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3.52 KB
- 文档页数:7
第六章杀鼠剂及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剂一、填空题1. 杀鼠剂按照作用速度可分为急性杀鼠剂、慢性杀鼠剂。
2. 杀鼠剂的使用方法有毒饵、毒粉、毒水、毒糊等。
3.杀鼠用毒饵是由基饵、灭鼠剂、添加剂所组成。
4、按防治对象可以将杀线虫剂分成专性杀线虫剂、兼性杀线虫剂两类。
5、除线磷是被公认为第一个有机磷杀线虫剂。
6、按照性质以将杀线虫剂分成熏蒸性杀线虫剂、非熏蒸性杀线虫剂两类。
7、有害软体动物主要是指危害农作物的蜗牛、蛞蝓、田螺、钉螺等农业有害生物。
二、名词解释1.急性杀鼠剂:指毒杀作用快速,潜伏期短,仅1-2天,甚至几小时内,即可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
2.慢性杀鼠剂:指毒杀作用缓慢,潜伏期长,一般3-4天才引起鼠类中毒死亡的药剂。
3、杀软体动物剂:可定义为用于防治农、林、渔业以及病媒有害软体动物的农药。
三、单选题:1、下列属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是[ 4 ]。
(1)安妥;(2)亚砷酸;(3);溴鼠灵;(4)杀鼠灵。
2、下列属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是[ 3 ]。
(1)安妥;(2)亚砷酸;(3)溴鼠灵;(4)杀鼠灵。
3、下列药剂中,被公认为第一个有机磷杀线虫剂的是[ 2 ]。
(1)硫线磷;(2)除线磷;(3)苯线磷;(4)丰索磷。
4、下列药剂中,属氨基甲酸酯类杀线虫剂的是[1]。
(1)呋线威;(2)厚孢轮枝菌;(3)滴滴混剂;(4)苯线磷。
5、下列药剂中,属有机磷类杀线虫剂的是[4]。
(1)呋线威;(2)威百亩;(3)滴滴混剂;(4)苯线磷。
6、下列药剂中,属酚类杀软体动物剂的是[3]。
(1)灭梭威;(2)百螺敌;(3)贝螺杀;(4)蜗螺净。
7、下列药剂中,属氨基甲酸酯类杀软体动物剂的是[1]。
(1)灭梭威;(2)百螺敌;(3)贝螺杀;(4)蜗螺净。
四、多选题:1、下列被禁用的杀鼠剂有[ 1,3,5 ]。
(1)毒鼠强;(2)磷化锌;(3)氟乙酰胺;(4)氟鼠酮;(5)氟乙酸钠。
2、下列属抗凝血杀鼠剂的有[ 1,3 ]。
保护⽣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什么是保护⽣物学?保护⽣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物学是⼀门论述全世界⽣物多样性⾯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对⽣物多样性的危机,⼜着眼于⽣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物学是⼀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门处理统计现象的⼀门科学,⼀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态系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然和圈养繁殖和⽣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等六个⽅⾯← 3.什么是⽣物多样性?⽣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个群体之间或⼀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物多样性在物种⽔平上表现形式,是指⼀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定区域内⽣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态系统多样性指⽣物圈内环境系统、⽣物系统和⽣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的多样化,⽣态过程主要是指⽣态系统的⽣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境丧失、⽣境破碎、⽣境退化、资源过度利⽤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个或⼏个种群的物种、⼩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积家域的物种、体型⼤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体畸变和突变;⼩种群效应、⽣殖⽅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法。
高三生物防治知识点汇总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防治方法之一,通过利用生物资源对农田害虫和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
本文将对高三生物防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这一知识领域。
1. 生物防治概述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病原体、寄生菌等生物因素对农田害虫和病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防治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引入或增加天敌等有益生物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数量和传播,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生物防治的分类生物防治可以分为天敌法、寄生法和微生物法三个主要分类。
2.1 天敌法天敌法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如寄蜂、蜘蛛、螨类)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这些天敌会以害虫为食,不断减少其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蜉蝣等。
天敌法的优点是能够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然而,天敌法的缺点是对于一些繁殖力强、生长速度快的害虫来说,天敌效果可能不明显。
2.2 寄生法寄生法是指利用寄生蜂等寄生性生物来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寄生性生物通过寄生在害虫体内或卵上,破坏其生命活动,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
例如,某些寄生蜂寄生在粘虫的体内,阻止其正常繁殖。
寄生法的优点是寄生性生物在寄生过程中不会对农作物造成直接伤害,且寄生生物繁殖速度较快。
然而,寄生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寄生蜂和害虫之间的种类适应性较强,在选择合适寄生生物时需要慎重。
2.3 微生物法微生物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微生物可以侵入病原体体内,抑制其生长繁殖,或通过产生抑制物质来抑制病害的发生。
例如,青霉素就是一种有效的抑菌抗病素。
微生物法的优点是能够对多种病害进行防治,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但是,微生物法对于某些顽固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可能不太理想,需要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综合应用。
3. 生物防治的应用案例生物防治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生物防治的成功案例:3.1 瓢虫防治蚜虫瓢虫是天敌法中常用的天敌之一,它以蚜虫为食,能够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
一、名词解释生物防治: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有害生物种群数量进行控制的防治方法。
现代生物防治:指研究及利用自然天敌与害虫及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控制害虫在接受的经济损失水平以下的科学与技术。
生防制剂:又称生物农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生产的活性物质或生物活体作为农药,具有杀菌,杀虫或抗病的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化学生防制剂:以生物体内活性次生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
昆虫疾病流行学:是研究病原寄主和环境相互作用与昆虫疾病发生流行规律的科学。
症状:是指患病昆虫常表现出机体和行为上的反常,包括行为失常,对刺激反应不正常,发育受阻等病症:是指虫体构造上的病态变化,包括任何解剖系统、形态和结构的异常、体色变化等综合病症:症状和病症二者的合并,代表一种疾病的症候群昆虫疾病:昆虫和其他动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得病微生物农药: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农药。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而引起,能使昆虫得传染病的病原生物.非传染性疾病:包括不良的物理环境因素,捕食或寄主引起的创伤,化学杀虫剂的毒杀作用等不良反应败血症:细菌在虫体血液中大量繁殖引起的病态,通常全身感染。
毒血症:细菌等微生物的毒素散布在血液里而产生的症状,在未待血腔中有细菌等大量繁殖之前即中毒死亡。
抑病土:所有不利于病害发展的土壤根际:也叫根围,指根周围受根生长影响的土地。
根际微生物:生活在根际附近土壤中,依赖根系分泌物、外渗物和脱落细胞而生长得微生物。
根际促生菌:定殖于植物根际,兼有植物病原菌,根际有害微生物,直接或间接促进植物生长。
植物内生菌:指其生活的某一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组织和器官中的真菌和细菌,有真菌、细菌放线菌,80%有益。
竞争作用:指处于同一生境中两种或多种微生物群体间对生活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同时需求的竞争现象,拮抗菌与病菌的小生境越接近,竞争越激烈。
捕食作用:指一种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
主要有:真菌捕食线虫、原生动物捕食细菌、藻类捕食细菌及其他藻类。
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资料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资料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资料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
1植物保护的概念: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什么是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3病状的定义:植物自生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称为病状。
4病状的类型:变色,腐烂,坏死,萎蔫,畸形。
5病症的定义: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称之为病症。
6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的定义: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什么是活体营养生物:指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9什么是死体营养生物:指在自然界可以从死的寄生组织或有机质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10致病性: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病害的能力。
11什么是真菌: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12体外致病:有些土壤中植物根际的微生物并不能进入植物体内进行寄生,但可分泌一些有害物质,使植物根部扭曲,引起植株矮化,这种致病方式称为体外致病。
13真菌的菌丝组合体有:菌核,子座,菌索14真菌的有性繁殖的定义:指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
15真菌的无性繁殖的定义:指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速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
16有性孢子的五种类型: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及子囊孢子,担子及担孢子。
17真菌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18真菌的五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19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菌原体。
【内部资料·不得外传】1,杀虫剂的发展大体上经历3个时代:天然药物时代、无机合成时代和有机合成时代。
2,第一代杀虫剂包括无机化合物、石油制品和天然植物等,如硫磺、烟碱、鱼藤酮等。
3,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属于第二代杀虫剂。
4,昆虫生长调节剂称为第三代杀虫剂,它是通过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来达到防制目的的,因此它的起效速度较慢,如敌灭灵、烯虫酯等。
5,昆虫信息素主要是对昆虫的行为活动起作用,属于第四代杀虫剂,主要有性外激素、聚集激素、拒食剂等。
6,昆虫心理控制类属于第五代杀虫剂,其特点只是用来防御侵略者。
7,杀虫剂的发展方向是从杀生到控制、从高毒到低毒、从广谱性到选择性、用药量由高到低。
8,滴滴涕是20世纪50年代主要使用的杀虫剂,敌敌畏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使用的杀虫剂,溴氰菊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杀虫剂。
9,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安全,对害虫击倒快且兴奋驱出作用强。
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醚菊酯等是卫生上广泛应用的杀虫剂。
10,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明显的抗性和交互抗性主要是因为:长期、广泛、不合理地使用杀虫剂。
尤其是广泛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害虫的抗药性更为严重。
11,化学防制的三大难题是:害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杀虫剂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12,化学杀虫剂发展方向主要是研制对环境影响少、对非靶生物毒性低、有不同杀虫机理的杀虫剂。
13,对人和生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的杀虫剂被称为是无公害的杀虫剂。
14,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发成功炔醚菊酯,主要用于灭蟑,它是目前击倒蟑螂最快的杀虫剂。
15,四氟苯菊酯是由德国拜耳公司于20 世纪90年代开发,是一种具有速杀、广谱、致死均优良的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击倒效果是丙炔菊酯的2.2倍。
16,恶唑酮具胃毒和触杀作用,既可以做喷洒和毒饵使用,也可制烟剂。
用于防制蟑螂的三星金鸟烟雾剂的主要成分就是恶唑酮。
17,灭蝇胺是瑞士嘉基公司研制的产品,对双翅目昆虫有特效,主要用于畜禽场内的积水池、垃圾堆、废物发酵坑等场所。
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资料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
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
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讲解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抗药性(iusecticides resistance)。
即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增加的现象,其特点是这种由使用药剂而增大的抗药力是可以遗传的。
2、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健壮耐性(vigor tolerance)。
特点:不稳定,不能遗传,随着条件的改变又可消失。
3、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自然抗性(natural resistance)。
即有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表现一种天然的敏感度低,即具有高度耐受性,如DDT、抗蚜威对棉蚜的药效很差,而对蚊虫或其它蚜虫的效果很好。
这种自然抗性也是可以遗传的。
4、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5、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是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
6、多种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7、击倒抗性: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而对DDT和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称为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
8、IRM是抗药性治理9Resistan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同时保持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9、植物病原物抗药性: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植物保护概论》病害部分复习提纲病原物:引起植物发病的生物,病原物都是寄生物。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
特点:可以传染。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
特点:不能传染。
病状:植物生病后,植物本身不正常的表现,如坏死等。
病征:植物生病后,在植物体表或发病部位形成的病原物的结构。
如霉状物、粉状物等。
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病害循环(侵染循环):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的第一次侵染。
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它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再次侵染。
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防治措施,由国家颁布法令和条例,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的病、虫、杂草随上述载体传播蔓延。
保护作用:对侵入前寄主表面的病原物有杀死或抑制作用。
如波尔多液等。
治疗作用:可被植物吸收到体内并传导,对侵入植物体内的病原物有作用。
如多菌灵等。
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哪些?1.病原:引起植物生病的原因统称病原。
生物性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生物性病原:旱、涝、缺肥、缺素、冻害等。
2. 植物植物病害的发生除了病原以外,还必须有植物的存在。
植物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植物能不能发病,往往与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关。
如果植物本身抗病能力强,那么植物就不会发病或发病很轻,反之,植物就会严重发病。
3. 环境条件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栽培等一些非生物条件,也包括人、昆虫、其它动物以及植物周围的微生物等一些生物条件。
植物病害的发生,还必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相配合,换言之,植物病害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所以,环境条件也是植物发病的必要条件之一。
综上所述,病原、园林植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则不能发生病害;而且,病原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进行的。
环境生物学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18、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基础是基因工程。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2、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虫的外生殖器:昆虫用以交配与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
2.两性生殖:通过雌雄交配,雄性的精子与雌性产生的卵结合后产生的受靖卵,发育成新个体。
3.孤雌生殖:昆虫卵不经过受精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4.多胚生殖:昆虫一个卵发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胚胎的生殖方式。
5.卵胎生:昆虫卵就在母体内孵化直接产出幼体的生殖方式。
6.幼体生殖:昆虫还在幼体阶段就能生殖产生后代生殖方式。
7.昆虫的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变化。
8.孵化:昆虫胚胎发育完成后脱卵壳而出的过程。
9.蜕皮:昆虫从卵中孵出后随着虫体的生长,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在旧表皮下形成新表皮,蜕掉旧表皮的现象。
10.龄期: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
11.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不完全变态的末龄若虫或稚虫、完全变态的蛹)脱皮而出的过程。
12.性二型:同种昆虫的雌雄两性个体,除产生性细胞的生殖腺和实行交配、产卵等活动的外生殖器构造不同外,在个体大小和体型、体色、外部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3.多型现象:同种昆虫同一性别的个体在大小、体型、颜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
14.世代:昆虫一个新个体(卵或幼虫)从离开母体到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15.生活史: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更确切的说是从当年的越冬虫态活动开始,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过程,称为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16.休眠:通常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时,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休眠分为越冬与越夏。
17.滞育:由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但不是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长期的历史性反映。
当不良环境条件远未到来前,昆虫已经进入滞育。
一进入滞育,解除需要条件。
具有滞育现象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18.趋性:昆虫对某些刺激的趋向或背向性活动。
生物复习2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的班级: [单选题] *○初二1 ○初二2○初二3○初二4○初二5○初二6○初二7○初二8○初二9○初二10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单选题] *A. 光B. 水C. 湿度D. 温度(正确答案)2、韭黄和蒜黄是我们冬季常吃的蔬菜,它们的叶片呈黄白色,这是由于人们在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没有给予它们() [单选题] *A.肥料B.水分C.光照(正确答案)D.适宜的温度3、对于水稻田里的水稻来说,下列环境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单选题] * A.水稻田里的土壤B.水稻田里的水C.水稻田里的杂草(正确答案)D.照到水稻上的阳光4、野马遇到狼群袭击时,公野马总是掩护母野马和小野马先逃走,公野马与母野马和小野马的关系是() [单选题] *A. 种内互助(正确答案)B. 种内斗争C. 种间互助D. 种间斗争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诗句中所述的豆苗与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单选题] *A.竞争(正确答案)B.捕食C.寄生D.共生6、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
这一事实说明() [单选题] *A.生物能够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B.生物能够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造成影响C.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或者环境能够影响生物D.生物既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正确答案)7、生活在水中的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与水生环境相适应。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养金鱼时,常在鱼缸中放一些水草的主要作用是() [单选题] *A.增加养料B.提供能量C.增加二氧化碳D.增加水中氧气(正确答案)9、如右下图所示,当试管内的气体积聚到1/2的时候,取出试管,迅速将带火星的竹签伸进试管,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说明的问题是() [单选题] *A.竹签火星熄灭,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竹签火星熄灭,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C.竹签火星复燃,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正确答案)D.竹签火星复燃,光合作用产生二氧化碳10、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储存在合成的氧气中。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课复习资料一、填空1、列举五种蔬菜主要害虫,,,,。
2、IPM是指。
(1分)3、害虫防治的方法包括、、和。
4、列举五种入侵有害生物、、、、。
5、根据寄主范围的大小,寄生性昆虫分为、、。
6、滞育是7、我国的植保方针是8、澳洲瓢虫能较好地控制吹绵蚧的原因是能在田间自然越冬,每年随吹绵蚊发生的盛衰而消长,有效地控制着吹绵蚁的为害9、写出可利用其趋光性进行防治的害虫(四种以上)中文名称。
10、我国在棉花上防治棉铃虫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原因是种植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不属于我国五大蔬菜基地的是:A 广东湛江南菜北运生产基地B云南元谋等地反季节菜生产基地C环渤海山东、苏北大路菜生产基地D 张家口地区大白菜生产基地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广义生物安全所涉及的方面的是:A人类的健康安全 B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C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D 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生态系统安全3、小菜蛾属于:A夜蛾科 B菜蛾科 C天蛾科 D豆蛾科4、以下不属于侵染小菜蛾的病毒是:A PXGVB CLMVPC NOBD CLMNPV5、膜翅目中一些寄生性天敌,如卵寄生蜂赤眼蜂属于:A 植食性昆虫 B肉食性昆虫 C 腐食性昆虫 D 杂食性昆虫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1、生物防治等于自然控制()2、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3、寄生昆虫成虫生活在寄主体内称为内寄生()4、重寄生包括原寄生、二重寄生和三重寄生()5、寄生性强的病原物其致病性也一定强()6、捕食螨生物学特点是无孤雌生殖现象()7、小菜蛾的幼虫就是俗称的菜青虫()8、转基因生物主要包括转基因动物、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微生物()9、外来入侵物种是指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10、外来入侵中对本地物种的影响小于对该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1、稻纵卷叶螟的药剂防治时间应安排在幼虫的2-3龄期。
【高中生物】生物高考复习环境污染的防治知识点
搞好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必须搞好环境污染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工作。
生物网整
理了环境污染的防治知识点,请考生学习。
名词:
1、生物净化:生物体通过稀释水解及转变促进作用,并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减
少或消失的过程。
语句:
1、我国预防环境污染的对策:强化法律意识,依法保护环境;进一步增强人们的环保
意识;利用高科技展开预防;把生物科学应用于环境保护中。
2、在生物净化中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3、绿色植物的净化促进作用:①稀释有毒气体:柳杉林每月可以稀释二氧化硫
60kg②溶解粉尘:1hm2的山毛榉树林,一年之内溶解的粉尘就存有68t之多。
③杀虫细菌:有些植物能分泌强悍的抗生素,例如悬铃木、橙、圆柏、等植物,都存有较强的杀菌力。
4微生物的净化促进作用:①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促进作用:a、更易水解---粪便;b.较难水解:纤维素和农药;c、不水解:塑料和尼龙。
②利用微生物净化污水。
环境污染的防治知识点的内容就是这些,生物网希望考生可以天天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