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 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 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 1)儿童。

(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 3)骨折可疑,复查X 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2) 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 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 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 物理治疗。

(6) 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

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

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

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颈椎病

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为颈椎病。

【病史采集】

1.年龄:

多发生于40 岁以上。

2.病史:

缓慢,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3. 症状:头、颈、肩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或疼痛;下肢乏力,行走不稳;大小

便

功能失常;体位性眩晕或曾有猝倒发作;眼花、耳鸣、心动过速或心前区疼痛。

【体格检查】

1.颈、肩部压痛点。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 旋颈试验阳性。

4. 四肢肌力减退,躯干感觉平面障碍。

5. 病理神经反射征阳性:霍氏征,巴氏征。

6. 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辅助检查】

摄颈部X光片、CT、MRI、肌电图、椎动脉造影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

1. 一般原则:

(1)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一致可确诊。

(2)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正常,应除外其它疾病方可作出诊断。

(3)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不成立。

2. 分型:

(1)颈型:

(2)主诉头、颈、肩疼痛,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1)X光片显示颈椎不稳。

2)应排除落枕、风湿性肌纤维组织炎、肩周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3)神经根型:

1)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可致上肢疼痛为主的疾病,如:

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

(4)脊髓型:

1)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2)X光片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

3)行CT、MRI 或脊髓造影了解脊髓压迫情况。

4)除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5)椎动脉型: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光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颅内性、心血管性眩晕。

6)除外椎动脉Ⅰ段、Ⅲ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7)行椎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并以此决定是否手术。

(6)交感神经型: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X片

有颈椎失稳、退变表现,椎动脉造影阴性。

(7)其它:如颈椎椎体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

【治疗原则】颈椎病的绝大多数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

(1)颈椎牵引疗法:

用枕颌布带牵引,重量3~6公斤;每日1~3次;每次1/2 ~4小时。

(2)理疗。

(3)围领或颈托。

(4)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维生素类药及中医中药。

2.手术治疗:适应于脊髓型或其它几型经长期非手术疗法无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者。

(1)前路术式:

目的是彻底减压、稳定颈椎。

(2)后路术式:

目的是扩大椎管,解除脊髓压迫,尽量减少颈椎后部结构的损伤。

【疗效及出院标准】

1.非手术治疗一般在门诊治疗,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可认为显效。疗效评估

目前无统一标准。

2.手术治疗在术后拆线,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随访治疗。疗效评估可参考

《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40 分评定标准试行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史采集】

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

2.腰腿痛的位置、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

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

1.腰椎侧凸。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

腰5 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骶 1 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6.肌力下降:

腰5 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 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

骶1 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

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及分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

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常见分型:

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 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

1.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

(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

(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注意近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

(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依据影像学予以鉴别。

(2)椎管狭窄症: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表现,需仔细研判X线片、造影、CT、MRI、才可作出鉴别。约30~4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

3. 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

(1)梨状肌综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为主要表现,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

(2)盆腔疾病:

如肿瘤、炎症等。

【治疗原则】

绝大多数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可缓解症状,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或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术。

1. 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

必须坚持1 周,之后带腰围起床作适度的活动。

(2)持续牵引。

(3)理疗。

(4)硬膜外封闭疗法:

曲安奈得40mg,加2%利多卡因4~6ml 行硬膜外封闭注射,每7天1次,3次为一疗程,间歇2~4周可再用一疗程。

2. 手术治疗

(1)目的:

解除压迫。

(2)原则:

有限术野,充分减压,维持稳定。

(3)常见术式:

1)椎板开窗椎间盘摘除术。

2)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椎间盘摘除术。

【疗效及出院标准】

1. 非手术疗法常在门诊进行,临床症状消失并稳定一定时期则为临床治愈。

2. 手术治疗:病人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无近期并发症则

为临床治愈,拆线后可出院,门诊随访。

骨与关节感染

【病史采集】

1.二十四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历采集。

2.病历采集的内容应包括⑴全身情况:发热的性质、程度、诱因及有否寒战。⑵ 局部表现:患病关节疼痛的性质、程度,有无红、肿、热、痛。关节处于什么被动位置,是否有关节脱位。

【体格检查】

局部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局部压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

【辅助检查】

1.化验: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培养常呈阳性。

2.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肿胀,并有关节间隙增宽。继而软骨下骨质疏松破

坏,并逐渐出现增生和硬化。

晚期关节间隙变窄趋向消失,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强直,部分可见骨骺滑脱或病理

性脱位。

3. 关节穿刺:关节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早期关节液可呈浆液性或混浊状,晚期则呈脓性。涂片检查皆可见大量白细胞及细菌。

【诊断标准】

1.全身症状:急骤发病、有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等菌血症表现。

2.局部表现:受累关节剧痛,并有红、肿、热、痛。由于肌肉痉挛,关节常处于

屈曲位,久之可发生关节挛缩,甚至有半脱位或脱位。

早期根据全身症状和体征及局部表现,结合血白细胞计数、血培养、X线检查及关节穿刺,一般可作出明确诊断。但须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结核相鉴别。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

1.全身治疗:

全身支持疗法和药物治疗同化脓性骨髓炎。

2.局部治疗:

(1)固定:

急性期应用石膏、夹板或牵引等法制动患肢,有利于减轻肌痉挛和疼痛、防止畸形,避免病理性脱位发生以及减少软骨破坏。后期关节强直已不可避免时,应固定患肢于功能位。

(2)关节穿刺、冲洗:

先吸出关节内渗出液,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再注入抗生素。一般每天冲洗一次,至关节液澄清和培养阴性为止。此项治疗愈早期进行愈好。

(3)关节切开引流术:

经上述治疗病情仍不好转或关节液稠脓,则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关节后,去除脓液及坏死组织,然后以生理盐水冲洗至引流液清晰,然后注入抗生素,缝合伤口;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肿胀明显者则应敞开引流。

3. 恢复期治疗:

(1)功能锻炼:

一旦局部炎症消退,则应及时行主动肌肉收缩锻炼,如无不良反应,可开始进行自动关节运动(先行非负重锻炼)。

(2)牵引:

关节已出现畸形者,应以牵引法逐步纠正,而不宜使用强力手法纠正。

(3)后遗症治疗:

关节强直于功能位而无疼痛者,可不行手术治疗,但部分病例按患者职业或生活的要求,可行关节成形术甚或人工关节置换术。但这类手术一般应在炎症完全治愈一年后才可施行。关节强直于非功能位者,可采用截骨矫形术或关节融合术置强直关节于功能位,部分可采用关节成形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陈旧性病理性脱位多发生于髋关节,疼痛严重或需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可行关节融合术,根据病情也可选用人工关节置换术。

【疗效及出院标准】

1.治愈:

发病四周内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化验及关节穿刺检查结果均正常,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光滑,软骨下骨质无破坏,并经连续观察一年,症状无复发。

2.好转:

全身及局部症状好转、稳定,化验及关节穿刺检查结果均正常,关节僵硬,畸形或强直,偶有复发,X线片显示关节面不光滑,有软骨下骨质破坏。

3. 未愈:

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4. 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相对稳定者可出院,但要定期随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