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52.50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2 溶解度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2.室温时,从100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10 g溶液,那么剩余的硝酸钾溶液() A.还是饱和溶液 B.变成不饱和溶液了C.硝酸钾质量没变 D.硝酸钾和水的质量没变3.能证实20 ℃时原KNO3的溶液是饱和溶液的事实是()A.降温到10 ℃时有KNO3晶体析出B.蒸发掉10克水,有KNO3晶体析出C.加热到30 ℃后,再加入KNO3晶体仍能继续溶解D.在20 ℃时,向上述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溶液的质量不变。
4.T℃时,将一定量的生石灰放入饱和的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温度,得到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物理量前后不变化的是()①溶质质量②溶剂质量③溶液质量④溶质质量分数⑤溶解度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 D.④⑤5.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乙图表示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甲图可知,氯化钠在40 ℃时的溶解度为36.6 gB.由乙可知,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比较甲乙可知,可采用蒸发结晶来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晶体D.比较甲乙可知,相同温度下影响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的性质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口可乐汽水和白蒲黄酒都属于溶液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7.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8.20 ℃时,往100 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20 g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
课题2 溶解度一、单项选择题1.在室温时,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少量的氯化钠晶体,那么( )①溶液质量增加②溶质质量增加③溶剂质量不变④晶体质量不变⑤晶体质量减少.A. ①②B. ③④C. ①⑤D. ①②④【答案】B【解析】解: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以知道,在不改变温度的条件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少量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钠不会继续溶解,所以溶液的组成不会发生改变,晶体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液的质量也不会改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分析题中所给的物理量可以知道③④是正确的.应选B.2.将以下固体物质分别参加适量的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温度会降低的是( )A. NH4NO3B. NaClC. NaOHD. CaO【答案】A【解析】解: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应选项正确;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应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应选项错误;D、氧化钙和水反响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应选项错误;应选:A.3.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人体缺少必须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应尽可能多吃含有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B. 翻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此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大了C. 一氧化碳有毒,燃着的煤炉会产生一氧化碳,在煤炉上放一壶水能防止人中毒D. 做饭时,假设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那么需要调大灶具的进风口【答案】D【解析】解:A、微量元素缺乏会发生一定的病变,但假如强调尽可能多吃,又会导致发生中毒等,所以要合理摄入,而不要过量过多.故说法错误.B、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翻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说法错误.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说法错误.D、做饭时,有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缺乏,燃气燃烧不充分,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进入空气(或氧气)的量,使燃气燃烧更充分,故说法正确.第 1 页4.如下图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参加一定量的以下物质后:使U形管内左侧a处液面升高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固体B. 蔗糖固体C. 硝酸铵固体D. 氯化钠晶体【答案】C【解析】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使U型管中的液面将出现左侧低于右侧液面的变化,应选项错误.B、蔗糖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不能使U型管中的液面有明显变化,应选项错误.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变小,使U型管中的液面将出现左侧高于右侧液面的变化,应选项正确.D、食盐固体溶于水时温度几乎不变,不能使U型管中的液面有明显变化,应选项错误.应选:C.5.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你认为以下有关实验操作中,符合“1+1=2〞的事实是( )A. 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LB. 1g锌粒与1g20%的稀硫酸充分反响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gC. 1g10%的稀硫酸参加1g水后溶液变为2gD. 20℃,1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参加1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g硝酸钾溶液【答案】C【解析】解:A、20℃,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L;故A不正确;B、20℃,锌与稀硫酸反响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g锌与1g 稀硫酸充分反响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g;故B不正确;C、1g10%的稀硫酸参加1g水后溶液变为2g,溶液质量可以相加减,故C正确;D、向20℃的1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参加硝酸钾1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g;故D不正确;应选C.6.20℃时,往50g蔗糖溶液中参加5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局部固体未溶解,加热后固体全部溶解,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搅拌后加热前的溶液一定不饱和溶液B.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 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解析】解:A、20℃时,往50g蔗糖溶液中参加5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局部固体未溶解,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故A错误;B、充分搅拌后,尚有局部晶体未溶,搅拌后及加热前一定是饱和的,故B正确;C、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故C错误;D、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可能不饱和、可能饱和,故D错误.应选B.7.20℃时,将硝酸钾饱和溶液100克和200克,分别加热蒸发掉20克水后,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各析出了晶体a克和b克,那么a和b的关系是( )A. a<bB. 2a=bC. 2b=aD. a=b【答案】D【解析】解:根据题意“20℃时,分别将2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与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各蒸发掉20克水后,再降温到20℃,分别析出硝酸钾晶体a克与b克〞,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0℃时2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因此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a=b.所以,A、B、C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同步分层练习【基础篇】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B.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C.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含溶质更多D. 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2.下列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的是( )A.稀溶液B.降温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C.蒸发水后会析出晶体的溶液D.投入溶质后溶质质量分数仍在改变的溶液3.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的固体未溶解,加入10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4.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增加溶质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5.如图所示三个烧杯中各倒入100mL水,依次加入硝酸钠并充分搅拌。
已知加入硝酸钠固体质量从①-③依次增多。
据图判断烧杯中肯定是不饱和溶液的( )A.①B.②C.①和②D.全部【能力篇】一、单选题:1.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2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 (温度保持在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甲乙丙丁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A.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升温后,甲中溶解的固体一定减少C.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为:甲=乙=丙=丁D.溶液中所含溶质最多的为丙2.下列实验能用如图表示的是( )A.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锌粒B.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C.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D.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铁粉3. 20°C时,往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不变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4.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加入硝酸钾固体B.降低溶液的温度C.蒸发一部分溶剂后再恢复到原温度D.用滴管吸出一部分溶液5.t℃时,欲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入足量溶质。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1)作业设计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A.蒸发溶剂的方法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D.升高温度的方法【答案】A【质量水平】2.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质量水平】3.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答案】D【质量水平】4.根据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其他溶质B .20 mL 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C .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增加D .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质量水平】5.下列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降温B .饱和石灰水表面结了一层膜C .室温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放进冰箱D .向饱和蔗糖水里加水 【答案】C 【质量水平】考点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solo 质量水平考查要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液的特征 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 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影响认识记忆B1 U L1 基础性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认识记忆B1UL1基础性饱和溶液的判断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6.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 g硝酸钾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解读:一、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1)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
假设某温度下, 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 ,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S =剂质m m ×100g 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
如20℃时,KNO 3的溶解度为31.6g ,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 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0℃时 KNO 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是由于溶剂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
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变化幅度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曲线变化比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
面:①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计算题1.要使溶解度增大采用的方法是()A.增加水B.增加C.不断搅拌D.升高温度2.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A.熟石灰B.食盐C.硝酸钾D.氮气3.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g,在6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B物质10g则()A.A的溶解度比B大B.B的溶解度比A大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D.无法比较4.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A.难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易溶物质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A.甲>乙B.甲<乙C.甲=乙D.不一定6.不能影响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A.温度高低B.溶质、溶剂的量C.溶剂种类D.溶质种类7.将80℃的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稀溶液D.浓溶液8.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时,该溶液一定是()A.浓溶液B.稀溶液C.饱和溶液D.不饱和溶液9.已知在60℃时,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60℃时的溶解度为50gC.60℃时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10.有t℃时浓度相同的两份溶液A和B,A为100g,B为80g,将其恒温蒸发20g水后,A刚好饱和,则关于B 溶液正确的说法是()A.也刚好是饱和溶液B.仍是不饱和溶液C.是饱和溶液,并有晶体析出D.有晶体析出剩余不饱和溶液11.要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压降温B.加压升温C.减压降温D.减压升温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13.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A.为0.0013g B.食盐为36g C.熟石灰为0.17g D.为7.4g14.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A.4g B.6g C.10g D.15g答案:1.D 2.A、D 3.D 4.B 5.C 6.B 7.A 8.C 9.D 10.C 11.A 12.A、C 13.D 14.B例析溶解度曲线试题[例1](江苏赛题)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课题2 溶解度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识解读:「、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1) 20C时NaCI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I或在20C时,NaCI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 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
假设某温度下,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 100 :(S+100)。
x 100g、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 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
如20r时,KNO的溶解度为31.6g,食盐的溶解度为36g,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
20T时KNQ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是由于溶剂的原因(2)外部因素:温度。
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曲线变化幅度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曲线变化比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
面:①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②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判断正误:(在括号内打“√”或“×”)(1)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2)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该晶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3)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4)升温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5)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6)通常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食盐()[核心知识]1.饱和溶液三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
2.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注意:Ca(OH)2在上述过程中温度的改变方向相反。
3.结晶方法:(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易错点拨]溶液中如果没有溶质固体存在,溶液可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C.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所含溶质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2.如,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
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A.砂糖水颜色很深B.砂糖水味道很甜C.砂糖溶解得很快D.砂糖固体有剩余3.能将不饱和KCl溶液变为饱和KCl溶液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加水C.加KCl固体D.倒出部分溶液4.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可得到食盐B.利用海风降温可析出食盐晶体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可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可得到食盐5.室温下,将盛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如所示),欲使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向大烧杯中加入的固体物质是()A.生石灰B.氯化钠C.硝酸铵D.氢氧化钠6.将50 ℃的硝酸钠饱和溶液降温到20 ℃,有晶体析出(晶体中不含水)。
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溶液的质量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C.溶液中溶剂的质量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比7.在萝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向倒出的食盐水中加足量食盐使之饱和(设温度不变),则食盐水的质量 ()A.增加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8.某次蔗糖溶解实验过程如所示,不考虑水分蒸发,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B.③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若要判断③中溶液是否饱和,可在烧杯中加入少量蔗糖D.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9.20 ℃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NaCl,逐渐加入各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然后分别称量剩余NaCl的质量。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同步训练基础达标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A.很浓的溶液B.很稀的溶液C.不能溶解该物质的溶液D.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2.取几根洗净的黄瓜,放入水槽中,然后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
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B.是不饱和溶液C.倒出的溶液比原来变浓D.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3.室温下,将盛有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小烧杯放在盛水的大烧杯中(如图所示),欲使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向大烧杯中加入的固体物质是( )A.蔗糖 B.氯化钠C.硝酸铵 D.氢氧化钠4.下述方法中:①加水,②加硝酸钾,③蒸发水,④冷却,⑤加热但保持溶液质量不变,⑥加饱和硝酸钾溶液。
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的是( )A.①②⑤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⑥固体搅拌,静置,5.20 ℃时,在一只烧杯中加入100 mL水,放入1 gCa(OH)2有白色沉淀沉降到烧杯底部,对于上层澄清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无色溶液B.是稀溶液C.是饱和溶液D.是浓溶液6.20 ℃时,往50 g蔗糖溶液中加入5 g蔗糖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稍加热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7.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8.20 ℃时向1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0 g硝酸钾晶体,静置一段时间,溶液的质量为_____g;若向其中加入2 g氯化钠晶体,静置一段时间,则溶液的质量为_____g,所得溶液为20 ℃时氯化钠的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9.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不同温度下在100 g水中溶解的质量如下表: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1)取样品约2 g放入烧杯中,加入25 ℃、100 g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为苯甲酸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二溶解度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B. 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C. 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D. 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2.温度不变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则此饱和溶液的质量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无法确定3.在配制硝酸钾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加快硝酸钾溶解速率的是()A. 将水的温度从20℃升高到60℃B. 将硝酸钾固体研磨成粉末C. 在加入硝酸钾的同时不断搅拌D. 增大压强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A. 在地窖、枯井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B. 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跟压强成反比C. 温室效应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关D. 可用二氧化碳制作碳酸饮料5.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A. 氢氧化钠B. 生石灰C. 浓硫酸D. 硝酸铵6.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高B. 在t1℃时,甲溶液和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 在t1℃时,1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D. 在t2℃时,欲将N点的甲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7.如图表示的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10 ℃时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C. 30 ℃时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D. 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8.比较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必须控制的条件是()A. 温度相同B. 水的质量相等C. 食盐和蔗糖质量相等D. 食盐和蔗糖颗粒大小相同9.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5g硝酸钾晶体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 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10.如图所示曲线分别表示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课题2 溶解度》进阶练习一
一、计算题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
A、100g水中
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
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A、硝酸钾
B、氯化钠
C、氢氧化钙
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二、填空题
6、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7、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课题2 溶解度5分钟训练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是( )A.溶剂的量B.温度C.溶质的性质D.溶剂的性质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A2.饱和溶液是指( )A.浓度较大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解析: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对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但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只是对某一特定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答案:D3.40 ℃时,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仍然冷却到40 ℃,则蒸发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①溶液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⑤硝酸钾的溶解度A.①②B.②③C.②⑤D.②④解析: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
虽然析出溶质,但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答案:C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100 g水溶解了30 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2)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都增大(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一些( )解析:(1)没有说明温度,也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以错误。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要看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能否再溶解溶质,而浓、稀溶液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数量的多少,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还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质量溶剂的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多,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少。
三思培训学校溶解度计算题练习(一)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1. 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解析: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因此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是:50克-12克=38克设:20℃时100克水里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x溶质 溶剂 溶液12g 38g 50gx 100g (x+100)gg g x g 1003812= 解得x=31.6g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1)把20℃时53.6克氯化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3.6克氯化钾。
求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设: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x溶质 溶剂 溶液13.6g 40g 53.6gx 100g (x+100)gg g x g 100406.13= 解得x=34g答: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克(2)20℃时,把4克氯化钠固体放入11克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设: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x溶质 溶剂 溶液4g 11g 15gx 100g (x+100)gg g x g 100114= 解得x=36.4g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4克2. 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如: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
则:(1)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2)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解析:设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分别为x 和y 。
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z 。
溶质 溶剂 溶液24g (100-24)=76g 100gx y 350g78g z (78+z )gg g y g x g 3501007624== 解得x=84g ,y=266gz g g 767824= 解得z=247g总之,关于溶解度计算的关键就是将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关系一一对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算。
练习溶解度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表示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克数B. 表示一定温度时,100g溶剂与某物质制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解该物质的克数C. 表示某温度时,某物质在100g溶剂中溶解的克数D. 表示一定温度时,100g饱和溶液中溶解溶质的克数2.测定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所用溶液必须是该物质的( )A.浓溶液 B .稀溶液 C .饱和溶液 D .不饱和溶液3 .在10 C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5g,则此温度下,氯酸钾的饱和溶液里,下列质量比关系正确的是( )A. m溶液:m溶质=1: 20 B . n溶质:m溶液=1: 20 C . m溶液:m溶济=21: 20 D . m溶济:m溶质=19:14. 在室温时,把0. 05g 某物质溶于100g水里,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划分为()A.易溶物质 B .可溶物质 C .微溶物质 D .难溶物质5.通常用 ________________ 来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 物质;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 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 物质;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 物质.6.要增大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方法.7.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 )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 B .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 D .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8.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加入溶质 D .加入溶剂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 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都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D. 某温度下,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食盐,若温度不变,食盐不溶解10.图9-2 是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它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方法,均可以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a 溶液 B . b 溶液 C . c 溶液 D . a 、b 溶液11 .下列措施不能使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液中的水分,并降温至原来温度C.向溶液中加入同温不饱和氯化钠溶液 B .升高溶液的温度 D.向溶液中加入水1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9-3所示.有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 80C 降到20 C .下列n JO n彊雇n说法正确的是() 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 B .杯中固体甲增多、固体乙减少 C.溶液中甲、乙溶质都减少D. 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图9-313.已知某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如表9-2).若把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2%的该盐溶液,由50C 逐渐冷却,则开始有晶体析出的温度范围是()温度(C )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3 . 320 . 931 . 645 . 8 63 . 9表9-2A. 0〜10C B . 10〜20 C C . 20〜30 CD . 30〜40 C14 .图9— 4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 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此外,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9-415 .某校课外兴趣小组为了防止化学实验室的废液污染环境,需要处理某次实验中分别含有BaCb 和KNO 的两种废液,已知废液中 BaCb 和KNO 质量分数分别是 5 . 2%和9 . 9%,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数据如表 9-3温度(C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BaCb 31.6 35.7 40.7 46.4 52.4 KNO13.331.663.9110.0169.0所示.表9-3 请回答下列问题(1)能否通过降低含 KNO 废液的温度(最低到0C )使废液中的KNO 结晶析出? ⑵要使2 000g 废液中的BaCl 2恰好发生反应,需要 K.CQ 多少克?(列式计算)(3)如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保持废液温度在60C的同时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则哪一种废液中的溶质先析出式计算)16. 右图9-5为硝酸钾和硫酸铜溶液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 i C时,硝酸钾和硫酸铜的溶解度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欲从t2C的混有少量硫酸铜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提取纯净的硝酸钾,应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9-5⑶在t2C时,将12. 5g CuSQ • 5 H2O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 _______________ (填“饱和”和“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列说法正确的评价是()(1)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含溶剂100g的溶液(2) 20 C时,10g氯化钠可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g(3) 20 C时,把10g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C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g(4) 把20g某物质溶解在100g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A.⑶正确B .⑵(3)正确C . (1)(4)正确D . (1)(2)(3)(4) 都不正确18. “在一定温度下,搅拌不仅可以加速物质溶解,而且可以增大物质的溶解度”,这话是否正确?为什么?19•给熟石灰的饱和溶液加热,溶液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原因.20. 已知20 C时KNO的溶解度为31. 6g.(1) 请在右图9-6中标出20C时,100 g水里溶解了20 gKNQ的点(并用a注明)rZ?(列raC20縄闻4C如M(2) 计算a点KNO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得数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应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 (1)啤酒是日常生活中的饮料,其中含有二氧化碳、水和蛋白质等物质,观察一瓶啤酒,未见气泡;打开啤酒瓶盖,会冒出大量气泡,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啤酒的气泡快速放出的方法有搅拌、振荡、 ____________ ⑵已知从啤酒中产生的气体是 CO,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法检验啤酒中的CQ.将必要的步骤和实验现象填写在表9-4中:表9-4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方法1方法222.下表9-5给出部分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0 C 10C20 C 30 C NaCl 35.7g 35.8g 36.0g 36.3g NaHCO 6.9g 8.2g 9.6g 11.1g Ns t CQ- 10H 2O7.0g12.5g21.5g38.8g分离食盐和纯碱混合物的最佳温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若将含少量食盐的纯碱制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当调节 到最佳分离温度时,结晶析出的物质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提高晶体的纯度,应将过滤出来的晶体用 _____________ (填“冷”或“热”)水进一步洗涤干净. 23.卤水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后的母液,常含有MgCb , NaCI , MgSO KCl 等,可进一步加工制得得一些重要产品•现按下列步骤对卤水进行处理,试根据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如图9-7)回答:⑴将卤水加热升温到60 C 以上,随着水分的蒸发,会逐渐析出晶体.这时得到的晶体的主要成分是30 C 以下,还会析出晶体•这时得到的晶体的主要成分是 (3)将第(2)步操作得到的晶体用一定量的冷水洗涤,最后得到比较纯净的晶体是 24.如图9-8,请回答:取90gA 和B 的混合物,将它溶解于200g 热水中,然后降温至t 「C ,若要使A 析出而B不析出,则混合物中 B 的质量分数最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至少析出 A 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滤,将滤液降温到 图9-7图9-8参考答案:1B溶解度的概念用四个字概括“温、剂、饱、克”,就是: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不是“在100g溶液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2C 3C 4C处」跟焉轲廈的落解性逬柠廿析]峑菽卜■倍解厦龙千R E的隔于展希載1隔,謬解廈小干1叱大寻“91是可店物廉,署解廈小干M大于。
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后测评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如何物质的溶液C.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答案】D【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答案】D【解析】加入溶质或者蒸发水都可以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3温度也可以将其转化为饱和溶液。
3·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B.在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被水溶解【答案】C【解析】溶解度概念中包含四个因素:一定温度下、饱和、100g水、单位是g。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20℃时,100克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或者说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1.6g 硝酸钾。
4·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CO2气体,打开瓶盖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啤酒后又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下列有关气体的溶解度说法正确是()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增大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答案】B【解析】气体溶解度主要受到温度、压强的影响,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习题含答案溶解度习题含答案溶解度习题(含答案)一、气体溶解度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因①应力: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应力的减小而减小,随若应力的增大而增大。
②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大,随着温度的减少而减小。
2)应用气体溶解度的知识来解释的现象①夏天关上汽水瓶盖时,可以存有大量气泡冒著出来。
当关上瓶盖时,应力增大,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大,因此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可以逸出而冒出来大量的气泡。
(应力)②喝汽水后会打隔,是因为汽水至胃中后,温度增高、气体的溶解度增大。
(温度)③烧开水时,刚开始会有许多小气泡不断上升,就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温度)④无法用煎拂后的凉开水养鱼,因为温度增高,水中熔化的氧气增加,因而凉开水中几乎不不含氧气。
(温度)1.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从溶液中冒出,此时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是因为()a.温度升高b.温度降低c.压强减小d.压强增大2.右图就是打开后“xx牌”碳酸饮料的示意图。
据图提问问题(1)饮料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2)开启时大量气泡从罐内冒出,该现象说明______的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减小;(3)开启后可以闻到香味,请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该现象:______________;3.以下观点恰当的就是a.水烧开了,揭开锅盖看到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b.水沸腾了,只要不断地加热,水的温度就可以不断地升高c.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较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的温度高d.降低温度,是气体液化的一种方法4.一个半封闭的池塘,水体受到大量生活污水的污染,发生富营养化,则其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曲线就是()5.小明同学绘制了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1)曲线a和c 的交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2)t1℃时将35gb物质重新加入50g水中,经充份熔化所构成的溶液就是______(学测“饱和状态”或“不饱和”)溶液.(3)t2℃时,将a、c两种物质恰好饱和的溶液降到t1℃,过滤,分离出晶体后,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a______c(填“>”、“<”或“=”)1-5题参考答案1、c2、1和3压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a、白气”就是水蒸气液化后的小水滴;故a错误;b、水融化后,再冷却,温度也可以维持维持不变;故b错误;c、被100℃的水蒸气烧伤较轻微,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吸热;故c错误;d、液化的方法存有:放大体积、减少温度;故d恰当;4、挑选d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课题2 溶解度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下列因素不可能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是( )A.溶剂的量B.温度C.溶质的性质D.溶剂的性质解析: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
答案:A2.饱和溶液是指( )A.浓度较大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C.不能再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D.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解析: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对某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但可以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只是对某一特定溶质不能继续溶解。
答案:D3.40 ℃时,200 g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发掉20 g水后,仍然冷却到40 ℃,则蒸发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①溶液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③溶剂的质量④溶质的质量⑤硝酸钾的溶解度A.①②B.②③C.②⑤D.②④解析:温度不变,物质的溶解度不变。
虽然析出溶质,但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答案:C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 )中打“√”,错误的,在( )中打“×”。
(1)100 g水溶解了30 g某物质,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 )(2)任何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都增大( )(3)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大一些( ) 解析:(1)没有说明温度,也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所以错误。
(2)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要看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中能否再溶解溶质,而浓、稀溶液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溶质的数量的多少,所以没有必然的联系。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还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5)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相同质量溶剂的同一种物质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多,不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较少。
答案:(1)×(2)×(3)×(4)×(5)√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若要从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获得较多的晶体,下列方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A.升高溶液的温度B.蒸发溶剂C.降低溶液的温度D.从溶液中倒掉一部分水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应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能获得较多的晶体。
答案:B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 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解析:加水前,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因为有固体剩余;加水后固体全部溶解,有可能是饱和溶液了,也有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D3.某温度下,A物质的溶解度为S克,则它的饱和溶液的溶质在整个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 )A.大于S%B.小于S%C.等于S%D.无法判断解析:根据溶解度的定义,可知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等于 S/(100+S),应该比S %小。
答案:B4.t ℃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40%),另一瓶为溶质的质量占整个溶液质量的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A.略降低温度B.加少量的硝酸钾晶体C.加一定量的水D.蒸发少量水后,温度恢复至t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饱和溶液略降低温度有硝酸钾晶体析出,不饱和溶液则没有;饱和溶液中加硝酸钾晶体不溶解,而不饱和溶液中硝酸钾晶体会溶解;蒸发少量水后饱和溶液有部分晶体析出,而不饱和溶液则没有。
可见,A、B、D方法可以区分这两种溶液,C方法则无法区分。
答案:C5.在室温的条件下,试管里盛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将试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可观察到试管里的溶液变浑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硝酸钾B.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氢氧化钙C.放入热水前的无色透明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变浑浊后的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解析: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升高温度氢氧化钙会结晶析出而使溶液变浑浊,但由于其溶解度较小,故不是浓溶液。
答案:B6.闻名中外的青岛啤酒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塞时,你会发现啤酒会自动喷出来。
喝了啤酒后又会常常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下列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C.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D.气体溶解度与温度无关解析:打开瓶塞,瓶内压强减小,气体会喷出来,说明溶解度减小;人体内温度更高,喝啤酒后会打嗝,实质上是气体逸出,说明溶解度减小。
答案:B不正确的是( )A.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B.硝酸钾晶体不能全部溶解C.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D.在所得溶液中还可能溶解其他溶质(2)在上述所得溶液中加水,或加硝酸钾晶体,或降低温度,或升高温度等四种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不正确的图象是( )(注:溶液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占整个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比)解析:(1)从表中可知,30 ℃时,100 g水中加入65 g KNO3晶体,不能全部溶解,A选项是错误的。
(2)硝酸钾在降低温度条件下,其溶解度降低,质量分数减小。
注意A、D选项中,加水或升温时,原来未溶解的KNO3继续溶解。
答案:(1)A(2)CD8.对某不饱和溶液采取下列措施,有关的量将如何变化?用“增大”“不变”或“减小”填表:解析:本题的解题依据是:溶液的组成成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答案: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在一个大萝卜中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过一段时间后将里面的食盐水倒出,再往倒出的食盐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晶体。
则食盐水的质量会( )A.不变,因为倒出的食盐水还是饱和的B.增加,倒出的食盐水还是饱和的,但加入了食盐,故溶液的质量增加C.增加,倒出的食盐水不饱和了,加入的食盐会溶解一部分D.减少,因为有一部分食盐变成晶体析出解析:根据生物知识可知,萝卜的水会向饱和食盐水中渗透,使饱和食盐水变得不饱和了,所以还可以继续溶解食盐。
答案:C2.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是纯净物B.海水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C.海水是饱和溶液D.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溶剂得到晶体解析:海水中的溶质有多种,但氯化钠的含量较多,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应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晶体。
答案:D3.下列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 )A.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里B.20 ℃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C.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D.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解析: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内容:①温度一定;②溶剂一定(100 g);③饱和状态;④单位:克。
D选项符合溶解度的概念。
答案:D4.20 ℃时,将不同质量的氯化钠固体分别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后过滤,所得溶液质量与加入氯化钠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其中所得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所以一定属于饱和溶液。
答案:D5.某温度下,在100 g水中加入m g CuSO4或加入n g CuSO4·5H2O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符合( )A.m=160n/250B.m=1 600n/(2 500+9n)C.m=1 600n/(2 500+16n)D.m=1 600n/(2 500+25n)解析:因为所得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有:m÷(100+m)=(160n÷250)÷(100+n)。
整理后即得答案是B项。
本题关键是n g CuSO4·5H2O溶于水后如何确定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
答案:B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据图完成下列问题:(1)升高温度,接近饱和的____________物质溶液会变得饱和。
(2)10 ℃时,三种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5 ℃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4)20 ℃时,25 g B物质放入到盛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____________溶液。
(5)20 ℃时,取100 g A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度升高到35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填“变大”“变小”或“不变”)____________。
(6)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而要将B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解析:要学会分析溶解度曲线图中的各种含义,能根据曲线图中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
答案:(1)C (2)B>A=C (3)30∶100∶130 (4)饱和(5)不变(6)降温结晶蒸发溶剂结晶7.t℃时,分别向盛有10 g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t ℃时,____________(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中可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方法。
解析:(1)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可判断A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从曲线图上可看出在t ℃时b的溶解度比a小,表示甲的是b;从曲线图上还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溶质甲继续溶解,可采用升高温度或加水的方法。
答案:(1)A(2)b 加水升高温度8.已知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 g,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20 ℃时,将25 g KNO3放入到100 g水里,搅拌,得到不饱和溶液。
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2)欲使其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20 ℃时,将35 g KNO3放入到100 g 水里,搅拌,得到的溶液是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