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小池塘大世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8
小池塘大世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池塘的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
2.了解小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如鱼类、昆虫等。
3.掌握小池塘水质检测方法。
4.了解小池塘的维护方法及其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小池塘的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1)介绍小池塘的概念和特点。
(2)讲解小池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3)讲解小池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2.小池塘中的生物种类(1)介绍常见鱼类,如草鱼、青鱼等,及其特点和习性。
(2)介绍常见昆虫,如蚊子、蜻蜓等,及其特点和习性。
3.小池塘水质检测方法(1)讲解水质检测工具和方法,如PH值测试纸、溶氧仪等。
(2)实际操作,检测小池塘水质,并分析结果。
4.小池塘的维护方法及其重要性(1)讲解小池塘的维护方法,如清理杂草、补充水源等。
(2)强调小池塘的重要性及其维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小池塘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小池塘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授课(1)小池塘的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教师先介绍小池塘的概念和特点,然后讲解小池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最后强调小池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2)小池塘中的生物种类教师介绍常见鱼类和昆虫,并讲解它们在小池塘中的特点和习性。
(3)小池塘水质检测方法教师讲解水质检测工具和方法,并实际操作检测小池塘水质,并分析结果。
(4)小池塘的维护方法及其重要性教师讲解小池塘的维护方法,如清理杂草、补充水源等,并强调小池塘的重要性及其维护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3.实践学生分组到小池塘进行实地考察和水质检测,并记录结果。
4.总结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和所学知识,以及对小池塘保护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正确操作水质检测工具和方法。
2.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或小组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
3.通过考试或测验等方式,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我们的合作愉快。
课下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我听说有很多同学都去过池塘边,谁能为大家简单的描述一下你见到过的池塘。
(池塘和池塘周围都有什么。
)学生主动站起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我见到的池塘很美,池塘的水很清,池塘里有小鱼,有鸭子,有水草,池塘边有柳树。
教师可适时引导(看哪个学生说的最动情),你们说的太好了,听了你们的讲述,我都想马上去池塘边看看,可惜今天我们不能去,不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小池塘的图片和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歌声的陪伴下去观察池塘吧!播放课件(2)低声播放《童年》歌曲老师:同学们知道是首什么歌吗?生:老师:那么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小小的池塘不光景色美,池塘里还有好多的奥秘呢?那么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小池塘、大世界。
(板书)首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张池塘图片:1池塘里都有哪些生物?生:看看和同学们观察的一样不一样:2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呢?学生讨论:空气阳光水温度土壤等3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生:。
细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供荷花、水草再利用A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小池塘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水鸟吃不到鱼就会飞走……)B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交流汇报。
生:湖面结冰,动植物耐不住温度会死亡。
教师小结:所以说池塘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关系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引导学生试着举例。
(板书))生态系统{欣赏一下其它的生态系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生态系统,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层次,就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建筑,尽管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层次。
小池塘大世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
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
(5)讨论:
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6)展示结果
板书设计:。
10小池塘,大世界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到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从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的结果。
5.能正确分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2.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3.能从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的结果。
教学用具:PPT、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出示图片)这个美丽的星球是哪里?(地球)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
在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与它们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系统。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齐读课题。
3.我们生活在歇马村,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流经我们的村庄,那就是唐河,唐河是孩子们的乐园,同学们唐河里面都生长着哪些生物呢?(生举手回答)那么池塘里面又生活着哪些生物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观察这幅插图。
二、探究新知1.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一;我观察到的生物有:2.学生展示观察到的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
3.(1)师:大家看一看,他观察到的生物有鱼、虾、水草、蟹、荷花、鸭子、鹤、水藻等。
同学们你们有补充的吗?(2)师:那我问问其中的水草、水藻、荷花属于什么生物?(植物)(3)师:鱼、虾、鹤、鸭子呢?(动物)4.分析池塘中的细菌。
(1)师:池塘中只有植物和动物就可以吗?还有其他生物吗?(微生物)(2)师:微生物在池塘中具体有什么作用呢?(微生物起到了分解作用,动物的尸体、粪便以及植物的枯枝烂叶都需要微生物来帮忙,从而分解无机物,重新归还给大自然,成为植物生长的肥料。
)5.分析池塘中的动植物关系。
(1)师: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需要通过食物来满足自己的营养需求,那么生物又是如何获取营养的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也就是食物关系?(2)出示图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写出其中的食物关系,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小池塘大世界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够了解小池塘的特点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小池塘如何影响本地环境;
3.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池塘里的动物及其行为,从而加强学生对大自然中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4.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和保护小池塘,以及在小池塘中发现的珍贵生物体的保护。
(二)课前准备
1.准备小池塘的地理位置资料,以及小池塘的特征和作用;
2.准备有关小池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物种及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3.了解当地气候和气候变化状况;
4.准备有关小池塘的保护、保护方法及当地的保护措施等资料。
(三)教学活动
1.结合地理位置和小池塘的特征,介绍小池塘的地理环境及其在大自然中的作用;
2.介绍小池塘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3.学习池塘里的动物,建立动物的特征;
4.了解小池塘如何影响本地环境以及其生态平衡;
5.介绍小池塘的保护及保护当地的野生生物的意义;
6.让学生充分了解小池塘的珍贵性,学会及认识如何正确使用和
保护小池塘;
7.举办一些小比赛,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增强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8.制订完善的小池塘的保护方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课后检测
1.让学生就小池塘的地理位置、特征、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等内容展开讨论;
2.让学生进行知识检测,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作文,让学生根据相关材料和课堂讨论,写出小池塘的简介;
4.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让学生尝试自己去实践,体会保护小池塘的重要性。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六年级科学下册小池塘大世界教课方案教课方案思想:本课将指引学生从察看熟习的小池塘下手,从而认识、剖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察看池塘”、“剖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察看池塘生物的构成,剖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品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品链、食品网。
在察看、记录、议论等一系列研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看法。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育学生与伙伴和睦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课目的:一、科学研究目标1.能经过察看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经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剖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察看结果。
5.能用适合的形式描绘生态系统中各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依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定。
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地区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余同学踊跃、和睦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概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课要点和难点:指导学生经过察看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课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活动相联合的互动教课法。
教课媒体:多媒体设施,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叙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季”让我们在歌声的陪同下,开始对池塘的察看吧!(二)新课教课◆活动 1:察看池塘(1)提出任务:认真认真察看池塘,找出此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剖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察看记录:池塘察看记录表我察看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品关系:(画出食品链或食品网)这些生物的生计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察看结果与同学沟通。
(4)议论:假如池塘中缺乏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余生物会遇到如何的影响?假如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如何的变化?( 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教案三小池塘、大世界作者:路绳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1、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2、使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系统。
(二)方法与过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新素质与创新人格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格。
二、明确五点(一)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二)难点:如何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三)德育点:将观察池塘列为德育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四)创新点:将分析生态系统组成列为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空白点:将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为空白点。
三、教具各种图片增加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题导学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唱“童年”这首歌曲,让学生通过歌声领会池塘的美丽。
从而引出池塘这个生态系统。
(二)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1、观察池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在池塘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并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然后引导学生完成观察记录表,内容如下:(1)我观察到的生物有什么?(2)它们形成的食物关系有哪些?(3)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教师在处理食物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先和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食物链,并强调食物链的起点一般为植物。
然后让每一个学生写一个食物链。
最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将食物链这一个知识点掌握。
对于生存条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缺少水草,池塘的生物会怎样?如果外界条件改变,池塘会这样变化?经过师生的合作分析,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2、分析生态系统让学生自选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分析结合下列问题分析。
(1)你能统计一下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吗?(2)你所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3)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物、植物为什么会腐烂?它们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4)各小组选取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5)为什么随机选点对于生态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六、教师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总结归纳。
小池塘大世界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
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
(5)讨论:
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
(6)展示结果
板书设计:
教师是一个非常光辉的职业,如果教得好就能桃李满天下,在老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学生来看望,名声也是极大的……但是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一个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还是很有难度,教师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担当着一种责任。
教书育人,既是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使命,也是对于自己良心的责任。
10.《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提问:这句歌词描述的哪的景色?讲述:那你知道池塘里有又是怎样的世界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池塘大世界》,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填写观察记录表(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教师小结,介绍生态系统定义(6)阅读科学在线,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7)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他是怎样构成的?让我们试着进行分析。
三、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你了解了什么?四、布置作业试着分析其他的生态系统五、板书设计10、小池塘大世界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