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格式:docx
- 大小:20.72 KB
- 文档页数: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到接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吧,那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原文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欢迎大家分享。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
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
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
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①,一本是《小约翰》②。
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
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
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
”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笔记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整体感知1. 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 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或特点?3. 文章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三、深入分析1.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2.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的还流下眼泪。
”这句话中的“笑”和“泪”分别代表什么?3. “谈碰壁”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4. “我站起来问道:‘伯父,您为什么把别人大骂一顿就心安理得?’”这句话中的“大骂一顿”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5. “伯父叹了口气,摇摇头,说:‘……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这句话中的“叹气”和“摇头”分别表达了什么?“还是让他们大吃大喝吧!”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6. “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说:‘先生,原谅我,我瞎了眼睛。
’”这句话中的“瞎了眼睛”是什么意思?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7. “伯父送我的礼物只是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但它却是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
”这句话中的“一本破烂不堪的《水浒传》”代表的是什么?“我人生中最早的一本长篇小说”又代表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 “伯父跟我讲了一件他小时候砸茶缸的故事,并告诉我:‘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
’”这句话中的“砸茶缸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品质?“不认真读书就没有出路”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9. “伯父跟我讲起小时候读书的事情,他特别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他说:‘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这句话中的“读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10. “他说:‘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
’”这句话中的“多读一些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扩大视野”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观点?四、总结与反思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品质和特点,包括认真读书、关心他人、爱憎分明、勇敢坚强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原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去世了,许多人来悼念他。
我望着来来往往的吊唁的人,想到我从此就失去了这样一位亲人,心里十分悲痛。
记得有一天黄昏,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伯父家。
在伯父家门口,我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他的脚被玻璃片扎破了,血流不止。
伯父走过去,弯下腰,仔细地查看了他的伤口,然后沉思了一会儿,果断地说:“这伤势不轻,得赶紧去医院治疗。
”接着,他掏出一些钱给了黄包车夫,让他去医院看病,并嘱咐他在家好好休息。
回到家里,我问伯父:“伯父,您为什么对那个黄包车夫那么好呢?”伯父严肃地回答:“我们都是人,应该互相帮助。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冷漠无情。
我们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这就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做人要有爱心,要有社会责任感。
赏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通过描述作者亲眼目睹伯父鲁迅先生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事件,展现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人道主义精神。
课文首先以鲁迅先生的去世为引子,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痛之情,也引起了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好奇和敬仰。
接着,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描绘了鲁迅先生的善良和热心肠。
他对受伤的黄包车夫的关心和帮助,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深同情。
在与作者的对话中,鲁迅先生的话更是深入人心。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指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整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深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内容概括
此文通过bai回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du,反映了他zhi读书一丝不苟,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dao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后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等小学教材中。
此文从小处落笔,结合作者个人的感受,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了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具体亲切,给人印象深刻。
扩展资料:
作者非常善于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显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而且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生动、真实、感人,更具说服、感染力。
此文写于1945年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周晔作为鲁迅的亲侄女,从小即亲身感受了鲁迅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了鲁迅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这些事情都深深感动着周晔,在她长大后更是经常怀念着鲁迅,所以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之际,作者更是情难自抑,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讲解
摘要:
一、引言
- 介绍鲁迅先生的背景和成就
二、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 早年经历
- 文学创作生涯
- 社会活动
三、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思想
- 《狂人日记》
- 《呐喊》
- 《彷徨》
- 思想观点
四、鲁迅先生的影响和评价
-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 社会评价和纪念
五、结论
- 总结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
正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和思想家。
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的笔名,他以此名垂青史,被誉
为中国文学的一颗巨星。
鲁迅先生早年曾在日本留学,学习医学。
但后来,他认识到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毅然决定投身文学事业。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杂文,深刻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为民众呐喊。
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勇敢的社会活动家。
他关注民众疾苦,参与进步事业,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他参与了新文化运动,推动白话文学的发展,倡导民众觉醒,为我国的民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先生的离世已有几十年,但他的精神影响依然深远。
他被誉为“文学的脊梁”,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研究,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总之,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民族进步事业奋斗的一生。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人教版6年级上册第5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文本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在伯父逝世9周年后写的纪念文章。
周晔亲身感受过伯父的关心和爱护,亲眼看到过伯父无微不至地关心劳苦大众,热爱劳动人民,勇敢地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全文以小孩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使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跃然纸上,力透纸背。
综观全文,作者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细致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其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开篇是果,结尾为因,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讴歌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爱戴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一)选材,真实典型材料是文章的第一需要。
真实典型的材料,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伯父逝世后,往事萦绕心头,感慨万千。
周晔可以选取的材料很多,但为了集中反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作者精心挑选了自己小时候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过的几件事。
这些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周晔处处把“我”摆进去,处处倾注了“我”的真情实感,毫无虚构、夸张之处,所以真实感人。
为了表现鲁迅先生关心下一代,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周晔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例:谈论《水浒》,启发引导“我”认真读书,体现伯父对下一代的真诚关怀;笑谈碰壁,表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热情救护并帮助受伤的车夫和女佣阿三,表现鲁迅先生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品德。
这些从不同角度挑选出来的典型材料,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
(二)结构,独具匠心结构就是作者在动笔之前对文章进行全盘考虑,勾勒出整体轮廓,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精巧的结构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旨在突出主题,增强表现力。
这篇课文的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开头发问,引人深思──鲁迅先生逝世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都“向他致敬”;各色各样的人送来“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5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二、学习准备回忆或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
三、学时安排四学时。
第一学时,解课文大意;第二学时,读熟课文,品读第一部分;第三学时,品读二、三部分;第四学时,品读四、五部分,总结全文。
(三学时。
第一学时,熟读课文,解大意;第二学时,讨论、体会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作者写他的哪几件事;第三学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给课文各部分列小标题。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解鲁迅的同学介绍鲁迅的一些情况。
2、读课题,有什么疑问要问?(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称伯父为什么还要再称先生?)3、指名读课文第一部分,穿插正音。
4、同座互读第一部分。
5、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为什么不知道鲁迅就是伯父的?追悼和吊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爱戴和爱抚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7、概括段意小标题(段意:伯父去世,很多人都到殡仪馆追悼他。
小标题:在殡仪馆里伯父去世深切的怀念逝世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第二学时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穿插正音。
2、同座互读第二部分3、交流自己读书的感受(知道的、明白的讲给大家听,不懂的、不明白的提出来讨论)(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因果关系句;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字面义?一般情况下谁的记性好?话中之意?《表》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蔼台著,鲁迅和另一作家翻译;)4、再读第一部分的最后一句话,体会感情。
5、看插图说话(按方位、衣着、神态不同角度说)第三学时1、回忆第一、二学时的学习内容。
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
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
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
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
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
“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远离战乱年代,生活在开明的社会环境中,不容易对鲁迅时代产生切身体会,这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由文字联想时代背景,这样对文章能理解更到位。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等词。
2.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鲁迅相声是怎样的人,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掌握综合概括的方法。
3.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进一步巩固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事例体会鲁迅相声是怎样的人,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掌握综合概括的方法。
2.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运用结合背景、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设计】2课时
【课前预习】1.熟读18课,认识生字词。
2.思考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尝试给每一个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3.阅读课后链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2分钟)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作者是他的侄女,写这篇文章时,她只有19岁。
文章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
(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1.生字(约3分钟)
出示易错字,请学生读。
(PPT2:囫囵hu lun吞枣张冠guan李戴)
解释“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吊唁”、“爱戴”、“悼”
活学活用,用“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2.小标题(约5分钟)
请学生展示小标题,投影或展示。
交流不同意见。
探讨综合概括的方法:
①先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②进一步简练概括,如果每部分主语相同,就运用动宾短语——“干什么”
③各标题尽量结构一致
反馈:(ppt3:深受爱戴、笑谈读书、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约5分钟)(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
三、品味句子,体会
再次回到课文,想想作者怎样表现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画出对鲁迅先生的具体描写进行批注。
(ppt4)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ppt5)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时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
从动词“摸着胡子”、“笑了笑”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求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
从“我”当时的以后的表现看,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此处引用“阅读链接”中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灵堂里灯光不够亮。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曾得到过鲁迅先生的教诲和关怀。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受爱戴
笑谈读书
趣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ppt6)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
(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ppt7时代背景)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ppt8)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ppt9)
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可结合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体会。
这时候……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ppt10)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
指导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助体会感情: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
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
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1.通过大家的学习、交流,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师相机板书: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学生划出有关句子,自读感悟。
教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他的这种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同桌互读赏析)
3.弄清段落之间的联系
为体现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课件出示各部分内容;指名读)
四、积累运用
1、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2、从自己抄写的语句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仿写几句话。
五、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