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05.82 KB
- 文档页数:5
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地理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型:新授课设计者:容何芳审核人:一、本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1.本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是对我们生活世界的总体描述。
教材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中心认识世界,使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单元内容既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也将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形、气候、自然资源以及区域地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辨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等基本概念,并能判别。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4)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在地图上指出六大板块的划分,举例说明板块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5)培养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在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地球的情感。
3.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海陆面积的比例,七大洲的轮廓及位置,四大洋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活动与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5.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本单元教师多运用启发、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并准备各种图片以及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本单元用四课时。
2024年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重点和难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教学准备:小地球仪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第一课时:导入: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提出问题: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分组活动:1、丝绸之路2、马可波罗游记3、郑和下西洋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5、麦哲伦环球航行(学生互相评价)(1)组织活动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学生活动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学生回答71%为海洋,29%为陆地。
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提问: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水球)(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使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特点及分布2. 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3. 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基本特征。
2. 难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2. 讲解陆地和海洋的概念、特点及分布。
3. 分析陆地和海洋的相互关系。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基本特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陆地和海洋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世界地图,标注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第二章:海陆分布与地理环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2. 难点: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
2. 讲解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分析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4.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主要海峡和半岛的地理位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海陆分布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掌握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地理地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概念、分类和分布2. 海洋的概念、分类和分布3. 海陆分布的特点和意义4. 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的特点5. 我国陆地和海洋的概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海陆分布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海陆分布的特点和意义,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陆海分布的规律。
2. 运用地图分析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陆地和海洋的概况为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
2. 讲授新课:介绍陆地的概念、分类和分布,海洋的概念、分类和分布,海陆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 地图分析: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分析世界主要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4. 案例教学:以我国陆地和海洋的概况为例,讲解我国的海陆分布情况。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陆海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陆地和海洋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地图填空: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写主要陆地和海洋的名称,检测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情况,以及他们对海陆分布的理解深度。
4.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如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水体,让学生实际感受陆地和海洋的区别。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二)、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
3、四大洋的分布及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区别。
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3、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以读图、训练为主进行教学。
五、教具准备1、地球仪、投影仪。
2、自制有关投影片、大陆轮廓图卡。
六、课时安排第1课时地球?水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第2课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加加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板书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第1节大洲和大洋[讲授新课]一、地球?水球?1.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P27图,加入到宇航员和小朋友的讨论之中。
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继续称我们居住的家园为“地球”。
另一半学生讨论的观点是:应该把地球改为“水球”更准确。
2.学生辩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双方展开辩论,让学生说出证明各自观点的理由。
3.印证观点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给予评价鼓励后,印证说明双方的观点。
(1)出示地球仪,问答:蓝色表示什么?(海洋)地球仪上大部分是蓝色说明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2)投影展示“东、西半球图”,问答: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大部分是什么颜色?(蓝色)说明了什么?(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投影展示“南、北半球图”,回答: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北半球)在北半球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洋面积大)(4)投影展示“水、陆半球图”,先说明水半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
地理: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知识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世界海陆面积比例2、世界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1)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海洋(2)海洋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陆地(3)无论如何划分大小相等的两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七大洲和四大洋(1)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半岛、大洲、海、洋、海峡(2)面积最大的大陆、最小的大陆、最大的岛屿、最大的半岛依次是什么,大洲、大洋的面积比较(3)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征:全部在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赤道穿过的大陆、大洲有哪些?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大洲?根据轮廓特征识别大洲。
(4)跨经度最广、跨纬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热带范围最广的大洲、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大洲(5)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5)大洲的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大都呈三角形。
(6)大洲分界线:南北美洲、亚洲和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第二节海陆的变迁1、海陆变迁的实例:(P33图2.10、2.11、2.12)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及内容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的形式——挤压碰撞和张裂(2)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3)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主要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科迪勒拉山系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壳变动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地中海将会消失、喜马拉雅山脉还在上升、日本多火山、地震、印度洋海啸的原因相关典型题一、选择题1.赤道和极圈都穿过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南美洲2.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A.太平洋和印度洋B.印度洋和大西洋C.大西洋和太平洋D.北冰洋和太平洋3.纬度位置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4.赤道横穿哪些洲的大陆( )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5.被北美洲、亚洲、欧洲围绕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6.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7.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所环绕的大洲是( ) A.南极洲 B.非洲 C.欧洲 D.南美洲8.面积最小的大洲是( ) A.南极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9.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是( ) A.亚欧大陆 B.美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南极大陆10.四大洋中,全部在东半球的是(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11.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北美洲 D.南极洲12.在地球表面,陆地所占面积最大的半球是( )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13.七大洲中全部都在北半球的大洲有( ) A.亚洲 B.南美洲 C.欧洲 D.非洲14.下列海峡,既是两大洋又是两大洲分界线的是( )A.台湾海峡B.白令海峡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15.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所环绕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16.濒临三大洋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17.世界最大大洋和最小大洲组合正确的是()A.太平洋、欧洲B.大西洋、大洋洲C.太平洋、大洋洲D.太平洋、亚洲18.世界上海陆比例是() A.各占1/2 B.2/3陆地区 C.1/4海洋 D.三分陆七分海19.下列哪个大洲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A.亚洲 B.非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20.大陆伸地向海洋的部分是() A.岛屿 B.海洋 C.海峡 D.半岛21.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大西洋板块D.北冰洋板块2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A.扩大B.缩小C.不变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2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A.海底森林死亡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24.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B.板块内部C.日本D.中国25.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2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图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27.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稳定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28.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A.亚欧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南极洲板块29.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A.碰撞B.张裂C.分裂D.隆起30.地中海北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B.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太平洋板块二、填空题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 %,而海洋占%。
初中地理《陆地和海洋》教案设计第一章:陆地的形成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的形成过程。
掌握陆地的特点,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陆地的形成过程: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壳变动等。
陆地的特点:地形、气候、植被等。
我国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讲解:讲解陆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的特点和地形区的特征。
第二章:海洋的形成与特点2.1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
掌握海洋的特点,包括水文、气候、生物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2.2 教学内容:海洋的形成过程:地球形成、水的循环、海平面的变化等。
海洋的特点:水文、气候、生物等。
我国主要海洋区:东海、南海、黄海、渤海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海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的特点。
讲解:讲解海洋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海洋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海洋的特点和海洋区的特征。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3.1 教学目标:了解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气候、生态等。
能够描述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3.2 教学内容: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水文、气候、生态等。
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长江和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
讲解:讲解陆地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包括水文、气候、生态等。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特点和相互作用区的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陆地和海洋,》,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基础知识为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作好必须的准备。
本节教材位居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地理位置观。
作为新课程培训课例,面对的是没有学过地理的小学应届毕业生,组织教学应尽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体现新的教育理念,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认知率达100%。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2、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共同观察与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难题。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答疑、发展智能、加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互动率达100%3、情意修炼与开导:(1)、组织学生通过地球仪、地图学习、指认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图上的位置等知识,同桌、小组互相讨论与检查,积极性高、气氛活跃。
(2)学生综合历史、文学等知识学习地理,促进了各学科间的综合联系。
投入率达95%4、观念确认与引导:(1)通过对海陆位置的认识与学习,形成正确的海陆分布观。
(2)能运用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指认正确图形。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师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1)学生习惯于看以“东半球、西半球”形式出现的海陆分布图,以“南半球、北半球”形式出现的图形。
学生不易看懂分清。
可引导学生多看立体的地球仪,则能克服这种平面图形与立体实物间的转换障碍。
(2)学生在读以局部地点出现的大洲、大洋地图时,难以在脑海中想象形成大洲、大洋的整体分布图形。
陆地和海洋初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1. 陆地的分布:大陆、岛屿、半岛等。
2. 海洋的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冰洋等。
3.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四、教学难点1. 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直观地展示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2. 通过数据统计和计算,让学生掌握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等基本数据。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类及特点。
第二章:陆地地形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平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山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丘陵: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高原: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盆地:特点、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分布。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陆地地形种类及特点。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地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海洋的地理位置、特点。
2. 海洋资源的种类及开发利用。
3. 海洋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1. 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2.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四、教学难点1.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
五、教学方法1. 通过多媒体演示、地图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海洋地理特点。
⑥南极洲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3.四大洋(1)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中跨四个半球的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
(2)四大洋的面积比较:4.海陆变迁的实例告诉我们:海陆的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①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过去的海洋变成现在的陆地②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流及水井遗迹----→过去的陆地变成现在的海洋5.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1)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6.板块运动(1)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读图复习(2)证据:①地中海在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继续碰撞。
②喜马拉雅山在不断增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碰撞。
复习小结:1.运用归纳法,理清主要知识点:(1)海陆分布七分海洋:海洋主要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面积最大的大洋为太平洋,最小的为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
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东半球;面积最大的陆地为亚洲大陆,最小的为澳大利亚大陆。
初一第二学期班级工作计划范文【工作计划】转眼间,我们已经步入了初一下半学期。
初一可以说是初中里最关键的一个年级。
如果说预初是一个适应初中并且打下基础的时期。
那么初一在学习方面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现在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了。
而是应该在这个基础上,以让家长、学生满意为指导,继续抓好学生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同时,继续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以“育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提高我班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一、学习在一学年的学习后,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已经十分明显。
而在我们班级的学习成绩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老师的要求。
刻苦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对学习也用浓郁的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但也有少数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跟不上班级整体的学习节奏,导致成绩较差。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陆地的分布、海洋的分布、海陆之间的联系、世界地理分区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特点,为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球的基本认知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陆地和海洋的详细分布、形成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2)掌握海陆之间的联系,理解大陆和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3)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地球表面的地理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等,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2)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情况,海陆之间的联系。
2.难点: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概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例,分析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陆地和海洋分布的图片、地图等;2.教学视频:准备与陆地和海洋分布相关的视频资料;3.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图、白板等;4.小组讨论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相关的研究资料。
陆地和海洋总课章节〔课题〕名称第二章复习学时2-118时知识全球海陆分布特点,海陆面积比例,七大洲、四大洋的名技能称过程能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判别大三维目标方法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
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情感态度与价值物主义科学观点。
观工程内容解决措施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教学重点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七教学难点结合图形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大洲和四大洋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生设计学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活动意图札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A是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1B是半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C是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D是大洋E是海峡F是海湾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充分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生积极结合性,地图让他思考们自自主己在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学习课本北半球;中,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在老印度洋:大局部在南半球;师的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引导2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0面图〕下复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习旧其海峡。
知。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二、地形1、五种地形特征: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ummarizing the knowledge points of "land and ocean" in the seventh
grad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七年级上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的特征,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48%,海洋占52%),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陆地占10%,海洋占90%),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多分布在西半球,总体说,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地球怎样分,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而水半球总是大于陆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
(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沧海桑田
1.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例如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三.板块的运动
1.魏格纳在大陆漂移说中提出了地球“活动论”的观点。
2.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3.六大板块是: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4.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