视教师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建议 (2013年)㊁ 关于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2014年)㊁ 关于让老少边穷岛地区乡村教师下得去㊁留得住㊁教得好的建议 (2015年)㊁ 关于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建议 (2016年)㊁ 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立多元化师资养成新体制的建议 (2017年)㊁ 关于警惕义务教育校际不均衡现象的建议 (2018年)㊁ 关于促进农村孩子阅读量及优质教育向农村倾斜的建议 (2019年)等议案㊁提案,从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㊁教育发展的方向㊁师资培养及要求㊁发展路径等方面建言献策,引起了全社会对不同阶段基础教育发展重㊁难点及出路的关注㊂4.三种源流耦合: 政策之窗 的开启综合上述分析,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中的问题源流㊁政治源流㊁政策源流耦合发展,只待 政策之窗 开启时机㊂在多源流理论下,基础教育中待解决问题的变化使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发生变化,为政策变迁提供合理性基础;政治源流中国家重要战略为政策变迁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政策源流中政策制定者㊁专家学者携手推进系列政策的颁布为政策变迁提供合法性依据㊂三源流通过不断互动㊁酝酿㊁交织,共同促进基础教育政策变迁 政策之窗 的开启㊂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建设的未来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教育发展新的时代背景㊂为此,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准确认识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基于基础教育实践中的三源流视角,探析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智力支持㊂(一)观念塑造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补偿性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涉及一个观念塑造的问题,即塑造公平的观念㊂教育公平不仅是一个资源分配和制度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承认个体独特价值的社会承认问题[11]㊂也就是说,一个社会只有允许并承认其成员完整发展自我并实现自我价值才是公平的,它将公平的参照点拉回到社会日常范式中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上,指明弱势群体同样需要权利㊁尊重等多样性的正义表达㊂可见,教育公平以弱势群体为主要帮扶对象,主要遵循的是弱势(包括能力弱势㊁经济弱势和地域弱势)补偿原则㊂基于此,通过借助公权力统一配给并构建补偿性政策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与深层次需求,最终提升基础教育整体质量㊂关注弱势群体,构建补偿性基础教育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能力弱势群体㊂以特殊教育群体为例,政府应通过加大对特殊教育经济投入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能力㊁增加特殊教育教师数量等,从多个角度给予特殊教育群体全方位的特别。
逆该系苗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第18卷第2期2021年4月Vol. 18, No. 2Apr. 2021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缘何变迁?----基于多源流理论视角杨小锋W ,3,蔡建东1,2(1.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0;2.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0;3.商洛学院教师发展中心,陕西商洛726000)摘 要: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教育信息化普及的基础条件,对其政策制定过程机理分析是回应“数字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缘何成为国家行动”追问的路径之一。
针对当前政策制定过程机理研究匮乏的问题,研究引 入多源流理论框架,通过对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形成机理分析。
结果表明,政策形成是一种由问题流、 政策流、政治流、政策企业家等多因素组态诱发的结果。
问题流凸显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需矛盾;政策流汇聚 政府指导性建议与专家学者的实施性建议;政治流表达执政党公共服务理念及民众诉求;政策企业家是促使三 流结合的行为主体;三流汇合适逢“十九大、全国两会”等政策之窗开启,标志着将迎来新数字教育资源公共 服务政策决策议程,意味着新政策即将出炉,从而实现政策的再次衍变。
关键词: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变迁;组态思维;多源流理论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3969/j .issn.1005 -2232.2021.02.008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017年, 首个《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发布,提出了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 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2022年要建成国 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2019年、2020年,中央电化教育馆连续两年工作要点均以数字教育 资源公共服务为主题, 地方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也不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