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49.03 KB
- 文档页数:50
重庆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
重庆山川巍峨,钟灵毓秀,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现了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探讨今后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且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1】。
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设施为条件,经营旅行游览服务性的事业。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强劲、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效益。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商业、交通、等方面的发展,还间接促进为旅游业服务的轻工、食品、建筑等部门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国民经济意义。
一、重庆旅游资源重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
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着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重庆不仅有多处风景游览区,还有众多名胜古迹。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赞美三峡,留韵千秋。
神奇的自然地理还造就了有天然基因宝库之称的南川金佛山、全球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最大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等自然资源富集之地,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以及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重庆旅游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重庆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自古便是商贸繁荣的地方。
随着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重庆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旅游业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重庆旅游市场进行全面分析,从市场概况、旅游景点分析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重庆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展望。
目的是为相关旅游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和发展趋势,促进重庆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将围绕重庆旅游市场展开分析,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重庆旅游市场概况:首先介绍重庆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包括旅游市场规模、增长趋势、游客特点等方面的分析。
2. 重庆旅游景点分析:对重庆市内主要旅游景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包括景点特色、吸引力、游客流量等方面的评估。
3. 重庆旅游市场竞争分析:对重庆旅游市场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包括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情况,以及市场上各类旅游服务提供商的竞争态势。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将总结重庆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为相关行业提供有益参考。
1.3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重庆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为游客、旅行社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全面的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市场概况、景点分析和竞争分析的全面探讨,以及对市场发展趋势和建议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重庆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重庆旅游业的繁荣和持续发展。
1.4 总结:通过对重庆旅游市场的概况、景点分析和竞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庆旅游市场正迅速发展,并且在竞争中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这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未来,重庆旅游市场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在国内外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
然而,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因此在发展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营销手段来吸引游客。
我们建议重庆旅游业者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市场渠道,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共同推动重庆旅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市主城区与各郊区县旅游业协调发展对策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区发展极度不平衡”的状态,富人主要聚集在主城九区生活,主城九区休闲娱乐产业较发达,其它各区县,例如酉阳、秀山、黔江等渝东南地区、重庆西大门荣昌、东北部万州等相对落后地区,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重庆作为国家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且是一个闻名的国际大都市,多年来,其旅游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全市旅游景点分散、游客分布不均等。
通过访问重庆市旅游局相关网站和查阅重庆市各个景区游客人次等数据,我们发现游客主要集中在渝中九个主城区,各个郊区县旅客人数较少,还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潜力。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其他经济的发展,协调重庆主城九区与各区县,各区县与乡镇之间同步发展,可以实现主城区与各区县双赢的局面。
对此,通过深入调查了解重庆市旅游业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客观分析郊区县旅游资源,为促进重庆市旅游业全面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标签:重庆市;旅游业;协调发展1重庆旅游业发展现状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界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
辖区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幅员辽阔,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独特的山城地貌造就了重庆,丰富的旅游资源拓宽了重庆经济的发展。
此外,重庆还处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节点上,在“十三五”规划中,重庆市已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的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重庆,非去不可”这句旅游口号,也喊出了重庆“不断努力优化旅游环境、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决心。
重庆市旅游局网站相关数据表明,目前重庆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收入处于稳步上升状态。
2016年重庆市接待境内外游客45086.1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旅游总收入2645.21亿元,同比增长17.5%。
重庆组团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当前,重庆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正迅速崛起为中国大陆内陆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随着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重庆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分析重庆组团式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重庆组团式发展的现状重庆的组团式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以区域组织形式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前,重庆的组团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庆的经济组团化布局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推广。
重庆市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功能区,如两江新区、渝东南片区、渝西南片区等。
这些功能区在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圈。
例如,两江新区侧重于高端科技产业和总部经济,渝东南片区注重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渝西南片区则专注于现代农业和绿色生态发展。
其次,重庆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高度整合性。
重庆市政府通过合理规划,将重要的城市功能分散在不同的组团,并通过高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将各组团连接起来。
这种一体化的规划和建设,为重庆的组团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再次,重庆的组团式发展也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支持和发展。
在重庆,各组团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
例如,金佛山景区位于渝东南片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而闻名;南山植物园位于渝西南片区,以丰富的植物品种和观赏价值吸引着大量游客。
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各组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重庆组团式发展的未来趋势重庆组团式发展在未来还将继续深化和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庆将进一步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协调与互联互通。
目前,重庆的组团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区域间的差距和不平衡。
未来,重庆将加强对组团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升区域间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此外,还将加强各组团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促进各组团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及分区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其城乡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重庆的城乡文化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的模式及分区策略,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重庆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重庆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科技、影视、艺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城乡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城乡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三、重庆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模式(一)资源整合模式通过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和共享利用。
(二)产业融合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如与旅游业、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
通过产业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的附加值。
(三)创新驱动模式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重庆城乡文化产业分区策略(一)中心城区文化产业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依托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艺术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产业。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心城区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乡村文化旅游区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通过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特色文化产业区根据各区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如渝东南的民俗文化、渝西的工业文化等,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
五、结论重庆的城乡文化产业统筹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重庆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重庆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4期.郭阳旭.[2].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5期.陈绍友.[3].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探讨.《新闻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郑涛.[4].构建大学生军事课多样化课堂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赵立永.[5].都市区旅行社空间布局特征与销售等级差异——以重庆旅游百事通为例.《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胡志毅.邓伟.韦杰.[6].重庆旅游文化发展初探.《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6期.彭寿清.[7].在高职旅游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学理论》.2013年24期.姜春英.[8].重庆旅游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4年36期.段小平.[9].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旅游为例.《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周勇.[10].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分析.《特区经济》.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2期.林移刚.杨文华.二、重庆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白世熊.企业管理西南大学2007(学位年度)[2].区域旅游集团多元化经营风险评价及规避研究——以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为例.作者:舒姝.旅游管理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3].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涂放姑.工商管理重庆大学2007(学位年度)[4].旅游房地产营销决策研究——重庆旅游房地产项目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迪.技术经济及管理重庆大学2012(学位年度)[5].重庆旅游产业链的培植与优化对策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黎霞.中国专门史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05(学位年度)[6].E时代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策略探讨.被引次数:7作者:龙雨萍.旅游管理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05(学位年度)[7]重庆旅投集团绩效与薪酬体系设计研究.作者:马勇里.工商管理重庆大学2014(学位年度)[8].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及经济绩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广元.产业经济学重庆工商大学2011(学位年度)[9]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以重庆市“老重庆旅游主题公园”为例.被引次数:15作者:邵明翔.人文地理学重庆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10]重庆旅游游客行为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作者:李煜.旅游管理北京林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重庆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energyrequirements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oftourismindustr yofWesternChina:AcaseofChengducity.JunLiuTingtingFengXiYang《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6[2]TourismMarketingStrategiesforChongqingUniversityCity. JiangYanlingTangEnfu2013[3]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ChongqingTourismEcommerce. YurongZhang2011[4]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ChongqingTourismEcommerce. YurongZhang2011[5]ResearchonTourismIndustryBasedonSWTOAnalysis. QiufenZhangWuqiJiang2013[6]ResearchonEvalu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Ch ongqingReBAM.ZhouJixiaPengLiGuanDongjie2013[7]TourismDevelopmentandExplorationofAbandonedMine—TakingNationalMineParkofJiangheCoalMineinChongqingasanExample. YANGLeZhouMolinLURuina2012[8]OntheDevelopmentofChongqingMICETourism.JianhuaZHOU2011[9]OnthedevelopmentofChongqingMICEtourism.Zhou,Jianhua2011[10]DesignofChongqingTourismInformationSystemBasedonWebGIS. YurongZhang2011四、重庆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近30年重庆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李强.吉莉.何遂.张爽.李光兵,2013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城市内部旅行社空间布局分析:以旅游百事通为例.胡志毅,2013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3]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核心价值体现问题初探.齐晓波.罗兹柏,2002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4]高等旅游教育改革之路探索——重庆工学院创新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牟红,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5]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地质公园旅游整合开发探讨.宋宁.冯娟,2008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我国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郑怀礼.薛文文.陈伟.尚娟芳.杨蕾.谭洋.许志楠.王亮,2014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7]重庆市重点旅游区(县)病媒生物密度现状及防制对策.冯绍全.何亚明.季恒青.熊德华.郑发文.陈东,2009北京第21届亚大区杀虫管理联盟协会年会[8]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价值与运营.徐胜兰,2008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9]试论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旅游规划.王连勇,2006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10]乡村旅游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张述林.姜辽.陆敏.赵瑞,2008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8841卷第2环境与设施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当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农家乐到农文旅模式的巨大转变,以农业、文化和乡村旅游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将成为提升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农文旅”三者融合焕发的巨大活力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党的二十大将乡村振兴推向国家战略高度,习总书记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切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显示,预计到2025年,乡村旅游业将会得到全面优化组合。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前景十分广阔。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高品质、高效率、高性能发展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的模式将是2023年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表示,“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统筹发展农家乐、休闲园区、生态园、乡村休闲旅游聚集村等业态,形成竞相发展、精彩纷呈“农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发展“近郊模式”探索——以重庆万州区安溪村为例程育希(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庆 404100)项目基金:本文是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2022-2023年度科研课题“职业教育全面融入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编号:2022ZJXH431003)的阶段性成果的格局”。
集田园综合体功能设置和平台建设于一体的安溪村安澜谷,现如今已探索构建了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
通过“整合农业+科技赋能+农场体验+体验消费+利益共享”,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万州区安溪村以安澜谷农文旅融合为发展起点,发挥本身优势资源,突出近郊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科学规划产业,打造多产业融合的村庄旅游地,安溪村焕发出了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经济实力。
1 “文旅融农”是近郊村发展的“最优解”人口、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聚集地在大城市,而处于城乡边缘过渡地带的村庄——近郊村,则是展示乡土文化的主要窗口。
2023年重庆市乡村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一、前言乡村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形式的需求也不断升级,许多人开始嗜好乡村旅游,这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市场。
二、重庆市乡村旅游行业市场现状重庆市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旅游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众多自然景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庆市乡村旅游行业已逐渐成为人们旅游的新宠。
(一)市场规模根据重庆市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规模已经逐年扩大,许多村庄和景区也开始开发乡村旅游,其中涉及农家度假、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众多旅游类型。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次,市场表现十分火爆。
(二)客户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乡村旅游成为了愈来愈受到年轻人青睐的旅游形式。
而对于客户来说,体验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需求。
除了传统的风景观赏,现在的乡村旅游也包括体验性旅游,例如亲身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或者土特产制作等等,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与民风。
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也更加关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和价格。
三、市场驱动因素(一)政策支持近年来,重庆市为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等,这些政策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生态环境优势重庆市乡村旅游的受欢迎程度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更因为其生态环境优势。
在现在人们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时代,重庆市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市场驱动力。
庐山、三峡、桃花源等景区已经成为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新的亮点。
(三)旅游市场巨大潜力重庆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
四、市场发展建议(一)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重庆市乡村旅游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成为了市场发展的必要手段。
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评价研究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重战略下,重庆旅游业发展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为实现重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有必要对目前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了解重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重庆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和转型升级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标签:旅游产业;现状;评价;重庆重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占据着过“渝新欧”国际班列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将进一步带动重庆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旅游业,作为重庆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也是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在重庆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促进重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
1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旅游产业,是否能称为产业,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转中,旅游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撑力量。
据此,根据旅游六要素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将从旅游产业经济、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结构等方面对重庆旅游产业现状进行分析。
1.1 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近年来,重庆市旅游行业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和加快建设国家知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力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00-2016年重庆旅游总人数从031亿人次上升至451人次,17年间年均增幅约为17.13%;此外,从2000年至2017年17年间,重庆市旅游总收入从137.05亿元增长到2645.2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02%,由图1可知,不管是从旅游总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来说,重庆市旅游产业总体规模在17年间得到快速增长。
图1 重庆市旅游产业规模数据来源:重庆旅游业统计公报。
从重庆市三大旅游市场来看,2016年接待入境游客316.58万人次,2000年接待入境游客26.6万人次,年均增幅为15.68%;从国内市场来看,2016年接待国内游客44769.55万人次,实现了国内旅游收入253321亿元;从出境旅游市场来看,2016年通过出境社组织的出境旅游者达到196.24万人次,其中出国旅游人次达到174.15万人次。
重庆市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
重庆市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来推动
旅游业的繁荣和增长。
旅游产业作为重庆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重庆市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简化办理手续。
重庆市政府大力推
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旨在减少企业办事的繁琐环节。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他们在办理旅游执照、导游证等手续上能够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
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更能够激发旅游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活力。
其次,重庆市积极推动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通过整合和提升现有旅游资源,重庆市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期望。
同时,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政府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
这不仅可以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多样性,还能够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此外,重庆市还鼓励旅游企业与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与酒店、餐饮、交
通等行业的合作,重庆市旅游产业能够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
政府将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扩大旅游业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鼓励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下,重庆市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游客数量和
旅游收入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相信重庆市的旅游产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为重庆市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重庆文旅产业发展建议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潜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重庆的文旅产业,以下是我对重庆文旅产业发展的建议:1. 加强文旅品牌建设。
重庆拥有独特的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重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文化艺术展览等方式来宣传和推广重庆的文化旅游资源。
2.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交通、酒店、景区等方面的建设。
同时,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3. 加强文旅融合发展。
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
例如,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出文化主题产品等。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如餐饮、购物等,形成全方位的文旅产业链。
4. 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
重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推出相关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和项目。
5.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品牌。
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创意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6.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重庆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资源分散、整合不够。
要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可以通过打造文化旅游集群、推动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实现资源整合。
7. 加强文旅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重庆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友城的合作交流。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旅游展览、开展文化交流项目等方式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8. 提高文旅产业的科技水平。
重庆要加强对文旅产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可以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开展文创科技研究等方式来提高文旅产业的科技水平。
重庆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各产业发展趋势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重庆的经济发展,重庆各产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分析重庆各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一、制造业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制造业一直是重庆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重庆的制造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1.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当今全球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内容。
重庆的制造业将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设备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高端制造随着中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将加大对高端制造产业的支持和引导。
重庆的高端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这些领域在重庆的产业链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将成为重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二、服务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庆的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1.旅游业重庆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三峡、大足石刻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重庆将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拓宽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2.金融业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业也是重庆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和创新,重庆的金融业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推动金融与制造业、科技创新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重庆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重庆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互联网+产业重庆将加强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2.创新型企业重庆将培育和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摘要旅游产业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也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重庆市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重庆市旅游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有着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发展的作用。
旅游业经济效应状况不但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全面、深入地考察旅游业的整合发展研究,不仅有利于科学地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促进旅游业发展,而且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本文是在此前提下,从重庆市旅游产业入手,通过对重庆市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内外部资料的收集,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产业整合、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等概念,并归纳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特性,初步建立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基础理论体系。
其次,对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社会政治法律环境环境和经济技术环境。
再次,深入分析了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整合问题、旅游产品与市场开拓问题、旅游空间及交通布局问题、旅游发展资金问题和旅游利益分享问题。
接着通过对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思考,包括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可行性思考、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纵深性思考与重庆旅游产业整合中所面临困难的前瞻性思考,探索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之路并作出展望。
最后,总结重庆旅游产业实施有效整合发展的目标、定位、模式及战略选择与保障措施,探索重庆旅游产业快速、高效、稳健、可持续的发展途径,提出了更具山城特色的“一点、一线、一圈”的发展目标,这对推动重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完成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整合,重庆ABSTRACTTourism industry is a sunrise industry with good prospect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active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Chongqing has plenty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is facing a splendi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urism, as an integrated industry, has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y. It is very helpful for frame economy developing policy to research economic impact comprehensively.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from the Chongqing Tourism Industry start. Chongqing City on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the collection,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parts of research.First, the paper analyses the sit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cluding analysi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law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econd, the paper presents the key theory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Combined with descrip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problems, the paper discusses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including feasibility and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development.Third,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tourism products and marketing, tourism space and transport layout, fina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hare of tourism benefit.Finally,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objective, orientation, mode of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Chongqing and also discusses the strategy and guarantee measures for this action. The paper explores fast, efficient, moderat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Chongqing tourism industry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tourism industry.Key words:tourism industry,industry integration,Chongq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绪论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3 研究综述 (2)1.4 研究内容 (4)1.5 研究方法 (4)1.6 技术路线 (4)2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6)2.1 旅游产业整合及发展 (6)2.2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特性 (6)2.2.1 整体性 (6)2.2.2 系统性 (6)2.2.3 多维立体性 (6)2.2.4 自组织性 (7)2.2.5 他组织性 (7)2.3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8)2.3.1 企业整合理论 (8)2.3.2 竞争理论 (8)2.3.3 差异理论 (8)2.3.4 整合营销理论 (9)2.3.5 利益相关者理论 (9)3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现状分析 (10)3.1 社会环境分析 (10)3.2 经济技术条件分析 (10)3.2.1 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11)3.2.2 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 (12)3.2.3 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12)3.3 存在问题分析 (13)3.3.1 旅游资源问题 (13)3.3.2 旅游产品与市场问题 (13)3.3.3 旅游空间及交通布局问题 (14)3.3.4 旅游发展资金问题 (14)3.3.5 旅游利益分享问题 (15)4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17)4.1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17)4.1.1 经济上的可行性 (17)4.1.2 政策上的可行性 (17)4.1.3 文化上的可行性 (18)4.1.4 技术上的可行性 (18)4.2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纵深性研究 (18)4.2.1 旅游资源的整合 (18)4.2.2 旅游营销的整合 (19)4.2.3 旅游品牌的整合 (20)4.2.4 旅游空间布局的整合 (20)4.2.5 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整合 (21)4.2.6 旅游外部环境整合 (22)4.3 对重庆旅游产业整合中所面临困难的前瞻性研究 (23)4.3.1 整合机制下重庆旅游产业体制转型面临的问题 (23)4.3.2 整合机制下重庆旅游产业体制转型可资借鉴的先例 (23)4.4 基于旅游产业整合理念的重庆旅游产业前景展望 (24)4.4.1 总体展望 (24)4.4.2 具体展望 (25)5 重庆旅游产业实施有效整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28)5.1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模式 (28)5.1.1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目标 (28)5.1.2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定位 (29)5.1.3 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模式 (30)5.2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战略选择 (31)5.2.1 外延整合战略 (31)5.2.2 内涵物化战略 (31)5.2.3 文化推广战略 (31)5.2.4 科技创新战略 (31)5.2.5 深度营销战略 (32)5.2.6 网络发展战略 (32)5.3 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32)5.3.1 旅游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 (32)5.3.2 旅游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34)5.3.3 旅游科技开发与创新保障体系 (35)5.3.4 旅游投资保障体系 (36)6 结论 (38)致谢 (39)参考文献 (40)1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如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政府对整个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管理力度,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资源的低水平重复配置,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旅游资源的过于分散经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格局而引发的。
一些旅游开发项目盲目上马,景区、景点近距离重复建设、个性黯淡,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营销各自为政,旅行社、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为了争夺客源进行恶性竞争,这一切不仅使得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和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普遍降低,也极大地损伤了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挫伤了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甚至带来对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
究其原因,旅游业的单点突破、超前发展己经成为过去,旅游发展不再是自身规模的简单扩大、孤军深入,而需要从全局出发,打破界限,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新的资源配置和产品组合,最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品牌化[1]。
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发展的潮流。
目前许多地方打破区域界限,力图与相关地区共同构成多层次、逐级推进的旅游圈层,以实现在资源、市场、产品、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与分工合作,像“黄山大旅游圈”、“兰州旅游圈”等构想的提出,泛珠三角地区9+2区域旅游合作,以及“豫北旅游联合体”等一系列区域旅游合作区。
这些合作区的成立力图从体制、机制、市场、产品等各个旅游要素的整合着手,塑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旅游业的提档升级,其目的就事为了实现旅游产业整合发展。