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和原理题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2
机械原理概念题一、正误推断题:(在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在平面机构中一个高副引入二个约束。
(×)2.任何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都是由机架加原动件再加自由度为零的杆组构成的。
(√)3.运动链要成为机构,务必使运动链中原动件数目大于或者等于自由度。
(×)4.平面机构高副低代的条件是代替机构与原机构的自由度、瞬时速度与瞬时加速度必需完全相同。
(√)5.当机构自由度F>0,且等于原动件数时,该机构具有确定运动。
(√)6.若两个构件之间构成了两个导路平行的移动副,在计算自由度时应算作两个移动副。
(×)7.在平面机构中一个高副有两个自由度,引入一个约束。
(√)8.在杆组并接时,可将同一杆组上的各个外接运动副连接在同一构件上。
(×)9.任何机构都是由机架加原动件再加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构成。
因此基本杆组是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
(√)10.平面低副具有2个自由度,1个约束。
(×)二、填空题1.机器中每一个制造单元体称之零件。
2.机器是在外力作用下运转的,当外力作功表现为盈功时,机器处在增速阶段,当外力作功表现为亏功时,机器处在减速阶段。
3.局部自由度虽不影响机构的运动,却减小了高副元素的磨损,因此机构中常出现局部自由度。
4.机器中每一个独立的运动单元体称之构件。
5.两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称之低副;通过点、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称之高副。
6.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 2 ,最小约束数为1。
7.两构件之间以线接触所构成的平面运动副,称之低副,它产生2 个约束。
三、选择题1.机构中的构件是由一个或者多个零件所构成,这些零件间 B 产生任何相对运动。
A.能够B.不能C.变速转动或者变速移动2.基本杆组的自由度应为 C 。
A.-1B. +1C. 03.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带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则其自由度等于 B 。
自动控制原理例题与习题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例1】试述开环控制系统的主要优缺点。
【答】开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有:1. 1.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2. 2.成本比相应的死循环系统低。
3. 3.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4. 4.当输出量难以测量,或者要测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采用开环系统比较合适(例如在洗衣机系统中,要提供一个测量洗衣机输出品质,即衣服的清洁程度的装置,必须花费很大)。
开环控制系统的缺点有:1. 1.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2. 2.为了保持必要的输出品质,需要对标定尺度随时修正。
【例2】图1.1为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
在任何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原理方框图。
图1.1 液位自动控制系统示意图【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量,电位器设定电压u r(表征液位的希望值c r)是给定量。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对应u r)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中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
从而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r上。
一旦流入水量或流出水量发生变化,例如当液面升高时,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初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面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面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若水箱液位下降,则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r。
系统原理方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 系统原理方框图习题1.题图1-1是一晶体管稳压电源。
试将其画成方块图并说明在该电源里哪些起着测量、放大、执行的作用以及系统里的干扰量和给定量是什么?题图1-12.如题图1-2(a)、(b)所示两水位控制系统,要求(1)画出方块图(包括给定输入量和扰动输入量);(2)分析工作原理,讨论误差和扰动的关系。
通信原理习题:第一章 通信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问题1.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B,C,D 和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4,1/8,1/8,3/16,5/16。
试求改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2.设一信息源的输出由128个不同的符号组成。
其中16个出现的概率为1/32,其余112个出现的概率为1/224。
信息源每秒发出1000个字符,且每个符号彼此独立。
试计算该信息源的平均信息速率。
3.如果二进独立等概信号,码元宽度为0.5ms ,求R B 和R b ;有四进制信号,码元宽度为 0.5ms ,求传码率R B 和独立等概时的传信率R b 。
4.具有6.5MHZ 带宽的某高斯信道,若信道中信号功率与噪声单边功率谱密度之比为45.5 MHZ,试求其信道容量。
5.某一待传输的图片约含2.25 * 106个像元。
为了很好地重现图片需要12个亮度电平。
假若所有这些电平等概率出现,试计算用3min 传送一张图片时所需的信道带宽(设信道中信噪功率比为30dB )。
6.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指标是_____和_____。
码元速率R B 的定义是_____,单位是_____。
信息速率R b 的定义是_____,单位是_____。
7.仙农信道容量公式为:C=Blog(1+S/N),请简述公式中各量的意义。
8.二进制信源符号概率为P 0和P 1,求信息熵最大时的分布。
9.四进制信号传码率为4800B ,若改用八进制信号传输,其传码率为_____。
10.已知某信息集为[x 1,x 2,x 3……x n ],由它构成的某信息源的符号概率分布为:[p(x 1),p(x 2),p(x 3)……p(x n )],则每个符号所携带的信息量为__________,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__________,若要求平均信息量取得最大值,则信息源的概率分布为__________。
11.某信息源由x 0,x 1符号组成,其概率为p(x 0)=0.4,p(x 1)=0.6,如果消息传输速率为每秒1000个符号,信道特性如图(1).试问: 1).信源发出的信息速率是多少? 2).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少?0.98 0.9711 0 0 X Y12.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衡量指标对于模拟通信系统为__________,对于数字通信系统为__________。
叠加原理练习题及答案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叠加原理这一概念。
叠加原理在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叠加原理的练习题,并提供答案以供参考。
第一道题目是关于力学的。
假设有两个力,一个向右施加50N的力,另一个向左施加30N的力。
请问物体受到的合力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力进行矢量相加。
由于力是矢量量,我们需要考虑其大小和方向。
向右施加的力是正方向,向左施加的力是负方向。
因此,合力为50N - 30N,即20N向右。
第二道题目涉及电路。
一个电路中有两个电池,一个电池的电动势为2V,另一个电池的电动势为3V。
两个电池的正负极分别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请问电路中的总电动势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两个电动势相加,即2V + 3V,得出总电动势为5V。
第三道题目考察光学。
一束红光和一束绿光同时照射到一个反射镜上。
红光的波长为650nm,绿光的波长为550nm。
请问,反射镜上的光的波长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束光的波长进行叠加。
由于光的波长足够小,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两个波长相加。
即650nm + 550nm,得出反射镜上的光的波长为1200nm,即1.2μm。
第四道题目涉及声音。
一个人同时发出两个频率为200Hz和400Hz的声音。
请问,听到的声音频率会是多少?根据叠加原理,我们可以将这两个频率进行叠加。
听到的声音频率实际上是两个声音频率的平均值。
即 (200Hz + 400Hz) / 2,得出听到的声音频率为300Hz。
以上是四个关于叠加原理的练习题及其答案。
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可以看到在物理学中,叠加原理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无论是力学、电路、光学还是声学。
通过理解和应用叠加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练习题对于学习叠加原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机械原理试题库及答案1. 问题:什么是机械原理?答案: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运动和力学性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到力学、材料学、电气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 问题:什么是力学?答案: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力的作用和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变形力学等分支。
3. 问题:什么是力?答案: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改变速度或形状的作用。
它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
4. 问题:什么是力的平衡条件?答案:力的平衡条件是指在一个物体上作用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它可以分为力的平衡和力的矩的平衡两个条件。
5. 问题:什么是摩擦力?答案:摩擦力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
它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形式。
6. 问题:什么是杠杆原理?答案:杠杆原理是指在平衡条件下,杠杆两边所受到的力和力臂的乘积相等。
它描述了杠杆的力学性质。
7. 问题:什么是滑轮原理?答案:滑轮原理是指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实现力的传递或减小的原理。
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同时根据滑轮的个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8. 问题:什么是齿轮原理?答案:齿轮原理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齿轮的啮合,实现力的传递和传动的原理。
齿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速度和扭矩。
9. 问题:什么是机械传动?答案:机械传动是指通过齿轮、皮带、链条等传动装置,将动力传递到机械系统中的过程。
它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转速。
10. 问题:什么是弹簧原理?答案:弹簧原理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弹簧会发生弹性变形,并反向作用力的原理。
弹簧具有储存和释放能量的功能。
cdmp- p考试题型引言概述:CDMP-P(Certified Data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 Practitioner)考试是一个专业的数据管理认证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在数据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CDMP-P考试的题型,包括五个大点的阐述和总结。
正文内容:1. 理论知识题型1.1 概念题:考生需要理解和解释数据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如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质量等。
1.2 定义题:考生需要准确地定义与数据管理相关的术语和概念,如数据模型、数据字典、元数据等。
1.3 原理题:考生需要掌握数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数据建模、数据集成、数据清洗等。
2. 技术应用题型2.1 工具使用题:考生需要熟悉数据管理工具的使用,如数据库管理系统、ETL工具、数据质量工具等。
2.2 数据分析题:考生需要能够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如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解决实际问题。
2.3 数据建模题:考生需要具备数据建模的能力,包括实体关系模型、维度建模、概念模型等。
3. 实践案例题型3.1 案例分析题: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数据管理案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
3.2 项目管理题:考生需要了解数据管理项目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项目计划、团队协作等。
3.3 数据治理题:考生需要了解数据治理的概念和实践,包括数据政策、数据标准、数据隐私等。
4. 应用能力题型4.1 场景模拟题:考生需要根据给定的场景,运用数据管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数据质量问题、数据集成问题等。
4.2 决策题:考生需要在给定的情境下,运用数据管理知识,做出合理的决策,如数据备份策略、数据安全策略等。
4.3 问题解决题:考生需要分析和解决数据管理中的问题,如数据冲突、数据丢失、数据泄露等。
5. 理论与实践结合题型5.1 理论与实践结合题:考生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数据管理问题,如数据质量改进、数据集成优化等。
税收学原理题库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税收2、征税对象3、纳税人4、税率5、超额累进税率6。
减税、免税7。
起征点与免征额8。
税收体系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3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
()无偿性是第一性2、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
(√)税收的重要意义3、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4、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5、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6。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人7。
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成计税价格。
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1、稀缺2、自由物品3、经济物品4、机会成本5、理性人6、市场失灵7、通货膨胀8、生产率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正误题(请判断下列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______当经济学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他们是指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到权衡取舍。
2、______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
3、______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的不合意结果是降低了学费,为许多原本不想再学习的人提供了上州立大学的激励。
4、______即使增加的汽车产量的成本大于所得到的价格,只要企业有利可图,汽车制造商就应该继续生产增加的汽车。
5、______对一个学生来说,看一场篮球赛的机会成本应该包括门票的价格和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的价值。
6、______当政府用税收和福利再分配收人时,经济变得更有效率。
7、______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描述了公司经营如何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伸到消费者的钱包中。
8、______如果美国取消了与亚洲国家的贸易,美国在经济上就会获益。
因为美国将被迫生产更多的、我们自己的汽车和衣服。
9、______当一架喷气式飞机从头上飞过时,噪音引起了外部性。
10、______酒类的税收提高了酒的价格,井提供了消费者多喝酒的激励.11、______Sue更擅长,打扫卫生,Bob更搜长做饭。
如果Bob专门做饭而Sue专门打扫卫生,这将比他们平等地分摊家务所需要的时间少。
12、______高而持久的通货膨胀是由经济中货币的过度增长引起的。
13、______在短期中,降低通货膨胀往往会引起失业的减少。
14、______单个农民在玉米市场上可能拥有市场势力。
15、______美国工人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是因为美国有较高的最低工资。
16、______把你工资的一部分储蓄起来的机会成本是现期消费.17、______如果政府发行了两倍的货币,如果经济已经在最高能力时生产,则支出翻了一番,但由于产量仍保持不变,物价也翻了保持不变。
自动化考试试题及答案自动化考试试题及答案是许多学生备考的重要工具。
通过解答试题和了解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在考试中的成绩。
本文将提供一些自动化考试试题及答案的资料,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自动化概念和原理1. 什么是自动化?自动化是一种利用各种装置和系统设备以及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生产或工业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2. 自动化的目的是什么?自动化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3. 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人机界面和通信网络等。
4. 自动化系统的几个层次是什么?自动化系统可以分为仪表控制层、PLC控制层和DCS控制层等。
5. 什么是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环境中各种物理量的设备,如温度、压力、湿度等。
6. 什么是执行器?执行器是根据控制信号完成各种动作或操作的设备,如电动阀门、电机等。
7. 什么是控制器?控制器是用于处理和执行控制算法的设备,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微处理器等。
8. 什么是人机界面?人机界面是用于人与自动化系统进行交互和信息显示的设备,如触摸屏、显示屏等。
9. 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网络有哪些?自动化系统中的通信网络包括以太网、现场总线、无线传输等。
10. 自动化系统的特点是什么?自动化系统具有高效性、可靠性、灵活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第二部分:自动化应用案例1. 工业自动化应用案例案例一:某化工厂生产线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原料输送、搅拌、加热、冷却等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案例二:某汽车厂的焊接生产线采用自动化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提高了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
2. 家庭自动化应用案例案例一:某家庭的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电器设备的远程控制,如灯光、空调等,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
案例二:某家庭的智能安防系统,可以实现对家庭安全的监控和报警,保障家庭的安全。
安全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试题:1. 安全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2. 什么是最小权限原则?3. 什么是完整性原则?4. 什么是认证和授权?5. 什么是机密性和隐私保护?6. 简要解释计算机网络中的拒绝服务攻击。
7. 分散应对和红队蓝队是什么概念?8. 什么是加密算法?9. 简要解释公私钥加密技术。
10. 什么是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11. 简要解释跨站脚本攻击。
12. 什么是社会工程学攻击?13. 什么是多因素身份验证?14. 解释一下EDR(威胁检测和应对)的概念。
15. 简要介绍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的区别。
答案:1. 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 最小权限原则是指为每个用户或实体分配尽可能少的权限,只给予其需要完成工作的最低权限。
3. 完整性原则是指确保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防止未经授权的修改或篡改。
4. 认证是确定用户或实体的身份,授权是给予其访问资源的权限。
5. 机密性是指确保信息只能被授权的人访问和阅读,隐私保护是指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
6. 拒绝服务攻击是指黑客通过发送大量无效的请求或攻击代码来消耗目标系统的资源,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7. 分散应对是指将安全防护工作分散到不同的团队或个人,红队蓝队是模拟攻击和防御的概念,红队代表攻击方,蓝队代表防御方,通过模拟来发现和纠正安全漏洞。
8. 加密算法是一种数学算法,用于将信息转化为密文,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未经授权的人读取或篡改。
9. 公私钥加密技术是一种使用两个密钥(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方法,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确保加密信息只能被拥有相应私钥的用户解密。
10.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用于监控和控制网络数据流量,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监测和预防入侵行为的安全设备。
11. 跨站脚本攻击是指黑客通过在网站上注入恶意脚本,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或控制用户浏览器。
12. 社会工程学攻击是指黑客通过欺骗、冒充或操纵用户获取敏感信息的方式。
力学练习题静力平衡与杠杆原理力学练习题:静力平衡与杠杆原理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静力平衡与杠杆原理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物体受力平衡的条件以及杠杆的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力学练习题,深入探讨静力平衡与杠杆原理。
练习一:静力平衡条件题目一:一根长度为4m的木棍,在距离一端1m处支点处有一个重物,重力为100N。
求木棍的另一端与支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根据静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力的合矢量为零。
在本题中,木棍在支点的受力由两个部分组成:重力向下的力和支点对木棍的支持力向上的力。
根据杠杆原理,支持力与重力的乘积等于木棍两端距离支点的乘积。
设木棍另一端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x,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可以写出方程:100N × x = 100N × 1m解得x=1m因此,木棍的另一端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1m。
练习二:杠杆原理题目二:一根长度为2m的杠杆,在距离支点1m处有一个重物A,重力为80N;在距离支点0.5m处有一个重物B,重力为40N。
求重物B与支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根据杠杆原理,物体受力矩的和为零。
在本题中,重物A和重物B对支点的受力矩可以表示为:80N × 1m 和 40N × 0.5m。
根据受力矩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方程:80N × 1m = 40N × x解得x=2m因此,重物B与支点之间的距离为2m。
练习三:复杂杠杆系统题目三:如图所示,一个由3根杆件和1个支点构成的复杂杠杆系统,杆件A的长度为4m,距离支点2m处有一个重物C,重力为200N;杆件B的长度为2m,距离支点1.5m处有一个重物D,重力为150N;杆件C的长度为3m,距离支点1m处有一个重物E,重力为100N。
求支点与杆件A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复杂杠杆系统的受力情况。
根据受力平衡的条件,系统中支点对每个杆件的支持力和重力的乘积矢量和为零。
精心整理第一篇基本概念和原理第1章质量一、填空题1.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ISO9000标准把质量特性定义为:与要求有关的产品、过程或体系的固有特性。
3456,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7总和。
89和。
10.质量环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11.魅力特性是指如果充分的话会使人产生满足,但不充分也不会使人产生不满的那些特性。
二、判断题1.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2.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满足使用目的的所具备的技术特性。
(×)3.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着名的“适用性”观点。
他指出,“适用性”就是产品符合规范或需求的程度。
(×)4.从质量和企业关系方面看,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5.由于质量特性是人为变换的结果,因此我们所得到的或确定的质量特性实质上只是相对于顾客需要的一种代用特性。
这种变换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顾客的需要能678.(√) 910性。
(×1.产品从设计、制造到整个产品使用寿命周期的成本和费用方面的特征是_D_。
A.性能2.服务质量特性中_A_是指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要的程度。
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尊重、友好和谅解的气氛。
A.文明性B.舒适性C.功能性D.安全性3.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一旦不足就会引起强烈A.魅力特性B.必须特性C.固有特性D.赋予特性4.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_D_。
A.产品B.服务C.过程D.一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5.“适用性”的观点是由_C_提出来的。
A.戴明B.菲根鲍姆C.朱兰D.休哈特6._B_是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概括。
A.质量特性B.质量环C.质量圈D.全面质量管理7A8AC12管理阶段。
3.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机构的结构分析(1)1. 两构件在几处接触构成移动副,或两构件在几处相配合构成转动副,就带来______。
1). 虚约束; 2). 复合铰链; 3). 答案1) 和2) 都不正确2. ________是制造的单元;________是运动的单元。
1). 构件; 零件; 2). 零件; 构件; 3). 机构; 零件3. 两构件在几处相配合而构成转动副,在配合处两构件相对转动的轴线______时,必将引入虚约束。
1). 交叉; 2). 重合; 3). 相平行; 4). 不重叠; 5). 成直角; 6). 成锐角4. 当机构的自由度数大于原动件数时,将不能动。
()1). 正确; 2). 不正确; 3). 不一定5. 运动副引入的约束数目最多为______个,而剩下的自由度最少为______个。
1). 6; 1; 2). 3; 1; 3). 5; 16. 点、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______,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______。
1). 低副; 高副; 2). 高副; 高副; 3). 高副; 低副7. 平面运动副与空间运动副的区别在于约束数目的不同。
()1). 正确; 2). 不正确8. 凡两构件系通过点或线的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统称为________。
1). 转动副; 2). 低副; 3). 移动副; 4). 高副9. 平面运动副中,低副中有______副和______副;高副中例如有______副和______副。
1). 转动; 移动; 齿轮; 凸轮; 2). 圆柱; 凸轮; 转动; 移动; 3). 齿轮; 凸轮; 转动; 移动10. 高副低代必须满足代替前后机构的______完全相同;代替前后机构构件的______完全相同。
1). 加速度; 速度; 2).运动副数; 构件数; 3).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自由度; 4). 加速度; 构件数11. 若干构件以运动副联接而成的系统称为________。
1). 机构; 2). 机器; 3). 运动链12. 机构分析中高副低代要求代换前后自由度______,构件数目______。
恒定电流电流公式的推导 例 1、如图所示在NaCl 水溶液中,如在t 秒内分别有n 1和n 2个正负离子通过液体的横截面S ,试问:溶液中的电流方向如何?电流强度多大?解析: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后, NaCl 溶液中的Na +离子和Cl -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相反的方向作定向移动。
正离子Na +的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同,如图所示电流方向A →B 。
由于 NaCl 水溶液中正、负离子都是一价离子,电量均为e ,所以在t 秒内有n 1个一价正离子沿着A →B 的方向通过S ,同时有n 2个一价负离子沿相反的方向通过S ,负离子的运动可等效看成正离子沿相反方向运动,即溶液中的电流相当于t 秒内有(n 1+n 2)e 的正电荷通过横截面S ,由得:.例2、 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 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强度为1mA 的细柱形质子流。
已知质子电荷e =1.60×10-19C 。
这束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_。
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 和4L 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 1和n 2,则n 1∶n 2=_______。
解:按定义,.1025.6,15⨯==∴=eI t n t ne I 由于各处电流相同,设这段长度为l ,其中的质子数为n 个, 则由vn l n e v I v l t t ne I 1,∝∴===得和。
而12,,212212==∴∝∴=s s n n s v as v例3、如图所示的是两个电池外壳的说明文字。
图中所述进口电池的电动势是________V ;所述国产电池最多可放出________mA·h 的电荷量,若电池平均工作电流为0.03 A ,则最多可使用________h 。
图中还提供了哪些信息:________。
例4、某脉冲激光器的耗电功率为2×l03W ,每秒钟输出10个光脉冲,每个脉冲持续的时间10-8s ,携带的能量为 0.2J 。
安全原理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事故致因理论一、解释名词、概念1,事故致因理论:阐述什么是事故、事故为什么发生、事故是怎样发生的以及怎样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
2,事故频发倾向: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的倾向。
3,不安全行为:曾经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
4,比例1:29:300:根据事故统计,同一个人发生的330起同种事故中,300起没有造成伤害,29起造成了轻微伤害,1起造成了严重伤害。
说明事故发生后严重伤害只是极少数,大量的情况不会造成伤害;事故后果具有随机性。
5,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强制。
6,能量以外释放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如果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则将造成人员伤害;事故发生时人体能否受到伤害,以及伤害的严重程度如何,取决于作用于人体的能量的大小,能量的集中程度,人体接触能量的部位,能量作用的时间和频率等。
7,系统安全:在系统寿命期间内应用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源,并采取控制措施使其危险性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程度。
8,“三违”: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9,本质安全:机械设备、物理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安全称作本质安全。
10,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11,变化的观点:由于管理者的计划错误或操作者的行为失误,没有适应生产过程中物的因素或人的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破坏了对能量的屏蔽或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12,P理论:本尼尔认为生产活动中扰动,即外界影响的变化,将作用于行为者。
当行为者能够适应扰动时,生产活动可以维持动态平衡。
如果行为者不能适应这种扰动,则自动动态平衡过程被破坏,开始事故过程。
二、单选题1,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中,事故基本原因是( B)。
概念和原理题
一、绪论部分
(一)概念解释
1、数字图像。
2、数字图像处理。
(二)简答题
1、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三个层次。
2、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
3、简述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基本组成。
二、数字图像基础部分
(一)概念解释
1、图像数字化。
2、取样。
3、量化。
4、灰度分辨率。
5、空间分辨率。
(二)简答题
1、写出简单的图象形成模型的公式,并进行说明。
2、简述图像采样和量化的一般原则。
3、简述空间分辨率、灰度分辨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4、简述数字图像类型。
5、简述数字图像文件格式。
(三)分析题
1、写出“*”标记的像素的4邻域、对角邻域、8邻域像素的坐标。
(坐标按常规方式确定)
2
3、计算“*”标记的两点间的欧氏距离、城区距离和棋盘距离。
三、空间域图像增强部分
(一)概念解释
1、图像增强。
(二)简答题
1、简述空间域图像增强的三种增强方法。
2、简述图像反转、对数变换、分段线性变换等增强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3、简述直方图均衡化的实现步骤。
4、简述中值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
(三)分析题
1、对下图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并画出均衡后的图像及其直方图。
5
57766665444444454433333333333333222222232211111
3211000021110000 2、对下面两幅图像进行异或运算。
3、对下列图像分别进行3*3均值滤波和3*3中值滤波,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4
44444444442344564446464646444486464856444446496646417444646464644444444844444444444 四、频率域图像增强部分
(一)简答题与证明题
1、简述理想低通滤波器、巴特沃思低通滤波器、高斯低通滤波器等的特点。
(三)分析题
1、有一个2*2的图像,其中f(0,0)=1,f(0,1)=3,f(1,0)=7,f(1,1)=2,求该图像的傅里叶幅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